《古代文化知識精講》

《古代文化知識精講》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古代文化知識精講》古代文化知識精講
作者:喻旭初,簡柴鋆 編
ISBN:10位[7805196559] 13位[9787805196558]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定價:¥4.50 元

內容提要

近幾年來,高考語文試題中每年考到古代文化知識,其中有些是中學課本上所沒有的。廣大高三師生限於時間,無暇去查閱有關資料。根據高考需要,以現行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古代文化知識為基礎,適當擴展,編成了這本小冊子。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按人的稱謂、古代職官司、天文曆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文史典籍、目錄辭書等十個方面,對近二百六十多條古代文化知識作了簡明的講解;第二部分選編了五十道題目(包括高考題),供學生複習訓練用,書後附有答案。

編輯推薦

近幾年來,高考語文試題中每年考到古代文化知識,其中有些是中學課本上所沒有的。廣大高三師生限於時間,無暇去查閱有關資料。根據高考需要,以現行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古代文化知識為基礎,適當擴展,編成了這本小冊子。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按人的稱謂、古代職官司、天文曆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文史典籍、目錄辭書等十個方面,對近二百六十多條古代文化知識作了簡明的講解;第二部分選編了五十道題目(包括高考題),供學生複習訓練用,書後附有答案。

目錄

第一部分 古代文化知識精講
一、古人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曆法
四、地理名勝
五、科舉教育
六、宗法軍事
七、法律宗教
八、風俗禮儀
九、飲食服飾
十、官室器用
十一、音樂書法
十二、文史典籍
十三、目錄辭書
十四、語言文化
第二部分 古代文化知識練習
附錄 古代文化知識練習參考答案

書摘

書摘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人日】指農曆正月初七日。舊俗以正月初一為雞,初二為狗,初三為豬,初四為羊,初五為牛,初六為馬,初七為人。每逢這一天,古人要剪彩成人形,不分男女都戴在頭上,叫做人勝(又名春勝)。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杜日】占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叫春社,在秋分前後叫秋社。《永遇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蚊。”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裡嚴禁菸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椎。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其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迫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葫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人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屆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繫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一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遊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二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衝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下九】農曆每月十九日。古人以農曆每月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十九日為下九。每逢下九,是婦女歡聚遊戲的日子。《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初七,指七夕。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南”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後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占代,十二生肖常被塗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
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於父道”、“父母在,不遠遊”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苜。”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
“牲”。《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