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說到博弈論,我們常常被其著作中大量的數學模型嚇倒。其實,博弈論不是學者們用來唬人的把戲,而是一種一般性的分析方法。一個不會編程的人照樣可以成為電腦套用高手,沒有高深的數學知識,我們同樣通過博弈論的學習成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比如孫臏,沒有學過高等數學,但他照樣可以通過策略來幫助田忌贏得賽馬。博弈論首先是人們思索現實世界的一套邏輯,其次才是把這套邏輯嚴密化的數學形式。博弈論的目的在於巧妙的策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我們學習博弈論的目的,不是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過程,而是為了贏取更好的結局。
內容簡介
所謂博弈論的詭計就是運用博弈論的原理、方法和策略思維來達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甚至蒙蔽、欺騙、陷害對手目的的手段和方法。博弈論的詭計不僅在政治鬥爭、軍事戰略、商場競爭、國際外交等場合得到廣泛的運用,甚至在日常生活人際關係的互動、職場關係的爭奪、夫妻關係的衝突之中,都可能有人利用博弈論的詭計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充滿著競爭和對抗,人生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人們相互揣摩、相互牽制,人人爭贏。在這社會人生的大弈局中,如果你不懂得一些博弈的策略思維,你就難免中別人的詭計,掉入陷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因此,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必須懂得博弈論的策略思維,這樣才能及時識破他人的詭計,保護自身利益。閱讀本書,你將學會更遊刃有餘地駕馭人生,在現代社會大大小小的競爭中,為自己贏得最大的勝算。
目錄
緒論 人生處處有博弈——博弈論和博弈論的詭計比較也是一種病——別人的錢包總是更誘人
愛情不講究門當戶對——美女為什麼嫁不出去
不做廣告也能大賺錢——菸草公司反而歡迎菸草廣告禁令
究竟誰做了傻子——房屋租金的合理分配
吃虧是福——乞丐只要1美元而不要10美元
誰出賣了主人——雞為什麼會選擇自殺
不冒尖也是一種勇——杜拉拉升職與辦公室潛伏
第一章 撥開信息迷局:博弈中的諜影與交鋒
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成敗的砝碼
被渴死的井底之蛙,賺錢的戴爾電腦
所羅門巧斷爭子案,華盛頓智捉偷馬賊
虛者虛之,批量生產的空城計
不會表忠心,皇帝殺重臣
占便宜吃大虧,贏的永遠是商家
沒有時機,等待時機
工程師緣何錯失珍珠貓
信息就是財富的沃爾森法則
虛假信息:請君入甕的欺騙
老虎怕毛驢,假信息迷惑真敵人
未卜先知,算命先生的策略欺騙
信息環境下的優劣轉換
股市黑嘴,股市內幕訊息的天然欺騙
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以假亂真,控制朝廷
皮包公司為何大行其道
公共信息的借刀殺人之計
和尚為什麼買梳子
先說好訊息還是壞訊息
史玉柱燒錢做廣告:買的沒有賣的精
檸檬市場:劣幣驅逐良幣
不選對的只買貴的
二手市場買不到好車
招不到員工和找不到工作的怪事
屈原懷才不遇而小人屢屢得志
會員卡不是蜜糖而是毒藥
好酒也怕巷子深
第二章 機率論會說謊:成功是運氣好,還是運氣不佳
與上帝博弈:美女還是老虎的大小機率
是邂逅美女還是落入虎口
機率論不是賭博
血本無歸是賭客的唯一下場
我們為什麼不能中大獎
每個人的運氣都是獨立的
巴菲特咬傷自己的拇指
降低失敗的可能性
豪賭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
冒險創業:50%的機率就要行動
不賭為贏:博弈的至高境界
石頭、剪子、布:混合策略性遊戲
警察與小偷的博弈:隨機策略是最好的規則
一千次的打擊比不上一次的成功
電話斷了誰來打
猩猩勝過高明的炒股專家
亂拳打死老師傅
偉大的事業輸在小機率事件上
獵鹿博弈:尋求帕累托最優
愛情的麥穗理論與極大極小
尋找帕累托最優
下地獄而不升天堂
新聞大戰:同時行動中的優勢策略
田忌賽馬:相繼行動中的優勢策略
當沒有優勢策略時隨機應變
洛克菲勒為什麼會成為超級富豪
第三章 利益的權衡之道:吃虧還是賺錢
拍賣的陷阱:博弈的支付問題
1美元的困局:1美元如何拍賣成205美分
皮洛斯的勝利
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
收益小於成本的事情不去做
強吃剩飯是更大的浪費
違章停車與理性犯罪
決定命運的是選擇而非機遇
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什麼樣的生活
生活中的霍布斯選擇
蔡戈尼效應:撞到南牆就拐彎
及時止損出局
降低選擇的機會成本
丟卒保車,以小損失救“局”
喬丹為什麼不自己修草坪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布里丹毛驢效應
邊際效用:好東西不是越多越好
大餅為什麼越來越難吃
有錢不一定是幸福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做好事的副作用
死刑並不是多多益善
協和謬誤:欲罷不能的困局
認賠服輸,儘早出局
美蘇爭霸與騎虎難下
為了整體,放棄局部
比爾·蓋茨為什麼不彎腰撿錢
放棄是選擇的另一種表達
第四章 人性博弈下的決策:騙子不是道德問題
重複性博弈:丈夫會不會真打妻子
大企業為什麼很少偷稅漏稅
為什麼火車站小販賣假煙
情人為什麼出賣貪官
歐佩克的成員國沒有單獨降價
59歲為什麼會成為腐敗高峰
一報還一報帶來雙方的合作
不要輕易地背叛
信任是社會的進化:帶劍的契約才有效
誰違約就處罰,帶劍的契約才有效
真誠不等於輕信
熟人社會是走向共贏的最好策略
欺騙跟道德無關
誠信是重複博弈的手段
誠信博弈:道德遭遇自私
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
一兩重的誠信抵得上一噸重的智慧
博弈離不開規則
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不要貿然答應
貿然接受別人的事,讓你里外不是人
不騙別人但要防止被別人騙
第五章 博弈的最佳結局:單贏不是贏,多贏才算贏
零和博弈:有人賺錢就有人吃虧
狐狸與狼的博弈:狐狸得救而狼被困
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妻子和小妾的此消彼長
房地產是“棺材生意”
有人歡喜有人憂
做人做事要避免零和博弈
負和博弈:從“冤冤相報”到“兩敗俱傷”
頂級大師的相互傷害
拆遷公司和釘子戶的你死我活
反目成仇的兄弟姐妹
祝福變成了詛咒
正和博弈:共贏中的生存
蜜蜂與農夫博弈:生存中的共贏
癱瘓妻子和聾啞丈夫的恩愛生活
利己未必要損人
蘇泊爾和金龍魚的結親
從合作中走向成功
賓士優秀是因為寶馬攆得緊
走向合作的承諾
互利互惠是出於雙贏的考慮
第六章 納什均衡:利益天平上的遊戲
利益追逐:淡泊明志曉進退
納什均衡
對手為什麼總喜歡做鄰居
與虎謀皮
財富的追逐與爭奪
溫商的財富觀
頑猴博弈:籠子裡的利益角逐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孔融讓梨跟道德無關
利己與利他的悖論
貿易自由與貿易壁壘
想駕馭別人,就要給人好處
三個和尚沒水喝,多人博弈協調下的均衡
三人困境,三個和尚沒水喝
越來越緊張的電煤
房價為什麼越來越高
多人博弈遊戲的協調
稻草原理,在欲望和貪婪之間的度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銳志車風波中的小事問題
成功在於積累
欲望還是貪婪
適度污染優於零污染
水溫夠了茶才會香
一分利息吃飽飯,三分利息餓死人
逐步解決問題最有威力
第七章 競合博弈:從溫柔的獨裁到理性的共贏
囚徒困境:精明策略與糟糕結局
兩個自願坐牢的嫌疑人
人質困境:赫魯雪夫在哪裡
增產困境:農業增產不增收
旅客困境:聰明反被聰明誤
降價困境:集體自殺的價格大戰
房價困境:屢調屢漲的房價
放棄合作者:無奈的生存選擇
活路就是比對手跑得快
放棄合作者是因為利益使然
因利而制權
懷疑不如信任
前線士兵為什麼不選擇逃跑
真正的自利是前瞻性的
第八章 公平博弈:多勞並不能多得
智豬博弈:先動與後動
搭便車的小豬
聰明人的成功經驗
等待比進攻更有效
為什麼有人主動做大豬
做大豬是職場智者的選擇
辦公室出風頭的菜鳥
劉備的老二哲學
大樹底下好乘涼
空手更容易套白狼
聰明者善借:隔山打牛,借力使力
愛迪達聯姻體育明星
自駕車不如搭便車
沾邊名人不平凡
罵名也會成為借力
利用別人的風頭讓自己出風頭
借用其他企業的名氣
為什麼炒作越來越火
藉助“敵人”之力成就自己
第九章 劣勢博弈:強者未必是最後的贏家
槍手博弈:能人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
神槍手常常出局
倒霉是因為太聰明
清官常常遭淘汰
選美大賽成了選醜大賽
置身世外的藝術
倖存者的策略:先發制人與後發優勢
找到心照不宣的合作者
避開鋒芒行事
從對方內部借力讓你以弱勝強
第十章 進退博弈:狹路相逢勇者未必勝
鬥雞博弈:進一步與退一步
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鬥雞博弈
驢子和驢夫的勝利
沒有贏家的朋黨之爭
退是為了進
懦夫困境:撐死膽大的與餓死膽小的
讓對手知道你不會退卻
有勇無謀是大忌
堅持下去才有希望
狂人有時候更占優勢
呆若木雞:鬥雞的麻痹政策
讓其曉得無穩操勝券的能力
表面的“不為”,是為了實實在在的“為”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
想得到要裝作不想要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以情動人,善打感情牌
厚臉皮也是一種資本
強者也要裝腳痛
吃虧是福
給占便宜的人一點甜頭
小利不取,大利不放
不“冒尖”也是一種作為
暫時退讓更容易成功
以退為進,曲線成事
第十一章 目標博弈:南轅北轍也是一種智慧
蜈蚣博弈:從後向前的倒推
海盜們的公平分贓
人生規劃的倒推邏輯
農村包圍城市
“歪打正著”更容易成功
冬天開業的冰淇淋店
逆向思維的妙用
貶低自我讓對方知難而退
一把屠刀揪出屠戶
艾科卡的野馬汽車
李嘉誠的成功抄底
阿羅不可能定律,是民主還是詭計
少數服從多數的偽命題
投票箱裡的妖怪
公平規則下的不公平
阿羅不可能定理:通往民主之路的入口到底在何方
第十二章 經驗博弈:墨守成規與變異創新
酒吧博弈:盲從無異於踩上地雷
與大多數人做出相反的決策
熱門專業難就業,冷門專業炙手可熱
高速公路緣何越來越堵
不要做盲目從眾的羊
冷板凳坐成熱板凳
長尾理論,站在少數者的人群里
跳出紅海,與“藍海”同行
路徑依賴:為什麼沒有人一步登天
馬屁股決定鐵軌的寬度
無法預測的蝴蝶效應
成功總是接連出現
僵化的思維無法創造輝煌的人生
在幼稚園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沒有人一步登天
避開急功近利的陷阱
分蛋糕博弈:不患貧而患不公
分蛋糕的最後拿蛋糕
責、權、利的一致
農民工討薪
強者是規則的制定者
濫竽充數是齊宣王的錯
制度是最好的上帝
哈定悲劇:無限制的選擇是社會災難
熟悉而又陌生的哈定悲劇
公園的櫻桃沒有成熟就被摘光
皇帝為什麼不能拆除石磨
醫療收費為什麼會越來越高
燈塔為什麼只能由政府建造
雞為什麼沒有繁衍之憂
為什麼草場要圍起來養羊
世界為什麼沒有變成瘋人院
第十三章 心理博弈:不用錢也能收買人心
破窗理論:假作真時真亦假
破窗的破壞力
重視第一印象
及時修好破窗
克服自身缺陷
製造同仇敵愾
背後讚美對方
髒臉博弈:別人也可以成為你的鏡子
誰的臉是最髒的
誰的媳婦出軌了
共同知識的作用
謊言重複成真話
富鄰居讓你感覺窮
剛柔之間:完全理智的心就是一把鋒利的刀
農夫與蛇博弈:防人之心不可無
善良有時也是一種“罪”
讓他三尺又何妨
用“柔”來克“剛”
摸清心思再行動
用偽裝克敵制勝
腳踏兩船並不壞
第十四章 兩性博弈:槍炮和玫瑰
愛情博弈:愛了不該愛的人
愛情也是一場博弈
一見鍾情會一見就堵
情人眼裡出西施
放手也是愛情的智慧
女博士是“第三種人”
婚姻博弈:自古醜女嫁俊男
愛情和婚姻不是一回事
婚姻的帕累托最優
貧賤夫妻百事哀
為什麼同居而不結婚
楚漢戰爭:家庭中的男女博弈
看球賽還是音樂劇
誰來做家務
爭吵傷和氣
男人有錢就變壞
婚姻不是女性的飯票
第十五章 管理博弈:懲罰不如激勵
賺取利潤不如收買人心
給員工一個美好願景
未來的預期與管理
裁員是一把雙刃劍
索尼公司為什麼能長治久安
激勵比懲罰更有效
將能而君不御
管理場中的生意夥伴關係
承諾與威脅:胡蘿蔔加大棒的藝術
鷹鴿博弈,強硬與溫和的演進
胡蘿蔔加大棒,威脅與承諾並舉
下屬負重才不會跌倒
與下屬保持適當的距離
既要加油又要潑冷水
謀才博弈:二流人才也是人才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用刺頭還是用奴才
由顯見隱,發掘真才
放錯地方的金子就是石頭
分槽才能餵好馬
第十六章 商戰博弈: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商業談判里的“膽小鬼策略”和“讓步之道”
討價還價中的“沉錨效應”
摸清別人的底牌
報價是一門藝術
靈活應對討價還價
以退為進讓對手“束手就擒”
及時扭轉談判局面
給對手最後通牒
商業競爭:兵不厭詐
兵不厭詐,誘使對手出錯招
側面包抄,避免直接攻擊
不走尋常路,以反常方式取勝
不要吃獨食,讓別人也賺錢
先予後取,以誠動人
莫要刀口舔血,保持對風險的警惕
財富博弈: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將雞蛋放到不同的籃子裡
機遇總是眷顧有心人
“錢生錢”永遠都勝於“人生錢”
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
第十七章 職場博弈:要競爭更要雙贏
遊刃職場,辦公室政治的空手道
適當地向上司邀功請賞
做牆頭草並沒有大錯
棄暗投明,禽擇良木而棲
老闆永遠是對的
缺點也是優點
顧全別人的面子,你才有面子
拉攏他的同時將真實信息透露給他
對手是最好的成功催化劑
懂得為對手的勝利叫好
選對工作,贏在卓越的平台
找到有潛力的職業,才有可能取得大成就
選準池塘釣大魚
無論何時,都要發揮自己的強項
感謝折磨你的人
雕塑自己最完美的職業形象
把自己當做一個品牌來經營
跳槽是把雙刃劍
第十八章 人際關係博弈:錢規則與潛規則
低調做人:謙讓也是一種武器
低調是一種美德
謙卑會開出鮮艷的花朵
水滿則溢,過猶不及
扮豬才能吃虎
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
出頭的椽子先爛
百禍從口出
虛名是浮華的東西
人脈就是錢脈:錢吃虧不能人吃虧
為富不可不仁,為貴不可不義
盛讚之下無怒氣
朋友多了路好走
把握人際交往的分寸
用人脈延伸你的工作能力
發掘你周圍的人脈資源
人脈就是錢脈
多個朋友多條路
求人辦事:請將不如激將
放長線,釣大魚
聲東先擊西
暗中智取
請將不如激將
迂迴進取
投其所好
善借後台
自我貼金
第十九章 博弈論的邪惡和缺陷:博弈論不是“萬靈藥”
弒父娶母的傳說
先發制人的核戰爭
標準答案的漏洞
金融海嘯的真相
獵人與獵狗的持續博弈
附錄一 軍事戰爭的博弈策略:兵不厭詐
孫子兵法的博弈論解讀
牧野之戰的解讀
鄴之戰的解讀
赤壁之戰的解讀
楚漢之戰的解讀
附錄二 經典博弈案例:汲取先賢的智慧光芒
秦穆公的婚姻投資
楚齊之爭中的信義取捨
先發制人的玄武門之變
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的博弈
借權力謀生的慈禧
太平天國合作性博弈的破裂
附錄三 博弈經濟學家
博弈的由來
納什的故事
托馬斯·謝林
前言
前言人的天性中就有自私的一面,人與人之間的對抗和較量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話題,在整個人生中,這種對抗和較量無時無處不在,因為人們時時刻刻都在想著與他人競爭,人們時時刻刻都把自己擺在一個局中人的角度。而博弈論正是一門專門研究互動局勢下人們的策略行為的學問。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生本身就是一場博弈,而人則永遠是博弈中的局中人。事實上,每個人每天都在與他人打交道,或競爭或合作。身處這樣高度互動的環境之中,無論一個人是否知道博弈論,實際上他都不斷地在與他人進行博弈,無論是與他的父母、親人、兄弟、老師,還是與商場對手、政治敵人……一個人可能不知道博弈論為何物,但是他的確常常在與他人進行著對抗和較量,在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不少博弈技巧。
人們要想在人生的博弈局中成為勝方,實現或保護自身的最大利益,就不能不懂得一些博弈論的策略思維,也即所謂的“詭計”,否則你將永遠被蒙在鼓裡,處處上當受騙,被別人玩弄於股掌,賠了夫人又折兵。且看下面一個例子。
話說一地主家有兩個長工:張三和李四。轉眼到了年關,地主給了張三、李四每人一個紅包。兩個人都看到自己紅包裡面裝的是1000元錢,但不知道對方紅包裡面裝的是多少。這時地主發話了:“你們拿的紅包里的錢可能是以下兩個數字之一:1000元和3000元。現在你們如果願意跟對方換紅包的話,可以由我來公證,但你們每人要支付100元公證費給我。”
張三心想:假定我跟李四交換紅包,若他是1000元,我就相當於虧損100元公證費,這種可能性是50%;若他是3000元,則扣除公證費100元,我還淨賺3000-1000-100=1900元,這種可能性也是50%,所以,我的預期淨賺價值是50%×(-100)+50%×1900=900元。這樣看來,我跟李四交換是很划算的。
李四心裡的想法跟張三一樣。他也覺得跟張三換紅包是很划算的。
於是張三、李四異口同聲地對地主說:“我們願意換。”
地主露出一絲狡詐的微笑:“真願意換?”
“願意!”張三、李四毫不猶豫。
結果,正如讀者所料,張三、李四各自虧損了100元,未得到任何好處。只有地主用它小小的伎倆騙到了200元錢。
故事中地主所使用的策略就是一個典型的“博弈論的詭計”。而張三和李四之所以中計,就在於他們不懂得博弈的策略思維。其實他們先前的推理都沒錯,但是如果他們懂得博弈的策略思維,那么在地主再次詢問時,他們就會拒絕交換。因為當地主第一次問大家是否願意交換,既然張三表示願意,李四就該想到:“如果張三是3000,他一定不同意交換,現在他同意跟我換,說明他也是1000”,張三也應得到同樣的推理。所以,地主再次詢問時,策略思維之後的答案應該是不換,這樣他們就不會損失一筆所謂的公證費了。這個例子說明,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博弈中,如果不懂策略思維,就難免中別人的詭計,導致失敗的結局。
古語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個人如同棋手,其每一個行為如同在一張看不見的棋盤上布一個子,精明慎重的棋手們相互揣摩、相互牽制,人人爭贏,下出諸多精彩紛呈、變化多端的棋局。如果將博弈論與下圍棋聯繫在一起,那么博弈論就是研究棋手們“出棋”時理性化、邏輯化的部分,並將其系統化為一門科學。當下,博弈論的詭計不僅在政治鬥爭、軍事戰略、商場競爭、國際外交等場合得到廣泛的運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在不自覺地使用博弈論的詭計來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比如股市上等待莊家抬轎的散戶;等待產業市場中出現具有贏利能力的新產品,繼而通過大舉仿製而牟取暴利的遊資;公司里不創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甚至在人際關係的互動、職場關係的爭奪、夫妻關係的衝突之中,都可能有人利用博弈論的詭計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必須懂得博弈論的策略思維,這樣才能及時識破他人詭計,保護自身利益。而一旦你能夠在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把博弈策略運用得遊刃有餘,成功也就在不遠處向你招手了。在現代社會,一個人不懂得博弈論,就像夜晚走在陌生的道路上,永遠不知道前方哪裡有障礙、有溝壑,只能一路靠自己摸索下去,將成功、不跌倒、不受挫的希望寄托在幸運、猜測及有限理性上。而懂得博弈論並能將這種理論嫻熟運用的人,就仿佛同時獲得了一盞明燈和一張地圖,能夠同時看清腳下和未來的路,必定暢行無阻。
《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句話道出了“詭計”的精髓所在,而所謂博弈論的詭計就是運用博弈論的原理、策略和思維來達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甚至蒙蔽、欺騙、陷害對手目的的方法和手段。人生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要想在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就不能不懂得一些博弈論的詭計。本書用人人都能讀懂的語言對博弈論的策略思維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使這一深奧抽象的學問通俗化、易懂化,同時結合大量經典的事例,對博弈論的策略思維在處世、職場、管理、行銷、投資、經商、政治、戀愛、婚姻等人生各個方面的具體套用作了詳盡的闡述,幫助讀者輕鬆學會博弈論的原理規則,運用博弈論特有的策略思維巧妙、高效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問題,突破困境,同時在人生博弈的大棋局中及時識破他人的各種詭計,實現或保護自身的最大利益,從而獲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閱讀本書,你將學會更遊刃有餘地駕馭人生,在現代社會大大小小的競爭中,為自己贏得最大的勝算。
精彩書摘
虛者虛之,批量生產的空城計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立功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不久,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拼一死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難。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只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一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一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裡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應先進城探聽虛實,於是按兵不動。
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旌旗照舊飄揚。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撤走。”眾人見敵營旌旗招展,不信已經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鏇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們,急忙撤兵了。”
這種“虛者虛之”的策略,用真實信息去引誘對手並且利用對手的疑慮誤導對手的做法,正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空城計”博弈。實際上,空城計並非創始自三國時代的諸葛亮,而是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投入使用,並且在此後的歷史上“批量生產”了。
在諸葛亮與司馬懿西城大戰期間,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成功地利用了信息不對稱,通過逆向選擇給對方製造了很大的麻煩。最後,司馬懿殺了孟達,諸葛亮嚇跑了司馬懿,一勝一負,兩人打了個平手。
諸葛亮和降魏原蜀將孟達商議妥當,孟達在新城舉事反魏,然後順勢攻取洛陽,諸葛亮率蜀軍主力攻取長安。當諸葛亮聽說司馬懿官復原職,在宛、洛起兵,於是派人提醒孟達,一定要小心司馬懿,不能輕視。孟達覺得不必害怕司馬懿,宛城離洛陽大約800里,到新城有1200里,司馬懿要是知道自己想反魏舉事,一定會向魏主票報的,這樣一來,至少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那時,我孟達把城牆加固好了,司馬懿就是來了也沒有什麼用了。“人言孔明心多,今觀此事可知矣”,諸葛亮真是多慮了。
司馬懿知道孟達準備反魏,便想到如果先上奏魏王,待魏王回復來回要一個月,那時早已無濟於事了。於是他來了個逆向選擇,日夜兼程,通宵達旦,不到10日便趕到新城擒獲了孟達。
在這個回合中,司馬懿勝就勝在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孟達沒有料到司馬懿的心機。諸葛亮要高出孟達許多,熟悉司馬懿的心路歷程。司馬懿利用逆向選擇贏了孟達,諸葛亮卻“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在西城,空城計的成功同樣歸功於孔明的逆向選擇。
在空城計這一回合中,司馬懿對諸葛亮的了解也就相當於孟達的水平,在他眼裡,諸葛亮就是一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而這次諸葛亮偏不這樣,他來了個逆向選擇。司馬懿認為我不弄險,我偏給你弄個大的險看看。只見西城4個城門大開,不見一兵一卒,孔明披鶴氅、戴綸巾,在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結果呢,司馬懿退兵了。
不會表忠心,皇帝殺重臣
很多史實都證明了,國君總是拿重臣開刀,春秋時的越王勾踐就是其中的先驅,他手下很多的功臣良將都被他殺死。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有兩位重臣:文種和范蠡。勾踐被吳王打敗後,能夠東山再起,得益於這兩人的協助。
這其中文種的貢獻不可磨滅。當初,勾踐準備率兵抗吳的時候,文種認為時機還未成熟,可惜勾踐一意孤行,最終戰敗。文種又忍辱負重,多方奔走,促使吳王夫差答應不殺勾踐。勾踐作為人質,留在吳國服侍吳王三年。在這期間,文種代替勾踐治理越國,打理朝政。文種一直盡心盡力,大力發展越國經濟,為後來越國稱霸打下了堅實基礎。
勾踐回到越國後,文種又向勾踐提出了破吳七策。勾踐採納文種的計策,勵精圖治,最終得以報仇雪恨,打敗吳國,迫使吳王夫差自殺。
勾踐伐吳勝利後,舉辦了慶功大會。大臣們爭相祝賀,但勾踐卻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喜悅之情,相反他還有些愁容,善於察言觀色的范蠡首先注意到了勾踐的變化。很顯然,勾踐不太樂意承認大臣們的功勞,他更擔心這些功臣們日後不好領導,對他們的猜忌之心也顯露無遺。足智多謀的范蠡權衡再三,決定急流勇退,他主動向勾踐提出要告老還鄉。儘管勾踐一再勸留,范蠡還是留下官印不辭而別。
范蠡臨走前,念及舊日情分,特意給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還記得當初吳王夫差臨死的時候說過的一句話嗎?他說‘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他其實是說給咱們聽的,越王的為人,你我都很清楚。他既能忍受屈辱,又很忌妒他人的才能。這樣的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安樂。所以,我勸你也跟我一起退隱,不然只怕日後會遭遇不幸。”
文種看過范蠡的信後,不以為然,他覺得自己對越國的貢獻足以保證自己的安全。不過,他還是小看了越王勾踐。勾踐澎n文種的才幹,但是現在吳國已經滅掉,越國稱霸諸侯,文種的作用已經不大。像文種這樣的人才,一旦參與造反作亂,對勾踐會構成極大的威脅。繼續任用文種的收益要小於留著文種的風險,所以,勾踐決定除掉文種。
一天,勾踐親自去看望文種。談及往事,勾踐對文種說:“當年你有七條破吳計謀,我只用了其中的三條就消滅了吳國。你還剩下四條計謀,準備將來用來對付誰呢?”文種聽出勾踐話中有話,又不敢貿然回答,只能低頭不語。勾踐也不多說,起身離開的時候,特意送給文種一把寶劍。文種接過寶劍,看到劍匣上刻有“屬鏤”二字,這才明白勾踐的意思。按當時的規矩,國君如果將刻有“屬鏤”字樣的兵器贈給大臣時,意思就是讓這個大臣自殺。文種想起范蠡的告誡,只能長嘆一聲:“不聽范蠢的勸告,終於落得如此下場,我太天真了!”說完,文種拔劍自刎了。 文種的死,暗合了夫差的預言。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飛鳥盡,良弓藏”的故事一直上演著。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典型代表,他手下眾多的功臣良將,沒有戰死沙場的,絕大部分都被他一一除掉,胡惟庸、藍玉、傅友德等等一一被殺。 秦末,四處烽煙四起,秦之統治,岌岌可危,項羽劉邦,逐鹿中原,韓信者,幼年受胯下之辱,勵精圖治,學兵法,為萬人敵,與趙背水一戰3萬滅其20萬!一時所向披靡,後從漢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襲強楚之不備,及霸王自刎,天下初定,卻被陳平、呂后、蕭何設計誅於長樂宮鍾室!
對皇帝來說,江山的穩定是第一位。大臣們了解皇帝和國家機制,他們最有可能成為造反的力量。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會造反,所以皇帝就需要識別哪些大臣最可能造反。於是便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大臣們清楚自己會不會造反,皇帝卻不知道誰忠誰奸。
大臣們必須發出一個信號表明忠心或皇帝必須用一個信號來區分忠臣和姦臣。在一般的經濟活動中,由於每種經濟活動的成本和收益不同,可以根據一個信號制定出分離條件。但大臣造反這樣的事卻很特殊,當皇帝的收益太高,以至於任何成本都值得付出,皇帝用來識別忠奸的信號就比較模糊,尋找分離條件的困難程度大大提高。
於是,皇帝就會陷入這樣的困境:他無法從大臣中分辨出忠臣和姦臣,但他又必須保證自己的基業延續千秋萬代。這個時候,皇帝只有用一種非常規的分離信號進行識別:有能力造反的和沒有能力造反的。
但是,有些開國重臣在交出兵權後仍會被殺,這也可以用博弈論理論來解釋。重臣除了擁有職位、兵權這些資產外,還有聲望、才能、人際關係等無形資產。即使交出了有形的兵權,那些潛在的無形資產是無法上交的,對於皇帝來說,他們仍構成威脅。
所以,皇帝只有將那些有能力造反的重臣殺掉,剩下的大臣即使有造反之心,也無造反之力。其實,皇帝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會作出同樣的選擇: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