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每天讀點南懷瑾,會讓我們的心胸更加開闊,讓我們的精神更加飽滿。在世俗之中擺脫一點俗氣,在閒暇之際可享受一份逍遙。得意之時可讓我們淡然,失意之時可讓我們泰然。它是一副清涼劑,如汩汩清泉,流進你我的心田;它也是一副鎮靜劑,讓我們在熙攘的世界中保持心靈的澄澈。目錄
第一章南懷瑾之大愛的智慧發大悲心,行菩薩道
為天下蒼生而忙
婦人之仁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學問
百善孝為先
善有善報,未熟不受
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什麼是真正的布施
什麼是佛教的大孝
人生行為要做到至善
第二章南懷瑾之學習的智慧
學佛要從科學角度出發
生命要沉潛後才騰飛
吃飯穿衣是修行
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
既學又思,不罔不殆
學無常師,多方求教
一切都是佛法
不識本心,難以開悟
如何達到般若境界
第三章南懷瑾之養生的智慧
雲水隨緣,生死由他
打理心靈後花園
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心定,則萬物莫不自得
生活中的“歸空”藝術
澄澈到底,做一個自然人
靜坐修道,長生不老
放手,得救的最妙藥方
第四章南懷瑾之做人的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道不同,不相為謀
做人是天下一等學問
人人是大人物
愛財、好色都不算壞事
德不高則行不遠
禮儀之道絕非小事
第五章南懷瑾之包容的智慧
只有學問,沒有門派
心佛眾生無差別
規過勸善不強求
最難的是“勞而不怨”
將心比心,將心換心
器量決定人生格局
心中無事是貴人
萬物皆備於我
第六章南懷瑾之堅持的智慧
不受磨練不成佛
一切不如意就是辱
始終保持內心的和諧
忍是最難做到的
忍辱波羅蜜
法忍是六度的中心
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
一無所有是驚喜的開始
堅持的極致“千萬人吾往矣”
第七章南懷瑾之領導的智慧
先管好自己,再管理別人
第一要務是“取信於人”
別被學問捆住手腳
以言教不如身教
厚積本錢方能建功立業
從大路上求富貴
懲罰的效力極有限
第八章南懷瑾之解脫的智慧
從複雜中解脫出來
不住於相,處處自在
最大的福氣是清福
永遠保持“初心”
人生以人生為目的
把缺陷當好事
平常心就是道
忘我無我的大徹大悟
序言
生命之河永遠向前,沿途的風景只流經一次,每個人都願讓自己的人生儘可能多地經歷美景,但現實卻毫不留情地給我們設下了種種暗灘險阻。即使我們永不停止追求成功的步伐,即使我們永不言敗,與對手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較量,我們仍不能擺脫被命運開玩笑的時刻,仍有時不能自救於失敗的泥塘。
在這樣的時刻,不妨每天讀點南懷瑾吧。沉浸在國學大師思想的汪洋中,仿佛一泓清水,清明透徹又無邊無底,無價的瑰寶呈現在你我眼前。南懷瑾先生聚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將西方哲學與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深入淺出,化深奧晦澀為平易曉暢,向你講述人生大得大失間的智慧。大師之言,字字珠璣;大師之語,意蘊無窮。平實的話語揮灑如詩,智慧的箴言豁達飄逸。
南懷瑾先生的原著到現在為止都不知有多少了,大家繁忙的工作之餘,不妨拿來讀上一兩本,定會知道我上面所論並非虛言。本書萃南懷瑾先生一生之精華,從八個方面闡述先生的非凡智慧。
第一,大愛的智慧。南懷瑾問:什麼是布施?真正純淨的布施,就是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心。~南懷瑾問:什麼是真正的大孝?大孝就是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就是他所提倡的世間大愛。
文摘
南懷瑾語錄:
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菩薩,南懷瑾的解釋就是“覺悟有情”。也就是說,自己覺悟了,又發善心度人。他說:“自立立他,自覺覺他,犧牲自我,普濟眾生,這才是大乘菩薩永不退失的行願。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菩薩已經悟透了“五蘊皆空”,因為“有情”,尚未到一切皆空的境界,只是接近佛境,還沒有成佛,但他們卻
願將眾生超度到更高層次,也就是讓眾生成佛。
菩薩自己還未成佛,卻想讓眾生成佛,這是什麼境界?
修佛有成者,有三種很高的境界:羅漢、菩薩、佛。
羅漢是“無情”的,正如南大師所說,他們覺悟了,就“腳底抹油溜了”,去享受他們的“極樂”去了,不再理會我們這些尚在紅塵中掙扎的人。
佛在有情無情之間,對芸芸眾生,在管與不管、度與不度之間。他只是用一片佛光引導我們自度,不肯親手幫忙。好比一個父親看見孩子摔在地上,不扶他也是愛他、幫他。
只有菩薩是“有情”的,她有時會親手度人。我們能從菩薩那裡看到實惠,自然就感覺親切些。這種心情,如同孩子感覺母親比父親更親。但是,菩薩畢竟不是世人的母親,她的“有情”,不是“人情”,是“大情”。人、鬼、畜生她都要管。她的“有情”,不是愛憎之情,而是慈悲之心。她無愛亦無憎,自己覺悟了,卻悲憫後進者被貪、嗔、痴的枷鎖所系,想做一些事,幫助眾生掙脫枷鎖,同臻極樂之境。
在這個世界上,佛、菩薩、羅漢是否真的存在?你可能要說,不要迷信了,要有唯物主義的觀點才行。
但是,南懷瑾說,活佛、活菩薩、活羅漢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或者說,有佛心、有菩薩心、有羅漢心的人世上很多。活佛境界太高,雖然他們存在,我們也看不見——站地平原上的人,哪看得見珠穆朗瑪峰頂上那個人呢?而羅漢、菩薩則較易看見,比如,陶淵明不就是一尊活羅漢嗎?他自己覺悟了,就跑到深山老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世人做事也要有幾分菩薩心腸才好。一位財大勢大的董事長,他原本擁有好多個礦山,家產富足。但是卻恃富而驕,貪迷五欲,財大氣粗,對人苛薄無情、對朋友無義,更不知體恤工人。天有不測風雲——後來,礦區頻頻出事,他也發生車禍、撞斷了腿。他為了醫治腿,找遍名醫,但皆無效,醫到後來,礦山、房子都賣光了,事業也一敗塗地。以前認識他的人卻說:“這是報應!?”可見,平時為富不仁,落難時也難得他人同情。
還有一個平時愛花錢的老闆曾說:“佛教講廣結善緣,我也結了很多緣啊!你想想,我一天到晚請客,那一桌桌的酒席,光一桌就一萬多元。我不是很慷慨嗎?而且每次給小姐的小費每人都一千元以上。很多人說我不慷慨,到底我哪裡不慷慨?”他是非常慷慨。可是他不知道一桌的酒席費用,可讓暗角的眾生,維持很久的生活費用;在他豪擲縱樂時,有許多破茅屋中,淋雨受寒的老弱貧病、孤兒寡婦還等待救助!他更不知道一桌數萬元酒席的錢,在醫院中也許可以救回一條人命。他只是天天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這便是順於生死的眾生。
誰才是真正的“菩薩”?是那些懷有一顆善心去做一件件小事的人。比如那些勤奮敬業的老師,他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卻願意用自己的肩膀,將學生們送到更高的境界,這不正是“自未得度,先度他人”嗎?比如那些奔波於各地的社會志願者們,自己尚且工作難保,卻願意拿出有限的能力去幫助他人。比如,那個乞丐,到處要飯,卻願意把自己討來的錢捐給希望國小。——這才是真正的“活菩薩”。
有一位哲人問他的學生:“對一個人來說,最需要擁有的是什麼?”學生們給出很多答案,哲人都搖頭否定,但有一位學生的答案令他露出了笑容,那位同學答道:“一顆善心!”哲學家說:“在這‘善心’兩字中,包括了別人所說的一切東西。”
為人處世,要完全做到“自未得度、先度他人”的菩薩境界,極難極難,但是,存幾分菩薩心腸,對他人、對這個世界有所奉獻,自可感染他人、感化他人,它是人類溫情的源泉,它使我們周圍的生存環境得到真正的改善。這不正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嗎?“菩薩心”能淨化心靈,使世界變得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