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南懷瑾先生就像一個布道者,他把老子、莊子、孔子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一講來,趣味橫生。讓我們在輕鬆閱讀中領略生活的藝術,知曉生存之道。學習一代國學大師不避風霜勞苦,唯以天下蒼生為念的品德。
科學文明越發達,一般人的心理疾病就越嚴重。莊子的“無怛化”這三個字就有助於治療心理疾病。“怛”就是-優慮的意思。把生命看空一點,不需要那么害怕自己的生死。
大凡傑出的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一個人學問的成功也好,事業的成功也好,做生意的成功也好,必須要帶一點病態,必須帶一點不如意,總有一些缺陷,才能夠促使他努力。
編輯推薦
南懷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1918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的一戶書香門第之家,現年85歲。他幼蒙庭訓,少習諸子百家之學。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時值青年的南懷瑾投筆從戎,躍馬於西南邊陲。爾後返蜀,執教於當時的中央軍校、金陵大學。他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閒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訪求高僧奇士。曾隱遁於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三年,通讀卷帙浩瀚的《大藏經》。鏇走康藏,參訪密宗大德,對藏傳佛教的各派學說均有精深的研究。離藏以後,轉赴昆明,初講學於雲南大學,後任教於四川大學。抗戰勝利後,回到家鄉。不久歸隱於杭州天竺山、江西廬山,潛心治學。去台灣以後,先後受聘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傳學於日本、美國和中美洲諸國。近年遷居香港,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南懷瑾先生熟習經史子集,貫通東西文化,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特別是他用“經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峽兩岸各層次讀者的喜愛。
復旦大學出版社為國內最早出版南懷瑾著述的出版社,也是出版南懷瑾著述數量最多、品種最為齊全的一家出版單位。所出的南懷瑾著述總計有二十四種,基本上都是他的代表作。茲經作者和原出版單位授權,將南懷瑾先生的這些著述彙編成十卷,精裝印行,以滿足廣大讀者閱讀和收藏的需要。各卷收錄情況如下:
第一卷:《論語別裁》
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
第三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第四卷:《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第五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第六卷:《歷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
第七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八卷:《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
第九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
第十卷:《原本大學微言》。
目錄
第一章 南懷瑾之大愛的智慧
發大悲心,行菩薩道
為天下蒼生而忙
婦人之仁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學問
百善孝為先
善有善報,未熟不受
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什麼是真正的布施
什麼是佛教的大孝
人生行為要做到至善
第二章 南懷瑾之學習的智慧
學佛要從科學角度出發
生命要沉潛後才騰飛
吃飯穿衣是修行
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
既學又思,不罔不殆
學無常師,多方求教
一切都是佛法
不識本心,難以開悟
如何達到般若境界
第三章 南懷瑾之養生的智慧
雲水隨緣,生死由他
打理心靈後花園
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心定,則萬物莫不自得
生活中的“歸空”藝術
澄澈到底,做一個自然人
靜坐修道,長生不老
放手,得救的最妙藥方
第四章 南懷瑾之做人的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道不同,不相為謀
做人是天下一等學問
人人是大人物
愛財、好色都不算壞事
德不高則行不遠
禮儀之道絕非小事
第五章 南懷瑾之包容的智慧
只有學問,沒有門派
心佛眾生無差別
規過勸善不強求
最難的是“勞而不怨”
將心比心,將心換心
器量決定人生格局
心中無事是貴人
萬物皆備於我
第六章 南懷瑾之堅持的智慧
不受磨練不成佛
一切不如意就是辱
始終保持內心的和諧
忍是最難做到的
忍辱波羅蜜
法忍是六度的中心
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
一無所有是驚喜的開始
堅持的極致“千萬人吾往矣”
第七章 南懷瑾之領導的智慧
先管好自己,再管理別人
第一要務是“取信於人”
別被學問捆住手腳
以言教不如身教
厚積本錢方能建功立業
從大路上求富貴
懲罰的效力極有限
第八章 南懷瑾之解脫的智慧
從複雜中解脫出來
不住於相,處處自在
最大的福氣是清福
永遠保持“初心”
人生以人生為目的
把缺陷當好事
平常心就是道
忘我無我的大徹大悟
序言
生命之河永遠向前,沿途的風景只流經一次,每個人都願讓自己的人生儘可能多地經歷美景,但現實卻毫不留情地給我們設下了種種暗灘險阻。即使我們永不停止追求成功的步伐,即使我們永不言敗,與對手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較量,我們仍不能擺脫被命運開玩笑的時刻,仍有時不能自救於失敗的泥塘。
在這樣的時刻,不妨每天讀點南懷瑾吧。沉浸在國學大師思想的汪洋中,仿佛一泓清水,清明透徹又無邊無底,無價的瑰寶呈現在你我眼前。南懷瑾先生聚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將西方哲學與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深入淺出,化深奧晦澀為平易曉暢,向你講述人生大得大失間的智慧。大師之言,字字珠璣;大師之語,意蘊無窮。平實的話語揮灑如詩,智慧的箴言豁達飄逸。
南懷瑾先生的原著到現在為止都不知有多少了,大家繁忙的工作之餘,不妨拿來讀上一兩本,定會知道我上面所論並非虛言。本書萃南懷瑾先生一生之精華,從八個方面闡述先生的非凡智慧。
第一,大愛的智慧。南懷瑾問:什麼是布施?真正純淨的布施,就是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心。~南懷瑾問:什麼是真正的大孝?大孝就是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就是他所提倡的世間大愛。
文摘
南懷瑾語錄:
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菩薩,南懷瑾的解釋就是“覺悟有情”。也就是說,自己覺悟了,又發善心度人。他說:“自立立他,自覺覺他,犧牲自我,普濟眾生,這才是大乘菩薩永不退失的行願。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菩薩已經悟透了“五蘊皆空”,因為“有情”,尚未到一切皆空的境界,只是接近佛境,還沒有成佛,但他們卻
願將眾生超度到更高層次,也就是讓眾生成佛。
菩薩自己還未成佛,卻想讓眾生成佛,這是什麼境界?
修佛有成者,有三種很高的境界:羅漢、菩薩、佛。
羅漢是“無情”的,正如南大師所說,他們覺悟了,就“腳底抹油溜了”,去享受他們的“極樂”去了,不再理會我們這些尚在紅塵中掙扎的人。
佛在有情無情之間,對芸芸眾生,在管與不管、度與不度之間。他只是用一片佛光引導我們自度,不肯親手幫忙。好比一個父親看見孩子摔在地上,不扶他也是愛他、幫他。
只有菩薩是“有情”的,她有時會親手度人。我們能從菩薩那裡看到實惠,自然就感覺親切些。這種心情,如同孩子感覺母親比父親更親。但是,菩薩畢竟不是世人的母親,她的“有情”,不是“人情”,是“大情”。人、鬼、畜生她都要管。她的“有情”,不是愛憎之情,而是慈悲之心。她無愛亦無憎,自己覺悟了,卻悲憫後進者被貪、嗔、痴的枷鎖所系,想做一些事,幫助眾生掙脫枷鎖,同臻極樂之境。
在這個世界上,佛、菩薩、羅漢是否真的存在?你可能要說,不要迷信了,要有唯物主義的觀點才行。
但是,南懷瑾說,活佛、活菩薩、活羅漢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或者說,有佛心、有菩薩心、有羅漢心的人世上很多。活佛境界太高,雖然他們存在,我們也看不見——站地平原上的人,哪看得見珠穆朗瑪峰頂上那個人呢?而羅漢、菩薩則較易看見,比如,陶淵明不就是一尊活羅漢嗎?他自己覺悟了,就跑到深山老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世人做事也要有幾分菩薩心腸才好。一位財大勢大的董事長,他原本擁有好多個礦山,家產富足。但是卻恃富而驕,貪迷五欲,財大氣粗,對人苛薄無情、對朋友無義,更不知體恤工人。天有不測風雲——後來,礦區頻頻出事,他也發生車禍、撞斷了腿。他為了醫治腿,找遍名醫,但皆無效,醫到後來,礦山、房子都賣光了,事業也一敗塗地。以前認識他的人卻說:“這是報應!?”可見,平時為富不仁,落難時也難得他人同情。
還有一個平時愛花錢的老闆曾說:“佛教講廣結善緣,我也結了很多緣啊!你想想,我一天到晚請客,那一桌桌的酒席,光一桌就一萬多元。我不是很慷慨嗎?而且每次給小姐的小費每人都一千元以上。很多人說我不慷慨,到底我哪裡不慷慨?”他是非常慷慨。可是他不知道一桌的酒席費用,可讓暗角的眾生,維持很久的生活費用;在他豪擲縱樂時,有許多破茅屋中,淋雨受寒的老弱貧病、孤兒寡婦還等待救助!他更不知道一桌數萬元酒席的錢,在醫院中也許可以救回一條人命。他只是天天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這便是順於生死的眾生。
誰才是真正的“菩薩”?是那些懷有一顆善心去做一件件小事的人。比如那些勤奮敬業的老師,他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卻願意用自己的肩膀,將學生們送到更高的境界,這不正是“自未得度,先度他人”嗎?比如那些奔波於各地的社會志願者們,自己尚且工作難保,卻願意拿出有限的能力去幫助他人。比如,那個乞丐,到處要飯,卻願意把自己討來的錢捐給希望國小。——這才是真正的“活菩薩”。
有一位哲人問他的學生:“對一個人來說,最需要擁有的是什麼?”學生們給出很多答案,哲人都搖頭否定,但有一位學生的答案令他露出了笑容,那位同學答道:“一顆善心!”哲學家說:“在這‘善心’兩字中,包括了別人所說的一切東西。”
為人處世,要完全做到“自未得度、先度他人”的菩薩境界,極難極難,但是,存幾分菩薩心腸,對他人、對這個世界有所奉獻,自可感染他人、感化他人,它是人類溫情的源泉,它使我們周圍的生存環境得到真正的改善。這不正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嗎?“菩薩心”能淨化心靈,使世界變得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