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故事取材於大量真實歷史資料,講述了20世紀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刻——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開始慘絕人寰的屠城後,美國教士明妮·魏特琳(MinnieVautrin)作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導主任,懷著巨大的勇氣與捨身精神,堅守校園,建立了當時在南京屈指可數的國際安全區之一,為上萬名的婦女、兒童在那個人間地獄的時刻提供了可以暫時棲身的庇護之所,使他們儘量免遭日軍的性暴力和殺戮,並冒著生命危險、全力以赴的營救難民們的親人和當時為南京市民提供幫助的國際人士。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個艱難、殘酷的歲月里,她給予難民的絕非是自上而下的施捨,更多的是支持她們精神上的自尊自強,以及在難民營供給嚴重不足和人們情緒創傷時,主持的公平、正義、善良和樂觀。然而,在這本書中,明妮·魏特琳並非我們以往看到的那個勇敢無畏的聖母形象,也有著自己的痛苦情結和精神磨難。在面對日軍以及各種利益糾葛與整個南京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孤身斡鏇,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極力將國際安全區維持運轉下去時,明妮·魏特琳,一個血肉之軀所能承載的人之常情與在生死面前的極限。
與其他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相比,《南京安魂曲》對血腥殺戮的場面描寫非常少,在刻畫明妮·魏特琳的同時,亦通過廣為人知的拉貝先生、以及文中的敘述者“我”——魏特琳的中國助手一家以及周邊人物的遭遇、命運和形象刻畫,表達出人類災難時刻下複雜人性的廝殺與個體命運的無助。正如本書英文版出版方蘭登書屋介紹所說:這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史詩小說——本書英文版由美國蘭登書屋10月18日同步出版,同時中國頂級文學雜誌之一《收穫》秋冬卷傾力推薦。
作者介紹
哈金,美籍華裔作家,用英文創作。1956年生於中國東北,14歲參軍,1977年考入黑龍江大學英語系,並於1985年於山東大學取得美國文學碩士學位,並於次年赴美攻讀博士學位。現為美國波士頓大學英語系教授,主要教授創意寫作、移民文學和詩歌學方面的課程。其《戰爭垃圾》、《等待》等小說作品,在美國主流社會引起巨大的反響和讚譽,曾兩度入圍普利茲小說獎,並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等諸多獎項。可以說是當下國際文壇上最受矚目的華人作者(沒有之一)——他所斬獲的獎項連美國本土作家都望及項背。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池塘》(InthePond,1998)
《等待》(Waiting,1999)
《瘋狂》(TheCrazed,2002)
《戰爭垃圾》(WarTrash,2004))
《自由生活》(AFreeLife,2007)
《南京安魂曲》(NanjingRequiem,2011)
短篇小說集:
《詞海》(OceanofWords,1996)
《在紅旗下》(UndertheRedFlag,1997)
《新郎》(Thebridegroom,2000)
獲獎記錄
1996年獲弗蘭納里·奧康納小說獎
1997年獲海明威基金會/筆會獎
1999年獲古根海姆研究基金
1999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2000年獲筆會/福克納獎
2000年–2002年獲亞洲研究基金
2002年獲湯森德小說獎(TownsendPrizeforFiction)
2005年獲美國筆會/福克納獎
2006年獲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會員稱號
此外,《等待》和《戰爭垃圾》分別入圍2000年和2005年
普利茲獎小說類決賽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