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垃圾》

《戰爭垃圾》

在不堪回首的歷史背景上,哈金用真實細緻的筆觸刻劃了小說主人公靈魂的受難,在身心飽受煎熬的同時,從天真的幻想一步步走向覺醒的歷程。繼《等待》和《狂人》之後,哈金讓《戰爭垃圾》的主人公,在另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經歷了漫長的身心受難的等待,從而展示了一個善良的小人物靈魂深處的痛苦、悲哀和絕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戰爭垃圾》《戰爭垃圾》

《戰爭垃圾》主要講述主人公於遠,1951年隨志願軍入朝參戰,腿部受傷被俘。美軍與台灣當局合謀,在戰俘營內挑動反共情緒,鼓動志願軍戰俘通過“甄別”前往“自由中國”。於遠選擇回到祖國,但卻被強行紋身,刺下反共標語,使他無論當時還是日後,均飽受折磨。小說通過主人公晚年的回憶,真實細膩地刻畫出了他受難的靈魂。

美國的優秀戰爭小說都是反戰小說,通過抒寫戰爭的殘暴,對戰爭進行本體性的認知,燭照、反思戰爭暴力本質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以及戰爭造成的人性扭曲。作家們立足於人本主義,對戰爭環境中人類命運、普通個體士兵命運進行觀照,對生命存在意義進行思索。美籍華人作家哈金的《戰爭垃圾》從人道主義出發關注中國志願軍士兵在朝鮮戰場淪為俘虜後的命運。作品審視戰爭的殘暴本性給書中人物肉體、精神、心靈帶來的摧殘,憐憫他們作為人的求生欲望,思考戰爭環境中的生命存在形態,鞭撻戰爭對人性的扭曲和毀滅,在創作精神上契合了美國戰爭小說的書寫傳統。

作者簡介

哈金哈金

哈金(HaJin)1956年生於遼寧的一個偏遠的小鎮裡,十四歲的時候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他的部隊駐守在中蘇邊界。他在軍隊經常編寫宣傳材料,這為他以後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在部隊里勤奮自學,表現積極,他在一個偏遠地區,當了三年鐵路話務員。77年恢復高考,他考入黑龍江大學英語系,後來又在山東大學攻讀美國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移居美國,目前住在麻薩諸塞州,在波士頓大學教書。他用英文寫作,除了寫小說,還寫詩。他的兩部詩集分別是《沉默的間歇》(BetweenSilences)和《面對陰影》(FacingShadows)。哈金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詞海》(OceanofWords)獲得1997年海明威文學獎,《在紅旗下》(UndertheRedFlag)是本短篇小說集,描寫了軍隊和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作品蘊涵著個人的、歷史的、政治方面的思考。2000年還出版過短篇小說集《新娘》(Thebridegroom)。

作品影響

1999年,因長篇小說《等待》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而聲名鵲起的華裔作家哈金,今年再次以新作《戰爭垃圾》贏得第25屆國際筆會福克納獎,延續著他在非母語創作領域的榮譽。然而近日,《戰爭垃圾》卻涉嫌侵權———這部作品與2000年時事出版社出版的張澤石作品《我的韓戰:一個志願軍戰俘的自述》竟有約1萬字雷同。

“哈金抄襲的部分主要是韓戰中震驚世界的‘杜德’事件,我書中對‘杜德’事件的描繪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除史實部分外,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張澤石說。他認為哈金作品與他的雷同之處,並非歷史事實的雷同,而是細節方面的雷同,實存在主觀故意的抄襲行為。

記者對比兩本書發現,兩書的細節有多處極為相似。如戰俘絕食時,鐵絲網上掛著飯盒的場景;杜德與中國戰俘交談時,掏出指甲刀修飾指甲的舉動;中國戰俘告訴美軍“我們中國人根本不習慣吃大麥,而連大麥也供應不足”等談話細節。哈金在《戰爭垃圾》書後的參考目錄中提到了張澤石主編的1998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志願軍戰俘美軍集中營親歷記》一書。這本書中收入了一篇張澤石本人的文章,此後他將這篇文章放入回憶錄《我的韓戰》中,而《戰爭垃圾》和回憶錄所雷同的,正是這一部分。

描寫韓戰的文學作品

時值那場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爭過去五十年了,對於這場戰爭,中國人與外國人有著一些截然不同的記憶,當這種記憶體現在文藝作品中的時候,除了表達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錯位,還在於對這場戰爭勝負的模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