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四夜發南昌月江舟行

十一月十四夜發南昌月江舟行

《十一月十四夜發南昌月江舟行》是清代詩人陳三立所寫的一首詩,詩的前三句連用了三個新奇的比喻,描寫出長江月夜的景色。意境清新自然,一連串比喻則編織成了一串閃光的珍珠項鍊,使江面的露氣、波浪、月光交織成了一幅冷色調的畫面。

導讀

《十一月十四夜發南昌月江舟行》,這首詩僅寥寥二十字卻給人以濃郁的美感,主要得力於詩人接連運用三個新穎奇妙而又和諧一致的比喻,淡淡的哀愁與詩中清冷幽寂的畫面交織在一起,就構成了全詩富有藝術魅力的意境。

作品原文

露氣如微蟲,波勢①如臥牛。

明月如繭素②,裹我江上舟。

注釋

①波勢:波浪的形狀態勢。

②繭素:白色蠶繭抽出的細絲。

譯文

月夜泛江,又適逢下露,江面只有微風而無大風。江面起伏的波浪其形狀態勢就像一排排橫臥江面的水牛一樣。

一輪明亮皎潔的秋月正懸掛中天,向江面灑下清冷的銀色的光輝,恍如雪白的蠶絲,把我乘坐的一葉輕舟包裹著。

作品賞析

古人寫詩,十分重視意境的創造。清代詩人陳三立的這首詩意境就非常新穎動人。

詩的前三句連用了三個新奇的比喻,描寫出長江月夜的景色。“露氣”二字,點出時令正值白露橫江的秋季。在這“露冷流螢濕不飛”(湯顯祖)的秋夜裡,詩人的皮膚接觸到漂浮在江面的露氣,只覺得微微有點涼意,仿佛有些涼津津的小蟲子附著於皮膚上一樣;秋天的江面上,本可見到“江間波浪兼天涌”(杜甫)的景象,可是,此刻月夜泛江,又適逢下露,江面只有微風而無大風,所以,詩人覺得江面起伏的波浪其形狀態勢就像一排排橫臥江面的水牛一樣;此刻,一輪明亮皎潔的秋月懸掛中天,向江面灑下清冷的銀色光輝,恍如一大團雪白的蠶絲,把詩人乘坐的一葉輕舟包裹著。如此境界,真是清朗靜謐極了!

這首詩,僅寥寥二十字,卻給人以濃郁的美感,主要得力於詩人接連運用這三個新穎奇妙而又和諧一致的比喻。“如微蟲”細膩地表達了皮膚的觸覺,“如臥牛”、“如繭素”則生動描摹出特定環境中的視覺。前者化動為靜,後者形色畢現。如果把比喻視作思維的珍珠的話,這一連串比喻則編織成了一串閃光的珍珠項鍊,使江面的露氣、波浪、月光交織成了一幅冷色調的畫面。末句詩著一“裹”字將詩人也帶進畫面里,更形成了物我交融的境界。詩人雖未用一字直接抒情,但透過全詩的形象畫面,讀者還是不難體會出詩人那“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白)的心緒。這種淡淡的哀愁與詩中清冷幽寂的畫面交織在一起,就構成了全詩富有藝術魅力的意境。

梁啓超曾稱讚陳三立“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醲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飲冰室詩話》第十則)這首“有境界自成高格”的詩正是如此。

作者簡介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37)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縣義寧鎮桃里竹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之父,另一子陳衡恪為畫家。陳三立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