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團隊
職員表
朱維群 .... 製片顧問
吳思霆 .... 出品人
王雲飛 .... 出品人
區偉星 .... 總監製
梁志祥 .... 總監製
梁凱程.... 製片人
劉湘江 .... 製片人
王碩卿 .... 製片人
焦祖堯 .... 編劇
鄧興亮 .... 編劇
張 強 .... 編劇
楊 敏 .... 改編
衛翰韜 .... 導演
張國慶 .... 導演
甘軍 .... 總美術
高建華 .... 現場道具
黃翔 .... 攝影
劉曉林 .... 攝影
鄒建華 .... 造型設計
周 新 .... 製片主任
故事梗概
本劇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政績卓著的女改革家——北魏馮太后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本劇故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的北魏王朝正值太武帝當政。太平真君十年,太武帝頒詔,命大將軍馮邈帶兵征討柔然。大臣乙渾以馮邈是降將為由極力反對,左昭儀馮姑出面力挺大將軍馮邈,太武帝最終決定仍由馮邈帶兵出征。馮邈戰敗投降,大為震怒的太武帝派乙渾誅殺馮家老小,馮姑的哥哥馮朗也被賜死,馮朗的兒子馮熙因為逃到羌族部落,性命得以保全。馮朗的女兒馮淑儀幾經波折,最終以帶罪之身進入皇宮做了一個小奴婢。
少年馮淑儀聰慧機敏,後來成為了少年皇子拓跋浚的伴讀。公元452年,年僅13歲的拓跋浚稱帝,成為歷史上的文成帝。馮淑儀被選為貴人,並最終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柔然進犯北魏,文成帝提出比武選將,馮皇后藉機召回躲藏在羌族部落的哥哥馮熙。在比武大會上,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和馮熙脫穎而出,最終馮熙被任命為先鋒,他率部與柔然軍隊交戰,大獲全勝,馮家兄妹終於洗刷掉了馮家的恥辱。文成帝打算興建雲崗石窟,得到馮皇后支持的曇曜最終領命開鑿佛窟。
文成帝駕崩,火祭之時,馮皇后縱身火海,幸被侍官李弈救出。在眾臣的幫助下,馮太后一舉剷除了陰謀篡權的乙渾。少年獻文帝繼位後,馮皇后被尊為馮太后,首次臨朝稱制。獻文帝長大成人,馮太后還政於朝,開始全心教導太子拓跋宏。公元471年,5歲的孝文帝拓跋宏登基,公元476年,馮太后二次臨朝稱制。馮太后是一位開明的政治家,她鼓勵孝文帝矢志改革,富國強兵。在馮皇后的引導和全力支持下,孝文帝頒布實施了《三長制》和《均田制》 。在這些改革措施的激勵下,北魏王朝國力日漸強大,經濟和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
人物簡介
馮太后:8-49歲,名馮淑儀,罪臣馮朗之女,父死,她被罰入宮中為婢。幸得左昭儀馮姑的照顧、教育,馮淑儀成為天資聰穎,姿色絕佳,有見識,有才華的宮中佼佼者,被立為貴人,為文成帝所寵愛,又為常太后所眷顧,通過鑄金人成功而立為皇后。文成帝病逝,馮太后以投火殉葬之舉贏得朝野崇敬。使其在獻文帝接位後,經歷一番周折,終於誅殺了妄圖篡位的丞相乙渾,臨朝稱制,威望日隆。孝文帝拓跋宏生,馮太后不得不還政於獻文帝,專心撫育太子,但朝中大事仍要過問。獻文帝與馮太后政見不合,受馮後摯肘,不得以18歲遜位,自為太上皇帝。孝文帝5歲登基,馮太后再次臨朝稱制。但是大臣拓跋子推等卻挾獻文帝與之對抗,殺了其寵信的中常侍李弈。馮太后為根除推行新政的阻力,毅然將獻文帝及其親信一網打盡。在經歷長期、複雜的宮廷鬥爭中,馮後耳濡目染,對其性格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在統一中國北方的過程中,因連年征戰,北魏國庫空虛,大量難民流離失所,地方豪強乘機兼併土地,官吏貪腐成風。雄才大略的馮太后廣開言路,重用人才,接受重臣李沖等建議,突破重重阻力,推行了班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等三項改革,取得成功。北魏國力自此迅速增強,同時推動了鮮卑遊牧文化走向先進的農耕文化,對促進民族融和方面,也作出了貢獻。在中國歷史上,馮太后應是最有作為的女政治家之一,為推動中國歷史前進,起到了可貴的作用。
馮太后具有遠見卓識,善於識人用人,生殺決斷,威嚴有加,但又胸襟廣闊,有大丈夫氣魄。她生活簡樸,體恤下民。感情上大膽而豐富,她23歲守寡,先後寵愛過俊美的李弈和才華橫溢的李沖。當然作為一個複雜性格的女性,為自己和馮氏利益,她也演繹了斬斷哥哥馮熙的愛情,犧牲馮熙女兒等常人無法接納的行為,而這些恰恰勾描出了這個兩度臨朝稱制,縱橫草原大漠之中,大魏國一代帝後的丰姿。
拓跋燾:43歲,北魏世祖太武皇帝,尚武殘暴,魁偉霸氣。征戰東西南北,統一了中國北方。後因太子拓跋晃監國權勢膨脹,在宦官宗愛的挑唆下,父子矛盾激化。拓跋燾先殺太子,卻又被宗愛所殺。太子監國制度隨之終結,使日後文成帝乳母常太后弄權干政和馮太后臨朝稱制有了可能。
拓跋浚:10-26歲,北魏文成皇帝,拓跋燾之孫。在乳母常太后保護下12歲登基,卻始終為常氏陰影困擾。常氏去世後,他20歲,才展現頭腳,文治武功,多有建樹。當政期間,他恢復佛教,開鑿石窟。其性格柔中有剛,善於在錯綜複雜的朝野紛爭中掌握“度”而得之平衡。
馮太后雖然是他兩小無猜的玩伴兒,但馮太后事事有主張,有見地的支配意識,使貴為天子的他與馮太后距離日漸疏離,而寵愛乙氏。當乙氏生子被賜死後,文成帝生命的最後歲月又撿起了與馮太后的情愫,26歲那年,文成帝病死。
拓跋弘:12-23歲,北魏獻文帝,拓跋浚長子。12歲登基,性情怯懦,多愁善感,雖由馮太后撫養長大,但是在鮮卑大臣拓跋子推等的影響下,試圖擺脫馮後的影子,漸政見有歧。不得已18歲遜位孝文帝,當上了太上皇帝。後在拓跋子推等的挑唆下,與馮太后矛盾日深,被賜椒酒毒殺。
拓跋宏:5-23歲,北魏孝文帝。他是獻文帝之長子,生母循祖制賜死,由馮太后養育教導,成為北魏一代英主。是中國歷史上有大作為的皇帝之一,5歲登基,大小國事均仰仗於馮太后,在馮後治國的薰陶下,日漸成熟,行事果敢,當政有謀。當皇親貪贓被擒後,他斷然賜死李洪。正是青年皇帝雄才大略的初次展露。 馮妙媛的出現,使青年孝文帝初嘗愛情的甜蜜,然而改革阻力巨大,馮後不得不借保全“子貴母死”祖制,而推行改革。年輕的皇帝失去愛妻,悲痛欲絕,經歷了感情的大起大落。但是關係江山社稷前程,孝文帝最終理解了馮後的良苦用心,引領北魏繼續改制變革,勵精圖治,開拓大業。
常太后:30-40歲,文成帝拓跋浚之乳母,他培植朝中勢力,干預北魏政治10餘年。文成帝繼位後,被尊為保皇太后。常氏也是因家族遭罪,以罪臣之女入宮的,身世與馮姑、馮淑儀相似,易產生共鳴,而保護和提攜了馮淑儀。她性格上既有母親的慈祥,又有怨婦的毒辣,她沒有象馮淑儀那樣從小在家裡受過漢文化的教養,才使得這個熱衷於弄權的女人,不關心治國安邦,不理會江山社稷。但是她如何在宮廷鬥爭中生存,如何走向權利高峰的點點滴滴,卻深刻地影響了少年馮太后。
馮姑:33歲,馮淑儀和馮熙的姑媽,拓跋燾的左昭儀。正是因為她的保護,馮熙得以逃脫誅殺,馮淑儀得以在平城皇宮內生存下來。她是從小失去家庭,從小經歷磨難的淑儀的精神保護傘。馮姑憑著太武帝的信任,一面與常乳母結成同盟,一面悉心培養馮淑儀。將小淑儀推到拓跋浚身邊,成為貴人。馮姑是一個美麗而智慧的女性,在一次宮廷鬥爭中她過早地喪失了生命。
馮熙:10-50歲,馮太后的親兄長。曾任刺史,太師等北魏重要職務。兩個女兒均入宮中,他偉岸英俊,善征戰。是馮太后堅強的後援和重要的支撐點。但是他卻胸無大志,熱衷於修寺造塔,即便是自己的愛情,都屈服於馮後的最終無情選擇,曇花一現泯滅了。
乙渾:38歲,野心家,擅長心機。出身於鮮卑武將世家,性情上專橫跋扈。政治上是馮太后的死敵,他借開鑿雲崗石窟機會,獻媚文成帝,封太尉,丞相,位居諸王之上。文成帝死後公然企圖篡權謀逆,被馮太后巧計誅殺。
崔浩:50歲,北魏之大儒,是少年文成帝的老師,漢家文化的代表。為人正直,敢於進諫,拓跋燾一向頗為信任。比作漢之張良。但其持才自傲,遭朝臣中的鮮卑人嫉恨,借其奉詔修《國史》中,直書拓跋祖先亂倫的家醜,被拓跋燾賜死。馮太后陪讀時多受其教育。
拓跋子推:40歲,獻文帝的叔叔。為人陰險,排斥漢文化和漢臣,挑唆獻文帝將皇位禪讓於他。但是遭到漢臣和鮮卑大臣的一致反對,沒有得逞。但他心思不死,擔心皇權旁落馮太后之手,鼓動退位的獻文帝再次與馮太后一決高低,被亂箭射殺。
李弈:25歲,英俊健朗,擔任中常侍。其人有文采,謹言慎行,曾於火中救出馮太后,為馮太后寵幸。後獻文帝受挑唆欲打擊馮太后,首先將其誅殺。
曇曜:40-70歲,高僧。太武帝滅佛期間隱匿民間,以游醫治病認識少年馮太后。復佛後,“馬識善人”被文成帝委任沙門統,並委以開鑿雲崗石窟之責。曇曜生性機敏,借皇家勢力宣傳佛法,提出“帝就是佛,佛即是帝”取悅文成帝。所鑿五窟佛像,即北魏五個皇帝樣貌。並深得馮太后信任。
花木蘭:8-40歲,有尚武之風的邊民,代父從軍,功成之後不願受封賞,為情所怨,負氣與開鑿石窟的石匠劉春結合復歸故里。卻飽受地方官吏豪強的盤剝,難於生存憤起反抗,幸得馮太后賜予“鐵卷”保全,均田制後始得安居樂業。其性剛毅,其貌端莊,戰場上巾幗賽鬚眉,情感上愛恨斷然割捨,是北方女性鮮明個性化的代表。
馮朗:40歲,馮太后之父,任秦、雍兩州刺史。其弟馮邈兵敗投降,馮朗全家遭牽連,被誅滅,倖存女兒馮淑儀和兒子馮熙。其性剛毅,慷慨赴死之際仍上書太武帝表述忠心,太武帝拓跋燾感其忠心,不再追究其子女之咎。
李沖:30-50歲,拜為內秘書令,後遷中書令,進爵隴西公。貌若太白,神采飄逸,博通經史,才華橫溢,沉穩老練有經緯之才。力主除舊布新,是馮太后推行“三項改革”的堅決策劃者、支持者。馮太后深欽其才,宮闈之內深得寵幸,為馮後最重要的知己。
李彪:25-40歲,出身微寒,由李沖引薦馮太后,拜御史中尉。其性情耿直,敢於直言政弊,不憚奸佞,不藏匿鋒芒。孝文帝比之為“漢之汲黯。”
李安世:30歲,原本為出家修行之人,卻胸懷憫民濟世之心,出言直,性情爽,蒙李沖,李彪推薦入朝為官,官至主客令,提出均田建議並奮力實踐。後夙願以償,又飄然出世。
高允:40-80歲,孝文帝之師,四朝老臣。博綜經文,黯熟周禮,拜北魏中書令,侍中,參議大政。老成持重,人情練達,一生廉潔,澹泊明志。
拓跋澄:襲任城王,孝文帝堂叔,拜尚書令。性情豁達,不戀鮮卑舊制舊俗,支持改革,忠心職守。孝文帝讚譽其曰:“若非任城,朕事業堪憂也。”
拓跋禧:20-40歲,孝文帝之長弟,鹹陽王。兄弟情深,他支持孝文帝改革,但生性驕奢,貪戀財色,孝文帝屢次告誡,終不改操,為守舊派拉攏。
拓跋丕:30-70歲,東陽王,鮮卑宗室中,德高望眾的元老貴族,長孝文帝四輩,為四朝老臣。馮太后誅滅乙渾後拜尚書令。其性深沉,藏而不露;其行謹慎,暗醞玄機;其言平和,善觀君顏;其貌忠厚,實多詭詐。使之終成為宗室的精神領袖,亦為改革的真正阻路石,但潮流所趨,其只能望背興嘆。
拓跋他:30-40歲,淮南王。征西大將軍,後遷司徒。人高馬大,聲言洪亮,自恃戰功顯赫,力阻馮太后的改制,形成以拓跋丕為核心,拓跋天賜等鮮卑宗室的守舊派。當改革之勢不可逆轉時,其坦然咆哮朝堂,慷慨以死明志。
拓跋天賜:30-50歲,孝文帝叔祖,征北大將軍。有戰功,體魄魁偉,性情粗野,守舊派的代表,後因貪贓被削爵為民。
丘穆陵泰:30-50歲,鮮卑人,定州刺史,戰功赫赫,性情驕橫,守舊派。
馮妙媛:18-20歲,馮熙長女,姿色絕代,溫情聰慧,善詩書畫。深得馮太后和孝文帝的喜愛。選入宮中,立為皇后。生太子拓跋恂。馮太后推行班祿制遭遇阻力,為緩解矛盾,不得不依照祖制“子貴母死”揮淚賜死馮妙媛,她成為了推行新政的犧牲品。
馮妙蓮:18-25歲,馮熙次女。貌美嫵媚,同時與妙媛被選入宮,雖為姐妹,卻與妙媛性情相異,爭寵孝文帝,後偷情宮闈,爭選皇后,馮太后怒其不爭,哀嘆馮家後繼無人。
柳葉:7-49歲,本為棄女,後入宮為婢,馮太后自小的夥伴,一生追隨侍奉馮後,忠心耿耿。性情機敏,善解人意,洞悉宮廷內斗,成為馮後耳目和可以傾訴的對象。
王遇:20-50歲,宦官。性機巧,善察言觀色,左右逢源,受文成帝寵信, 監督雲崗石窟修建,但見財望義,多次被利用,卻未被牽連。宮廷中各派角逐的常青樹。
抱嶷:25歲,宦官,謹小慎微,恭以奉上,常侍馮太后身邊,因忠謹被提升為殿中侍御。
宗愛:40歲,因罪為閹人,宦官,拜中常侍。性情陰險殘暴,與太子拓跋晃結盟篡逆朝政,為太武帝發現,其先下手逆殺拓跋燾和馮姑,後被常太后聯合眾臣誅殺。
源賀:30-50歲,征南大將軍,冀州刺史,封隴西王。正直老臣,忠於拓跋王室,先誅宗愛,推文成帝,後力阻獻文帝遜位拓跋子推而擁立孝文帝,並力諫獻文帝保國家免於殘殺陷入動亂,後坦然追隨獻文帝赴死。
馮邈:35歲,馮朗弟,奉太武帝詔征討柔然國,兵敗降敵。牽連馮家遭滅門之災,後遇馮熙對陣兩軍前,羞愧而逃,縱馬躍下懸崖自殺。
拓跋晃:25歲,北魏太子。受宦官宗愛挑唆與太武帝爭奪皇位,被誅殺。
乙氏:18歲,乙渾的妹妹,姿色艷麗,為文成帝寵愛,鑄金人失敗未被選為皇后,生子後被常太后依“子貴母死”祖制賜死。
劉春:20-50歲,憨厚本分的石匠,參與開鑿雲崗石窟,被乙渾毒啞。後與花木蘭結為夫婦,歸居故里守土務農。
李洪:30歲,孝文帝族舅,秦州刺史,表似清廉,實則貪婪。上任一年,秦州民不聊生。在廢班賞制推行班祿制的改革中,被李彪查察,為孝文帝決然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