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北邙行》
【年代】晚唐五代
【作者】文偃
【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北邙行
前山後山高峨峨,喪車轔轔日日過⑴。
哀歌幽怨滿岩谷,聞者潛悲薤露歌⑵。
哀歌一聲千載別,孝子順孫徒泣血⑶。
世間何物得堅牢?大海須彌竟磨滅⑷。
人生還如露易晞,從來有會終別離⑸。
苦海哀傷不暫輟,況復百年驚夢馳⑹。
去人悠悠不復至,今人不會古人意。
栽鬆起石駐墓門,欲為死者長年計。
魂魄悠揚形化土,五趣茫茫井輪度⑺。
今人還葬古人墳,今墳古墳無定主。
洛陽城裡千萬人,終為北邙山下塵。
沉迷不計歸時路,為君孤坐長悲辛。
昔人送人哭長道,今為孤墳臥芳草。
妖狐穿穴藏子孫,耕夫撥骨尋珠寶⑻。
老木蕭蕭生野風,東西壞冢連晴空⑼。
寒食已過誰享祀?冢畔余花寂寞紅⑽。
日日相催苦流矢,貧富賢愚盡如此⑾。
安得同游常樂鄉,縱經劫火無生死⑿。
作品注釋
⑴峨峨:高峻,高聳。轔轔:象聲詞,形容很多馬車行馳。⑵薤(xiè)露:古輓歌名。晉崔豹《古今注·音樂》:“薤露、蒿里,並喪歌也。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減也,亦謂人死魂魄歸乎蒿里,故有二章。至孝武時,李延年乃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輓歌。”薤為草本植物,又名蕎頭,其鱗莖名薤白,可食,併入藥。
⑶泣血:極其悲痛而無聲的哭泣。謂哭泣者已哭幹了眼淚,繼續哭而從眼中流出了鮮血。
⑷須彌:佛教傳說中之高山名。
⑸晞(xī):乾。《詩經·蒹葭》云:“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⑹輟(chuò):停,中止。況復:何況。
⑺五趣:佛教語,即五道或五惡趣。《俱舍論》八雲“謂前所說地獄、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傍生,指畜生。井輪度:謂往復輪迴如水井上的轆轤鏇轉。
⑻妖狐:狐狸。因其多奸善詐,故俗傳中常指為妖。子孫:此處指小狐狸。尋珠寶:指盜墓。
⑼蕭蕭:樹木搖動貌。屈原《九歌·山鬼》有“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句。
⑽享祀:祭祀。
⑾流矢:流者飛也,矢者箭也。本意為無端飛來的亂箭。這裡僅指飛箭。
⑿常樂鄉:指出家隱修處。劫火:佛家語,指世界毀滅時的大火。一般也把亂世的災火稱劫火。
作品簡析
《北邙行》猶言北邙之歌。北邙,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漢魏以來,王侯公卿貴族的葬地多在於此,後因此泛稱墓地。雲門大師有洛陽之行,見城內車水馬龍,人頭攢簇,而城外(邙山)墳冢壘壘,墓草芊芊,不由得感慨萬千,遂作這首七言古風。以規諫人們不要貪圖富貴,迷戀功名。此詩多用比喻,寫得形象生動,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詩僧,十國南漢韶州雲門山僧。字匡真,俗姓張,姑蘇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人。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資質敏穎,好學善思,以精究律部為己任。後參雪峰義存,極為投機,義存以禪宗密法傳授。其後歷謁洞岩、天童、歸宗、曹山、疏山、乾峰、灌溪、南華諸方。機鋒健捷,名聲益盛。抵靈樹,知聖禪師奉為首座,嗣後接任靈樹住持,終成禪宗青原下六世,雲門宗創始人,著作極豐,多為前代經典疏注,宗門奉為圭臬。偶爾作詩,亦有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