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鄉秋》

《傣鄉秋》是一篇由依屯編著的散文小說。該散文的簡介為如果說德宏是一個爭奇鬥豔的畫廊,那么這傣鄉的秋天就是一幅絕妙的風景畫。這就是傣鄉的秋。傣鄉的秋如詩如畫。

《傣鄉秋》由依屯編著,屬於散文類型.

作者

依屯

作品類型

散文

書籍簡介

如果說德宏是一個爭奇鬥豔的畫廊,那么這傣鄉的秋天就是一幅絕妙的風景畫。

傣鄉秋

在那田田荷風的吹拂中,三月里播種的春光便已長成了千里田疇熟透的金黃。風起時,那俯身垂首的稻穀;那碧波涌動的蔗林,那不堪重負的包穀,便一山一山地翻滾起來。先是一波一迭地倒伏過去,然後又一波一迭地挺立起來,好似一層又一層金色的陽光,厚積著,鋪排著,翻過山坡,湧向山腳,浩浩蕩蕩,有盡無盡……這便是傣鄉金風吹金秋的季節了。
如果說德宏是一個爭奇鬥豔的畫廊,那么這傣鄉的秋天就是一幅絕妙的風景畫。置身秋日的故土,你從竹樓前婆娑的鳳尾竹叢望過去,映入眼帘的便是黃燦燦的谷壩子,翻過谷壩子便是潺潺西流的芒允河。河對岸是灘,灘的對岸又是谷壩子,然後就是山,就是一山一山的樹和一山一山的蔗林。山被竹樓前熟透的香蕉蔟擁著、交錯著,一座向一座連綿滑過;蔗林如毯如帶,一坳一坳地從山間繞過。無論風是從山間吹來,還是從谷壩子吹來,風裡都溢滿了傣家人的甜潤與喜悅。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春爭日夏爭時,而這秋則是分秒必爭了。太陽還沒出山,拿著鐮刀,挑著蔑籮,扛著谷桶的男人和女人們,就已踏著淡淡的晨曦相繼走出了家門。接著田裡便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打穀聲。那“乒桌球乓”的打穀聲是一曲傣鄉傳唱了千年的音樂,沉重而凝緩,質樸而親切。無需任何修飾,就溢透了傣鄉人回天的力量和無言的美感。
收穫是令人喜悅的。雖然很忙,“波濤”還是會不時走近谷桶,抓一把穀粒在手裡惦惦、捏捏,然後想收圓雙唇吹吹,但卻怎么也收不攏嘴角那一抹微笑。只好張開手,讓喜悅從五指間流光溢彩般潺潺流過。
“年年穀子十天半月就打完了,今年怎么也老打不完;你家請工他家請工,都一個月了,還在打。光今天穀子就運走十多擔了,可田裡還齊嶄嶄地立著一大片……”太陽不知什麼時候升上了中天,背漉漉而濕了,“卜哨”們開始了抱怨。天氣太熱,她們直起腰揭開草帽,擦擦汗水,然後望望天,開始了象兒時一樣喊風:“太陽太陽快過去,涼風涼風快過來。”這傣鄉也真怪,小“卜哨”一聲喊,風便感應而至。隨了風,一片倘大的雲彩便也從山那邊鋪天蓋地而來。它以博大的蔭涼和柔情撫慰傣鄉,撫慰傣家辛勤勞作的鄉親,也帶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愉快。於是大家藉此一加勁,一邊聊著漢人寨子的小芹如何想他昆明的大哥;聊著農場的猶蘇與阿萍如何戀愛;聊著收完穀子,也該給“相”找個婆家了……稻穀便在如此不知不覺中又被割倒了一大片。
記得這時的田埂上,總有牛在靜靜地啃草,嫩嫩的草尖一嚼,滿嘴的汁液便噴涌而出。紅紅的蜻蜓在牛背上悠然恬靜地歇著,那和樂相安的神態,竟讓人毫無緣由地滋生出一種慈愛和羨慕來。而更多的灰的、綠的、黃的蜻蜓,則會在頭頂密密麻麻地飛翔,與人和自然平分著這片傣鄉明媚的秋景。
不知不覺中,太陽漸漸隱沒了,薄暮與炊煙便以一種柔和的意象從鳳尾竹叢悄悄地爬了上來——到收工的時候了。這時的河邊便開始熱鬧起來:一擔擔穀子擱在河灘上,壘得滿滿的;一捆捆黃豆擺在河灘上,堆得高高的。一天的辛苦和勞累,都得痛痛快快地跳進河裡洗掉、搓掉、揩掉。卜哨如玉的肌膚,宰弄壯實的胸脯,都赫然裸現在你的視野里,宛若一尊尊原始粗獷與柔和嫵媚的雕像,讓人沉醉,沉醉得沒有一絲邪念。
當年輕人的歡聲笑語飄過河面的時候,“波濤”雖然嘴角笑意未消,可心裡卻在思忖:收下的穀子已堆齊了屋檐;黃豆、包穀、綠豆又把院子占得滿滿的;明天收下的穀子該咋放?捂著會長芽的,得趕快回去想想辦法。想著想著,便爬上岸來,河裡的男男女女便也紛紛上了岸。於是,那幾十副谷挑子便首尾相連,悠閃悠閃,浩浩蕩蕩地在暮色中行進起來。不知是哪位“宰弄”起了個頭,那傣鄉傳唱了千年的山歌便也在暮色中飛了出來。唱穀子青了黃了,唱愛情甜了熟了。如喊的山歌混著汗水的鹹味苦味和莊稼的清香味,由遠及近地從鳳尾竹梢轟轟滾過:“碧朗”和“卜哨”銀鈴般的笑聲,也從竹樓間的青石板路上一浪高過一浪地滔滔漫過。歸巢的家雀們從檐下探出頭來,睜圓了一雙好奇的眼睛……
這就是傣鄉的秋。傣鄉的秋如詩如畫。離鄉好多年了,那在暮色中悠閃悠閃、首尾相連的幾十副谷挑子,仍一直浩浩蕩蕩地行進在我的生命里;那滲透了傣家人汗水的鹹苦味和莊稼清香味的歌聲與笑聲,便也一直飄蕩在我的記憶中。每到田疇千里涌動金黃的時候,就會勾起我沉重的鄉思來。
(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