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詳情
叢書名稱:中華傳統美德叢書ISBN:978-7-305-05599-7
作者:李寧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D648
印張:8.250印張
開本:1/32
印刷用紙規格:880*1230
頁數:264頁
印刷色:單色
定價:¥17.00元
適讀年齡/年級:國中,高中,職專,大學,考研
適讀對象:學生用書
簡介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優良的道德傳統。梳理、弘揚這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對於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無疑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編著這套叢書的倡議,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研究會名譽會長向守志、韓培信、許仲林等老領導,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新力、省政協副主席陳寶田均給予了具體指導;省研究會兩任會長張耀華、沙人麟等親自策劃,草擬編寫體例;宋林飛院長召集叢書作者研究具體的編寫方案和要求,並將叢書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計畫,出任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領導重視這套叢書的出版;省財政廳在經費上給予了支持。正是由於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這套叢書的編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推薦理由
《修身卷》為“中華傳統美德叢書”之一。《修身卷》以“八榮八恥”為線索,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突出可讀性,寓知識、理論和思想性為一體,旨在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中華偉大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內容全面、敘述通俗、結構合理的讀本。《修身卷》分“概論”“故事”“名言”三篇。概論部分對修身的內涵、歷史演變和當代意義作較為系統的論述;故事部分用語體文譯編經典或轉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選歷代名言,均註明出處,便於讀者備查。章節目錄
總序上篇概論
一、中國古代的“修身”概念
(一)修身的緣起
(二)修身的目標
(三)中國古代修身思想的幾個重要特點
二、中國古代傳統的修身方法及修身實踐的歷史演變
(一)修身要約束的對象:小我
(二)修身要樹立的對象:大我
(三)修身的幾種路徑
(四)中國古代修身實踐的歷史演變
三、由“內聖”而“外王”——修身與學習、交友及治世的關係
(一)修身與學習
(二)修身與處世交友
(三)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修身”的當代意義及作用
(一)中國古代修身傳統的得與失
(二)中國共產黨人對傳統修身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三)提倡“修身”與新時期加強全社會道德建設
(四)當代社會環境中不同人群的修身應“一本多元”
中篇故事
周公誡子
不慕榮華富貴的郁離子
清正廉潔的子罕
孔子修身不怠
孔子觀“欹器”
顏回安貧樂道
子夏慎獨
曾參不受國君恩賜
楊朱受教改過
自得其樂的隱士榮啟期
蘧伯玉守禮
老萊子隱居
介子推有功不居
晏子的車夫
魏文侯善居人下
季札不做國君
段乾木修身養德
王充博覽群書
周黨修身養志
陰興外舉不避仇
姚期不為子孫求封賞
馬皇后深明大義
諸葛亮公而忘私
蔣琬大度容下
孔融讓梨
王烈德高望重
陶淵明無心仕途
陳摶高臥
石勒重視讀書人
志向高遠的蘇綽
富弼待人以禮
陸贄清慎自守
韋澳不媚權貴
傅昭淡泊明志
二程好學不倦
呂蒙正雅量過人
狀元王曾還鄉不張揚
忠良純厚的“聖相”李沆
王旦大度容人
數豆修身
蘇洵大器晚成
蘇軾知行合一
朱熹拜師
蔡元定尊師好學
陸游築“書巢”
周處改過自新
楊庭顯不懈自省
梨無主,心有主
明成祖克己勤政
王溥重操守
杜越正心克己
“安樂先生”張履祥
葉存仁“畏己知”
下篇名言
一、先秦名言
二、兩漢魏晉名言
三、唐宋名言
四、明清名言
參考書目
後記
書摘
上篇 概論中華傳統美德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古代儒家強調君子人格應具有仁、義、禮、智、信等美德,還有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側面強調了道德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就是“修身”的問題。
一、中國古代的“修身”概念
“修身”一詞,最早見於《墨子·非儒》篇:“遠施周偏,近以修身。”而實際上,在墨子之前的儒家先哲孔子,就已經涉及了“修身”的理念。孔子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修身”一詞,但孔子關於何為君子、何為小人的區分,關於仁、直、忠、恕等的評價,實際上已是對“修身”的詳細闡述,並且在孔子的思想中,“修身”實為社會大治的基礎。他指出君子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當社會交往或社會治理中出現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應是歸咎於他人或外在的環境,而應進行自我反省,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考慮的是自己有什麼地方沒做好,小人則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依賴別人的改變來解決問題。
基於“求諸己”的自省、自律意識,孔子勾畫了一個以注重自我道德修養為基礎的儒家處世觀的輪廓,並以仁愛、孝弟、忠恕、守信等道德觀念來約束自己以及教育弟子。後世儒家學者將孔子的這一思想發揚光大,認為道德修養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同時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