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詞
(朗誦詞)但是,
中華民族的兒女啊,
誰願意像豬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們要抱定必勝的決心,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多聲部合唱)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高粱熟了,
萬山叢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里,
游擊健兒逞英豪!
端起了土槍洋槍,
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賞析
全曲採用了進行曲體裁、以短促跳動、振奮人心的音調、響亮的戰鬥口號、鏗鏘有力的節奏,以快速大跳的動機和逐步擴張的音型,使歌曲充滿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畫了游擊健兒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里、萬山叢中,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鬥的壯麗場景。這首歌採用了民間打擊樂節奏和廣東獅子舞音樂鏇律為素材,使歌曲顯得明快、豪放、音樂形象分外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歌曲一,四部分合唱,二、三部分輪唱,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恰似黃河的波濤滾滾奔流,勢不可擋。輪唱時“龍格龍格”的人聲伴唱,聽來變化無窮,情趣橫生,增強了生動、活躍、樂觀的氣氛。巧妙地隱喻了抗日武裝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於匯成了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它將壓倒一切敵人,顯示了英雄民族的偉大氣魄。輪唱之後的一大段器樂間奏,不僅渲染了氣氛,刻畫了形象,又為結束段轉向高潮作好了鋪墊,使結束段更凸顯了中國人民誓將侵略者消滅乾淨的堅強決心。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根據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改編而成。鋼琴協奏曲《黃河》始創於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保衛黃河》是鋼琴協奏曲《黃河》的第四樂章,採用自由變奏曲式寫成。其結構:引子+主題+變奏+變奏Ⅱ+變奏Ⅲ+變奏Ⅳ+變奏Ⅴ+變奏Ⅵ+變奏Ⅶ+插部+變奏Ⅷ(尾聲)。
鋼琴協奏曲《黃河》在創作中運用了西洋古典鋼琴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在曲式結構上又體現了中國傳統風格,以標題性組曲的形式寫成。今天,這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已衝出國門,成為一部在世界範圍內音樂會舞台上經常演出的曲目。電子琴合奏曲《保衛黃河》更是動人,全曲共分四個聲部,音色分別是鋼琴、鋼琴、弦樂、低音弦樂。此曲共有七大章。要求演奏者同時彈奏不同的音符來完成合奏。因此需要演奏者團結合作。
詞作者
光未然(1913~2002.1.28 )中國詩人,文學評論家。原名張光年。湖北光化人。
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30年代起從事進步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
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詞《五月的鮮花》,譜曲後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在延安首次上演。1940年去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
1949年後,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活動。先後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發表了大量文學、藝術評論。文章立論謹嚴,文風灑脫,勇於面對重大文藝現象發表意見。
曲作者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中國作曲家。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民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 《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朗誦介紹
瞿弦和,1944年出生於印尼蘇門答臘,6歲隨父母回國。1965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國家一級演員。現任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瞿弦和的名字、面孔和聲音,大家都熟悉。愛聽廣播的說他是著名演播家,愛看電視的說他是著名主持人,瞿弦和卻說自己做這些都是“業餘”,他是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當年,一批年富力強的業務尖子成為各文藝院團的團長,37歲的瞿弦和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22年過去了,文工團500多職工百分之百說:瞿弦和——非人也!
此話怎講?煤礦文工團每年下礦慰問演出不少於百場,路途總是最遙遠、演出條件總是最艱苦,而兼任多個社會職務的瞿弦和幾乎全都參加。經常是大部隊出發時,他還在處理別的事情,隨後趕去礦區;演出結束後,他難得跟大夥一起休息,總要連夜趕回。有一次,文工團在寧夏白芨溝礦演出,剛開完政協會的瞿弦和隨後趕去,下了飛機,經過5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才到礦上;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結束,卸完台,已是夜裡11點多;他又帶著燈光師連夜返回,又是五六個小時山路,又是兩個多小時飛機,9點上班時間剛到,他已精神抖擻地出現在辦公室。瞿弦和總是一件事還沒完就已經在籌劃下一件事了。用他夫人張筠英的話說:“瞿弦和就是一陀螺,小鞭兒就在他手裡,天天抽得自己團團轉。”跟他一起工作的人也都習慣了他的“晚上鬧覺,早上叫早”,半夜12點被團長的電話叫醒固然辛苦,可人家團長到現在還沒上床豈不更辛苦?
一般來說,五六十歲的人大都開始講究“養生”了,瞿弦和卻完全無此念頭,天天“吃嘛嘛香”,而且還說:“要是誰想問我點我不想說的事,不用打,餓我三頓就都招了!”他睡覺的時間很少,但他會隨時補覺,累極了說聲“我睡會兒”,話音剛落鼾聲就起,三五分鐘後,又是一張煥然一新的面孔。還有,瞿弦和愛吃藥,忙碌的人大都如此:總捨不得花時間休養,只希望藥到病除,速戰速決。很多肯吃苦、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往往不好相處,他們常會不自覺地把辛苦寫在臉上。瞿弦和不同,他的任勞任怨是通過營造和諧工作氣氛表現的,只要他在,辦公室里總是笑聲不斷。他的玩笑總是信手拈來,就是批評人,也是讓人又痛又癢。如果他告訴你:“又戴圍嘴兒啦。”你就要反省自己近來是不是工作不夠努力,因為那句北京歇後語是“老頭戴圍嘴——裝孫子。”
瞿弦和的最大特點是喜新不厭舊。“五一音樂會”已經辦了第九屆了,他還要求年年辦,為煤礦工人爭光的傳統不能變。同時,他對創作人員的要求也非常“簡單”:“我要不一樣的,跟別人不一樣,跟咱們從前不一樣。”
瞿弦和喜歡突發奇想:某一天早上他會說:我們可不可以找有關部門商量一下,把咱們團門口公車站的站名,改作“中國煤礦文工團站”呢?某一天早上他又會說:小劇場為什麼閒著呢?可不可以跟附近的社區、中國小校聯合搞一些演出活動,既回報了社會也給演員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人可不能閒著。瞿弦和一直有一個計畫,要去拿一個飛行駕照。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提案成立“中國武警煤礦總隊”……
熱情、真情、激情,是瞿弦和對全團演職員提出的要求。他的做事原則來自戲劇學院學到的表演三要素:迅速地判斷、準確地反應、巨大的激情。
指揮介紹
嚴良堃是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前為中央樂團合唱團)創辦人之一,現為該團合唱指揮、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合唱指揮學會理事長。
嚴良堃1923年生於湖北武昌,少年時期在武漢參加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1983年匈牙利柯達伊紀念委員會授予嚴良堃證書和紀念章,表彰他在介紹柯達伊的作品和教學法中所作的貢獻。1985年他率中央合唱團赴香港參加《黃河音樂節》,後應邀再度赴港參加《亞洲藝術節》指揮香港合唱團演出、1986年在第二屆《北京合唱》中任領導小組常委、指揮組組長。同年成立“合唱指揮學會”被選為會長。由他指揮中央合唱團演唱的音樂會,在比賽中榮獲第二屆《北京合唱節》專業組表演藝術比賽一等獎第一名。先後率團赴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地表演,深獲好評。
嚴良堃從事指揮四十餘年,多次應邀赴海內外指揮及講學,對中國合唱藝術事業的發展及合唱隊伍的建設,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