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王良學小說]

《使命》[王良學小說]

《使命》以史貫通,表現出評點歷史、進言當今、預想未來的熱忱與責任。全書資料豐富,結構嚴謹,詳略有致,很有說服力而不失情趣。本書以史貫通:第一章講中華文明史,第二章講中國共產黨黨史,旨在闡述先進性的歷史表現。此後各章直到結語仍在講史,論證在歷史的進程中先進性總是開一代風氣之先,成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五千年不間斷髮展的不竭動力與根本表征;更成為中國共產黨九十載風雨歷程和輝煌成就的歷史依據與本質屬性。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作者遵循史論的嚴謹公正、實事求是和言必有據的風格,運用翔實的資料,通過人物、事件,闡述了我國古代先哲和優秀治國者的先進思想和實際運作,論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走過的三個三十年光輝歷程和時代特徵,從而為先進性的歷史表現,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革命的合理性和執政的合法性,做出了符合歷史真實的最好註解。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專論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著作。作者運用歷史與辯證唯物主義,從廣闊時空和深遠歷史中引申出“先進性”的概念及評價體系。進而以歷史發展為脈絡,論證了先進性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五千年不間斷髮展的不竭動力與根本表征,是中國共產黨90載風雨歷程和輝煌成就的歷史依據與本質屬性,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確認與保持這一主題;論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三個三十年”三個階段光輝歷程和時代特徵,為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革命的合理性和執政的合法性,做出了符合歷史真實的有力註解;論證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史,就是一部強烈憂患意識支配下不斷自覺自省、嚴格自律自新的歷史,總結出中國共產黨先進性實踐給予人們的七點啟示;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連貫性、繼承性、發展性,提出了更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先進性特徵的真知實見;論證了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先進性實踐面臨的變化與挑戰,提出了切合當前中國實際、很有理論和現實針對性的必須著重解決好的七個重大課題;論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已經跨入一個新階段即第四個三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文化建設為中心科學發展新時期,提出了中華民族將在這一階段實現偉大復興的預想。

作者簡介

王良學,晉南稷山人,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辦公室巡視員,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作品:《中國民商法經濟法的歷史存在暨儒家學說的影響》,《新東方》1996年發表,《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理論法學·法史學》1996·12期轉載;《蹣跚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甘棠集》,中國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簡論中國人口生育政策的缺陷與新構》,《法學雜誌》2010·10期。

目錄

引論
第一章先進性是領導之本先進性的歷史表達與辯證
第一節“上世三皇”與“三代之英”就有先進性
第二節自秦至清的幾個鏡鑒
第三節化內化外理亦依然
第二章中國共產黨憑先進性領導中國的歷史表現
第一節先進的理論科學的方法
第二節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
第三節偉大的綱領正確的道路
第四節卓越的實踐輝煌的成就
第五節劃時代變革歷史性飛躍
第三章強烈的憂患意識嚴格的自律自勵
第一節建黨初期與延安時期的反腐倡廉實踐
第二節新中國成立初期反腐倡廉建設的特點
第三節改革開放形勢下的反腐倡廉新探索
第四章以政治建設為中心奠定基礎的十七年
第一節歷史的鏡鑒
第二節預言告誡動盪
第三節國內政治建設和運動
第四節山雨欲來風滿樓
第五章長治久安與大“演習”
第一節大“演習”掠影
第二節關於大“演習”的“悖論”
第三節歷史由人民創造、由人民書寫
第六章農民與土地見證先進性
第一節文明進化始於農耕,千年封建繫於疆土
第二節耕者有田星火燎原,時代更替天翻地覆
第三節日月新天土地新篇,情為民系忍辱負重
第四節改革開放大有作為,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第七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比較觀
第一節三位一體有機統一盡顯優勢
第二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代議制形式的偉大創新
第三節一黨領導多黨合作政治協商
政黨制度與政黨關係新模式
第四節“一國兩制”史無前例
第五節歷史及中國共產黨先進性實踐的啟示
第八章先進性實踐面臨的變化、挑戰與問題
第一節變化與挑戰
第二節理論問題
第三節創新問題
第四節人口生育問題
第五節教育問題
第六節幹部問題
第七節錢的問題
第八節執政基礎問題
結語以文化建設為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新時期
第一節強健精神興我中華
第二節歷史發展的必然不經意間已經悄然上路
第三節以文化建設為中心科學發展三十年藍圖勾略
第四節仰望藍天腳踏實地成就輝煌
附錄回銅川
後記
顯示部分信息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先進性是領導之本
先進性的歷史表達與辯證“凡事要從歷史和環境兩個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翻開史冊,特別是翻閱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同樣是人,有的成為“王者”,有的卻是“寇”,即“成者王侯敗者寇”;有的是開一代風氣之先、領萬世倫常之教的聖人,有的則是“千夫所指”的罪人。同是朝代,有的八百年,如周朝;有的四百年,如漢朝;有的不到一年,就是李自成打進北京匆忙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的大順朝。有的朝代,國力鼎盛、物阜民康、八方來朝,有的則積貧積弱、生靈塗炭、國破家亡。對這些歷史現象的考察,將有助於擴展與深化我們對先進性的認識。
第一節“上世三皇”與“三代之英”就有先進性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稱上世。”即公元前2000多年前,華夏大地處在原始部落時期的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為“上世三皇”。據《周易·繫辭上》第八、《白虎通》卷一和《史記·五帝本紀》等史書記載,伏羲氏作氏族首領時:“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結網罟以教佃魚,養犧牲以充庖廚”。神農氏則“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即按天時季節教民從事農業生產,並進行生產物資的交換:“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軒轅氏則是“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鵝,勞動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在“炎帝侵陵諸侯”時“諸侯鹹歸軒轅”;軒轅氏“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孔子評價黃帝是“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以今人的眼光看這段歷史,“三皇”在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即對大自然的合規律的認識,在發展生產、為民謀利、教化萬民方面是部落首領中最優秀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對華夏民族的融合、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三皇”之稱,他們是當之無愧的。
毛澤東在詩詞《送瘟神》中有“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句,句中的堯、舜,即唐堯、虞舜二帝。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壽百一十六歲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堯在選接班人時,“知子丹珠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堯認為“授舜,則天下得利而丹珠病;授丹珠,天下病而丹珠得其利”;“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他不把自己氏族首領的位置傳給兒子丹珠,而是擇賢傳位。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鹹薦虞舜。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經過長期的鍛鍊和考驗,堯以天下授舜。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選接班人時,選中了治水有功的禹。禹鑿龍門,開三門,導黃河之水東流人海,天下之民始得安定,踐天子位於安邑(現山西運城境內)。安邑之名,即由“民安居樂業於邑”而來。據史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把各個部落統一起來,“茫茫禹跡,劃為九州”,這時奴隸主貴族統治的國家已經很大了,有九個州;並做出了法律規定,保護和促進生產發展:“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入夏三月川澤不網罟,以成魚鱉之長”;“鹹則三壤,成賦中幫”。禹傳位於子啟,啟建立了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夏朝延續了四百年。
夏朝之後的商朝,共歷三十一王,享國六百年,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進行調整,是中國奴隸社會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時代。《千字文》中“綺回漢惠,說感武丁”之句的“說感武丁”,所指就是在公元前1300多年一代名相傅說(yue)協助殷商的第22位國王武丁勵精圖治、實現“武丁中興”的事例。傅說生長於九曲黃河經最後一曲後改由北向南為由西向東流淌的山西南端的平陸城東土崖上,雖出身寒微,但天資聰敏,了解民間疾苦,且有過人之志。在築堤防洪、保護田畝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版築法”,防住了水患,保護了鄉親的生命安全,便利了交通,促進了當地的勞動生產,名聲遠播黃河下游兩岸。商王武丁到民間訪賢求士,得到了關於傅兢的情況。武丁與傅說的交談中,傅說談笑風生,所談頭頭是道、切中時弊,令武丁驚嘆不已。武丁在此後的幾個晚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甚至“在夢中驚喜地喊出:‘吾心上的賢人,今見是矣’!”公元1319年,“武丁排除種種干擾宣布解除傅說的奴隸身份,拜他為相”。武丁對傅說深信不疑,“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甘霖”。在傅說的輔佐下,武丁大力改革政治,緩和了階級矛盾,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武丁中興”時代,殷商的疆土擴大了數倍。《孟子·告子下》說“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屈原在《離騷》中說:“靚操築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司馬遷在《史記》里贊日:“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杜甫詩《泥功山》說:“泥濘非一時,版築勞人功”,這些都是古來對於傅說先進性的評價。傅說還創造了東方早期哲學思想——《說命》,分《正命》、《隨命》、《遵命》三篇,記載在我國早期的儒家經典《尚書》中。有人甚至說,傅說是比孔老夫子還“要早800多年”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聖人”。
殷商“武丁中興”後,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使物質財富有了極大的積累,致商紂王忘乎所以、荒淫無道,給位於西岐的諸侯國——周創造了機會。西周文王時建立井田制以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推行敬德保民、以德治國,使西周安定祥和,社會秩序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立朝之初,“幾十年不用刑錯”。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說:西周文伯“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孔子稱周文王為“三代之英”,事實上周文王的形象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
春秋戰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計550年間,先後有五霸、七雄和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諸子百家。老子、孔子、孟子等,都是這一時期傑出的代表人物。這一時期,第一個成就霸業的是齊桓公。齊桓公啟用管仲為相,管仲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政治主張;並實行“相地而率征”的經濟政策,使齊國很快地強大起來。那時周王室已東遷洛陽,史稱東周,諸侯已不看重周王室。
P1-3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