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陝西西安人。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66年參加工作,歷任漢中市民眾藝術館幹部,漢中市首屆政協委員、常委。漢中市二屆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漢中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文學創作一級。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第三屆常委陝西省政協委員。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作品
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山祭》、《水葬》,中短篇小說集《油菜花開的夜晚》、《隱秘》、《黑牡丹和她的丈夫》,散文集《鄉思綿綿》、《京華筆記錄》、《漢中女子》,傳記文學《流浪者的足跡》、《中國的西北角——多位學人生涯的探尋與展示》以及歷時10年創作的上下兩卷60萬字的蜀道歷史文化散文及人物傳記《山河歲月》、《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等。
王蓬著作年表
1《油菜花開的夜晚》 (短篇小說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字數:170千字。印數:10000冊。定價:0.71元。責編:馬衛革。
2 《山祭》 (長篇小說),灕江出版社1987年9月。字數:210千字。印數:25500冊。定價:1.75元。責編:聶震寧。
3 《隱秘》 (中短篇小說集),中國文聯出版社1989年10月。字數:227千字。印數:5000冊。定價:4.55元。責編:李金玉。
4 《鄉思綿綿》 (散文集),陝西人民教肓出版社1991年2月。字數:155千字。印數:4900冊。定價:2.95元。責編:高華。
5 《黑牡丹和她的丈夫》 (中篇小說集),灕江出版社1991年9月。字數:290千字。印數:16500冊。定價:平5、15元、精7、65元。責編:聶震寧。
6 《水葬》 (長篇小說),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年10月。字數:220千字。印數:10000冊。定價:5.9元。責編:李金玉。
7《流浪者的足跡》(傳記文學),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年11月。字數:230千字。印數:5700冊。定價:5.9元。責編:李金玉。
8《京華筆記錄》(散文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字數:170千。印數:2000冊。定價:5.8元。責編:高華。
9《水葬》(長篇小說),中國文聯出版社1995年5月第二版。字數:220千字。印數:12300冊。定價:11.8元。責編李金玉。
10《漢中女子》(散文集),太白文藝出版社1998年8月。字數:270千字。印數:2000冊。定價:18.8元。責編:朱鴻。
11《山河歲月》(蜀道專著兩卷),太白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字數:600千字。印數:3000套。定價:48元。責編:朱鴻。
12《絲路訪古》(文化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字數:60千。.印數:20000冊。定價:13元。責編:賴炳偉。
13《草原之旅》(文化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字數:65千字。印數:20000冊。定價:14元。責編:賴炳偉。
14《王蓬文集》(1一4卷),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10月。字數:1600千字。印數3000套。定價:平160元、精180元.責編:顧萍。
15《中國西部人文地圖》(攝影作品),為多人散文集配圖,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年8月。字數:425千字、定價:36元。主編:朱鴻。
16《品讀漢中》(散文集),陝西旅遊出版社2004年10月。字數:260千字。印數:5000冊。定價:24元。責編:陳全力。
17《江南走筆》(散文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9月。字數:80千字。印數:5000冊。定價:19.8元。責編:郭雪波。
18《青木川傳奇》(散文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9月。字數:76千字。印數:5000冊。定價:19.8元。責編:郭雪波。
19《王蓬文集》(5—8卷),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10月。字數:1600千字。印數:3000套。定價:平160元、精180元。責編:向群。
20《陝西漢中》(散文集),中國旅遊出版社2007年1月。字數:200千字。印數:6000冊。定價:28元。責編:王建華。
21《鄉土關中》(攝影配圖)陳忠實文。中國旅遊出版社2008年1月。圖片132幅。印數:10000冊。定價:28元。責編:王建華。
22《中國蜀道》(文化專著),中國旅遊出版社2008年9月。字數:239千字。印數:5000冊。定價:38元。責編:王建華。2010年獲第二屆柳青文學獎。
23《唐蕃古道》(文化專著),三秦出版社2009年5月。字數:120千字。印數:6000冊.定價:18元.責編:魏全瑞。
24《秦蜀古道》(文化專著),三秦出版社2009年5月.字數:120千字.印數:6000冊。定價:18元。責編:魏全瑞。
25《中國的西北角——多位學人生涯的探尋與展示》(傳記文學兩卷),西安出版社2011年元月。字數:526千字。印數:5000套。定價:68元。責編:李宗保。
26《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文化專著兩卷),太白文藝出版社2011年元月。字數:700千字。印數:5000套。定價:68元。責編:韓霽虹。入選陝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國家“十二五”重點規劃圖書;2011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2011年獲中國北方十三省優秀圖書獎;2012年獲全國第四屆優秀圖書提名獎。
27《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文化專著兩卷),西安出版社2012年4月。字數:610千字。印數:3000套。定價:98元。責編:張增蘭。
28《中國的西北角——多位學人生涯的探尋與展示》(傳記文學兩卷)西安出版社2012年5月第二版。字數:526千字。首版獲全國25屆城市出版社優秀圖書—等獎,進入農家書屋。印數:23000套。定價:60元。責編:李宗保。
29《山祭》(長篇小說增訂版),西安出版社2013年4月。字數:273千字。印數:3000冊。定價:29.8元。責編:陳凡、楊棟。
30《水葬》(長篇小說增訂版),西安出版社2013年4月。字數:365千字。印數:3000。定價:39.8元。責編:陳凡、朱艷。
翻譯、改編、主編、影視作品、相關專著
1《批判會上》(短篇小說)原載《人民文學》1979年11期。美籍華人蕭鳳霞翻譯為英文,收入美國威康士大學出版社所出《中國、新一代的收穫》1981年8月出版。
2《莊家院軼事》(短篇小說),原載《北京文學》1982年3期。被改編為連環畫,載《農民畫報》1982年5期。
3《莊家院軼事》(短篇小說),原載《北京文學》1982年3期。被肖新新改編、趙國經繪為連環畫,載天津《故事畫報》1982年6期。
4《巴山茶痴》(報告文學)原載《人民日報》1989年9月10日。被改編畫報,載《陝西畫報》1994年5期。
5《張虹和她的銀杏樹》(文論),隨張虹作品翻譯為日文,日本朋友書店2002年10月出版。
6《銀秀嫂》(短篇小說),原載1981年元月《延河》陝西青年作家小說專號。陝西作協首次推出(以作品為序)莫伸、路遙、鄒志安、陳忠實、王蓬、李天芳、京夫、賈平凹、王曉新等9位青年作家。《銀秀嫂》被《小說選刊》1981年4期轉載,並獲《延河》首屆優秀作品獎。由陝西翻譯協會譯為英文,入選《陝西作家短篇小說選》。五洲傳播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海外發行。
7《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文化專著兩卷)700千字。太白文藝出版社2011年元月出版.入選“2011中國經典國際出版工程”國家投資,2012年譯為英文。由太白文藝出版社與美國出版公司聯合出版,海外發行。
8《秦巴大潮》(報告文學集)擔任主編。灕江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字數:210千字。印數:5000.定價:4,2元。責編:聶震字。
9《企業家》(文化綜合刊物)擔任主編。漢中市委宣部主辦。1993——1995年。
10《袞雪》(文學雙月刊)擔任主編。漢中市文聯主辦。1994年——2011年。
11《漢中50年文學作品選》。擔任主編。含小說、戲劇、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共五卷。100萬字。太白文藝出版1999年10月出版.印數:3000冊.定價:100元.責編:朱鴻。
12《袞雪文萃》(漢中文學作品精選)擔任主編。陝西旅遊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字數:300千字.印數:3000冊.定價:28元.責編:陳全力
13《今日漢中》(電視專題片上下兩集),承擔撰稿。漢中電視台1988年10月出品。省市電視台多次展播。
14《神聖的使命》(專題片)承擔撰稿。漢中軍分區,漢中電視台1989年10齣品.參加蘭州軍區展播。獲—等獎。
15《棧道》(歷史文化專題片兩集)承擔撰稿,趙忠祥解說。中央及各省電視台陸續播出,獲陝西省1994年歷史文化電視片—等獎。
16《棧道之鄉行》(十集電視專題片)承擔撰稿,1993年起省市電視台播出,獲省電視台獎勵。
17《金甌玉盆話漢中》(電視專題片)承擔撰稿,1994年漢中電視台製作。省市電視台播出。獲中國西部專題片展播優秀獎。
18《好戲連台》30集電視連續劇。1993年與張子良、高建群、竹子共同策劃創作。中央8套與多省電視台播出。
19《漢中詩畫》(電視專題片)承擔撰稿,1997年漢中電視台製作。參加中國西部旅遊片展播。
20《秦地南來說漢中》(電視專題片)承擔撰稿,1998年漢中電視台製作.參加全國地方電視台展播獲優秀獎。
21《王蓬的藝術世界》(文論專著),韓梅村著,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字數:152千字。印數:1000冊。定價:9.5元。責編:高華。
22《王蓬的文學生涯》(文論專集)韓梅村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9月。字數:400千字。印數:3000冊。定價:48元。責編:吳文源
2013年4月20日整理
詳述
王蓬生於1949年,祖籍西安,為陝南一個與賈平凹、京夫齊名的著名作家。20世紀50年代因父親被錯劃身份隨家下放到秦嶺南麓漢中市張寨大隊勞動,曾18年生活在農村,他自強不息,白天勞動,晚上寫作,以大巴山為背景,勤奮筆耕,其成名作短篇小說《銀秀嫂》在《延河》發表後,被《小說選刊》雜誌轉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轟動很大,被譽為“農民作家”,後調入漢中地區文化館,成為專業作家,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寫出了長篇小說《山祭》、《水葬》等十餘部著作,至今已發表出版作品300萬字,作品被翻譯到國外,目前提任漢中市文聯主席、《袞雪》文學期刊主編、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帖專家。
王蓬小傳
王蓬,1948年11月出生,原籍西安,父母系知識分子。因父錯案遷陝南農村,曾務農18年。因創作成績破格調漢中市群藝館,曾在魯迅文學院、北大首屆作家班學習4年(1984年3月至1988年7月)。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3年至2013年先後任陝西省作協副主席(四至五屆)漢中市文聯主席(二至三屆)作協主席(—至二屆)無黨派.曾四次當選全國作代會代表(五至八屆)
1970年開始寫作,至今發表800餘萬字作品,出版著作30餘種,文集8卷。獲全國省級獎勵多次:短篇小說《銀秀嫂>獲<延河>首屆優秀小說獎;<獵手傳奇>獲<陝西日報>優秀作品獎;散文<大熊貓育崽目睹記>獲陝西新聞一等獎;遊記<探訪黃河源>獲全國首屆徐霞客遊記優秀獎;長篇小說【水葬】獲陝西雙五文學獎;報告文學【巴山茶痴】獲【人民日報】報告文學一等獎;【中國蜀道】獲第二屆柳青文學獎;傳記文學【中國的西北角】獲全國二十五屆城市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長篇報告文學【從長安到羅馬】被列為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2011國際經典出版工程譯為英文出版海外;並獲2011中國北方十三省優秀圖書獎;全國第四屆優秀圖書提名獎。
1992年始全程踏訪蜀道、絲綢之路與唐蕃古道,著有《中國蜀道》《從長安到羅馬》《從長安到拉薩》等文化著作。國務院和陝西省政府為表彰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先後授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3年)和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2005年)。並獲國家—級作家(1994年)二級崗位(2011年)【二級教授】職稱。
名 家 推 薦
陳忠實(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主任,著名作家)
這些在中國鄉村和城市發生過的影響到所有人生活的重大事件,無一遺漏地進入王蓬嚴峻的視鏡,納入到秦嶺或巴山某個村寨,淋漓盡致地演澤出來,正可以當作生活的教科書和歷史備忘錄,留給這個民族的子孫,以為鑑戒和警示。《山祭》《水葬》等小說的認識價值和不朽的意義,就在於此。王蓬恰是在這裡展示出獨稟的氣性,思想者的勇氣和思想的力量,以及由此而蘊蓄在作品中的凜然之氣。
聶震寧(中國出版集團原總裁,著名出版家、作家):王蓬的長篇小說雙壁《山祭》《水葬》可以看成是兩個關聯的文本。這兩個關聯的文本具有時代變遷中內在的因果關係,完整地寫下了王蓬心中的秦巴山水,人情世故和文化演繹。仁者在山,這就是《山葬》,智者近水,那便是《水葬》。《山祭》是仁者的傾訴與反思。《水葬》是智者的體驗與抒情。仁者與智者的底子卻都是濃濃的有情人。充分彰顯著情義與情致。兩部作品堪稱我們這個時代關於山地生活的情義和情致的扛鼎之作。
王汶石:(陝西省原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您的狩措場景描寫得驚心動魄,吃“泡膛”的場面寫得熱烈歡快而富有秦嶺山民的率真、粗獷、豪俠的特色,細讀來令人心醉。您的風俗畫是描得很成功的。您筆下的冬花也是非常之令人心疼的,她的不無遺憾抉擇和最後結局令人心碎,令人同情,令人終生眷念,而又令人無限崇敬。您是一位描繪山村女子的能手。
韓梅村:(著名文學評論家、教授)《山祭》無疑是1987年我國長篇小說的重要收穫。這是一部真正寫山的文學,山的景,山的人,山的個性和氣韻。堪稱一部表現大秦嶺的文學作品。《水葬》不是一個一般的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愛情故事。這裡有歷史的複雜基因,現實的風雲變幻,古棧道特有的民俗民情,陝南山區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特別由於每個人所具有的不同命運曲線,所有這諸多因素一旦交織構合、便使整幅畫面顯出一種深朴蒼涼的特質,而遠非任何複雜的愛情故事所能包容。
張 虹(陝西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
從來沒有人把秦嶺山地寫得這樣靈動壯美。從來沒有人把山地苦難嚴峻的生活寫得如此美麗如詩。應該感謝作家給小說畫廊里添上這又重又濃的一筆。希望《水葬》不僅淹沒將軍驛苦難的過去,也徹底淹沒一個荒唐的時代。
王蓬的創作道路與文學成就
王蓬,1948年11月出生,原籍西安,父母系知識分子。因父錯案遷陝南農村,務農18年。因創作成績破格調漢中市群藝館,在魯迅文學院、北大首屆作家班學習4年。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3年至2013年先後任陝西省作協副主席(四至五屆)漢中市文聯主席(二至三屆)作協主席(—至二屆)陝西省八屆政協委員,漢中市首屆政協常委,漢中市二至三屆人大常委,四次當選全國作代會代表(五至八屆),無黨派。
1970年開始寫作,至今發表800餘萬字作品,出版著作30餘種,文集8卷。獲全國省級獎勵多次:短篇小說《銀秀嫂》獲《延河》首屆優秀小說獎;《獵手傳奇》獲《陝西日報》優秀作品獎;散文《大熊貓育崽目睹記》獲陝西新聞一等獎;遊記《探訪黃河源》獲全國首屆徐霞客遊記優秀獎;長篇小說《水葬》獲陝西“雙五文學獎”;歷史文化電視片《棧道》獲陝西省電視片—等獎;報告文學《巴山茶痴》獲《人民日報》報告文學一等獎;《中國蜀道》獲第二屆柳青文學獎;傳記文學《中國的西北角》獲全國二十五屆城市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長篇報告文學《從長安到羅馬》被列為陝西重大文化精品項目,國家“十二五”重點規劃圖書;入選“2011中國國際經典出版工程”,譯為英文出版海外,並獲2011中國北方十三省優秀圖書獎;全國第四屆優秀圖書提名獎。
王蓬的文學創作活動己40多年,可以清晰劃分為兩個階段:即文學創作和文史創作。兩者大約各占20個年頭。第—個階段為1970年至1992年。前幾年應屬練筆準備階段,雖然也在省級報刊比如《陝西文藝》(《延河》曾用名)、《民眾藝術》乃至上海《朝霞》發表過《谷生記工》、《學醫記》、《春筍嶺》等20多個短篇小說或散文,但總的來講或因稚嫩或受時代局限,沒有引起太大反響。王蓬真正發揮生活積累與個性優長是與新時期文學同步,並呈現井噴狀態。—批帶有鮮明藝術特色與強烈個性的作品相繼展現:《批判會上》(《人民文學》1979年11期);《油菜花開的夜晚》(《人民文學》1981年3期);《銀秀嫂》(《延河》1981年1期);《莊家院軼事》(《北京文學》1982年3期);《老楸樹下》(《延河》1981年8期)等十多個短篇小說,及在《人民日報》連續發表的多篇散文,或獲獎、或被轉載、或引發評論,形成王蓬創作的第—個高潮。
這些作品充滿濃郁的陝南生活氣息,傳遞出底層農村農民的生存生活狀態。卻又非簡單描摹,用賈平凹的話說:“觀事觀物富於想像,構思謀篇注重意境,用筆輕細,色彩卻絢麗,行文舒緩,引人而入勝。”(見《王蓬論》)總之,這位帶著秦巴韻致與漢水風采的文學新人引起文學界與廣大讀者的熱切關注,以不容置疑的文學成績進入了由路遙、陳忠實、賈平凹、莫伸、鄒志安、京夫等人組成的陝西青年作家行列。
1982年己34歲的王蓬在省市各界關懷下,告別18年的務農生涯,破格調進漢中市群藝館。他的第—個短篇小說集《油菜花開的夜晚》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更重要的是他在全國600餘位青年作家激烈競爭,幾輪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僅錄取44人的中央文學講習所(後更名“魯迅文學院”);之後又進北大首屆作家班,在京畿學習四五年之久。在此期間,王蓬創作的中短篇小說結集為《隱秘》、《黑牡丹和她的丈夫》;散文結集為《京華筆記錄》;關鍵是捧出了兩部沉甸甸的長篇小說《山祭》《水葬》。不僅開陝南長篇小說創作風氣之先,更被陳忠實譽為“是寫那個時代生活最傑出的長篇小說,是生活的教科書與歷史的備忘錄,應該留給這個民族的子孫,以為鑑戒和警示。王蓬當是最前趨的思想者和最具勇氣的探索者之—。”王蓬還被稱為“描寫山區風俗風情畫與山村女子的能手”(王汶石語)……由此奠定了王蓬在文學界的地位。1993年6月王蓬當選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連任幾屆,長達20年。
從1992年始至今,王蓬創作由文學轉型文史,知識家庭的文化優長展示出來。誠如王蓬所言:“受喜愛文史的父親影響,從小對歷史的興趣並不在文學之下。”王蓬母親家族中亦有多位長輩進入方誌。這就足以詮釋他何以有信心歷時10年全程踏訪穿越秦巴大山的七條蜀道,創作出全面反映蜀道歷史文化、風物民情的皇皇專著《山河歲月》(上下兩卷60萬字)與《中國蜀道》。陝西省作協曾專題研討;多位蜀道專家認為作品“史料翔實,內涵宏富,觀點有卓識。”由王蓬撰稿,趙忠祥解說的專題片《棧道》在中央台播出;影響巨大廣泛,直接引發川陝蜀道申遺。以文物專家羅哲文為首的九名專家提案,採用了王蓬作品中對蜀道概括的六項功能:生命之路;智慧之路;郵傳之路;貿易之路;戰爭之路;石刻之路。陝西出版集團也以“中國蜀道”申請基金,組織寫作學術版蜀道。
之後,王蓬又20次西行,全程探訪絲綢之路與唐蕃古道。以史學的視角看絲路,以文學的筆法寫歷史。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揭示古道起始,通塞變遷,穿插進重大歷史事件與人物,勾沉出曾經輝煌又消失的王國和民族;並對古道沿途地理現象及瑰麗景觀,宗教建築及風俗民情作了精彩描述。歷時十年,不避寒暑創作出七十萬字的《從長安到羅馬——漢唐絲綢之路全程探行紀實》;六十萬字的《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文史兼備,圖文並茂,描寫生動,引人入勝,深得專家好評與讀者喜愛。
著名評論家閻綱說:陝西出了個徐霞客。王蓬20次沿絲綢之路西行喀什,出訪巴基斯坦,週遊歐洲各國,到達絲路終點羅馬。從長安到羅馬,多么逶迤,多么神奇。我在季成家主編的《絲綢之路》上讀到他大量的西域行記,為他的毅力和才情嘆服。
湖南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聶鑫森說:王蓬的文史行走作品不是—般意義上的散文或隨筆,而是表現出王蓬在學養上的紮實功力,融實地勘察、史乘考證、文字敘述於—體,浪漫的抒情與嚴謹的辨析,久遠的歷史與親近的現實息息相關,文境、史境互為疊合,搖曳多姿。
寧夏文聯副主席,著名回族作家查舜說:王蓬作品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想成就—番事業的人來說,要有寬闊的胸懷,才能對各地各民族的人和事毫無偏見,誠心相待。書中那些素材的獲得,遺址的尋找,不知跑了多少路、翻了多少書,這是那些患得患失的人根本不可能去做的事。
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趙本夫說:在王蓬的作品中,我感到—種可貴的東西,就是敬畏。對歷史、山川、百姓,對一切應當敬畏的事物。—個有著敬畏之心,平靜而憨拙的人,才真正是聰明而有力量的。我深信,王蓬會走的更遠。
四川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鄧賢說:王蓬筆下千年歷史與萬里河山交融縱橫,豐富的知識與優美的文筆融為—體。他屬於那種終生孜孜不倦地熱愛和寫作的學者型作家,讓人敬重。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副院長,著名藏學家何宗英說: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藏族是祖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員,王蓬這部《從長安到拉薩》對於維護祖國版圖的完整和統—,對於提高我們民族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我的閱讀視野中,還沒有見到有哪位中國作家象王蓬這樣,敢於涉足蜀道、絲綢之路、唐番古道這樣廣博複雜的領域。諸多古道由於起始年代不同,承擔的功能不同,發揮的作用亦不同。涉及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或重要的歷史人物。且因年代久遠,史料缺乏,兵毀火焚,遺蹟淹沒,要梳理清楚再講述明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包括—些專門學者,往往—個領域便要付出畢生的精力。比如蜀道褒谷口的石門石刻,自唐宋以降,研究者代不乏人。遺憾的是學人著述,過於專業,難免枯燥。往往只在業內流傳,很難普及。那么王蓬是如何解決雅俗共賞吸引讀者這個問題的?我以為基於五點,—是王蓬涉足古道時,己是—位形成自己鮮明特色的成熟作家,能夠把握全局,往往寓政治風雲於風情畫中;語言清新雋永、通曉暢達、善於敘事。二是王蓬原本對歷史就有濃厚興趣,為涉足古道做了充分準備。據王蓬《我的“中國蜀道”寫作前後》中講,他在北大學習時看到美國作家房龍寫的《房龍地理》,用文學手法描寫山川河流、鄉村城鎮,乃至一個國家,就被這種手法吸引,只覺許多固態事物都鮮活起來。三是王蓬的閱歷。10歲隨家遷陝南鄉村24年,親身務農18年。王蓬回憶:“父親經‘四清’、歷‘文革’、遭岐視、受屈辱;更曾拉車、伐薪、築路、挨餓;歷九死而—生,非堅韌無以圖存。”何嘗不是寫他自已。他從苦難中收穫的是堅韌和毅力,苦難反而使他寬容豁達。我見到的王蓬每張照片都微笑著,仿佛苦難與他毫不相干。探尋古道需要吃苦、持久,戰勝孤寂與枯燥,王蓬無—不備。四是王蓬的天性。敏銳、熱情,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有種追根尋底的精神。按說,童年是培養興趣與志向的最好時光,偏偏王蓬10歲後就失去童年。慶幸的是他沒有被苦難擊倒,甚爾好奇的天性反而促成他在特殊的社會角色中保持—種被邊緣,遠距離觀察和辨識事物的清醒。可貴的是這種清醒在他身上沉澱下來,日後運用到創作之中。每每把要描寫的對象當作第—次看到的新奇事物來表現,突出新鮮感和現場感,把他的發現與感受傳遞讀者,形成王蓬文史行走作品—大特色。五是得力於不斷地探索學習。我們在《中國蜀道》《從長安到羅馬》《從長安到拉薩》中都看到書尾附有大量參考書目。否則,也不可能把枯燥複雜的史籍講述得通曉明白。但我以為關鍵還是王蓬在文本,文字上下足了功夫。幾乎每篇作品、每個章節都講究謀篇布局,注重跌宕,絕不重複。王蓬始終認為文字是文學根本,他崇敬的作家都是創造過經典文本的作家:托爾斯泰,契訶夫、梅里美、魯迅、沈從文、孫犁等。王蓬文學作品語言清新簡潔,優美樸素,如行雲流水;文史作品則蘊深旨遠,凝重雋永,如風俗長卷,充滿藝術感染力。
我以為這五條便是王蓬探尋古道文史結合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其積極作用是在學術著作與廣大讀者之間架起橋樑,用優美簡潔的文筆把枯燥複雜的歷史、民族和宗教向題敘說明白,傳播給讀者,喚起人們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對塞外古道邊陲大漠的興趣,對先賢拓土開疆豐功偉業的敬重,把金戈鐵馬和霓裳歌舞,大漠孤煙和邊塞秦月的浪漫吟唱轉換具體場景和可讀故事,也提高年青—代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可謂功莫大焉。隨著歲月推移,意義會益發彰顯。
在20多年尋叩行走中,王蓬行程10多萬公里,跨越東西半球,對—個作家來講,延伸擴展其心胸器局,釀就—種大氣度、大視野、大胸襟亦至關重要。我們在王蓬的《中國蜀道》《從長安到羅馬》《從長安到拉薩》中已看到這種端倪風采,這是成就—個大作家必備的條件。
當初,王蓬擔任漢中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時不少人曾擔心,會不會當官影響寫作?因確有人如孫犁痛斥:以文求名,以名求官,以權術代學術,混跡文壇。王蓬主持漢中文聯工作達15年之久,盡職盡責,爭取編制,申請經費,辦刊物,出叢書,購置辦公樓與公務用車,組建專業協會,壯大藝術隊伍,策劃文學獎項,大力扶持新人,引領了漢中文藝界風生水起,生動活潑的大好局面。
但我查閱,在王蓬出版的40本著作中,,28本是在這15年寫成.熟悉王蓬的人都知道他的勤奮與毅力常人不可比擬。從事文學40多年,幾乎無日不讀,無日不寫,寫了千萬字,至今不會電腦,全系手工操作,也幸虧他在農村煉就了—幅強健體魄。
我們要慶幸的是王蓬在進行文史寫作時並未丟掉文學,他以小說家善於塑造人物的敏感,及時發現捕捉到—批幾乎被歲月淹沒的人物。包括修築第—條穿越秦嶺的川陝公路時,保護石門石刻的工程師張佐周;開發大西北的先驅安漢;抗戰時寫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的作者左明;延續百年的石門石刻拓片世家;蟄居古城的章草大師王世鏜;率先保護敦煌文化遺產的王子云、何正璜夫婦;破譯“西夏天書”的李範文教授;國畫大家方濟眾;巴山茶痴蔡如桂;古建專家盧惠傑;以及英年早逝的作家路遙;曾流落甘肅的翻譯家、教授王智量;從寧夏塞外鄉村奮鬥出來的回族優秀作家查舜等等。誠如西北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楊樂生所說:這是一些大寫的人;這是—些歷史不能也不應該忘記的人;這是—些中華民族應該引以為驕傲的人;也是—些在精神上獲得永生的人。王蓬花了大量心思,推出自強不息的知識分子典型,可謂適得其時,功莫大焉。王蓬創作思想的敏感,學術文化思考的慧眼,在當代作家中便—下子顯出了自己的素養、膽識和個性。
其實,任何領域凡有建樹的專家,學識學養均有發展積累過程。王蓬在采寫這諸多大家過程中,受其感染影響是很自然的事情。或者說他與他們原本就有聲息相通,比如執著,堅守、獨立不懼、孤往不悔,否則也不會敏銳發現和采寫這批幾乎被歲月淹沒的學人。
王蓬采寫《中國的西北角》長達20年,熟悉了諸多領域,比如古道、古建、金石、拓印、書法、繪畫、乃至抗戰史、民國史、西夏學、敦煌學等,不僅是學識積累,更有人格影響。最終我們在王蓬身上看到了知識分子應該具備的執著和追求,鍥而不捨,寵辱不變,風雨不驚,保持書生本色,堅守學人風範。也就是史學泰斗陳寅恪所倡導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難能可貴的是王蓬在發現、採訪這些人物時,滿含真誠,傾注心血。他倡導為己逝世半個多世紀,被荒草掩沒的左明修陵;為血戰台兒莊敢死隊隊長王范堂趕寫傳記,使這位民族英雄在臨終前看到作品清樣;為方濟眾故居立碑;協助拓片世家申遺;為古建專家盧惠傑藏書提供方便;使保護石門的張佐周骨灰安葬褒谷;而他發在《人民日報》整版的《巴山茶痴》,則促進了蔡如桂冤案的解決……沒有誰要求他這么做,正直真誠俠肝義膽不是誰想有就能有,那是血脈基因閱歷性格乃至—個時代所造就。
由20篇人物傳記構成的《中國的西北角——多位學人生涯的探尋與展示》(西安出版社2011年元月出版)這部上下兩卷的厚重力作—出版便深得各界好評,短短兩年,發行28000多套,並獲得全國25屆城市出版社優秀作品—等獎。
在經歷20多年行走探尋,文史寫作之後,王蓬又回過頭來,對早期兩部長篇小說《山祭》《水葬》進行修改增訂,僅是《水葬》就增寫10萬多字。以王蓬現在的修養器局,我們有理由對這兩部長篇小說充滿期待。
多年來,王蓬勤奮耕耘,新作不斷,結集40本,獲得多項榮譽和獎勵。國務院和陝西省政府為表彰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先後授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3年)和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2005年)。2011年,國家為科技人員評定職級,王蓬獲國家—級作家二級崗位(兩院院士為—級)獲此殊榮陝西文學界僅兩人,另—位是著名作家陳忠實。技術二級的職級工資與行政副省級相同。這是—個作家能夠獲得的極高待遇,也是國家和社會對王蓬這樣—個勤奮創作40多年,誠實勞動者的公允公正評價。
作者:楊建民。教授、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