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入門》

《佛學入門》

《佛學入門》是由聖嚴法師所著於2008年4月1日在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佛教類型的書籍。

點擊查看大圖作者: 聖嚴法師 著
出 版 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佛學入門》佛學入門

出版時間: 2008-4-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199 印刷時間: 2008/04/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61340561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宗教 >> 宗教 >> 佛教 佛陀深奧教義的淺顯表述,踏實可靠的修行方法。佛陀深奧教義的淺顯表述,踏實可靠的修行方法。
張國立、李連杰、羅大佑,聖嚴法師皈依弟子,熱誠推薦!
佛學界公認的最權威、最平易的學佛入門書,著名佛教大師聖嚴法師引你進入佛學之門!
聖嚴法師為四川地震受災民眾祈福並率信眾捐贈1200萬台幣。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招募義工,成立賑災醫療團,由法鼓山副住持果品法師率隊第一批趕赴災區關懷撫慰災民,協助災民心靈重建。同時聖嚴法師在北投農禪寺舉辦三時超度繫念法會,為受災民眾祈福,所得捐款全部用作賑災。
——《中國時報》

內容簡介

聖嚴法師根據當代佛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勾勒出了佛教發展的基本脈絡,還原了佛教的本來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義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團發展。
·何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因果與因緣,唯心與唯名,活佛與活菩薩。
·學佛的基礎,在家居士如何學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
內容簡明扼要,準確權威,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門的最佳參考書。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師,1930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
著名佛教道場法鼓山的創辦人,門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個博士學位獲得者,197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歷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為輔仁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博士生導師。
主辦多種雜誌,在亞、美、歐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種。其中《正信的佛教》發行近四百萬冊,《信心銘》被譯成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目錄

新序
上篇 佛陀示現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為何出現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義
 佛陀的教團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義
 佛教的信仰與教義
 因果與因緣
 唯心與唯名 
 活佛與活菩薩
下篇 修持方法
 學佛與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小乘當真不好嗎
 佛子能拜鬼神嗎
 觀世音菩薩
 念佛與助念
 學佛的基礎

媒體評論

我皈依聖嚴法師多年,受益匪淺。法師的心語,猶如智慧的明燈,清心的甘泉,點點滴滴滋潤著我的心靈。
——張國立
“老師”對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師只是一種世俗的尊稱。佛教並沒有什麼名師、大德這種名相,講求的只是師徒間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執著名師,因為再有名的師父也不能把你變成佛,只能為我們指出心靈的路,但還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像我來見聖嚴師父,就是因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須向一位有智慧型的老師請益,看看我走的方向對不對,路對不對,師父能夠為我指引,哪裡要注意、哪裡要改變、哪裡要做。
——李連杰
聖嚴法師是一位偉大的禪師,我對他的學問與智慧極具信心。我很慶幸能身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東西方為佛教所做出的貢獻。
——一行禪師
聖嚴師父的德行讓我感佩,閱讀師父的著作,我得到很多啟發。對我而言,佛法愈來愈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式,我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也因此寬廣許多,在創作上如此,生活上如此,婚姻、家庭、親子關係莫不如此。
——朱德庸

書摘插圖

如何理解佛教
對於中國人而言,不論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習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內。相對地,中國的佛教,也不全同於印度或其他國家的佛教;因為佛教到了中國之後,經過近兩千年的發揚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所以中國佛教,是外來的文化,也是中國自身的文化。可是,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死了之後,即由親屬請了出家的僧尼為之誦經超度。一般人所知的佛教,大約僅僅如此。當然,這些觀念和現象,站在作為宗教信仰的功用上說,佛教並不反對,只是佛教的內容和佛教的根本精神,並不僅是如此。
這也難怪,縱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自佛教於兩漢之間,由西域傳到中國以來,雖有不少的人接受了佛教,且為佛教的弘揚和實踐做了偉大的貢獻。但是眾所周知,所謂儒釋道三家的優劣論爭,尚在其次,而以儒家或道家的立場,主張毀佛滅釋的史實,也是歷歷可數。他們所據的理由是“尊王攘夷”,為了維護中國的國粹,就不得不打倒或消滅來自印度的佛教。這些知識分子,大多不先要求自己理解佛教,便豎起了滅佛的招牌,例如唐代的韓愈,便是典型人物。有些是先有了儒勝釋劣的成見,再來閱讀佛書,並進而採用佛理來充實他們的儒學思想,但仍抱著入主出奴的觀念,排斥佛教,此如宋朝的朱熹,就是典型人物。此後所謂宋明的理學家,無不走著崇儒闢佛的思想路線,他們所持的理由,總以為佛教是出世遁世之學,儒家才是人世治世之學。道家則更有趣,排斥佛教,卻又模仿佛經的形式,抄襲佛典的內容,編造成道教的經典。實則,佛教傳人中國之前,僅有方士而尚無道教,毋寧說中國的道教是由佛教哺育而成的中國宗教;中國的儒學也由於佛教的滋潤而開出了宋明理學的新境界。所以說誰是人世治世?誰是出世遁世?根本難以分辨。如說儒者治世,中國的政治,歷代多以儒學為主,可是王朝的興替治亂,始終都在變動之中,更可以說,近世中國之衰弱,便是整箇中國文化所造成的,難道儒教沒有責任嗎?反而是佛教始終以在野的立場,盡化風易俗的義務,未嘗有政治權力的野心,卻從未逃避現實。假如說佛教果真是消極避世的話,一般人信佛之後,便會脫離世俗,那么還有誰來向世俗的大眾做宣化的工作呢?假如無人人世宣化佛的教法,佛教不唯不能傳來中國,來了中國也不能深入民間而成為最普遍化的宗教。
當然,現代的知識分子,不會再以中國的儒家為正統而來排拒佛教;但也不是絕對沒有,只是這種思想已不合時代潮流,因為儒家本身也正遭受著各種角度的攻擊,我們倒要反過來同情儒學的處境了。比如今天的世界潮流中,雖有很多歐美及日本的學者研究儒家思想,但其絕不會以儒家的兒孫自居,儒家所說的“道統”觀念,在他們是無法承受的。至於佛教,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研究、在信仰、在實踐,雖然也有不少學者僅將佛教當做學術研究,卻有著更多的人在研究佛教,也信仰佛教。
很久以來,最大的困難乃是無法使得沒有宗教需求的人接受佛法。不信宗教和反宗教,有三種原因:一種是他們覺得宗教的信仰,對於自己無關緊要,不反對他人信仰,自己則不希望信仰。像這一種人,或可能當其遭遇世事的打擊、變故之時,在無可告援之際,會想到某一宗教的信仰,對自己可能有用,也可能終其一生不會進入宗教之門。另有一種人對宗教抱有所謂“迷信”的成見,所以反對宗教;但當他們在求知的原則下,接觸宗教的人士或閱讀宗教的書物,經過一段審察的時間之後,就很可能改變反宗教的態度。如要他選擇哪一個宗教作為終身的信仰,我可斷定他們將會選擇佛教,因為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在表面上雖也不無迷信的色彩,佛教的教義卻是最不迷信的。再說第三種人,乃是屬於某種主義或思想的忠實信徒,他們對於宗教,打內心起就存有極深的偏見,要他們不反對宗教,甚至信仰宗教的可能性,縱然是有,也很渺茫。這是世間相的相反處,也是相成處;沒有惡,顯不出善,沒有惡,也無需要善;宗教是為需要的人而存在的,卻是為了無宗教信仰的大眾而產生。有了反宗教的人,始能促成宗教精神的歷練與升華;有了反對佛教的人,才能為佛教帶來新生的機運,所以,在大乘佛教的立場看惡魔,惡魔乃是修持逆行的大菩薩化現。因此,在佛教的立場,唯有盡其在我地努力弘化,絕不憎惡外來的打擊者與毀謗者。
以上所說的三種人,第一種人假如接受了宗教,那是不論什麼宗教都有可能成為他們信仰的對象;第二種人如果接受宗教,必然是選擇佛教;第三種人終身不信宗教,佛教也不將他們視作惡魔。但是,佛教徒們自己以惡魔的身份來摧毀佛法者,歷史上不曾有過;因為若非大菩薩的化現,擁護佛教、修行佛法唯恐不及,豈敢破壞佛法!佛陀也曾再三叮嚀:佛子愛護佛法,應當比愛護他自己的身命還重要。
不過,已如前述,中國人之信仰佛教者,占的比例很大;真正理解佛教者,占的數目則很少了。原因是一般人所接觸的通俗的佛教信仰,已經變為神佛混淆,甚至被貶為低級的或原始宗教的鬼神信仰;加上少數的知識分子在文字上對佛教加以歪曲的描述。所以,純正的佛教信仰是什麼?雖已有著佛教的三藏教典,歷代大德做過極多的解釋功夫,然對現代的一般人而言,讀通佛教的經論,固屬不易,讀完三藏教典,也沒有必要。因此,有許多人,希望以最經濟的時間即能理解佛教,對佛教得到一個基本的認識,這種概要性的、通俗性的佛教著作,以前不是沒有,唯其多局限於中國佛教的宗派介紹,或僅就某一個觀點介紹,或僅以某一階層的人作為介紹的對象而著筆。那些書,當然都是值得閱讀的文字,所感不足的是未作通盤性的介紹;因為,我們要理解佛教,最好從佛教之所以發生在印度的社會及時代背景為始,然後認識佛陀的人格、佛陀的思想、佛陀的教團,以及教團的發展和演變,歷史的傳流與擴張。佛陀的教義,經過長時間的傳述及注釋,加上廣闊的繁衍及發揚,本質雖然未變,形態卻因時、地、人物的不同而有了各式各樣的表現;在這些形態之中,確有真正的佛教教義,不過也有不少是和真正的佛教並不相應的東西,我們應向讀者承認這些事實,並指出這些事實。
以下將根據近世佛教學界所得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中學生即可看得懂的通俗筆法,寫出十萬字左右的一冊書來,以提出問題和解答疑問的方式,將自印度開始的佛教教主、教理、教史、教儀等,作扼要和明確的介紹。
佛教為何出現在印度
一、釋迦牟尼
在古代的印度,一個小小的城市國家,迦毗羅衛城,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達多,後來出家修道,成了無上智慧的徹悟者,也成了無量福德的圓滿者,更成了最高人格的究竟者,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因為他是出生於釋迦族(Sakya)的一位聖人,故被尊稱為釋迦牟尼。
二、何謂佛教
自從佛陀創始了教團之後,到目前為止,大致上分成兩大系統,在世界各地傳流下來。南方的小乘系統,有錫蘭、緬甸泰國高棉寮國越南等;北方的大乘系統,有中國(包括西藏)、朝鮮日本等。它與世界性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並稱為四大宗教之一;但是,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點,在於“無神”的教義。不論任何宗教,若非崇拜多神的偶像,便是信奉一神的主宰;實際上,猶太教、基督教、回教,同出於一個根源,同屬於一神信仰的宗教。唯獨佛教,別樹一幟,主張因緣與因果,否定神的權威;因此,普通人以為,不信神的主宰,便會落於唯物的思想,站在佛教的立場,既不偏向唯神論的迷信,也不走向唯物論的論斷,主張以合理的身心,促進個人以及協助他人的人格之完成。誰能達到這個目的,他便是成了佛陀的人。佛陀將他自己成佛的經驗和方法,告訴他的弟子們,弟子們一邊照著佛陀的話來修行,同時也輾轉地告訴他人,這便是以成佛的方法,教化人類大眾的佛教了。
佛教既然不同於唯神論和唯物論的兩端,所以是平易近人的宗教,更是寬容博大的宗教。為了理解佛教之所以出現在印度,不妨把佛陀出生以前的印度介紹一下。
三、印度的民族
印度這個民族,自古以來,便相當神秘且複雜,在宗教信仰方面,尤其複雜而繁多。但在八世紀之初的回教徒入侵印度之前,印度尚未發生過宗教的戰爭,當回教徒以武力征服之後,和平與慈悲的佛教即首遭滅亡之禍。經過兩三個世紀回教王朝的統治之下的印度,下層社會的民眾之間,也有不少人成了回教徒,起而與其原來的印度教對立,此後,印、回兩個宗教之間,戰禍連綿,迄今未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印度從英國統治了三百年的殖民政府之下獲得了獨立,但卻在印度領土之內,割出了一個新的回教國家巴基斯坦,縱然在印度境內的回教徒們有了自己的回教政府,印、巴兩個政府之間依然時起戰端。
至於印度教,乃是佛陀降生之前印度民族的固有信仰,先是婆羅門教,經過歷代的變遷而成為現在的印度教。
印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至公元二千年間,即已有了屬於青銅器時代的都市文明,當時的印度人民,在以農業為主而兼營工商的情形下,已在衣食住方面,享受到了高度的生活水準,此從一九二二年,印度河流域的莫恩求達羅的遺蹟發掘之中,已被證實。然而此一都市文明,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之時,由於來自西北方的印度雅利安民族之侵入,便受到了破壞,此一新來的民族,相信也曾受到原住民族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以雅利安民族為主流的印度文化。
從語言學上考察印度雅利安民族,和今日歐洲語系的各民族有其關聯,所以統稱之為印度雅利安語系的民族。其中的雅利安民族,是由中央亞細亞的高原,通過阿富汗,到達印度河流域,再向南侵而至恆河流域,結果,完成了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的婆羅門教,以及以恆河為中心的許多新宗教,佛教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大新興的宗教。
可是,印度除了白種的雅利安人,尚有膚色黑暗的土著達羅維荼人住於南方,另有一支接近中國邊界的蒙古族。釋迦牟尼的降生地,現在也從印度分裂出來,成立了一個僅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小王國,叫作尼泊爾,以其現在的居民而言,與蒙古血統的黃種人無異。因此,近世的學者之中,例如英國的歷史學家史密斯氏(Aancent A.Smith)。以為釋迦牟尼即是蒙古系的黃種人,但是,依據佛典中的記載以及傳統的見解,佛陀是雅利安族的白種人。
四、婆羅門教
所謂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這個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居於印度河流域的時代,後來,恆河流域產生了耆那(Jina)教,特別是佛教等新宗教,經過長時間的相互影響,婆羅門教本身也發生了革新運動,故到近世以來,稱之為印度教。但在本質上說,印度教與婆羅門教的意味,並無差別。所謂婆羅門,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襲的祭師階級,他們在宗教上占有無上的權威,故將他們的宗教稱為婆羅門教。
若從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起來,婆羅門教的根源,並非產於印度,而是印度歐羅巴諸民族的共同信仰,例如印度與波斯的宗教之神大致相同,印度的善神為提婆(Deva),惡神為阿斯羅(Asura到佛教之中稱為阿修羅);在波斯的祆教中,善神為阿訶羅(Ahura),惡神為阿劣曼(Ahriman)。印度教祭火,火神為阿耆尼(Agni);祆教也拜火,火神是阿脫爾(Atur)。同時,這兩個宗教,均用一種叫蘇摩(Soma)的草製成的酒,當做祭神的聖物;也均用動物作為供祭的犧牲。由此可以明了波斯的祅教和印度的婆羅門教之間,有著共同的淵源關係。即古代的希臘、羅馬和日耳曼人的諸神之信奉,也是基於同一個起源,後來被基督教征服之後,歐洲各民族才和他們原有的宗教告別的。
五、階級制度
婆羅門教的主要特色,即是以聖職為中心的階級制度(caste),以及聖典之神聖的兩點。這個階級制度是世襲的,永無變更之可能。這是由於由西北方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在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依賴宗教來解決的問題,占了極大的比重,凡事均不敢不考慮到和諸神的關係,奉獻供物,祈求諸神息怒,並且給予恩寵。因此終日以祀神為務的祭師們,在智慧上能夠理解宗教的神秘,尤其熟悉祭神的儀禮,無形之中,即在人民心中自然取得了很大的權威和崇高的地位。他們在印度住定以後,大概沒有多久,這個以婆羅門為最高階級的觀念即已形成。第二階級為從事治安及保衛人民的武士,稱為剎帝利。第三階級為從事農工商業的一般庶民,稱為吠舍。第四即是最低階級的奴隸或賤民,這是以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原住民為主的,稱為首陀羅。
這種階級制度,當然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佛教之所以能在婆羅門教的國土中得到發展的機會,原因當然很多,反對階級制度,主張四姓平等,乃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可惜,當佛教被回教消滅之後,印度教再度抬頭,階級制度依然存在。而此階級制度的規定,即載於他們的聖典《吠陀》(Veda)中,所以相互為因,根本無法廢除。
六、《吠陀》
婆羅門教的第二大特色,是把他們來自天啟的聖典,視為絕對的真理之所在,共有四類,總名為《吠陀》(意為知識),即是他們的四大根本教典。
(一)《梨俱吠陀》(Rg-veda)。這部書不但是印度最古的文獻,也是全體印度歐羅巴民族中最古的文獻,總集了一千多首宗教讚歌,在其中可以看到雅利安人到了印度河流域的五河地方,率直地吐露了他們對於宗教的感情,對於種種神明的奉祀與祈禱,其中有關蘇摩酒的供養之處很多。這些讚歌由祭師階級的婆羅門代代相傳,且為以口傳口,不以文字記載,被視為無上的神聖。
(二)《莎摩吠陀》(Sama-veda)及(三)《夜柔吠陀》(Yajur-veda)。在內容方面,此二《吠陀》不出《梨俱吠陀》的範圍,乃是為了使用於各種不同的祭典編集而成。
(四)《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大致也和《梨俱吠陀》類似,所不同者,其中有著很多用於各種場合的咒術及魔術,這是它的特殊之處。所以近代學者之中,有人以為《阿闥婆吠陀》或許是反映出了雅利安人受到印度土著民族的民間信仰之影響,才有這樣的聖典出現的。書摘與插圖


《佛學入門》插圖
《佛學入門》插圖
《佛學入門》插圖
《佛學入門》插圖
《佛學入門》插圖

相關詞條

佛學 李連杰 推薦

資料來源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19613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