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史》

《什麼是文化史》

《什麼是文化史》彼得·伯克著, 楊豫註譯, 蔡玉輝譯。2009年10月1日在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9年10月1日)
外文書名:WhatisCulturalHistory?
叢書名:歷史學的實踐叢書
平裝:18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1157893
條形碼:9787301157893
商品尺寸:22.8x15.2x1.6cm
商品重量:358g
ASIN:B002W5VFIM

內容簡介

什麼是文化史》內容簡介:文化史的實踐已經不限於說英語的世界,它在歐洲大陸、亞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也蓬勃發展。關於文化史的研究對象及其研究方法,《什麼是文化史》一書提供了關鍵性的指引。傑出的文化史學家彼得·伯克引導我們進入文化史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伯克從討論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約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經典”術語入手,並考察了從弗雷德里克·安塔爾到愛德華·湯普森等馬克思主義者做出的反撥。隨後,勾勒文化史近期興起的概貌,重點尤其是上一代人寫作的、常常被稱之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將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重視歷史思考和寫作的新方法與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話語的興起之間的關聯。
《什麼是文化史》不僅是歷史學專業讀者的入門手冊,也是關心文化研究、人類學研究和文學研究的讀者的必讀書。

編輯推薦

《什麼是文化史》:歷史學的實踐叢書。

媒體推薦

彼得·伯克,這位研究近代早期歐洲歷史的專家,又為他書寫歷史學家技藝的系列著作增添了一部重要作品。“文化史”,從其19世紀的起源開始,發展至今的種種形式,術語、概念和目標的變化,與社會史、人類學以及文學研究的關聯,在彼得·伯克既不吝批評又滿懷褒揚的筆下,一一躍然紙上。這樣一本文筆清新的著作,必將給那些想要了解當代歷史學家們正在做什麼、又將向何處去的讀者帶來愉悅。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多倫多大學)
在文化史領域,沒有人比彼得·伯克更清晰、更博學、更有人間情懷,《什麼是文化史》一書中,他帶領我們漫遊於歷史寫作的曲徑,向我們娓娓道出了歷史學家們如何為了理解過去那意味豐富的習俗而進行的一系列對話。在文化史這樣一個迅速興起的領域中,如果沒有此書,那將是多么大的缺憾。
——傑伊·溫特(耶魯大學)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彼得·伯克譯者:蔡玉輝註譯:楊豫
彼得·伯克(PeterBurke),英國歷史學家。1937年生,獲牛津大學博士。曾執教蘇塞克斯大學、劍橋大學,現為劍橋大學文化史榮休教授及伊曼紐學院(EmmanuelCollege)研究員。伯克的研究專長為西方史學思想和歐洲文化史,致力於史學與社會科學理論的溝通,探索文化史寫作的新領地,是當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學家之一。著作宏富,包括《圖像證史》、《語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歐洲的語言和共同體》、《法國史學革命》、《歷史寫作的新視野》、《20世紀的歷史與歷史學家》、《什麼是文化史》、《文化史的多樣性》、《義大利文藝復興》等數十種,作品被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出版。
彼得·伯克的系列作品將在北大出版社“社會文化史譯叢”與“歷史學的實踐叢書”中陸續推出。

目錄

致謝/1
導論/1
第一章偉大的傳統/6
一經典文化史/7
二文化與社會/17
三民眾的發現/19
第二章文化史的問題/22
一經典著作的再評價/22
二馬克思主義者的辯論/26
三傳統的悖論/28
四爭論中的大眾文化/30
五什麼是文化?/32
第三章歷史人類學時期/34
一文化的擴張/34
二歷史人類學運動/38
三微觀之下/50
四後殖民主義與女權主義/53
第四章新範式?/57
一四位理論家/59
二實踐/67
三表象/72
四物質文化/79
五身體史/82
第五章從表象到建構/88
一建構主義的興起/89
二新的建構/94
三表演與場合/106
四解構/114
第六章超越文化轉向?/118
一布克哈特的回歸/119
二政治、暴力與情感/121
三社會史的反撲/133
四文化邊界與文化交往/137
五文化史中的敘事/143
結論/148
後記21世紀的文化史/150
一正在改變的景觀/152
二文化史與鄰近學科/156
三爭論中的文化/164
文化史論著選目(1860-2007)/167
推薦閱讀書目/174
索引/177

後記

哈羅德·威爾遜(HaroldWilson)有一個著名見解:對政治來說一周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若是如此,四年在史學史上就是極其短暫的。即便是這樣,自從本書於2004年首次面世以來,也已經有很多文化史研究專著問世,因此完全有必要對這些研究做一些評述。文化史研究在方向上還沒有什麼重大變化出現,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儘管如此,評點一下近年來該研究的發展情況或許會有所啟示。
讓我們從近期文化史顯然難以阻擋的興起開始。自2000年以來,至少有十本導論式的文化史著作出版:有兩本法語專著(其中一本列入了著名的《我知道什麼》[“Que-sais-je”]系列叢書,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兩本英語專著,其余丹麥語、芬蘭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巴西葡語各一本。①還有一些將要付梓。社會史學會在2004年創辦了《文化與社會史》期刊。2007年,國際文化史學會在阿伯丁(Aberdeen)創立。②法國人也已經有了自己的文化史發展協會。有關這個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現在隨處可見。

文摘

凡是埃利亞斯強調自我控制的地方,在福柯那裡則強調當權者對自我、尤其是對身體實施的控制。福柯首先是一位哲學家,後來轉變成歷史學家,繼而又從一名思想史學家轉變為社會史學家。他憑藉一系列有關癲狂、診療、思想體系、監控和性的史學著作而聲名鵲起。②在新文化史方面,他提出的三種觀念產生了尤為巨大的影響。
第一,福柯猛烈地批判了目的論的歷史解釋。目的論運用黑格爾和19世紀的其他哲學家提出並在歷史學家日常的實踐中視為理所當然的進步論、進化論以及自由與個人主義的興起來解釋歷史。福柯的研究方法則是從“譜系學”(genealogy)入手。這個術語是他從尼采那裡借用來的,強調“偶然事件”的影響,而不是去追溯思想演進的軌跡或者探究現存制度的起源。
福柯還強調文化的非連續性或者“斷裂”。例如,在17世紀中葉前後,詞與物之間的關係發生的變化,17世紀瘋癲一詞的“發明”,以及19世紀“性慾”(sexuality)一詞的“發明”。在所有這些變化中,庫恩所說的新“範式”以相當快的速度取代了過去的舊範式。最近一段時期出版的新文化史的論著中都強調了文化建構,這一趨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源於福柯,關於這個問題,下面將要進行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