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二月》是柔石的一部代表作,但本書所呈現的不只是這么一部作品,而是,它以其這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題目為名,還收錄了柔石的許多其他作品,既有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也有詩歌和散文。其作品多以革命為時代背景,反映當時的一些進步思想,值得我們一讀。作者簡介
柔石(1902—1931),小說家,左聯五烈士之一。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人。 1918年入杭州第一師範學校,1923年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1925年到北京大學旁聽,次年回寧海任縣教育局長。1928年到上海從事進步文學活動,曾編輯《語絲》,在魯迅的支持下創辦朝花文學社。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任常務委員和編輯部主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2月被國民黨殺害於上海龍華。主要作品有短篇集《瘋人》、《希望》,中篇《三姊妹》、《二月》,長篇《舊時代之死》,詩劇《人間的喜劇》等。其代表作有《為奴隸的母親》、《二月》等。
人物形象
柔石最出色的作品是《二月》。可以說,《二月》是柔石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寫於1929年的《二月》,反映了大革命失敗以後青年知識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和彷徨。作為主人公的蕭澗秋,“他極想有為,懷著熱愛”,到了芙蓉鎮以後。面對陶嵐和文嫂兩個女性,他捲入了痛苦的漩渦之中。現實如四布的陷阱和黑洞,使他寸步難行,甚至無法立身。他同情文嫂的悲慘遭遇,竭盡全力救助她的一家,然而流言四起。孩子病死,文嫂自盡,使他人道的願望如幻影破滅。聰明而美麗的陶嵐愛他,他本可接受這上天的安排,而紈絝子弟錢正興因看中陶嵐而與他死皮賴臉百般糾纏,脆弱的他便落入了悲哀的迷茫之中。他既沒有“衝鋒的戰士”的熱血和勇氣,又不願與“新式公子們”沆瀣一氣,於是,只好落荒而逃。一個並不新鮮的愛情故事,承載的卻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黑暗社會的大背景,愛情超越了本身的意義,讀者讀到的是社會和時代的壓抑和沉悶。故事因此而深邃而充滿張力。蕭澗秋的形象,糅合了柔石自身風萍浪跡、痛苦求索的感受,他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南北上下跑了一圈,求學不成,求職也難,幾次與友人慾籌辦中學都成了泡影,他信奉的“教育救國”的願望也變成鏡花水月。社會黑暗,前程迷茫,該往何處去?他一直處於痛苦的尋找之中。這種痛苦,也是當時大部分覺醒了的知識分子無路可走的痛苦。在當時女作家廬隱的小說《或人的悲哀》中,通過一個頹落的青年形象亞俠,提出對社會的疑問:“我心彷徨得很呵!往哪條路走?”這個為當時知識青年普遍苦悶和思考的問題,被柔石的《二月》表現得非常藝術和深刻。蕭澗秋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正義而矜持、善良而軟弱的形象。後人指責他站得還不夠高,是後人的隔岸觀火,隔靴搔癢。處在那個大夜彌天的黑暗年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可以是多種的。蕭澗秋具有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階層中既是受難者又是反抗者的雙重性格。
在藝術手法上,柔石對於蕭澗秋,不是作簡單的好人壞人之分,也沒有如同當時一些左翼作家的作品一樣,為注釋某一個觀點,去拔高蕭澗秋的形象——把他寫成投奔革命,或勇於鬥爭之類的人物,因而使蕭澗秋具有特別真實的意義。其實,一篇魯迅先生的《(二月)小引》早將其典型意義概括得入木三分。文學是人學。高明的作家不在於編織一個什麼動人的故事,而在於人物形象的創造。蕭澗秋就是一個成功的創造,他應該進入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物畫廊。當然,《二月》還有其他一些好處,淒婉的故事,詩化的語言,其他人物形象鮮明的塑造等等,都使這部小說產生了獨特的審美效果。
搬上銀幕
由謝鐵驪導演的經典電影《早春二月》,問世距今已經40年了。日前,根據柔石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已開機。憑藉獲獎電視劇《神醫喜來樂》中“賽西施”一角而走紅的上海演員沈傲君,應邀擔綱主演劇中的女主角文嫂,清純嬌小的董潔在劇中飾演女主角陶嵐,優秀話劇演員辛柏青則領銜主演劇中的男主角蕭澗秋。
柔石於1929年寫作出版的小說《二月》,記錄了一個追求進步的年輕人在大革命到來前夕的心路歷程。沈傲君表示,電視版《早春二月》實行封閉式的拍攝,目的是排除不必要的干擾,把這部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連續劇拍成精品。她所塑造的文嫂,是個端莊善良的新寡,丈夫的去世已使她陷入生活的困境,當她知曉了人們對她與蕭澗秋的眼光所包含的內容後,頓時感到今後的人生似乎沒什麼路可走了。
同名詩詞
作者:宋 曾布
詩詞正文二月春華已半歸,江天況值雨垂垂。
山梅倏忽花經眼,園杏須臾子滿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