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學史論》

《中國近代史學史論》

《中國近代史學史論》是由李紅岩著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史學史論》中國近代史學史論

《中國近代史學史論》將中國近代史學史作為一個新舊史學演變的歷史階段來研究,將其放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哲學等廣闊的視野上加以透視,在每一時期以及每一章節中注意論述史學思想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思想基礎,並揭示其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又注意把握中國近代史學史發展的特殊規律。

作者簡介

李紅岩天津市人。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先後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00—2002年,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歐洲歷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史學理論、中國近代史學史。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社會科學項目多項。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報刊發表各類文章兩百餘篇,出版著作八部。現為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史學部主任,《歷史研究》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部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馬研系導師、蘇州大學教授等。

精彩書摘

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

建立與形成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特質,在於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建立於20世紀20年代,形成於30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建立與形成,是當時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說,有四個要點:

一是晚清民初資產階級史學的最新成果“新史學”,為它奠定了學術基礎與平台。馬克思主義史學是對晚清新史學的超越與揚棄。二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為標誌,世界戰略格局發生根本改變;以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為標誌,中國的政治生態及文化、思想環境,也發生形態性轉向。國際、國內兩大因素相互作用,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提供了時代基礎和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史學是上述國際、國內兩大因素在思想文化領域分化及深入發展的結果。三是作為以無產階級革命為核心內容的全球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列寧領導下的新生蘇維埃政權在中國直接指導了大革命運動,大革命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態勢,直接催生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四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一大批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社會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家和史學家的湧現,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建立提供了最初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建構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內容。

由此四點可知,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之產生,乃歷史之必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馬克思主義史學建立後,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及反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互動中逐步成為中國史學的主流。走向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中國史學的基本脈絡。

圖書目錄

論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建立與形成
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思潮興起之原因探析
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論的來龍去脈
《讀書雜誌》與中國社會史論戰
“封建”論爭與陶希聖的觀點
中國古代史學文本的理論與實踐
錢鍾書論六經皆史
夏曾佑傳略
劉師培的前半生
劉師培何以要背叛革命
劉師培遺稿之謎
王國維開罪沈曾植
史術通貫經術:柳詒徵之史觀
錢鍾書古典文學研究的特徵與貢獻
歷史學是包含文學性的科學
開明通達史思深厚
——讀呂思勉《為學十六法
充實而有光輝
——讀嚴耕望《治史三書》
史學“非主流”與“史學方法”
華好九章論史學
揭示中國歷史奧秘的一部力作
靜心細審歷史的“復活”
看王立群如何演繹大漢精神
走向形上學的中國近代史學
學術評價如何實現公正
寫出一個城市的傳記
——《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
“于丹心得”之後的又一部《論語》新解
一部優秀的年鑑學派概覽
不要讓歷史學失去詩意
完美主義的學術經典:《管錐編》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