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經驗》在回顧和總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歷程、成就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中國改革成功的基本經驗,並探討了關於改革攻堅的一些重大認識和實踐問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經驗》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分別分析總結了中國所有制改革、農村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政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價格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就業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壟斷行業改革、地方經濟體制改革的特徵和基本經驗,並對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前瞻性建議。兩個附錄探討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制度變遷模型,以及中國獨特的改革與發展道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頁碼:456 頁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300098630
·條形碼:9787300098630
目錄
主報告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 鄒東濤
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歷程和偉大成就
二、為什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能夠穩操勝券
三、改革的操作方式
四、改革風險、科學決策與社會穩定
分報告一 中國所有制改革的基本經驗 鄒東濤歐陽日輝
一、中國所有制改革的歷程回顧
二、公有制經濟改革的基本經驗
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
四、確保所有制改革穩操勝券
分報告二 中國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 黨國英
一、中國農村改革的基本背景
二、中國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
三、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
分報告三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經驗 李海艦馮 麗
一、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歷程
二、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基本經驗之一:六個先後
三、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基本經驗之二:六個結合
四、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建議
分報告四 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 時紅秀
一、1978年前的財政體制特徵及評價
二、以放權讓利為特徵的財政體制改革及分析
三、1994年以分稅制為方向的財政體制改革及評價
四、1998年以來以公共財政為目標的財政體制改革探討
五、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成效與意義
分報告五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 宋立孫天琦
一、改革開放前我國的金融體制的形成與發展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歷程
三、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成就和經驗
分報告六 中國價格改革的基本經驗 張卓元路遙
一、農村改革初步成功後,價格改革迅速推進
二、調放結合,先調後放,逐步放開的漸進市場化之路
三、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
四、既保持了物價整體穩定,又能適時放開價格
五、中國價格市場化改革發展前景
分報告七 中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基本經驗 趙人偉
一、轉型期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則
二、改革前收入分配狀況
三、改革以來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
四、轉型期收入差距變化的原因分析
五、改進收人分配的途徑
分報告八 中國就業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 王延中趙茜
一、中國就業體制改革的基本背景
二、中國就業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
三、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及問題
四、阻礙中國就業體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五、中國就業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
分報告九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經驗 胡繼曄
一、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改革
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經驗和發展方向
三、完善社保基金體系
分報告十 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的基本經驗 黃雲鵬
一、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的歷程及其成效
二、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的基本經驗
三、中國壟斷行業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四、進一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的主要措施
分報告十一 中國地方經濟體制改革模式比較 鄒東濤 李振傑
一、中國地方經濟體制改革模式的產生與發展
二、中國地方經濟體制改革模式類型比較
三、代表性模式比較:以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為例
附l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制度變遷模型 鄒東濤 田清旺
一、發展戰略轉移模型
二、財政壓力引起制度變遷模型
三、階梯式漸進制度變遷模型
四、制度變遷主體角色定位和轉換模型
五、中國制度變遷的演進論模型
六、勞動力轉移模型
附2 “華盛頓共識”、“北京共識”與中國獨特的改革和
發展道路 鄒東濤
一、“華盛頓共識”的提出和在實踐中的失敗
二、“北京共識”的提出及其在世界上的強烈反響
三、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和獨特的改革和發展道路
四、做中國“貓”,抓中國“鼠”
跋:關於改革攻堅的思考 彭 森鄒東濤
一、改革攻堅必須認真清理“左”的和右的思想認識傾向
二、改革攻堅必須對新的時空條件有一個理智清醒的認識
三、實現改革攻堅的重大戰略轉變
四、改革攻堅與文化整合
五、改革攻堅、政治文明與黨的執政地位
後記
……
序言
中國的改革,已經走過了波瀾壯闊的30年。這是偉大的30年,是改變中國的30年,是震驚世界的30年。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創造性地探索和發展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也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自我發展、不斷探索的偉大革命。一句話,中國的改革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
2008年,中國迎來了兩場考試。一場是“上帝”對我們的考試——汶川大地震;一場是世界對我們的考試——北京奧運會。事實證明,我們順利通過了這兩場考試,讓全世界的“裁判”們收回了他們挑剔的目光,增強了中國的自信,贏得了世界的尊重。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奮鬥不息的偉大成就,是“中國精神”凝聚的偉大成就。
新中國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建國初期物質匱乏、工業基礎薄弱的歷史條件下,計畫體制曾發揮過不容否認的積極作用。但是,計畫體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其作用被無限誇大,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場“文化大革命”,整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
文摘
它不是從資產存量的再配置上人手,而是著眼於讓市場機制在資產增量的配置上發揮作用,即增量市場化,使計畫經濟存量的比重逐步縮小。例如,允許國有企業或農民對完成政府承擔的義務以後的增量部分自主決定價格、銷售方式和收益分配;國有企業的工人,可以採用“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即用計畫經濟中的企業與工人隱含的“契約條件”對待老工人,而用自由締約的方式來聘用新工人等等。
增量改革是漸進式改革的重要特徵,它在尊重原有計畫制度及其界定的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實現了市場機制在計畫體制內的生長和壯大。在實行增量改革以後,國有企業在完成計畫任務以後,可按市場信號配置資源增量,而在利潤動機的驅使下,通常就會將新增的資源配置到受抑制的部門。一些原來受抑制的部門在獲得發展後,也會將其新增的資源配置在受抑制的本部門或相關部門,如農民將農業中的新增資源用來發展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以及鄉鎮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大大矯正了偏斜的產業結構,因為它們大多要支付市場價格購買資源,其產品結構比國有企業更接近於中國資源的比較優勢,因而從增量上改變了中國傳統的重工業畸重的產業格局。新增的資源越是向受壓抑部門傾斜,經濟成長速度就越快,改革就能及時獲益並只需支付較低的改革成本,這使改革容易獲得最大限度的支持,從而使改革具有持續性。增量改革的好處之二是可以平衡穩定與速度的關係。因為在實行增量改革的過程中,整個經濟形成的增量部門由於市場機制發揮重要作用而具有較高的效率,保證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使蛋糕越做越大;而傳統的存量部門,計畫機制和行政命令仍在相當程度上發揮重要作用,在現實的改革進程中,以犧牲一定的經濟效率為代價來避免大量失業及由此造成的社會劇烈震盪,保證了改革的穩定推進。
但是增量改革也不是沒有成本的,因為這種改革方式是在新舊體制的衝突和交替中發揮作用的,從而形成了一種“進兩步退一步”的改革推進方式,這並沒有實現經濟效率的最大化。而且增量改革是以價格雙軌制為前提的,而價格雙軌制是滋生尋租的溫床。
後記
中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探索和發展,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試驗。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已經走過了30年的不平凡歷程。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市場經濟,封建制度延續了幾千年,計畫經濟體制維持了幾十年,在這種情況下搞改革,我們既無歷史經驗可依循,又無現成模式供照搬,因此,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直處於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之中。實踐探索是理論探索的動力和源泉,沒有實踐的探索,就不會有理論的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又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沒有理論的指導,實踐就是盲目的。目前,對改革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創新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我們應及時系統地開展這項工作,為深化改革探索提供理論借鑑和實踐指導。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同志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先後兩次擔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親身參與了中國改革的重大決策和實踐活動。在他的倡導和關心下,由原國家體改委一些長期參與政策規劃和改革開放理論探索與實踐工作的同志及一些專家學者組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課題組,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更大的範圍和更寬的背景下,集中對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和總結。課題分為理論、實踐、經驗和借鑑四個分課題。李鐵映同志多次聽取關於課題研究進展情況的匯報,並對研究的方法、思路和重點作了重要指示和具體要求。彭森同志為課題總協調人,主持整個課題的研究工作。楊啟先、陳立、鄒東濤、張小沖等同志共同協助並主持了各分課題的研究工作。本叢書是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全書經彭森同志審查定稿。在課題研究和結集出版過程中,陳錦華、安志文、洪虎、高尚全、烏傑等體改戰線的老領導貢獻了自己寶貴的回顧、思考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