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心》

《不動心》

 《不動心》作者試圖從哲學、倫理學、宗教學、心理學等角度,深刻體會當代人的生存焦慮,洞察人性的困境,以貼近人心的傾訴,探索人生的方向,從而構建當代人堅韌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做到萬物面前心定如磐石,“不動心”!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世界在動,我如何能不動。萬物牽引找心,我如何能屹立?立在大道之上,才有不動之心。
世界名著《薄伽梵歌》說,人心像風一樣狂野。我們內心的變化,何止恆河沙數!
中國社會經歷著激烈的變遷,我們的生活模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都發生了迅速而急劇的變化。萬物在牽引我心,讓我們應接不暇。人際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變得複雜,抑鬱、恐慌、焦躁、妒忌、自私、退縮、悲觀等,有如毒蛇糾纏我們的內心。那么面對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人們的靈魂無處安放,產生許許多多的心理問題的困境,怎么才能做到“肉體無痛苦,心靈無紛擾”呢?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人們的生活模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都發生了迅速而深刻的變化。萬物在牽引我心,讓我們應接不暇。物慾橫流,靈魂無處安放,產生許許多多的心理問題,如何才能達到“肉體無痛苦,心靈無紛擾”的幸福境界呢?

作者簡介

韓望喜,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候任外交官。1990年師從中國倫理學會會長羅國傑教授,主攻德性倫理學,長期致力於人性與人生問題的研究。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兩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專著《善與美的人性》,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並重印。中央電視台理論專題片《道德的力量》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深圳市民行為道德規範》的主要執筆人之一,兼任深圳電台《理論與實踐》欄目的嘉賓主持,講述“社會和諧”主題超過120講,獲得廣東省理論宣傳電台節目一等獎。作為中國教育電視台《師說》節目的主講嘉賓,於2007年講授了“心靈的和諧”系列節目。2009年,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講授“設計城市——深圳城市文化戰略思考”。

目錄

前言
第一章不動心
《薄伽梵歌》說,人的心像風一樣的狂野。在滾滾紅塵之中,面對生命的疑惑,人,真有可能不動心嗎?萬物面前,是何種定力在心中,使我不為所動呢?
第二章心靈的傾聽
我們的生命不是一直都在流逝嗎?我們想抓住一些什麼東西,祈求在一剎那抓住永恆。抓住什麼,才能證明我曾經存在過?才能證明我的生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呢?
第三章心靈的力量
人作為一個肉身,如何像莊子說的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我如何能夠成為這樣一個神人或者智人呢?
第四章知我者謂我心憂
幸福的人是無憂的。保持一個平常心,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能夠平靜地面對事物,不憂、不懼。孔夫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第五章誰安我心
流逝啊,流逝啊,世界萬物都在生生滅滅,有枯有榮,成住壞空。人的生命也都有順境有逆境,有坎坷有幸福,有富足也有貧困。我們的身體可以安頓,可是我們的靈魂,在什麼地方安頓呢?
第六章生命的喜悅
斯賓諾莎說過,“愛是一種喜悅。”因為心裡有愛,所以你才能夠喜悅。愛是在快樂之上的喜悅,是生命的光輝。喜悅是一無所求,是一種讚美,一種存在,一種收穫,一種恩惠,一種生命的恩賜。
第七章祈願平安
陶瓷看起來很容易折斷,但是在一個特定溫度下,它可能變得比鋼鐵還要堅韌。人心也是如此。我們不僅有一顆很脆弱、很敏感的心,來感謝上蒼賜予我們美好的生命,我們也有一顆自省的心,能夠時時觀照自己內斂的生命,能夠修身,能夠敬天畏命。
第八章無憂的心
我念《論語》的三點感想:不怨天、不尤人、內省不疚。心無所累,安然行之,就不會有所憂,有所懼。
第九章覺悟的心
有誰能告訴我們,怎么樣數算自己的人生,得著些人生的智慧?人都願自己的生命樹上結滿果實,誰願像一朵沒有雨滴的雲彩,在天空中遊蕩?人生有那么多的疑惑,人生百態,五味雜陳,當我們的心靈與外物接觸的時候,一時呈現多少現象!哪些是我們要把持的,哪些是要辨別的,哪些是要捨棄的呢?
第十章智慧的心
佛教說,任何的事物都有一個因果在。在這有情世間,人和人之間慈悲的心,應該是一個最大的因。從物質欲望中超脫而達到一種高遠的境界,正是人類的理性願望。追尋至善、尋求智慧,是一條漫長的旅程。
第十一章感恩的心
我們感謝在人生路上給自己奉獻一簞食、一瓢飲的人,但常常忘記感謝給予我們生命的人。我們生下來三年,才離開父母的懷抱,我們對父母的愛又有幾年呢?我們把父母的愛視之當然,不斷索取,但心中卻不思報恩。
第十二章仁者之心
正因為有愛,我們才能夠被人接納;正因為有愛,我們才會接納別人;正因為有愛,我們才不會感到孤獨,不會感到飄零,不會感到沒有依靠。家的感覺一定是依附在仁人、仁心上面的,依附在愛上面的。
第十三章寬則得眾
人的發展,是和我們的包容之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對待每個人的前途和未來,要像對待籃子裡的雞蛋一樣,現在看來是一個小小的雞蛋,實際上它是一個潛在的生命,它會孵化出無畏的生命來。
第十四章無邪之思
愛就在含淚的眼里,在關切的手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個多么漫長的、糾結著痛與快樂的磨合啊!而人生是多么無常,誰能預測未來?正因為如此,婚姻需要真愛,找到真心所在,需要靈魂之愛,需要無畏的責任,需要愛人的扶持。
第十五章四海皆兄弟
《詩經·小雅》說:“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子日:“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社會的交往,需要人與人之間的親善和摯愛。
第十六章立身之道
人要把心靈表達出來,這是人掌握世界的一個方式。從幼兒的搖籃到都市的大廈,無一不是在顯示人的創造才能。人生活著,就在創造,就在設計,按著對未來的想像來生存,這是人的尊嚴和幸福之路。
第十七章立己立人
仁是對他人的關切和責任。孟子曰:仁者無不愛也。人立於天地之間,一顆心如明月懸在天地之間,千江之水千江月,人心與宇宙相互映照,人心與萬物相對共鳴。成己成物,有一份責任。立己立人,既愛惜自身,也關愛他人;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既拓展自身。也通達他人。
第十八章心性無染
人真是苦啊!聖潔的蓮花出於淤泥,這是生命給予我們的最深刻的啟示。夾在身體和精神之間,夾在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壓力之下。人真的是有很多的困惑。無論是誰,都被拋擲到無盡的煩惱之中。我們該怎么辦?
第十九章以心傳心
生命所達到的境界,只有自己能夠體會,難與人言。對於修煉心靈的人來說,克已,是莫大的幸福與滿足。一個有修養的人,並不太在意世界的回應,而專注自己的內心,哪怕身體遭到一些羈絆,物質享受受到一些限制,但是心靈的那種平安,如飲甘醇。
後記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

前言

奧古斯丁曾經說過:“人生豈不是一個考驗!”在靈魂與肉體之間,精神與物質之間,一時有多少掙扎!
什麼是真正的生命?人的生命到底是以什麼立其本位?是肉體的生命、物質的生命,還是精神的生命、心靈的生命?
古希臘的哲人赫拉克利特告訴我們,人不能兩次踏人同一條河流,任何事物都是轉瞬即逝的,這正是“萬物皆流”的含義。東方的聖賢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火在燃燒,水在流逝,鳥在高飛。無物可以常駐,我的心將如何?在亂雲飛渡之處,如何看待我的存在,靜觀世事的流變?
我何以做到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我何以能夠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
在這世間從容淡定,唯一的依靠,是這顆無畏的心。
中外的哲學、宗教都在開示我們不動心,不知我們是否靜心諦聽?
古羅馬的哲學家說:生活是意見,宇宙是流變。教人審察人生。
孟子說:吾四十而不動心。教人養浩然之氣。
莊子說:聖人之心靜乎!教人靜觀萬物。
惠能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教人如如不動。
精彩書摘
在經歷了心靈的風雨之後,請讓我為你講“不動心”。
可能你會有些奇怪,《薄伽梵歌》說,人的心像風一樣的狂野。在滾滾紅塵之中,面對生命的疑惑,人,真有可能不動心嗎?萬物面前,是何種定力在心中,使我不為所動呢?
讓我們尋求人生哲學上的意義吧。
西方人講的不動心是怎樣的呢?
斯多亞派的哲學家、古羅馬的皇帝奧勒留向世人呼籲要“不動心”。他的名言是: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
他告誡我們要把他的話牢記在心,他在《沉思錄》中說:“記住退入你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不要使你分心或緊張,而是保持自由,像一個人,一個人的存在,一個公民,一個有死者一樣地去看待事物。在你手邊你容易碰到並注意的事物,讓他們存在吧,那無非是這兩種事物:一種是不接觸心靈的事物,它們是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但我們的煩惱僅來自內心的意見;另一種是所有這些事物,你看到它們是很快改變和消失的;始終牢記你已經目擊過多少這樣的變化。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
不動心說的是什麼?它要你把眼光轉回你的內心,而且只關注內心。一切都是意見,但是意見是在你的控制範圍之內的。忘掉這些,驅除這些意見,知道世界是流變的,你的心就會發現一個平靜、穩定、沒有風浪的海灣。不管什麼樣的命運,不管外界發生了什麼,有智慧的人都能以心靈的不變對待外界的萬變,從而保持平穩柔和的心情。即使面對死亡,也要不動心。好像“峙立於不斷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動,馴服著它周圍海浪的狂暴”。
為什麼能做到這樣?是因為理性要求我們學會自製,做一個正直、高尚、節制、明智的人,不為任何東西所左右,在任何環境裡歡愉如常。 東方人講的不動心是怎樣的呢? 中國文化中的佛道儒三家,都要我們不動心,以此為我們安身立命。佛家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要有如如不動之心。道家講道法自然,要我們凡人有一顆天心。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任其自然。儒家試圖以君子之不二之心、不動之心來構建人們堅韌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宇宙在流變,日月交替,紅塵滾滾,人事紛紜,人要有怎樣的智慧,才能開啟心靈、尋求道路?人怎樣才能有一顆不惑之心、不動之心?
莊子說:“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這就是不動心的一個表征。
人,怎么樣才能成為像莊子所稱頌的這種神人或者是至人呢?大火焚燒蔓延,我不懼怕它的熱嗎?江河冰封凝結,我不懼怕它的寒嗎?疾雷破山,我心不懼嗎?飄風振海,我心不驚嗎?我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而不是說萬物都能夠牽引我,使我心動呢?你有什麼定力在這裡,使你能夠頂天立地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莊子說的是身體方面,還是心理方面呢?我感覺還是心理方面。你想,作為一個凡人,我從高處跌下,我不會受傷嗎?你用刀劍砍我,我不會流血嗎?你傷我的心,我不會流淚嗎?我一樣會的。但是,就是這么一個凡人,如何有一顆天心呢?如何有驚人的力量呢?’如何能夠面對刀劍而不變色呢?能夠面對一切波折而不害怕呢?因為他的心靈一定是立在磐石上面,而不是立在流沙上面;他的心裡一定有尺度,心中一定有堅守,心中一定有嚮往。所以,不怕熱,不怕寒,不怕驚雷,不怕飄風。一定不是在肉體上,而一定是在內心上的感受、內心的情感上。這就是哲學上所說的“不動心”。
那么,怎么樣才能夠靜觀人世間萬物流變而不動心呢?
什麼使我心動?無非是萬物使我心動。但是,我如何能夠做到靜觀人世間萬物流變而不動心呢?萬物從我的眼前流過,我不動心,多難啊。佛祖在菩提樹下修行的時候,有很多的思慮來圍攻他,他不動心。他發誓:不成正等正覺,不起於此座。我們也看到很多的事情,我們也看到很多人世的流變,怎么能做到不動心呢?我覺得:
第一點,你一定要看得非常的多,經歷得非常的多,感覺得非常的多,才能夠不動心。孟子曾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盡心下》)。要閱盡世事的滄桑,才能夠有內心的充實,才能有外在的厚重。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因為一點點的金錢,一點點的美色,一點點的房子,一點點的珠寶,就跟著跑了。還有的人聽到一點點阿諛奉承的話,也跟著跑了。他的眼不光明,他的心不深邃,這是因為,他的眼界太窄,他的觀察太少了,看得太少了。所以《莊子·秋水》裡面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河伯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因為漲水的時候河水泛濫,兩岸都淹沒了,它認為自己很遼闊,很了不起。以為自己很博大了,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