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0》

《上海2010》

一部由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唯一授權拍攝的官方電影正在後期製作中,這部名為《上海,2010》的影片將在全球播映,目前影片設為上下兩集,首次展映將在今年4月。《上海2010》將以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為核心事件,圍繞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參展進程,中國上海迎接世博會到來而呈現的嶄新面貌,記錄不同人群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為改善人類未來生活進行的創造和努力。影片還將講述世博會159年的歷史傳承和背後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用特殊的方式來聆聽人類文明進步。上海城市變遷、普通人的生活、蘇州園林景區、中國館的設計者、法國館總裁、200多位城市場館的推廣大使等都將出現在影片之中。 。

基本信息

內容概述

《上海2010》《上海2010》

《上海2010》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唯一授權拍攝的官方電影,更是世博會歷史上首部官方電影。從1851年首屆英國倫敦世博會至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世博會的歷史將跨越159個年頭,因此我們將影片設定為159分鐘,其中上部79分鐘,下部80分鐘。我們將以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籌備和舉辦作為拍攝主體,並將在全球範圍進行展映和播放,還將在之後用作市場發行、全球性限量收藏等多方用途。

2010年,人類將在不懈努力的進程中稍息片刻,將整個世界帶到一個特定的區域,反思匆匆走過的一段歷程,總結過去、凝聚力量。

這是一次不同文化共同檢視進步成果的盛會——世界博覽會。

這是一個人口最稠密國中,經歷著最快速成長的動態城市——上海。

這是一場占世界25%的人口與另外75%人口的對話——《上海 2010》。

《上海,2010》將以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為核心事件,圍繞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參展進程,中國上海迎接世博會到來而呈現的嶄新面貌,講述博覽會內外的動人故事,紀錄不同人群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為改善人類未來生活進行的創造和努力。

整體創作

《上海 2010》組在內蒙古人民廣場拍攝《上海 2010》組在內蒙古人民廣場拍攝

一、 世博會的歷史以及與人類日常生活的關係。

世博會與奧運會不同,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具有伸展性。不過,普通人對於世博會的了解和關注也不盡相同。而事實上,世博會的理念充滿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無數的發明創作、科技成果、建築奇蹟以及人類發展的理念都來源於世博會。而每一次世界博覽會的舉辦,都將人類文明的成果匯聚並推向一個嶄新的台階。

從著名的艾菲爾鐵塔到人類的影像奇蹟電影的發明,到愛迪生白熾燈留聲機、到照相機的代言品柯達膠捲,甚至人們吃的蛋卷冰激淋、乘坐的奧蒂斯電梯、使用的固特異輪胎、吹奏的薩克斯風……等等,它們最初都來源於世博會。而著名的建築奇蹟艾菲爾鐵塔、水晶宮等,更是世博會最偉大的成果之一。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發明創作和技術世界中誕生出來的世界博覽會,開始試圖站在技術的肩膀上將目光投向更為遼闊的空間,開始更多地關注人文狀況,人們在重建家園、恢復發展並面臨新問題的時候,不約而同地從各個角度想到了自然。這是世界博覽會新紀元的開始,這更是世博會歷經風雨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影片將在整個部分選取人們耳熟能詳的個案,講述世博會159年的歷史傳承和背後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用特殊的方式來聆聽人類文明進步的足音。

二、中國與世博會的關係、中國申博成功的艱辛、世博會對於中國、對於上海的意味。

博覽會是人類的聚會,人們從世界各地匯聚一處,展示各自的產品與技藝,誇耀各自的故鄉和祖國。世博會集人類文明之大成,因而具備了無與倫比的感染力。而中國與世博會的牽手過程,從觀望者到嘗試者、參與者,再到主辦者,上海這座城市也從東方的巴黎真正地演變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

1889年的一個春日,建築師古斯塔夫•艾菲爾快步登上1710級台階,將法蘭西國旗插上一座剛落成的鐵塔頂端。他宣稱,巴黎以往的建築象徵著過去,而這座鐵塔則預示著未來和人類即將取得的成就。

在眾多學者眼中,1889年巴黎世博會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嶺,巴黎城由此躍升為一座典型的世界級城市。

一百多年之後,一座與當年的巴黎懷著同樣夢想與憧憬的東方城市——中國上海,多次派團來到艾菲爾的故鄉。目標簡單而明確:把綜合性世博會首次帶到開發中國家。

在經歷了一番艱苦努力之後,中國,贏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辦權。 2002年12月3日,全世界把當年給予巴黎的機會,給了中國,給了上海。

“一切始於世博會”,一句簡單的話,蘊涵著深刻的含義。它是人們對世博會雲集了各個時代最先進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產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讚嘆,也是對上海承辦2010年世博會對於中國重大意義的再認識。

在這個層面當中,我們將以嶄新的方式,梳理和回顧中國與世博會之間的關係,並通過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新視角的紀錄和展示,讓全世界認識上海,認識中國。我們將紀錄外白渡橋特殊的遷移、賈樟柯與他正在創作的關於上海的電影、尋找生活在上海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普通人……我們將在上海風情的展示當中用影像留駐氤氳的上海、華麗的上海、懷舊的上海、新舊更迭的上海、過去與未來交替的上海、放開懷抱迎接八方賓朋的上海,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上海。

三、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籌備、舉辦、嶄新理念的誕生、參與者的故事。

世博會不僅廣泛反映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就,還日益關注人類面臨的問題和挑戰。2010年的世界博覽會, 將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針對城市問題的一次探討。作為主辦城市的中國上海, 能為這條探索之路呈現怎樣的展出和對話? 各地經濟文化、科技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實踐和創新,如何藉助上海世博會的平台展開合作,凝聚成為人類美好明天的動力之源?

我們將選取諸如蘇州園林景區、中國館設計者、法國館總裁、200多位城市場館的推廣大使等個案,多角度、多視野、多層次地呈現此次國家與國際組織歡聚一堂的盛會。我們更將紀錄2010世博會的精華與奇蹟,並以電影的方式加以濃縮提煉,使之成為一部紀錄經典的影片,傳遞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並為世界博覽會留下一份真實、獨特的影像記憶,開創世博會官方電影這樣一個嶄新的紀元。

幕後製作

《上海2010》攝製組在丹麥採訪《上海2010》攝製組在丹麥採訪

一部由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唯一授權拍攝的官方電影正在秘密後期製作中。了解到,這部名為《上海2010》的影片將在全球播映,目前影片構想為上下兩集,共長159分鐘,首次展映將在今年4月左右。

據了解,《上海2010》將以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為核心事件,圍繞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參展進程,中國上海迎接世博會到來而呈現的嶄新面貌,記錄不同人群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為改善人類未來生活進行的創造和努力。影片設定為159分鐘,其中上集79分鐘,下集80分鐘。將以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籌備和舉辦作為拍攝主體,並將在全球範圍進行展映和播放,還將在之後用作市場發行、全球性限量收藏等多方用途。

不僅如此,影片還將講述世博會159年的歷史傳承和背後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用特殊的方式來聆聽人類文明進步。外白渡橋特殊的遷移、賈樟柯與他正在創作的關於上海的電影、尋找生活在上海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普通人……這些都會出現在影片之中,除此之外,諸如蘇州園林景區、中國館的設計者、法國館總裁、200多位城市場館的推廣大使等個案也會被納入,用以多角度、多視野、多層次地呈現此次國家與國際組織歡聚一堂的盛會。

幕後花絮

《上海 2010》組在內蒙古人民廣場拍攝《上海 2010》組在內蒙古人民廣場拍攝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將舉辦世界博覽會。在世博會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上,這是首次在開發中國家舉辦綜合性的世博會。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展示活動,世博會全面反映了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水平和成就,因此被稱作經濟、科技、文化界的奧林匹克盛會。目前,確認參展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已達200多個,預計參觀人數將達7000萬人次。

為了紀錄這次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特殊意義的盛會,上海世博會組委會決定拍攝一部名為《上海,2010》的電影,影片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承制。作為上海世博會授權拍攝的唯一的官方影片,這部電影將在159分鐘的時間裡,以上、下兩部的形式,記錄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籌備和舉辦,影片將在全球範圍進行展映和播放。

《上海,2010》將以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為核心事件,講述博覽會內外的動人故事,記錄不同人群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為改善人類未來生活進行的創造和努力。本片將多角度、多層次地呈現此次盛會,傳遞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並為上海世界博覽會留下一份真實、全面、客觀的影像紀錄。

這部影片的製作方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是國內唯一的電影紀錄片的專業製作機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雄厚的創作實力。中央電視台副台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廠長高峰對這部片子非常重視,指定由攝影部具體負責,並挑選優秀的創作人員組成攝製組。總導演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廠長助理、副總編輯周亞平擔綱,執行總導演則由曾獲多次大獎的電影製作人羅凌擔任,中央電視台優秀導演、《百姓故事》欄目主編鄧蕾也應邀加盟。

目前,這部影片已開始拍攝。通過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攝製組全體人員希望為中國、為世界打造一部濃縮精華、紀錄經典的影片。《上海,2010》,2010年上海世博會,讓我們一起期待!

赴歐洲拍攝

《上海 2010》組在新疆烏魯木齊拍攝《上海 2010》組在新疆烏魯木齊拍攝

19世紀,哥本哈根一個窮鞋匠的孩子說,旅行就是生活(To travel is to live)。

他攜著一把雨傘,一根手杖,行走在剛剛開始城市化進程的歐洲大陸,用最簡單的語言,描繪人類童年的幻想。

2009年,世界是城市化的世界。

安徒生筆下的人魚公主端坐在北歐海港的藍色微波中,那裡,是上海世博會官方電影攝製組影像之旅的重要一站。

“如何成為人類?”是那些海灣中曼妙精靈永恆的夢,我們帶去的,則是凡人的話題,“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考場一日

7月27日清晨8點, 德國科隆,歷經十多個小時的飛行,六人攝製組準時出現在科隆會展中心4號樓。

半小時後,40個年輕人將在這裡接受面試。根據面試結果將最終決定2010年夏季在上海世博會德國館內工作的人選。

我的2010——工作在德國館”是導演組在劇本討論時較早確定的故事之一。

展會經驗豐富的團隊使德國在此次世博會境外參展國中一直保持著領跑狀態,若干國家館剛剛開始奠基的時候,德國館封頂儀式的邀請信就已出現在官方電影攝製組的公共信箱里。

同樣,德國館最早在網路上發布了招聘200名工作人員的信息,截至2009年5月,已經收到了超過2000份簡歷。

當地時間上午8點30分,面試正式開始。

為確保公正並遵循真實記錄的原則,我們在應聘者知情的前提下獲取了部分個人信息,但當天的面試結果對於攝製組、考官、應聘者,都是懸念。

我們計畫追蹤的人物A中文面試表現有失水準,人物B遲到卻未提供合理解釋(依照嚴謹的德式邏輯,這意味著出局),還好,人物C過關斬將,一路表現優異。

他是誰?他會順利入選嗎?

《上海,2010》官方電影將講述C的故事,我們衷心祝願他的身影能夠出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德國館。

遭遇CCTV冬粉

WDR,德國一家電視台的呼號。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科隆沒有人不曉得WDR,你或許已經品出這話里的味道,該電視台在德國的地位可見一斑,相當於我們的CCTV。

導演Jens Gleisberg先生是我們要找的人。他製作了兩期與德國館招聘活動相關的節目,巧合的是,其中一期的主人公正是我們拍攝的人物C的女友。

Jens 對我們的造訪高度配合,找素材、看回放、講解製作過程、透露幕後花絮,站在WDR的製作間裡,心底暗嘆,德國同行的熱情和真誠,實在是高!

Jens在不經意中說了一個故事,在幾年前的法蘭克福車展上,他因突髮狀況臨時需要一名攝影師,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中國同行站了出來,並為他拍攝了整整30分鐘的素材,Jens非常感激他,令他至今不能忘懷,那中國來的同行就是來自我們的CCTV

機場驚魂

跳舞的風車,像告別的手,鏇轉著白天黑夜。

在達挪威斯塔萬格機場行李傳送帶旁,上海世博會官方電影攝製組望眼欲穿,但一件貼著“上海世博會官方電影”標籤的行李始終沒有出現。它只是13件託運行李中的一件,卻裝著電池、磁帶和充電器。

機場工作人員詢問了我們在中國的地址,並委婉地告知如果近期沒有找到行李,會在找到時直接把行李寄送到中國。

此時已是挪威晚間22點,儘管斯塔萬格的天空清澄透亮,但我們的心底卻是一片暮色,因為第二天清晨已預約了拍攝。絕望,莫過於此!

緊急預案A:向挪威當地電視台尋求幫助(由於機器型號差異,尋找到匹配設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緊急預案B:從其他工作箱中努力找到一塊備用電池和一盤備用磁帶(用一塊電池、一盤磁帶完成今後七天的拍攝完全不可能)。

瑪雅,可愛的“香蕉”女孩,是挪威創新署派出(挪威參展世博會的負責機構)全程陪伴我們拍攝組的工作人員。

8月4日清晨,接到斯塔萬格機場通知,正是她嬌小的身軀閃進計程車,又魔法師般提著丟失的行李箱出現在我們面前。

感謝瑪雅,你的存在使攝製組在挪威的拍攝如此快樂!

此外,行李的一夜週遊再次警告我們: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電池不能塞進同一個箱子。

三文魚用一次次脫離水面的弧線鍛鍊著它的韌性。它們準備著,游回自己出生的河流。

魚場飄蕩在藍色的峽灣中央,宿命注定,無論跳得多高,這裡的魚兒也無法回到淡水的故鄉,但魚場外它們的同類,會從遙遠的大海游回出生的溪流,不吃不喝,一路奔波跳躍,用累累傷痕,完成生命的交替輪迴。

拍攝三文魚是因為挪威館。這個以“大自然的賦予”(Powered By Nature)作為主題的展館致力於呈現城市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三文魚,是其展出的一個秘密武器。

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針對“城市生活”的探討。這些跳動的生命觸動了我們一直思索“城市”問題的神經。

城市並非自然的產物,而是人類改造自然和改善自身的結果。

城市曾與自然漸行漸遠,用水泥否定土壤?用霓虹否定星空?

《上海2010》攝製組在挪威斯塔萬格祈禱峰拍攝《上海2010》攝製組在挪威斯塔萬格祈禱峰拍攝

告別北歐清涼的夏季,我們揣著心痛的超重罰單(雖然肩扛手提,託運的攝影器材依然很重)走入奧斯陸機場。

匆忙的腳步下,四句詩句躍入眼帘。

在劇作家易卜生筆下,這詩句是待嫁女子吟唱給遠方的戀人。在我們心中,這首,是城市寫給自然。

或許那裡冬盡春衰

又一個夏季 光陰又一載

我只堅信終有一天你會歸來

守著我的許諾將你等待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