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大老嶺植物多樣性與保護》

《三峽庫區大老嶺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為從事植物分類學、植物地理學、植物生態學、植物資源學等學科的科研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提供了一本重要的參考書,也可供從事自然環境保護和有關決策部門的工作人員參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三峽庫區大老嶺植物多樣性與保護
封面封面
是一部較為全面深入研究三峽庫區大老嶺植物多樣性的學術專著,是作者對大老嶺植物多年實地考察後撰寫而成的。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為大老嶺自然環境概況,簡述了大老嶺地理範圍、地質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等自然環境的特點;第二章為大老嶺森林植被,介紹了森林植被的分類,以及主要植被類型的結構特徵;第三章為大老嶺蕨類植物區系,從不同的分類等級分析了蕨類植物區系特點;歸納分析了其植物資源特點,提出了合理開發利用當地植物資源建議;第六章為大老嶺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生長現狀,提出了有效保護當地珍稀瀕危桿物的措施;第七章為大老嶺古樹名木,簡述了大老嶺古樹名樹的特點及其保護現狀

作者簡介

吳金清湖北省孝感市人,1963年6月生,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89年獲碩士學位,現在華中農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植物生態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引種學研究,特別側重三峽庫區珍稀瀕危植物與特有植物保護、三峽水庫消漲帶人工植被恢復與重建、三峽庫區植物區系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主要參加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等部門的科研項目。發表與三峽庫區植物有關的學術論文近40篇。編寫植物學專著4部。金義興江蘇省啟東縣人,1937年4月生,研究員。1962年畢業於

南京大學生物系。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植物分類與生態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三峽項目專家小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津貼。主要從事植物生態學的研究,重點是華中地區植被和植物資源,主持和參加長江三峽庫區植被和生態環境考察、長江三峽庫區自然保護區指標體系研究、長江三峽工程對庫區珍稀植物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長江三峽庫區古樹名木資源調查研究、受三峽工程影響的珍稀植物荷葉鐵線蕨、疏花水柏枝和川明參的遷地保護研究、

三峽庫區宜昌大老嶺國家森林公園植物多樣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項目。發表論文60篇,撰寫專著2部。趙子恩湖北省羅田縣人,1938年3月生,高級工程師。1958年畢業於湖北林業學校。1985年在英國劍橋新英語學校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進修。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從事植物引種栽培和植物分類工作47年,曾任武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館長,共採集植物標本達9400號。其中發現8個植物新物種(包括種下等級):枝江楓楊、宣恩牛奶菜、大老嶺孩兒參

、黃花珍珠菜等。與他人合編著作有9部《池杉和落羽杉》、《神農架植物》、《武漢植物園栽培植物名錄》、《華中珍稀瀕危植物及其保存》、《武陵山地區維管植物檢索表》、《神奇美麗的神農架》、《中國珍稀植物》等,在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曾獲中國科學院、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漢市人民政府、湖北省科委、湖北省林業廳、宜昌市人民政府等單位頒發的科技成果獎共62項。

目錄

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大老嶺自
插圖插圖
然環境概況第二章大老嶺森林植被第一節森林植被分類及其系統第二節主要森林植被類型概述第三章大老嶺蕨類植物區系第一節蕨類植物區系多樣性第二節蕨類植物分布區類型第三節大老嶺與有關山地蕨類植物區系之間的關係第四節蕨類植物區系

特點第五節大老嶺蕨類植物名錄1.石松科2.卷柏科3.木賊科4.陰地蕨科5.紫箕科6.海金沙科7.碗蕨科8.蕨科9.風尾蕨科10.中國蕨科11.鐵線蕨科12.裸子蕨科13.蹄蓋蕨科14.金星蕨科15.鐵

角蕨科16.球子蕨科17.岩蕨科18.烏毛蕨科19.鱗毛蕨科20.水龍骨科21.槲蕨科22.劍蕨科第四章大老嶺種子植物區系第一節種子植物區系多樣性第二節種子植物分布區類型第三節大老嶺與有關山地種子植物區系之間的關係第四節種子植物區系特點第五節大老嶺種子植物名錄一、裸子植物GYMNOsPERMAE1.銀杏科2.松科3.杉科4.柏科5.三尖

杉科6.紅豆杉科二、被子植物(一)雙子葉植物1.三白草科2.胡椒科3.金粱蘭科4.楊柳科5.胡桃科6.樺術科7.殼斗科8.榆科9.桑科lO.蕁麻科11.鐵青樹科12.檀香科13.桑寄生科14.馬兜鈴科15.蛇菰科16.蓼科17.藜科18.莧科19.商陸科20.番杏科21.馬齒莧科22.石竹科23.領春木科24.連香樹科25.毛茛科26.木通科27.小檗科28.防己科29.木蘭科30.樟科31.罌粟科32.十字花科33.伯樂樹科34.景天科35.虎耳草科36.海桐花科37.金縷梅科38.杜仲科39.薔薇科40.豆科41.酢漿草科42.氂牛兒苗科43.芸香科44.苦木科

前言

三峽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的綜合效益。但與此同時,三峽工程將部分改變長江水文情勢,又會對庫區、長江中下游及河口地區的生態、環境乃至社

會經濟等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對三峽工程的生態與環境問題十分關心和重視,在三峽工程論證和可行性研究階段,國家組織有關科研、設計單位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試驗,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公

眾關心的問題等不同角度對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了科學論證,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國家對於三峽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初步設計階段,編制完成了初步設計報告(第十一篇,環境保護),在三峽工程樞紐工程概算中列出專項資金,專門用於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自開工建設以來,三峽

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務院三峽辦)組織協調和國家十幾個相關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於1996年建立,對以三峽庫區為重點涉及上下游直至河口地區的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區域進行生態環境監測,內容涵蓋了水文水質、污染源、魚類及水生生物、陸生動植物、局地氣候、農業生態環境、河口生態環境、人群健康、庫區社會經濟環境等諸多方面,該系統是目前國內唯一的跨地區、跨部門、跨學科、綜合性和研究性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運行8年多來,取得了大量寶貴的監測數據,基本形成了三峽水庫蓄水前生態環境的本底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