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繾綣幾千秋》

《三山繾綣幾千秋》

《三山繾綣幾千秋》是初山微畫雕古都系列藝術作品之一,該件微畫雕是用一塊大小為17.0×38.0×7.5㎝的壽山石雕刻而成的。作品試圖將時間圖像化,把福州幾千年的發展史濃縮在方寸之間,與福州人文景物的三維空間一起構成“四維時空”,是一部用微畫雕方式表達的福州歷史。作者使用朦朧的寫意雕法給人們產生無限暇想空間。作品構圖疏密有致,章法巧妙,布局合理,是一件極為難得微畫雕藝術品,現收藏在初山微畫雕刻藝術創作室。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衣食豐足的閩族古人悠閒地生活 衣食豐足的閩族古人悠閒地生活

福州曇石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後,驚現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將福州文明史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國務院將曇石山文化遺址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初山微畫雕藝術作品《三山繾綣幾千秋》正是受此啟示而萌發的創作欲望。這之前,初山創作了《中國八大古都》系列微畫雕作品。初山是福州人,他熱愛自己的故鄉,心想:福州也算古閩都呢!於是便動刀構思並開始了創作,經過五年多的努力。該作品於2005年初步創作完成,並於2011年1月公開發表。

 

作品基本信息

 編號:S302 

S302初山微畫雕《三山繾綣幾千秋》 S302初山微畫雕《三山繾綣幾千秋》

材質:掘性高山石
規格:17.0×38.0×7.5㎝
技法:初山微畫雕
作者:初山
年代:1995
收藏:該雕品現收藏在初山文化藝術工作室

作品賞析

 

福州別名“三山”,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立;九百多年前宋代,福州就遍植榕樹,故又有“榕城”之稱。作  三山繾綣幾千秋 局部放大-三山二塔

S302初山微畫雕《三山繾綣幾千秋》 S302初山微畫雕《三山繾綣幾千秋》

[1]者在這裡用“繾綣”一詞,很形象地把福州這座城市擬人化,表明對福州數千年的發展歷史糾纏縈繞,感情深厚,宋-王安石有詩:“久留非可意,欲去猶繾綣。” 和其它初山微畫雕藝術品一樣,該作品同樣採用了散點透視的構圖法,並將時間也凝固在他的這件作品中,與福州歷史上所傳說的三維畫面一起構成“四維時空”,即“四維空間”。作品超越時空,超越常識,把遠古、現代、虛構、真實諸元素的人文山水景觀揉合在一起,並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構圖疏密有致,變化莫測,章法巧妙,布局合理。 微畫雕作品最大不足之處在於很難拍出好照片,其次,放進櫃檯不怎么奪人眼球,但意境深遠,表達思想深刻,平時要是用放大鏡細細品賞,透過畫面,其朦朧的寫意雕法給人產生無限暇想和想像空間。幾乎每次讀之都有不同的感受。 

三山繾綣幾千秋 藝術作品可分如下幾個段落來闡賞析:

一艘航船

 

 創作者把福州這座城市比作一艘航船,它沿著福州母親河-閩江航行著,來自“遠古”,沿途停靠過“夏商周”,擱淺在“春秋戰國秦兩漢”,而後又沿著閩江固有的航道駛向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駛向“隋唐宋”,在船體經過大部改造後,又駛向了“元明清”…… 由於船頭不斷調向,我們似乎看到這艘巨輪一會兒像只虎、一會兒像只熊,一會兒又像一隻兔子、一隻猴子和一條魚……這裡用時空轉換技法,把這些動物與古閩人和平共處在福州這塊土地上,他們構成了一個和諧家園的情景,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能夠在一件雕品上,做到從不同角度觀察,顯現出想表達的不同事物來,是件大不易的事呵!何況是微畫雕。可見初山先生在這裡動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琢磨喔!

創作者把福州這座城市比作一艘航船 創作者把福州這座城市比作一艘航船

 

 

 

 

 

 

 

 

 

 

 

 

 

遠古時代的閩族人

福州的遠古時代可以追溯到哪裡呢?不知道,沒有史書,沒有傳說,更沒有可信的文章可讀。1954年人們在閩候曇石山一帶發現了古文化遺址,終於揭開了福州遠古時代閩族人生活的場景。 

依據閩候曇石山發現的閩族古人頭骨複製的古閩族人 依據閩候曇石山發現的閩族古人頭骨複製的古閩族人

 

 

 

 

 

 

 

 創作者借用福州民謠《真鳥囝》所傳說的內容和曇石山文化遺址所揭示的考古證據結合在一起,用畫面描繪出古閩人生活在那塊閩江的灘涂地上的場景,他們生活富足,講究美食。“鍋邊糊”, “蠣餅”,“魚丸”,肉燕,燕丸等等已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被古閩族人所製作並食用,這些美食至今還在福州街頭流傳著。

“真鳥囝”(福州以前常見的鳥兒)撲地向我飛來! “真鳥囝”(福州以前常見的鳥兒)撲地向我飛來!

 

 

 

 

 

 

 

 

“閩越族“的誕生  

微畫雕畫面顯示,由於福州地區多山,對於久居這片閩江灘涂地,養成好食習慣的古閩族人來說,很少與外界往來,所謂隔山如隔世,隔水若天地,他們與隔山隔水的同類老死不相往來,似乎這世界就這么狹小,世外沒比這裡有更好的地方了。於是少有創造,仍然長時間停留在古石器時代。公元前21世紀,中原大地便建立起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此時的閩族人還留停在以石器和陶器為主要用具的自我天地里,他們仍然與世隔絕著,即便語言也是隔座山說的都不一樣,他們沒有成熟的文字,沉湎在自娛自樂的生活中。 

中原人開始逐步向南入侵了。他們渡過長江,把當時業已開始興旺起來的越國也吞併了。越王族殘餘子弟便向福建和廣東的海邊遷徙,後占取了福州。越王族殘部侵入福州一帶後,養成安逸生活習慣的福州“土著”閩族不堪一擊,他們紛紛逃離家園,有的潛入深山,有的入海不歸,少數人開始冒險用小小的帆船投向台灣和日本去了。那些被迫生活于山林的原始閩族人種,被史書說為“山都木客”。宋《太平寰宇記》載:古代汀州"境五百里,山深林木秀茂","地多瘴癘,山都木客,叢萃其中"。《異物志》云:"大山窮谷之間有山都人,不知其源緒所出。髮長五寸而不能結,裸身,見人便走避之"。剩下的“土著” 閩族婦女被越王族殘部掠為女奴、妻室,他們的後代被稱為“閩越族”。三山繾綣幾千秋 用微畫雕方式表述了這段歷史。

古閩人生活的這片閩江灘涂地 古閩人生活的這片閩江灘涂地

 

 

 

 

 

 

 

 

 

 

 

 

無諸建冶城

一座古老的城鎮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這便是無諸仿效中原在福州建的都城—冶城。《福建通志-城池志》記載:“冶城在冶山前麓”,即今屏山北面。屏山又稱越王山,可作為冶城所在佐證。《榕城考古錄》記道:冶城在福州城隍廟至諸古嶺一帶。 這是福州建城的開始。由於無諸創建冶城,開闢閩疆,因而,他成為中國歷史上閩越族的第一個卓著人物,被人尊奉為“開閩始祖。

 無諸仿效中原在福州建都城-冶城 無諸仿效中原在福州建都城-冶城

 

 

 

 

 

 

 

 

 

 

 

 

 

 

閩越國滅亡與“山越”人由來

 
福州的早期歷史幾乎沒有記載,唐以前,人們稱呼今天福建的這塊土地為閩,或者七閩;也叫越,東越,或且合起來叫閩越。《山海經》說“閩在海中”,仿佛閩地是個海島。 在漢王朝郡縣統治之下.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推動下,中原先進的文化技術如潮湧入,百越地區的經濟、文化有明顯的發展。重要的標誌是冶煉技術飛速提升。 野心勃勃的余善獨大閩越,迫使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終於下令剿滅閩越國了。有史可稽的還有漢代朱賣臣率師入閩消滅“無諸國”的事。朱賣臣率“陶唐兵”入閩,把“無諸國”的男人都趕走殺絕,留下的女人分配給“陶唐兵”。這些“陶唐兵”被稱為“唐部人”。 以後福州地區稱成家的男性為“唐部人”,未成家的男性為“唐部子”;稱成家的女性為“諸娘人”,未成家的女性為“諸娘子”。 “諸娘人”原指“無諸國”的女人也。這些稱謂至今在福州話中還在使用。 閩越國既滅,這地方在漢朝人看來便成了野蠻之地,偌大的閩越國只變成了一個“冶縣”,而後又派個防盜的都尉來管理福建,地冶所設在“東冶”,即今福州也。福州曾也叫“侯官”就是由此時留下的。這三百餘年的福州似乎在這世間消失了,沒有史料,沒有光明,連鳥兒也不再啼叫。 一晃三百多年過去了,到孫吳統治福州時,憑藉武力,但凡不順者,必殺無誤!那些僥倖遁入山林散居各地山區的部分閩越人,被史書稱為“山越”人。 我不得不佩服這位雕刻了《三山繾綣幾千秋》的作者,他使用“時間疊加法”,時而把一段歷史濃縮在一處,或呈現這塊地皮上最繁榮的一刻,或呈現這塊地皮上最黑暗的一幕;時而又用空間分解法,把這塊地皮上所發生的歷史故事分段擴展至各處。否則怎能在一塊石頭上敘述福州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呢?

 

“晉安郡”與東西湖

 歷史的潮流也推動著閩江水滾滾東流,這艘航船很快航到西晉年代,迎來了一位偉大的船長,他就是首任晉安太守嚴高。 嚴高為福州城做了很多好事、大事。 

嚴高力主擴城,“晉安郡”遠大於無諸時的冶城。 

嚴高為了取土建城及興修水利,便在城外挖了兩個湖-西湖(福州西湖)與東湖(福州東湖)。 

嚴高還開鑿了一條人工運河,這便是今天的晉安河。 

嚴高來自北方,帶來中原文化及先進生產技術,傳播於民眾。又在城北建立紹因寺,是為閩中第一個佛寺,佛教文化開始在閩傳播。 其開鑿的福州西湖現在是福州一張“名片”,晉安河如今仍貫穿福州城南北,兩岸種植著榕樹和垂柳,某些地段還建設了公園,成為人們休憩和娛樂的好場所。 

應該說嚴高是一位歷史上很好的福州父母官,此後三十餘位西晉與東晉的晉安郡太守都沒法與嚴高相比,那些後來的太守個個乏善可言,無才無德,只管著自己的縱樂和享受。 

創作者在這裡用雕刻出的“晉安郡”“西湖與東湖”和“晉安河”來說話,來歌頌嚴高是一位歷史上很好的福州父母官,這些畫面都仿佛讓人回到公元282年前後福州的繁榮時代…

嚴高時期開鑿的福州西湖 嚴高時期開鑿的福州西湖

 

 

 

 

 

 

 

 

南北朝以至隋朝時期福州烽火時起

南北朝時期,是福州豪強爭霸,戰事紛起的年代。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所剩無幾的古閩族先人,或說閩越人、山越人,他們在嚴高時期大部分都融入了“入閩八姓”(八姓入閩),但在這兵荒馬亂之時,  初山微畫雕《三山繾綣幾千秋》-
他們又只得“走反“逃避了,所以又只能在某個山頭、峽谷與狼為伍,與鳥同歌。在八閩大地,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腳印”。福州郊區很多村鎮都把他們後山由雨水沖溶的花崗岩小洞說成是他們祖先留下的腳印。這些小洞貌似人的腳跡。

 作者在 三山繾綣幾千秋 雕刻品頂部也鑿了一記深深的腳印 。

 這些閩越人後來陸續散居在長樂、福清、閩清、閩候和閩南一帶。至今福州郊區許多村落仍都保持著一鄉一姓的族居習慣。 

 

隋滅陳後,福建改名泉州,州治仍在今天的福州。隋定江南不到一年,即公元590年,江南群雄並起,隋煬帝大業元年,福建的名稱從泉州改回閩州,不久又改稱建安郡,轄閩縣、建安、龍溪、南安四縣,郡治在閩縣,即如今福州境內。 說起這個隋煬帝,很多人都認為他是暴君,荒淫無道,殺人如麻。其實這是很不公正的!他還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這一時期遺存下來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的遺址,無論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技術水平,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築的高峰。只可惜隋朝的壽命太短,要不然,我想福州必定會被大大地推進一步了! 

創作者有意在 三山繾綣幾千秋 畫面上留出一點空間,仿照隋朝建築,在福州郊外突現一座“龍王廟”和幾座橋樑。 

這座龍王廟系他們先祖唐初定居朏山時所建,雖經歷代不斷修輯和重建,仍然可看出隋唐建築的風格。

 

唐朝完全改寫了福州的歷史

唐統一了閩中後,強盛的唐國決不容許地方割據,福州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隋朝給唐朝政治奠定了基礎。 唐開元13年(725年),福州設都督府,因城西北有福山,福州之名自此始。

 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無霜期長達326天,雨量充沛,溫暖潤濕,又位於閩江下游平原,這些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唐時福州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隨之人口也大量增加。其時,福建有11個縣,其中福州就占了5個,即閩縣、侯官、長樂、福唐(今福清)、連江。當時福州已種植雙季稻,並普遍栽種了荔枝、龍眼、柑桔等水果。在晚唐時,閩荔一度作為貢品。福州方山(五虎山)的茶葉“方山露芽”也成為全國名茶之一。 

 

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福建觀察使陸庶主持開闢一條從福州經延平(今南平)直抵京師的陸路驛道。從而保證了商旅往來的交通安全,並加強了福州地區與朝廷的聯繫。 

公元875年黃巢起義,直搗福州。有一本集福州民間傳說之大成的煌煌大作《閩都別記》,對這段歷史有著褒貶不一的描述。不過有一段描寫倒是值得一讀的,說是:黃巢經過黃巷時,生怕驚動了隱居於福州的黃璞,黃璞是唐時崇文館校書郎,很有名氣,黃巢特意下令說“此儒者,滅炬弗燃”,這地方後來被叫做“安民巷”。可見福州三坊七巷由來最早出在唐朝。   王審知讓福州保持了近30年的安定繁榮
王審知不愧是一位福州偉大的父母官,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懷,以閩人治閩;他整頓吏治、輕徭薄賦以關懷民生;大興宗教以安撫百姓,全身心投入到福州仍至福建的建設,使福州、福建告別了“蠻荒”時代。

 雕刻者在這裡大書特書王審知。 

王審知極重視對外發展,任命張睦建“福州港” 王審知把一片灘涂的瀛洲變成良田 王審知擴建福州城牆,把現在的三山兩塔、三坊七巷範圍都包含在這南北月城中,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

王審知讓福州保持了近30年的安定繁榮 王審知讓福州保持了近30年的安定繁榮

 

 

 

 

 

 

 

 

 

 

宋朝之福州別稱“榕城”

據《福州府志》記載:蔡襄於宋慶曆五年(1045年)任福州知府時,率先在城區倡導植榕。”《三山志》卷四記載:“州產榕木,河堤官廨多植之。治平四年,張郎中伯玉通衢編戶浚溝六尺,外植榕為樹,歲暮不凋。熙寧以來,綠蔭滿城,行進自不張蓋。”宋代知府程師孟寫詩讚揚張伯玉:“三樓相望枕城隅,臨去猶栽木萬株。試問郡人來往處,不知曾憶使君無。”榕樹是福州獨特景觀,唐宋時安泰河兩岸,榕蔭匝地,“人煙繡錯,舟楫雲排,兩岸酒市歌樓,簫管從柳蔭榕葉中出”。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三山繾綣幾千秋 雕刻品下沿,凸現“綠蔭滿城,暑不張蓋”一系列畫面。這裡有從後山流下來泉水,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鵝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歡笑的鴨子;這裡可見到鋪在榕樹下的長長的石板條,每當中午,強烈的陽光令屋內如焚、土地冒煙,惟有這高大的榕樹撐開遮天巨傘,抗拒迫人的酷熱,灑落一地陰涼,讓曬得黝黑的農人們踏著發燙的石板路到這裡透一口氣;這裡的傍晚,人們在一天辛勞後,躺在用溪水沖洗過的石板上,享受習習的晚風,看著閩江水中倒映的榕蔭,墜入那如詩如畫的仙景;這裡可看到閩江水中倒映的榕蔭,大人們在榕樹下漫無邊際地講他們古老的故事,遠處孩子們用童音爭唱著福州童謠…… 

再細讀初山微畫雕《三山繾綣幾千秋》,果真 “三山藏,三山見,三山看不見”。我想,以初山之廣闊胸懷,以及他那天馬行空的大手筆,決非只局限於小小的烏山、于山和屏山,從他雕刻的畫面來看,他的視野投向了整個閩江沖積平原,即一旗二鼓三五虎(旗山、鼓山和五虎山),也就是福州人常說的“外三山”!

這裡“綠蔭滿城,暑不張蓋” 這裡“綠蔭滿城,暑不張蓋”

 

 

 

 

 

雜談宋朝之後之福州

宋朝之後史料對福州發展有了較詳細的記載,創作者在雕刻藝術品上僅以畫面突出最重要的記述:   馬可-波羅曾到過福州說“閩國美麗的首都”

S302馬可-波羅曾到過福州說“閩國美麗的首都” S302馬可-波羅曾到過福州說“閩國美麗的首都”

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到過福州。他讚美福州是“閩國美麗的首都”。 

歷史上多次大規模的北方人遷徙福州,福州人口迅速膨脹,這裡可耕土地甚少,於是出現了許多福州人飄洋過海,到南洋一帶謀生景像。數以千萬計的福州人,散居在世界各地。 

戚繼光帶領戚家軍來閩抗倭,為了讓戚軍能聽懂閩語,《戚林八音》成為福州方言最重要的書籍。 

 

走進《三山繾綣幾千秋》畫面,一群群布置更趨成熟的建築群特別吸引人們的眼球。明代建築設計規劃以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為特點,比宋代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此時各地的住宅、園林、祠堂、村鎮建築普遍興盛,直到今天,福州郊區許多村鎮還留有眾多的明代建築。 福州“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之古羅城,在明代更加完善。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 

番薯在明代晚期傳入福州, “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台詞出自戲劇《徐九經升官記》或《七品芝麻官》中。 清-光緒十年 (1884年),在福州發生了一起令人慘痛的馬江海戰,馬江海戰就發生在羅星塔下。

馬江海戰就發生在羅星塔下 馬江海戰就發生在羅星塔下

 

 

 

 

 

 

 

 

 

 

登上這艘航船的甲板

 

 現在讓我們登上這艘航船的甲板,去看看現在的福州市吧! 現在的福州市管轄範圍可大著呢,它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別與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有5個市轄區、6個縣和2個縣級市。面積12153平方千米,人口約700萬人。 作者用這艘航船正駛向閩江口,駛向大海的畫面來表達對福州未來美好的憧憬和嚮往。   望著這座城市在閩江水面上的倒影
走近船舷邊,望著這座城市在閩江水面上的倒影,浮想聯翩,禁不住熱淚盈眶。 這裡,我們不必去歌頌現在的福州,因為美好的東西總會讓人看在眼裡的,這艘航船定然從此遠航,這不僅因為閩江的水總要流向大海的,更因為世界潮流勢不可擋。 細讀初山微畫雕《三山繾綣幾千秋》確實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有誰敢於在一塊雕刻藝術品上去描述這數千年的歷史,去敘說一座城市的變遷,去挖掘人們的內心秘密…初山算”膽大妄為”了! 記得學生時代,第一次讀”愛因斯坦相對論”時,為非慣性系的飛速時光弄得幾天幾夜不曾合眼,此時細讀初山微畫雕《三山繾綣幾千秋》,似乎也有了這種感覺,初山展現給我們不是某個靜止的畫面,而是不斷變換著的時空觀。 一件傳統的雕刻品,你稍看幾眼也就夠了,而初山微畫雕不同,它會讓你百讀不厭,而且越是細讀,越會發現更多新奇的,甚至讓人意料不到的驚訝和驚喜。 這裡所展現的決非”懷舊”情愫,它不是幾張舊照片,更不是一段”憶舊”文章。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圖文並茂的福州歷史,是一座城市的變遷,它所敘述的也是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

S302《三山繾綣幾千秋》 S302《三山繾綣幾千秋》

 

 

作品發表後

三山繾綣幾千秋這件微畫雕作品於2011年1月公開發表,在雕刻界引起一陣轟動,傳統觀念認為,一件雕刻品只能表現一事一物,怎么可能表達一段歷史呢?更何況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的幾千年發展史。然而更多的讀者卻認為:“這是一部極為難得的,用微畫雕方式來表述福州地方發展史。  初山微畫雕《三山繾綣幾千秋》”“福州古稱三山,也稱榕城。讀後感覺特美,極有內涵,好像創作者將時間凝固在他的作品中,與山水的三維空間一起構成“四維時空”了。這種試圖將時間圖像化的微畫雕藝術讓人嚮往,很想讀到有關這件藝術品的介紹和評論。”“創作者刀法嫻熟,布局合理,思維縝密,用心良苦。”“這件雕品從不同角度來審視,卻表現出不同的內涵,把時空揉合在一起了。”“曇石山文化遺址地面由厚厚的蛤蜊殼、貝殼、螺殼堆積起來,這裡還發現了虎、棕熊、犀牛、印度象、葉猴、豬和禽類、嚙齒類等陸生動物。這些動物與古閩人和平共處在福州這塊土地上,他們構成了一個和諧的家園。轉動這件藝術作品,你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呢!堪稱一絕!”…… 

作品公開發表後,其圖片和徐林文章“讀初山微畫雕《三山繾綣幾千秋》引發的話題”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最近在中國日報網易中國收藏頻道、中國書畫頻道、百度百科、百科知道、壽山石文化論壇等網站中均見到很多轉載或擇用或新評論。一時間人們還到處打聽初山微畫雕《中國八大古都》系列作品的下落。 

初山微畫雕《中國八大古都》作品如下: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 西安 《十朝都會石頭城》 南京 (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紀以來,先後有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0個朝代和政權在南京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所以南京既被稱為六朝古都,又被稱為十朝都會。) 《牡丹花下古都城》 洛陽 《汴京富麗天下無》 開封 《濃妝淡抹總相宜》 杭州 《三千年前是帝都》 安陽 《黃帝腳印留鄭州》 鄭州 《今日中國之首都-北京》北京 很可惜,初山的《中國八大古都》作品大多流落海外了。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前不久,一位留學日本的熱心人,居然給徐林先生轉來了部分《八百里秦川匯長安》照片(詳見:《神女峰雕》花絮(3) (三)中華定都之路上篇中插圖)。 

對初山微畫雕藝術作品三山繾綣幾千秋的評論,散見於很多文章中,這裡就不再一二贅述了。

作品創作者簡介

初山,出生於福州馬尾朏頭村,居福州市鼓樓區。八十年代開始便致力於微觀雕刻藝術的研究,走出一條用現代畫技巧來表現文化、歷史、社會、人生和科普知識的微畫雕技法。題材廣泛,寓意深刻,每個作品都流露出鮮明的個性。其作品文化底蘊深厚,深受藝術愛好者推崇和喜愛。 代表作有《神女雕》又名《神女峰雕》、《三山繾綣幾千秋》、《中國八大古都》、《歲月雕》、《阿房宮雕》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