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是千年華夏文明孕育出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之花,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寶庫中的經典,無論是變幻莫測的商海,還是複雜紛紜的人際關係,都可以從中得到借鑑。中國人成己成物的決竅,用最高明的策略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三十六計,另最有挖根生的謀略;三十六計,中國人運籌帷幄的訣竅。
內容簡介
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宋惠洪《冷齋夜話》作:“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後人賡相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寫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究竟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三十六計》以《易經》為依據,貫穿老莊之學,陰陽之理,剛柔並濟,攻防思辨。含千般變化,萬般計謀。以辯證法思想論述了戰爭中諸如虛實、勞逸、剛柔、攻防等關係,做到“數中有術,術中有數。”
如今,三十六計已遠遠超出了軍事鬥爭的範疇,被廣泛用於各種領域。無論是變幻莫測的商海,還是複雜紛紜的人際關係,都可以從中得到借鑑。
本書在對《三十六計》進行詮釋和解讀時,為使讀者朋友能夠深刻領悟三十六計的精髓,真正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在編寫過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古今經典案例。從故事的機趣中闡述一些道理,淺顯易懂,作為現代人,能夠熟讀歷史,活用歷史的智慧,從中汲取一些經驗是極為重要的。
希望您通過本書,能夠輕鬆成為做人做事方面的高手,生活、工作中少走彎路,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目錄
第一章穩中求勝,才能勝利在握瞞天過海,一擊成功
圍魏救趙,避實擊虛
借刀殺人,彌己不足
以逸待勞,靜待良機
趁火打劫,掌握時機
聲東擊西,猝不及防
第二章審時度勢,適時化虛為實
無中生有,虛實結合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隔岸觀火,坐收漁利
笑裡藏刀,口蜜腹劍
李代桃僵,以小換大
順手牽羊,乘虛而人
第三章攻心為上,以求得戰而勝之
打草驚蛇,誘敵暴露
借屍還魂,東山再起
調虎離山,誘敵深入
欲擒故縱,窮寇莫追
拋磚引玉,利而誘之
擒賊擒王,打蛇打頭
第四章亂其心智,方能戰而勝之
釜底抽薪,剪草除根
混水摸魚,乘亂而人
金蟬脫殼,巧妙分身
關門捉賊,聚而殲之
遠交近攻,合縱連橫
假道伐虢,唇亡齒寒
第五章勢均力敵,就得妙思攻守
偷梁換柱,趁機取勝
指桑駕槐,蒡敲側擊
假痴不癲,等待時機
上屋抽梯,克敵制勝
樹上開花,難分真假
反客為主,循序漸進
第六章百戰不殆,東山再起之機
美人計,誘之以敵
空城計,惑之以敵
反間計,用之以敵
苦肉計,假之以敵
連環計,牽之以敵
走為上,避之以敵
前言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宋惠洪《冷齋夜話》作:“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後人賡相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寫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究竟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三十六計》以《易經》為依據,貫穿老莊之學,陰陽之理,剛柔並濟,攻防思辨。含千般變化,萬般計謀。以辯證法思想論述了戰爭中諸如虛實、勞逸、剛柔、攻防等關係,做到“數中有術,術中有數。”
如今,三十六計已遠遠超出了軍事鬥爭的範疇,被廣泛用於各種領域。無論是變幻莫測的商海,還是複雜紛紜的人際關係,都可以從中得到借鑑。本書在對《三十六計》進行詮釋和解讀時,為使讀者朋友能夠深刻領悟三十六計的精髓,真正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在編寫過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古今經典案例。從故事的機趣中闡述一些道理,淺顯易懂,作為現代人,能夠熟讀歷史,活用歷史的智慧,從中汲取一些經驗是極為重要的。
希望您通過本書,能夠輕鬆成為做人做事方面的高手,生活、工作中少走彎路,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穩中求勝,才能勝利在握瞞天過海,一擊成功
〔經典語錄〕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
[經典釋疑]
自認為防備得十分嚴密周全,更容易鬆懈大意,對於習以為常的事,則容易失去警惕。
活學活用一
“瞞天過海”,此計名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講薛仁貴瞞著不願渡海遠征的唐太宗,使之在不知不覺中渡海的事。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率領30萬大軍以平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皇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聲稱30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皇帝大喜,就率百官隨這豪民老人來至海邊。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帶著皇上走進室內,室內更是繡幔錦彩,被褥鋪地。百官開始喝酒作樂,十分高興。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動搖,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裡是什麼在豪民家做客,大軍竟然已航行於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老人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設計策劃的。
疑心以亂其謀。指揮員的正確決心,來源於正確判斷,但其判斷常受思維活動和認識習慣的制約,如先人為主、常見不疑等。 “瞞天過海”之計,就是實而示之以虛,示假隱真,出奇制勝,使敵方指揮員由此而導致思想麻痹,判斷錯誤,用兵失當。這種疑兵之計,實際上是一種攻心戰。
據歷史記載,諸葛亮非常重視攻心。他提出“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公元28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曹魏。不久,蜀軍順利地進入祁山,奪得南安和安定兩城,俘虜了魏軍都督夏侯楙。在蜀軍攻取天水郡的時候,遇上了非同尋常的人物——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天水參軍姜維。
“兵不在多,在人之調遣耳,此人真將才也”。孔明愛才,決心收服姜維。孔明“思之良久”,後來聽說他的母親居住在冀縣,而他對母親又非常孝順,便派魏延率軍詐攻此城,迫使姜維恐母親有失而領兵馳援冀縣,於是,孔明乘機將他圍困在城中,然後施展了一系列的計謀。
首先,孔明料定夏侯柳不會勸降姜維,卻故意給他衣服、鞍馬,而不讓人跟隨,放他去“招安姜維”。在夏侯榊臨行前,孔明說:“現在天水的姜維守著冀城,他派人帶著書信來說:‘只要駙馬(指夏侯柳)在,我願歸降’。”孔明使用這個假情報,其目的不在於爭取夏侯楙而是為了矇騙他,在他的心裡先投下一個姜維已有投降西蜀之意的陰影。夏侯槨剛出蜀營,忽然有幾人奔走,他們自稱是:“冀縣的百姓,現在被姜維獻了城池,歸順諸葛亮,蜀將魏延到處放火,搶劫財物,我等只得棄家逃走,投上邦(縣名,今甘肅省天水市)去。”在奔赴天水的路上,夏侯楙又碰到不少百姓攜兒抱女而過,說的都同先前那幾個人一樣,他經不住這一連串情況的刺激,終於相信了姜維已經降順蜀軍的謠傳。這時,天水的一些將領還沒有親身感受,都不相信真有此事,恰恰就在他們猜疑不定之際,蜀兵又來攻城,並且在火光中見姜維在城下挺槍勒馬大叫:“請夏侯都督答話!”夏侯楙與太守馬遵等都到城上,見姜維耀武揚威高聲叫喊:“我為都督而降,都督為何背棄前言?”夏侯楙說:“你受魏恩,為何降蜀?有什麼前言?”姜維回答說:“你寫信叫我降蜀,怎么能這樣說呢,你要脫身,卻把我害了!我現在降蜀,封為上將,哪還有回到魏國的道理?”說完,就驅兵攻城,直到拂曉才退。在這事實面前,天水的將領們不得不相信姜維降蜀。其實,這又是孔明之計,他讓部卒中相貌相似的假扮姜維攻城,就在這時,孔明引兵來攻冀縣。冀縣城中糧食缺乏,孔明又以糧草引誘姜維出城搶糧,而派魏延偷襲冀縣。姜維失城後單槍匹馬逃奔天水城下時,被太守馬遵下令用亂箭射回,當姜維奔上邦城時,城上的將領便大罵:“叛國賊,還敢來劫我的城池!”於是又送給姜維一陣亂箭,姜維有口難辯,不由仰天長嘆,他孤掌難鳴,人困馬乏,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最後只好向孔明投降。
姜維來降,他不由得向孔明跪了下去,孔明把他扶起來,請他坐下,跟他談起軍國大事,越談越親,彼此都覺得遇到了知己。孔明還向後主劉禪推薦,拜姜維為奉義將軍,封當陽亭候。這時姜維才二十七歲。和孔明初出茅廬時一般大小。
諸葛亮就是這樣巧妙地運用“瞞天過海”之計收下了姜維。他有了本地人姜維相助,占領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所屬各縣,涼州的邊防從此更鞏固了。
妙用“瞞天過海”計
借神佛之靈鼓舞士氣
北宋年間,朝廷派能征善戰的將軍狄青領兵南征。當時朝廷中主和、妥協派勢力頗強,狄青所部亦有些將領怯戰,有的甚至散播謠言,說什麼“夢見神人指示,宋兵南征必敗”。軍中不少有迷信思想的官兵盡皆惶然,篤信此次南征“凶多吉少,難操勝券”,一時軍心渙散。狄青一再訓說:“我軍乃正義之師,戰必勝,攻必克。”無奈官兵迷信思想極重,收效甚微。
為此,狄青和幾員心腹大將十分憂慮。大軍途經桂林,適逢大雨滂沱,一連數天,烏雲蔽日,無法行軍。此時軍中謠言更厲害了,都說出師不利,天降凶雨,利在回師……
這天黃昏,狄青帶領幾員偏將冒雨巡視,路經一座古廟,見冒雨進香占卜者不少,便進廟詢問。廟中和尚說,都是因為此廟神佛靈驗,有求必應,所以終年拜佛占卜者絡繹不絕。
狄青聽罷,心中頓生妙計。次日清晨,他全身披掛,領將士人廟拜佛,虔誠地供香跪拜後,便對將士們說:“本帥當眾占卜一卦,欲知南征凶吉。”說畢,他請廟祝捧出百枚銅錢,說明一面塗紅,一面塗黑,然後當眾合掌祈禱:“狄青此次出兵南征,如能大獲全勝,百枚銅錢當紅面向上!”只見他將銅錢一擲,落地有聲,果然盡皆紅色。將士們驚異萬分,興高采烈,奔走相告,一時士氣大振。狄青當即下令不準再動銅錢,以免冒犯神靈,同時讓心腹將士取來一百枚長釘,把銅錢牢釘在地,然後對全軍說道:“此戰必勝,乃上天助我!待班師之日,再謝神取錢吧!”
第二天雨過天晴,宋軍士氣高昂,直壓邊境。兩軍對陣,宋軍將士無不奮勇當先,所向披靡,直把安南入侵者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乖乖地立下降書,自稱永不敢再犯大宋邊境。
宋軍班師回朝,狄青高興地帶領一班將校到古廟謝神還願,拔釘取錢時,一位偏將忽然驚呼:“奇怪,奇怪!這百枚銅錢怎么兩面皆是紅色?
狄青哈哈大笑道:“此舉絕非神靈,乃是本將軍借神佛之靈,鼓士氣也!”此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狄將軍私下和幾位心腹將士暗將銅錢兩面都塗成紅色,故弄玄虛,利用將士們的迷信心理,“瞞天過海”,化厭戰情緒為勇戰情緒,一鼓作氣,戰勝侵略軍。
“瞞”過海關賺大錢
“瞞天過海”重在攻心。虛實結合,正反交錯,從而製造有利於自己的商業競爭態勢。
曾經有一個時期,美國海關規定,進口法國手套需繳納高額稅金,以此來抵擋法國手套對本國市場的衝擊。這樣一來,法國手套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令人咋舌。顯而易見,誰能逃過美國海關的高額稅金,誰做法國手套的買賣就會掙大錢。
推銷商泰勒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一個逃稅的辦法。但是,這個辦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一旦被揭穿,不僅會前功盡棄,還要被處以重罰。在高額利潤和投機心理的驅使下,泰勒決定鋌而走險。
泰勒在法國選購了一萬副做工精緻、質地優良的皮手套,然後將每副手套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萬隻左手套集中裝箱,發往美國。這一萬隻左手套到美國海關後,泰勒卻不去提貨。按海關的慣例,逾期貨物在無人認
領的情況下,海關有權進行拍賣。於是,海關委托斯托爾主持了這次拍賣活動。由於這批手套全是左手,幾乎可以算作廢品,因此拍賣場面並不熱烈。最後這批手套被一個商人以很低的價格買走,而這個商人正是泰勒。
斯托爾覺得此事很蹊曉,便通知海關人員嚴格審查來自法國的手套,特別是大宗的法國右手套。同時,海關對泰勒的一舉一動加以嚴密監視。可是,此後泰勒從渙國收到的手套都是成雙成對的,先後共有五千副。海關沒有發現泰勒收到過右手套。這是怎么回事呢?斯托爾一直對此迷惑不解。
一年後,斯托爾到鞋店買鞋,鞋柜上的一雙棕色牛皮鞋引起了他的興趣。當他試穿這雙鞋時,才驚奇地發現兩隻鞋都是右腳。此時的他猛然醒悟,終於知道一年前泰勒是如何偷漏手套稅金的了。
原來,泰勒後來收到的五千副成盒手套都是右手的。當人們看到兩隻手套擺在一起時,會習慣地認為它們是左右手各一隻。如果海關有一位細心人親自試戴的話,就會當場揭穿泰勒的這個把戲。由於海關人員麻痹大意,使得泰勒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巧妙地利用了“瞞天過海”之計,巧取一筆大錢。
連結解讀
[原文]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②。
[注釋]
①怠:鬆懈。
②太陽、太陰:此種提法最早見於《周易》。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代表矛盾對立的雙方。一般來說,剛、明、正、利、動、福、暑,實為陽,柔、暗、奇、害、靜、禍、寒、虛為陰。此計中的陽指公開、暴露,陰指機密、秘密。太陽為陽的極端形式,非常公開之意。太陰為陰的極端形式,非常機密之意。
[原文今譯]
自認為防備得十分嚴密周全,更容易鬆懈大意,對於習以為常的事,就會失去警戒。秘密隱藏在公開的事物中。在非常暴露的形式中,往往隱藏著特別的陰謀詭計。
圍魏救趙,避實擊虛
〔經典語錄〕
敵陽不如敵陰。
〔經典釋疑〕
與其主動出兵攻打敵人,不如迂迴到敵人虛弱的後方,伺機殲滅敵人。
活學活用
“圍魏救趙”之計其思想源於《孫子兵法·虛實篇》:“兵之法,避實而擊虛。”其史實是根據戰國時期,為援救趙國,孫臏率領齊軍在桂陵打敗魏軍之戰。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之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兩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其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臏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圍魏救趙”是一種採取間接方法,排除受威脅地區的危機,實現軍事目的的策略。“共敵不如分敵”就是說:在敵人兵力集中的時候,套用計謀調動敵人,使其兵力分散,顧此失彼,然後再伺機攻打,這樣,就容易取勝。“圍魏救趙”的計謀,歷來為兵家所推崇,是用兵作戰的重要指導原則。
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內訌加劇,大大削弱了軍隊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軍派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仗著人馬眾多,層層包圍,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
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討對策,但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這時,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為洪秀全獻上一計。他說:“如今,清軍人馬眾多,硬拼只會凶多吉少。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敵軍囤糧之地杭州。這樣,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杭州。然後天王乘此機會突圍,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天京之圍可解。”翼王石達開急忙回響,並表示也帶一支人馬協同忠王作戰。諸王全都認為這是“圍魏救趙”之計,有兩位王爺親率精兵突圍,勝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歡猜疑,以為天京被圍,形勢險惡,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所以遲疑不決,沒有吭聲。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湧,說道:“天王,天國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面前,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洪秀全深受感動,終於同意照計而行。
這年正月初二,正值過年,清軍仗著人多勢眾,已把天京團團圍住,也就略有鬆懈。這天半夜時分,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乘著黑夜,從敵人封鎖薄弱的東南角突圍出去。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也就沒有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