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能折騰的9種牛人》

《史上最能折騰的9種牛人》

《史上最能折騰的9種牛人》作者以另類視角讀歷史,即從今天的視角去追懷與審視歷史,並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史上最能折騰的9種牛人》由百家講壇著名主講蒙曼教授傾情推薦。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當我們向前奔跑,看不清未來的時候,讓我們回望歷史。

目錄

第1種 韜光養晦者:暗斂鋒芒,終作池中之物
◎收斂鋒芒,靜待時機成大業——劉備智掩天下夢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楚莊王的三年韜晦路
◎智者,當沉潛以待時而動——唐宣宗李忱“終歸大海作波濤”
◎運詐成晦,曲徑方可通幽——楊行密如此成就大業
◎裝瘋賣傻,於伏藏中圖大業——燕王朱棣走向權力巔峰
◎高妙的隱者之道:隱於朝——郭子儀長榮不衰的秘密
◎“鷹立似睡,虎行似病”,韜晦者當如此——司馬懿如此韜晦
◎身居高位保身之法:以“跪姿”見人——陳平“狡兔死,走狗活”
◎深藏不露,終會一飛沖天——劉裕的風雨韜晦路
◎守愚:舉重若輕的處世良方——石琚智守“大愚”
第2種 外圓內方者:用脊樑撐起一片圓融天地
◎用脊樑撐起一片圓融天地——徐文遠亂世存身
◎為人之道,取象於錢,外圓內方——絕世賢臣溫嶠的方圓人生
◎方圓之性與方圓人生——曾國藩剛柔相濟成大事
◎方圓通達,在複雜關係中尋找安全點——清朝“二劉”如此明哲保身
◎方圓合璧,即能縱橫捭闔——紀曉嵐智全“忠孝”之心
◎做人當方則方,當圓則圓——劉晏妙手安大唐
◎成功必修課:方正為人,圓融處世——張之洞的處世之道
◎掌握方圓分寸:有所為亦有所不為——趙德昭舍皇位保全己身
◎處方圓人生,以糊塗處世——于右任為羊肉泡饃館題字
◎以柔克剛,自能滴水穿石——孝莊嘔心輔清廷
第3種 從容進退者:能屈能伸亦英雄
◎功成身退天之道——張良功成身退絕凡塵
◎急流勇退方能明哲保身——陶朱公三聚三散
◎行藏之間,以平常心處之——李泌的行藏人生
◎淡泊名利者,進退自從容——孫叔敖淡名利,蔭子孫
◎欲取先與,以屈求伸——孟昶智斗朝中權臣
◎能屈能伸,便能無往不利——康熙帝計除鰲拜
◎以退為進,計除成功路上的“攔路虎”——後趙石勒智取幽州
◎忍辱負重,人生大業苦中求——勾踐忍辱十年的復國路
◎退避三舍,只待一勝為王——重耳如此成就春秋霸業
第4種 靈活變通者:變則通,通則久
◎是良禽,就該擇木而棲——“戰神”章邯擇明主成大事
◎人生變幻莫測,需隨機應變處之——明初大將郭德成為何成了和尚
◎君不賢,則臣投別國——郭嘉棄暗投明展宏圖
◎以“變通”神兵降伏人生“強敵”——蒯通以變應變,逢凶化吉
◎變通,自可於萬難之間遊刃有餘——曾國藩如此變通
隨風轉舵,做人生路上的“不倒翁”——叔孫通即使改朝換代,依然走紅
◎直中難取勝,則在曲中求——多爾袞以迂為直取南明
◎打破常規,難題自會迎刃而解——諸葛亮反“師道”而行
第5種 胸藏丘壑者:妙手一局乾坤可定
◎執一子智取全局——周瑜做局,蔣乾中計
◎施“苦肉計”,給對手致命一擊——要離自殘刺慶忌
◎釜底抽薪的制勝之道——周亞夫平劉濞之叛
◎棄一子盤活全局——漢景帝殺晁錯成就削藩
◎空手套自狼,巧用他人貪心成事——張儀二戲楚懷王
◎全身而退之道:金蟬脫殼——畢再遇懸羊擊鼓
◎巧設連環局,計計相連破強敵——王允巧設連環計除董卓
◎落子於局部,著眼於全局——蘇代的大局觀
◎巧設迷局,瞞天過海——蔡鍔巧脫身
第6種 善御人者:可爭天下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得人才者得天下——漢高祖“得猛士兮守四方”
◎用天下人,則天下盡在掌握——漢武帝用人如用權
◎收放自如的用人之道——劉秀巧“辭退”朝中功臣
◎天下智力皆為我所用——曹操得天下眾才歸心
◎因勢利導,依勢擇人——諸葛亮用關羽智放曹操
◎以至誠之心待人,得忠心耿耿之士——孫策攻心太史慈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孫權堅用諸葛瑾
◎不拘一格用人才——·查看全部>>

前言

後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奉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
本書在策劃和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與幫助,及許多老師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參與本書編寫的人員致以誠摯的謝意:周珊、趙一、趙紅瑾、齊紅霞、趙廣娜、張保文、杜莉萍張艷芬、許長榮、王鵬、楊英、李良婷、上官紫微、楊艷麗、姚曉維、劉紅強、黃克瓊、張乃奎、齊艷傑、李偉軍、魏清素、何瑞欣、葉光森、徐娜、付欣欣、王艷、王艷明、黃亞男、曹博、陳小嬋、黃文平、李偉、史慧莉、余學軍、陳潤、李文靜、李佳、羅語、蔡亞蘭、杜慧、歐俊、王光波、陳賜貴、孟寧、李娜、聶小晴、肖冬梅、常娟、楊秉慧等。
閱讀是一種享受,編著這樣一本書的過程更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之餘,我們心中也充滿了感恩。因為在編著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同行的幫助,還借鑑了其他人智慧的精華。因此,在此書面世之際,我們要對為本書作出貢獻的所有人表達我們最誠摯的謝意!相信你們勞動的價值不會磨滅,因為它給讀者朋友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戰國時莊子的一篇《逍遙遊》傳世千百代,其開篇便寫那隻翅膀若垂天之雲的鵬鳥:“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它遷往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它乘著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鵬鳥飛行的過程被小灰雀看見了,它譏笑鵬鳥說:“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意思是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有時能飛到榆樹和檀樹的樹枝上,萬一我飛不到而掉下來,也不過是掉在地上而已,為什麼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
鵬鳥與灰雀,一個志向遠大,不畏艱難險阻,笑傲蒼穹;一個流連於坊間,目光短淺,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做鵬鳥,還是做灰雀?
其實,人生一世何其短暫,如白駒過隙般匆匆。有時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我們卻已經飛過,那是何等蒼涼而又悲哀的事情。如果我們只是如灰雀般平庸度過此生,這人生又有什麼意思呢?畢竟,人生決不是一段簡單的流程,活著就意味著一次又一次地獲得新生。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都應積極面對生活,並不斷提升自己。有希望的人生就是要衝出自我封閉的重圍,斬斷世俗的鎖鏈,讓前行的車輪碾碎平庸的陳舊觀念,做一隻鵬鳥,以勝利者的姿態飛出地平線,笑傲蒼天大地。
如何飛出地平線?也許你可以在歷史的冊頁中尋找答案。因為那裡有很多先行者以自己不屈的意志力和超人的才智,登上了歷史的峰頂,他們就是將生命演繹成奇蹟的人。
綜觀這些成大事的人,你會發現他們不僅僅具有超世之才,還擁有卓越的品質和謀略。正是這種卓越成就了他們的人生。
毋庸諱言,成功是多種因素的結合,有很多人能成大事是因為他們具備了許多種成功品質,而其中的某一方面比較突出。在分析我國歷史上成大事的人所具有的突出品質時,我們總結出了9種類型。
第1種就是善於韜光養晦的人。為何善韜晦術者可以成事?這正如明朝楊慎在《韜晦術》中所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拔乎眾,禍必及之,此古今不變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遠禍也。”保存自身之後,再進一步便是一飛沖天、一鳴驚人。這一類人如春秋時的楚莊王、唐宣宗李忱等。
第2種是深諳方圓之道的人。我們的老祖宗從一枚銅錢中總結出了非常經典的處世之道:外圓內方。方,是做人的正氣,做人的根本;圓,是處世之道,是必備的技巧。《曾國藩家書》中寫道:“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潤,行得通也。”確實,兵無常勢,文無定法,只有具有遇方則方、遇圓則圓、方圓兼濟的性格,才會有無往不利的人生。
第3種為從容進退的人。薛文清說:“進將有為,退將自修。君子出處,唯此二事。”這是古人的進退觀,最高明的人會在出世和入世間進退自如,不受名利的束縛;自得從容自在的人生。當然,想要進退得宜,還必須參透屈伸之道。在遇逆境時,必須懂得以屈求伸、以退為進的道理,在暫時的屈中積蓄力量,以求得最後的伸展。
第4種為靈活變通者。古語說:變則通,通則久。這話很有道理。變通是一種做事方法,是一種生存策略,是一種處世藝術。對於善於變通的人來說,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困難,只是有些時候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而已。也正因為此,善於變通的人往往更容易到達成功的彼岸。
第5種就是精通局道,善於設局的人。成大事的根本就在於靠謀略取天下,做局就是一種謀略。只要把局做得滴水不漏,瞬間便迷惑住他人,想成事,就會易如反掌。
第6種乃善於用人者。“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自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重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這就是歷史的經驗。例如,劉邦得“猛士”而得天下,唐太宗不拘一格用人才,成就了“貞觀之治”。想成事,當學會用人。
第7種是洞悉並會運用潛規則者。所謂“潛規則”,即是拿不上檯面而人人又不得不遵守的東西。不遵守,自己的利益就會受損。遵守“潛規則”就要挑戰道德的底線,要厚黑。這對成功很有用,看看管仲就知道,誰說做人就要“從一而終”,有時腳踏兩隻船說不定能成就大事。
第8種是精通博弈者。人生如棋,每個人都在與他人或者自己進行著博弈。博弈要懂得博弈規則,利用這些規則,自然會事半功倍。回望歷史,你會發現那些成功的人,大都能在與對手的博弈中占盡上風。如趙匡胤的那場驚天豪賭,他就是靠著自己的實力最終“黃袍加身”的。
第9種是善借力的人。古人講:智者,當借力而行。成大事者,都很善於借力。畢竟孤軍奮戰,其力微薄,眾人拾柴火焰高。善於借力,通過“借乘”一輛快速列車,自然可以快速走向成功。
在這裡,9種成事品質僅以理念的形式出現。其實,這裡面包含的是無數個鮮活的生命,以及這些生命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來的多彩人生。想要了解這些人的人生,就請走進本書,相信你絕不會一無所獲。因為你會在前人的事跡中獲得生命的啟示:是一滴水就要融入大海,積聚力量捲起自己的波濤;是一粒種子就要長成參天大樹,置身於群山之巔,讓世界看見自己勝利的微笑。做人,就要讓生命之花怒放。

精彩書摘

智者,當沉潛以待時而動——唐宣宗李忱“終歸大海作波濤”
成大事者,鮮少有一帆風順的旅程,而逆境,正是他們練就能力與性格的熔爐。處逆境時,徹底掩藏自己的志向,暗中積蓄力量,磨鍊成事的心理和性格能量,一朝時機成熟,便勢不可擋。
“韜光養晦”一詞出自《舊唐書·宣宗記》,原文是“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其意是指隱藏才能,不使之外露。而這位宣宗皇帝就是唐朝的李忱。他從一個身份、地位都很低下的皇子,歷經劫難最後登上大寶,成為一國之君,其法寶就是韜光養晦。
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子,於長慶中期被封為光王。即位之前,貴為王公的李忱卻不得不離京出走,這得從他當時的處境說起。李忱的母親並不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妃子,她作為當時叛臣的罪孥進宮,結果邂逅了當朝皇帝,生下了李忱。可惜在李忱的幼年,憲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殺了,留下這一對母子,既不能母憑子貴,也不能子憑母貴。
公元820年2月,李恆(李忱之兄)被宦官扶上皇位,是為唐穆宗;四年後穆宗服長生藥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歲,駕崩後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繼接任。
在這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尷尬。他只能以黃老之道,韜光養晦,裝傻弄痴。儘管他為人低調,不事張揚,但光王的特殊身份,還是讓他逃避不了侄兒們猜忌、排斥、擠壓的命運。文宗、武宗兩位皇帝更是對他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禮相待,還想方設法地迫害他。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時,李忱為避禍,便“尋請為僧,行游江表間”,遠離了是非之地。應該說,李忱當時作出的這一抉擇,當屬大智若愚、達人知命的明智之舉。而流放底層,閱盡人世滄桑,也為他將來成大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法號“瓊俊”的李忱雖然隱居於與世隔絕的深山之中,但他並沒有一心向佛,忘卻心中之志。握瑾懷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於隆中、太公釣閒於渭水,準備待時而動。在唐武宗統治的六年間,他不停地通過秘密渠道打探宮內情況,積極從事奪權的活動,以實現“歸去宿龍宮”的夙願。
雖然他一直隱藏自己的這一志向,在福建境內的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間,他大智若愚、言行謹慎、不露端倪。但在一次與黃櫱和尚觀瀑吟聯時,他那深藏於心的雄才大略卻通過一副對聯表露無遺。
黃櫱是當時福建一位名僧,他出家於福清黃櫱山,因拜江西百丈山海禪法師而得道,從此名聲大噪。黃櫱當時雲遊四方,行蹤不定,也曾入宮,與李忱熟識並成為知己。得知李忱龍潛於真寂寺,他特地趕來,在廟裡長住下來。
一日,兩人在山中閒話,面對懸崖峭壁上的一條飛瀑,黃櫱來了雅興,對李忱說道:“我得一上聯,看你能否接下聯。”李忱也興致盎然,說道:“你道來我聽,我必對得上。”黃櫱於是吟道:“乾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李忱幾乎是脫口而出:“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黃櫱聽了,讚賞有加。
李忱就像那瀑布,經歷“乾岩萬壑不辭勞”的艱險後,終將飛珠濺玉、石破天驚。公元846年,深諳權謀、忍辱負重的李忱果然在太監們的擁戴下,從侄兒手中奪過大位,是為唐宣宗,時年37歲。由於他長期在民間閱世讀人,深知黎民疾苦,故躬行節儉,虛懷納諫,頗有作為。
成大事“三十六計”
《孟子》中有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李忱在宮中裝痴,在宮外為僧,都是他動心忍性的時候,他或者落魄寂寥,或者佯狂裝痴,凡夫俗子、勢利人物,或以此為怪,或以此為笑。
但是真正的智慧並不顯現出智慧,真正的謀略並不顯現出謀略。鷙鳥將要發動攻擊時,一定先收翼低飛;猛獸將要搏鬥時,一定先貼耳伏地;聖君賢人將要行動時,一定會先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愚蠢和遲鈍,以麻痹他人的神經,這正是“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的韜晦之術。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