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智慧》

《一生的智慧》

《一生的智慧》著眼於現代人面臨的困惑。講的雖然都是一些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小故事。但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必會深感於古人嚴於自律、舍小我為他人的高尚品格,發現其中蘊藏的做人的大智慧。其實做人就應該從小處著手,平時被我們忽視的細節往往決定著成敗。片面追求“高、大、全”的境界,而不從生活起居中的點滴做起,不落實到為人處世的實處,必定會感到無從下手而茫然無措。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的品德如何,往往可以通過他對父母的態度看出來。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現在很多人認為孝順父母就是能夠養著他們,讓他們吃飽;其實你養狗養馬,也是讓它們吃飽。只給父母飯吃而不從心裡孝敬、感恩,兩者有什麼區別呢奉養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更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之志。讓父母感受到你的一片真心,讓父母看到你美好的德行並引以為榮。

目錄

一、孝篇
1.虞舜耕田
2.仲由負米
3.閔損蘆衣
4.曾參養志
5.老萊斑衣
6.郯子鹿乳
7.漢文嘗藥
8.郭巨埋兒
9.江革負母
10.蔡順拾葚
11.姜詩出婦
12.黃香溫清
13.董永賣身
14.丁蘭刻木
15.陸績懷橘
16.孟宗哭竹
17.王裒泣墓
18.王祥剖冰
19.吳猛飽蚊
20.黔婁嘗糞
21.壽昌棄官
22.庭堅滌穢
23.李忠辟震
24.實夫拜虎
二、悌篇
1.泰伯採藥
2.趙孝爭死
3.許武教弟
4.姜肱大被
5.繆彤自撾
6.王覽爭鴆
7.庚袞侍疫
8.劉璉束帶
9.牛弘不問
10.田真嘆荊
11.李勣焚須
12.文本乞恩
13.公藝百忍
14.士選讓產
15.陳防百犬
16.文燦拒間
17.溫公愛兄
18.朱顯焚券
19.張閏無私
20.章溢代戮
21.鄭濂碎梨
22.廷機教弟
23.嚴鳳敬兄
24.世恩夜待
三、忠篇
1.龍逢極諫
2.比干死爭
3.張良復仇
4.紀信代死
5.蘇武牧羊
6.日(石單)篤慎
7.丙吉護儲
8.朱雲折檻
9.李善乳主
10.嵇紹衛帝
11.敬德瘢痍
12.元方舉知
13.金藏剖心
14.真卿勁節
15.李絳善諫
16.李沆不阿
17.王旦薦賢
18.岳飛報國
19.孟容制強
20.洪皓就鼎
21.孝孺斬衰
22.鐵鉉背立
23.于謙勸王
24.守仁求心
四、信篇
1.季札掛劍
2.郭僅亭候
3.朱暉許堪
4.張劭範式
5.陳實期行
6.劉平期賊
7.羊祜推誠
8.曹攄約囚
9.魏徵直諫
10.戴胄守法
11.子儀見酋
12.曹彬激誠
五、禮篇
1.孔子盡禮
2.伯禽趨跪
3.宋桓罪己
4.鋤麂觸槐
5.孫晷溫恭
6.榮緒拜經
7.原平恭耕
8.索敞嚴肅
9.彥光易俗
10.德言對經
11.朱熹間居
12.居仁敬齋
六、義篇
1.馮諼焚券
2.云敞葬師
3.宋弘念舊
4.關公秉燭
5.祖逖避難
6.公義變俗
7.漢賓惠人
8.仲淹義田
9.天祥衣帶
10.袁升還妾
11.孝基還財
12.劉濠焚宅
七、廉篇
1.大禹克儉
2.劉寵錢清
3.孟嘗還珠
4.楊震四知
5.孔明潔身
6.山濤封絲
7.隱之飲泉
8.虞願見石
9.甄彬贖薴
10.孫謙感物
11.包拯貢硯
12.許衡心主
八、恥篇
1.勾踐嘗膽
2.相如稱疾
3.丘明素臣
4.王烈遺布
5.管寧善化
6.朱沖送牛
7.元琰避盜
8.弘景異操
9.於義決訟
10.錢徽焚書
11.盧革避試
12.純仁無愧

前言

做人要紮根,這正如建一幢大樓,沒有一個堅固的地基,這樓無論如何是蓋不好的。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空中樓閣”、“鏡中花,水中月”、“牆上蘆葦,嘴尖皮厚腹中空”等警語,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就會有嚴重的後果。
而做人,正是人生的第一等學問。“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可見,做人——紮根的學問,是多么重要。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做人紮根,就要從盡孝開始。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敬,你能指望他真正愛國愛民嗎范仲淹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絕句,在於他首先是個孝子,他把孝敬父母的心擴大,推而廣之來孝敬天下蒼生。否則,他怎么會有如此的胸襟與氣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寫出這句話,總得有個心理基礎吧。這個基礎,就是從孝親開始的。范仲淹首先扎穩了做人的根,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升自己,從而具備了為天下人服務的情懷。

精彩書摘

一 孝篇
21.壽昌棄官
朱壽昌是宋朝人,他七歲的時候,生母因為被嫡母忌妒,被趕出家門另嫁他人,從此,壽昌就和生母分離了。
壽昌從小就失去了母愛,他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母親在身邊,天天噓寒問暖,疼愛有加,就非常思念自己的母親。每到初冬,別人的母親早早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壽昌的生母卻不在;當別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親懷裡撒嬌時,可是壽昌卻不能。壽昌是多么盼望能像別人一樣,可以經常依偎在母親的懷抱里。
壽昌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一直努力讀書,後來當了官,雖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兒子呢?他一直明察暗訪,並且抄經供佛給母親積德。功德還不夠,他就棄官離家,希望能儘快找到母親。他在母親沒有找到之前,一口肉都不吃,說等母親回來之後再好好吃。壽昌五十年來夜以繼日地想念母親,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泣不成聲,他是多么希望自己可以親自服侍母親,讓母親重享天倫之樂啊!可是雖然多方打聽,卻沒有辦法知道母親的下落。
後來,壽昌已經上了年紀,還堅持要離家尋母。家裡人也不放心他,都來勸阻,可是壽昌對家人說: “如果不見到母親,我永遠都不回來。”他意志非常堅定,遠到陝西尋找母親,希望與母親共享天年。
壽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險阻,非常艱辛。可是,困難絲毫沒有動搖他尋母的念頭,相反,他想到和母親分別五十多年都不能團聚,就更加深了尋母的信念。他走到哪裡打聽到哪裡,天天祈禱。
後來,壽昌到了同州(今陝西大荔縣),正好碰上下大雨,他同一些當地人一起避雨,就趁機詢問這些人。當他把母親的一些情況同大家說完後,奇蹟出現了,剛好有人知道他的母親就在這個地方。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仍然健在。
朱壽昌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母親,他非常高興地把母親接回家裡,又把同母異父的兄弟都接回家同住。母子相聚,相擁在一起,多少悲歡離合啊,骨肉團聚的心愿終於實現了!從此,壽昌全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朱壽昌與母親分離長達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他始終保持對母親的孝思不變,實為赤誠孝心的真情流露。諺雲“孝感天地”,這一片真心終於使蒼天降雨,讓他有這個機緣找到了母親。
朱壽昌不僅孝順,而且在當官的時候,也是一個很廉潔的官員。他常常照顧和幫助窮人,遇到窮人沒有能力安葬故去的人,都幫助他們順利地把親人安葬。後來朱壽昌的母親過世之後,有許多白鴨在墓邊徘徊,這樣的異象感動了很多人,人們紛紛說這是老天要大家以孝傳家。
【現代啟示】
朱壽昌髫年別母,五十年來,沒有一日忘懷。縱富貴兼全,最終還是棄官求訪。他與家人訣別時的語氣擲地有聲、誠穿金石。所謂“有感必有應”,無怪乎上天也要降雨,使其天倫重聚了。
與朱壽昌相比,我們這些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養父母的機會是何等地幸運!把握住在父母身邊的日子,用心盡孝,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我們的心。
22.庭堅滌穢
北宋黃庭堅,擅長書法,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天性很是孝順。
黃庭堅聰穎好學,二十三歲就考中了進士。元佑年間,黃庭堅已經做了太史。自己雖然做了貴官,顯名天下,可是侍奉母親,黃庭堅卻極盡誠意。
黃庭堅的母親特別愛乾淨。因為那時候的房子裡沒有衛生間,所以人們為了夜裡方便如廁,通常都準備一個應急的便桶。黃庭堅為了保證讓年邁的母親身心安穩,避免因為僕人的衛生清潔達不到母親的滿意而導致母親心生煩惱,他就堅持每天親自為母親刷洗便桶,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
黃庭堅的做法曾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和不解。有一次,有人問黃庭堅:“您身為高貴的朝廷命官,又有那么多的僕人,為什麼要親自來做這些雜細的事務,甚至還親手做刷洗母親便桶這樣卑賤的事情呢?”
黃庭堅回答說:“孝順父母是我的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沒有任何關係,怎能讓僕人去代勞呢?再說孝敬父母的事情,是出自一個人對父母至誠感恩的天性,又怎么會有高貴與卑賤的分別呢?”
【現代啟示】
若我們是普普通通的人,對父母一般都比較謙卑有禮;但若我們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對父母就很難再保持那顆謙卑、恭敬的心了。世俗的成功,他人的讚揚,很容易讓我們的自我意識無限膨脹。再加上父母的衰老,退休,思想上又相對比較保守,這很容易讓我們將自己凌駕於父母之上,進而變得傲慢、無禮。
可憐天下父母心,試問世上除了父母,還有誰會心甘情願地為我們付出而毫無所求呢?無論我們取得了怎樣非凡的成就,父母的恩情都是我們這一生無法還清的,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認為自己高高在上呢?
23.李忠辟震
元朝的李忠,是山西晉寧(今山西臨汾)人。在他年紀很小的時候,父親就不幸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
自從父親過世後,他的母親就開始身兼二職,默默承擔起養家的重任。平時,她外出耕田種菜,像男人一樣維持著家裡的生計;走進家門,又要紡紗織布,打理家務,教育子女,盡心為孩子營造溫暖的家庭氣氛。母親克勤克儉的生活作風和謹守節操的堅韌意志,讓李忠耳濡目染、牢記在心。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忠不僅早早就懂得如何去體貼和照顧母親,還以幼小的臂膀努力分擔著母親的辛勞。察覺母親口渴了,他就為母親端茶倒水;母親外出勞作回來,他就幫母親按肩捶背;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他就學著母親的樣子,掃地做飯;夜幕降臨了,他就準備好洗腳水和被褥……不知不覺中,他學會了劈柴挑水;農忙季節,他小小的身影已經陪同母親一起忙碌在田間地頭。
李忠時時處處都念著母親的辛勞和需要,還想盡辦法替母親分憂解愁。孝順的李忠成為母親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就算自己再苦再累,也覺得非常值得。失去親人的傷痛,就在母子之間相互的愛與關懷中,慢慢被撫平了。饔飧不繼的日子裡,也不覺得艱難。
鄉親們看到小小年紀的李忠對母親如此孝敬,做事勤奮努力,都深受感動。他們不但常常伸出援助的雙手,還紛紛以李忠為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子女。村里出了這樣至孝的孩子,是全村人的榮耀。
大德七年八月的一天,李忠家所處的郇保山一帶,突然發生了猛烈的大地震。劇烈的震波突如其來,使整座山都在為之移動。震波所及之處,房屋都在頃刻之間轟然倒塌,成片成片地被夷為平地,被壓死的村民,慘不忍睹。
就在劇烈的震波攜帶著郇保山被震飛的山頭沖向李忠家的千鈞一髮之際,奇蹟發生了:飛散的山頭突然分做兩支,呈V字形,從兩側繞過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多步以外的地方,才又合攏在一起。李忠的家,就這樣在強震的災難之中得以倖免。
被震災毀壞的一萬零八百個區域一片狼藉,人員死傷不計其數。然而,無情的地震似乎也懂得敬畏孝子,使得李忠家能得以保全。
【現代啟示】
史料中記載了許多至孝者身上發生的諸如瘟疫不侵、水火風雷不殃等孝感天地的故事。也許史料的記載目的並不是要後人考證其真實性,而是要教育人們:行孝行善的人最能夠得到上蒼的眷顧與保護。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他們也能夠趨吉避凶,化險為夷。
《論語》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中國古代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這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他事業做得再成功,社會地位再顯赫,如果他對父母都不孝順,這樣的人根本稱不上是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所以古代把“孝”作為做人立德之本。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李忠一樣,以“孝”作為提升個人道德的基石,以“孝”來支撐自己的人生。
24.實夫拜虎
明朝時,有個叫包實夫的人,他對父母非常孝順,並且明理守規,頗有學問,在太常教書。
一年年底,包實夫回家看望雙親,行至半路,忽然遇到了一隻老虎。老虎咬住了他的衣服,把他拖到了樹林裡。
在老虎把他放下喘氣的時候,包實夫忍著驚痛爬起來,雙膝跪下朝這頭老虎拜道:“老虎呀老虎,你要吃我,我認命了,但是我死不暝目呀!因為我家還有七十多歲的老父老母!我今日只求求你,能否讓我先回家,等我侍奉完雙親到他們去世後,你再來吃我。到時候,我一定自己回到這裡來送給你吃。”那老虎聽了包實夫一番話,竟默默轉身走了。從此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拜虎岡”。
【現代啟示】
所謂“有感必有應”,一個人的孝心,可以無災不避,無物不降。哪怕禽獸草木,一切有情無情之物,都能因人性中的孝意而打動,感無不通。物類如虎,也會放下兇殘而感服於人的孝心,所謂“孝感動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孝愛是天地生靈萬物和諧的根本。“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而百善之首,以孝為先。孝子至誠的孝心孝行,是人的天性,本與天地大道相應,人人可行,人人必行。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