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蟒多棲息在溫暖、濕潤的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福建南部和西藏東南部,在國外還見於中南半島各國。它對溫度要求較高,喜暖怕冷,當氣溫達到25—30℃時最為活躍,20℃時則很少活動,15℃時就處於麻木狀態,如果長時間維持在5℃以下時它就會凍死。當然,溫度太高也不行,在強烈的陽光下也會曬死。氣溫超過35℃時,它就要移動到蔭濕的地方去乘涼。黑尾蟒一般在夜晚活動,偶而在白晝也能活動,經常活動於沼澤、河流、湖泊附近的濕潤多石地中,或倒吊在樹上,或盤在動物經過的路上,還善於游泳和潛水。為度過寒冷的冬季,每年10月底即進入冬眠,這段時間隱居在樹洞、石穴之中,不吃不動,依靠消耗體內越冬前儲備的脂肪來維持生命活動的最低需要,直到翌年4月才出蟄活動。
黑尾蟒的行動遲緩笨拙,卻是一種很貪食的動物。它沒有毒牙,口中只有一些細小的牙齒,捕食的時候一般在地面上、山溪間或在樹幹上盤作一團靜候,等待獵物挨近時,慢慢地將頭、頸抬起來並向後收成“S”形,然後突然將獵物一口咬住,用身體緊緊纏裹,直到獵物被絞死或不能再掙扎時再將其吞食。由於它的下頜骨與頭骨的關節非常松馳,下頜左右兩半和口腔各部位都以富有伸張力的韌帶相連,口能張開到130度以上,咽喉也富有彈性,胸部沒有胸骨,體壁可以自由擴張,所以即使比它的頭大好幾倍的動物,也能被囫圇吞咽下去。密林中和水中的各種動物,大到野豬、野羊、鹿,小至鼠、鳥、魚、蛙等,都是它的食物。有時在野外找不到食物,還會進入村莊農舍偷吃豬、雞、鴨等家畜家禽。它的消化能力很強,除了獸毛、牙齒等以外,其他部分都能消化掉。它的食量還隨飢餓程度、氣溫的變化而增減,飽食之後可以幾個月不再吃食。
有關於蟒吃人的傳說很多。從理論上說,蟒是具有吃人的能力的,但實際上,卻很少有蟒吃人的真實記錄。人與蟒相遇時,只要人不動,蟒並不主動向人進攻。人將其惹怒時,它也只是把身體盤曲,頭豎起來,張口伸舌而已。
黑尾蟒的繁殖期為4—6月,冬眠過後立即尋偶交配,然後雌性開始產卵,每次產8—30枚,卵為白色,長圓形,殼軟而有韌性,卵重為75—100克。產卵後雌性便不再進食、進水,用身體將卵盤卷在中間,此時它的體溫比平時高出4—6℃,用以加速卵的孵化,並有護卵的習性,直到幼體破殼而出。孵化期大約2個多月。剛出生的幼體身長接近1米,而且生來就會爬行。
黑尾蟒還是動物園和馬戲團的主角,也有人把它當作寵物飼養或者用來看家護院。曾經有一個女護士,在一天夜裡被一名歹徒潛入她的臥室,並且強姦了她,然後歹徒打開床頭的電燈,燈光卻把她家飼養的一條450厘米長的黑尾蟒驚醒了。當歹徒把腳伸下床沿時,這條黑尾蟒立即緊緊地纏住了他。開始歹徒還企圖掙脫,但不到一分鐘,就已經被纏得臉色發紫,嚇得他大喊救命。而當警察接到報警趕到時,他眼看就要斷氣了。警察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將他從黑尾蟒的身體上解救下來。當然,這個吃了驚嚇的強姦犯還得度過一段鐵窗下的生活。
由於大量獵捕和棲息地環境的破壞,黑尾蟒的數量逐年減少,所以我國已將其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同距今大約7千萬年前滅絕了的大批爬行動物相比,黑尾蟒和其他現生的爬行動物已算是幸運者,然而,在人類的壓力下,這批遠古時代生存競爭的倖存者在今天的世界上又受到了威脅,如果沒有更為有效的措施,同樣的命運也在等待著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