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戰略思想

“四個全面”戰略思想

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提出,在理論界及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反響。“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意味著什麼?怎么定位?有怎樣的演進脈絡?有哪些突出的特徵?如何把握其精神和內涵?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具有怎樣的地位?等等,都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歐盟使團 網站《“四個全面”戰略思想》

中共重慶市江北區委中心組《“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基層工作的重大指導意義》

光明網-《光明日報》《“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基層工作的重大指導意義》

人民網:“學習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專欄

中國共產黨新聞《特別關註: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思想》

定義

中共重慶市江北區委中心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集中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戰略思想和戰略部署,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指引。

解讀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李忠傑認為,“四個全面”,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大思路和大藍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堅持“四個全面”,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提供了頂層設計和戰略導引。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常務副主任、教授劉海濤指出,“四個全面”,體現了習式戰略布局新特徵,即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目標導向和全面的戰略舉措。現代社會中不論哪個政黨都有自己的“主義”作為發展導向和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強化對“主義”的信念。“問題”與“主義”的互動作用,催生了“四個全面”新戰略布局。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宇文利強調,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全面而齊整,表現出整體性、系統性和一致性,具有思想的綜合性;堅守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具有思想的正確性;對人民主體地位的篤行,具有價值信念的堅定性;源於中國實踐,又還原並指導實踐,具有理論套用的指導性。

……

“四個全面”高度凝鍊了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棋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藍圖設計,將共同撐起“中國夢”。“四個全面”吹響了治國理政的“集結號”,使得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必將進一步推動黨的理論與實踐的大發展,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光明的前景。

意義

“四個全面”提出了新時期基層工作的戰略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人民民眾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也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在“四個全面”中發揮著總攬全局的關鍵作用,也為做好新時期基層工作明確了戰略目標。

當前,基層工作紛繁複雜,發展任務十分艱巨,更需清晰的目標指引。特別是對西部地區來說,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難度還很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普遍存在,急於求成的情緒在不少基層幹部中比較突出,違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現象也時常發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抓住了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和突出矛盾,瞄準了經濟、社會和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提出了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全面,根本在發展。在這一戰略目標指引下,重慶市江北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市委各項決策部署,認真落實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緊緊扭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鬆,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積極創造發展新優勢,力爭2017年在重慶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四個全面”闡釋了新時期基層工作的基本路徑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戰略舉措,在“四個全面”布局中發揮著“三足鼎立”“相互支撐”的重要作用,是開展新時期基層工作的基本路徑。抓好了改革、法治、黨建三項任務,基層工作就條理分明、重點突出、綱舉目張。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春江水暖鴨先知”,改革在基層的呼聲最高,基層對改革的需求最強烈。唯有不斷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斷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社會活力,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身處基層改革一線的區縣黨委政府應深切領悟和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市精神,整體謀劃布局區域內改革進一步深化,以勇於擔當的精神推進具體改革事項,以目標責任制形式落實國資國企、行政審批制度等重點改革攻堅任務,通過清理行政審批項目、壓縮行政審批時限、改革工商登記制度等催發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使市場活力充分迸發,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全面依法治國。基層直面民眾、情況複雜,各種矛盾交織纏繞,法治在基層實踐並非一帆風順。一方面,民眾渴求公平正義,但依法維權的理性又明顯不足;另一方面,雖然厲行法治、法律至上的觀念正在深入人心,但“人情大於法”“關係大於法”等錯誤觀念又客觀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闊了法治格局,豐富了法治內涵,拓展了法治外延,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區縣在推進基層工作中必須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的決策部署,把依法治國的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努力實現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從嚴治黨。黨的事業在基層,黨的根基在基層,基層黨組織的形象直接影響黨的形象。好的作風,形成不容易,破壞卻很容易。“做樣子”“走著瞧”“一陣風”“上面九級風浪,下面卻紋絲不動”,這些都是從嚴治黨在基層遇到的難題和頑疾。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切實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戰鬥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然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交給了我們,就要擔當起這個責任。”基層黨組織必須樹立起這樣的使命意識、擔當精神,把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落到實處,狠抓黨建主業,從“嚴”上要求,向“實”處著力,紮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治庸治懶治散”專項行動,倡導主動辦、馬上辦、上門辦、跟蹤辦、公開辦“五辦”作風,打好嚴責、嚴教、嚴管、嚴規、嚴懲“組合拳”。用這些既“嚴”又“實”的舉措推動形成基層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開創基層黨的建設工作新局面。

“四個全面”明確了新時期基層工作的檢驗標準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抓住改革發展穩定關鍵,統領中國發展總綱,確立了新形勢下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也提出了各項工作的根本檢驗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全面”二字。“四個全面”之中均含“全面”,意味著各個方面必須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缺一不可,非“全面”不足以成事,非“全面”不能夠成功,非“全面”不應該停息。

全面小康是覆蓋每一個領域、惠及每一個群體的小康,如果只是經濟發展起來了,但一些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存在明顯短板,那也達不到“全面小康”。如果深化改革不全面,僅僅在一兩個領域做文章、求突破,其他領域雷聲大、雨點小,這樣的改革就是失衡的改革、跛腳的改革。如果依法治國不全面,只有完備的法律體系,而缺乏高效的實施體系,缺乏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目標最終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如果從嚴治黨不全面,只講思想建設,忽視制度建設,或者有制度無執行,制度淪為“稻草人”“橡皮筋”,不良作風必定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可以說,“全面”的標準更嚴、要求更高。基層黨委政府必須深入學習領會“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精神實質,深刻把握新時期基層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任務、新挑戰,更加自覺地以“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好這一思想武器的巨大威力,推動基層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新突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