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九霄環佩”琴製造年代:唐
材料: 木 漆
規格: 長124厘米,寬21厘米
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要介紹
“九霄環佩”琴形制渾厚,作圓首與內收雙連弧形腰,相傳為“伏羲式”,比明刻本《古琴圖式》多一內收弧形。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髹紫漆,多處跦漆修補,發小蛇腹斷紋,純鹿角灰胎顯現於磨平之斷紋處,鹿角灰胎下用葛布為底。琴通長124.5厘米,肩寬21厘米,尾寬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龍均作扁圓形,貼格為一條桐木薄片接口於右側當中。腹內納音微隆起,當地沼處復凹下呈圓底溝狀,深度約2厘米,寬3厘米,通貫於納音的始終。琴背池上方刻篆書“九霄環佩”4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庭堅”行書10字,左刻“冷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行書10字及“詩夢齋?幣環健T誶僮閔戲嬌獺蚌蚌按悍縵福爬嘔放逡簟4沽斃卵嚶錚綴;⒘鰲K臻恰笨?3字。鳳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橢圓印,下方刻“楚園藏琴”印一方。腹內左側刻寸許楷書款“開元癸丑三年斫”7字。以上銘刻中“九霄環佩”及“包含”印為同時舊刻,蘇、黃題跋及腹款均系後刻。琴首下一雙護軫為紫檀木所作,據廣陵派古琴家徐祺《五知齋琴語》所述,當為清康熙年間所裝。“詩夢齋”為清末北京著名古琴家葉赫那拉佛尼音布的別號。“三唐琴謝”和“楚園”均為清末貴池劉世珩的別號。這張琴聲音溫勁松透,純粹完美,形制極渾厚古樸,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為它在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美盡善,所以成為舉國知名的瑰寶。
“九霄環佩”琴在清代末年就是北京琴壇的一件重器,當時對這張琴的品評,留下文字記述的共有3人。第一個是佛尼音布,得到這張琴後,就刻上了“冷然希太古”的評語。第二人是當時的大琴學家楊時百,他非常讚賞這張唐琴,對其愛慕殷切之情清楚地表露於著作之中。他在《琴粹》中說:“歐陽公之琴記,唐琴在北宋時已不可多得,況更歷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鳳毛麟角也。近時都下收藏家僅……佛君詩夢之九霄環佩,其聲音木質定為唐物無疑。……其餘予收藏及所見雖不乏良材,要不能與數琴埒。”第三人是當時藏有“飛泉”、“獨幽”兩張唐琴的李伯仁,李伯仁為大琴學家楊宗稷弟子,楊氏將“飛泉”、“獨幽”二琴定為“鴻寶”,而擁有兩張“鴻寶”的李氏卻將“九霄環佩”奉為“仙品”,“鴻寶”與“仙品”之間的差別,自可不言而喻了。
“九霄環佩”琴繼佛氏之後,大約在1920年左右被遜清宗室紅豆館主溥侗所得。其後傅侗舉家南遷移居滬上,“九霄環佩”亦隨之南徙,遂成為上海琴壇名器,被收藏家劉世珩所得。1953年,經鄭振鐸局長提出,國家文物局由劉氏後人手中以重金購得,並轉交故宮博物院。據上海的一位老一輩古琴家說:“上海曾有三張音韻至為佳妙的古琴,一張是王氏家藏的‘鐵雀舞’,一張是吳氏所藏的‘秋月’,而最好的一張,就是已在北京的‘九霄環佩’”。“九霄環佩”之所以始終在琴壇上享有盛名,且飲譽上海,至今猶為人所稱道,就因為它是非常琴所及的盛唐的雷公琴。
歷史記載
據文獻記載,古代的琴多出於琴家的手制,或由琴家督造而成。到唐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古琴製作的家庭手工業作坊,以製作出售古琴為業,其中最有名的四家是雷霄、郭亮、張越、沈鐐,另外還有婁則、馮超、三慧大師和超道人。不過今天從僅存的十幾張唐琴中,可以認定的只有雷氏一家所制琴,這是因為雷氏琴不僅被唐賢所重,而且更被宋賢所重,他們收藏雷琴,並記錄於著述之中,為後世識別唐代雷琴提供了依據。四川雷氏造琴,相繼了三代人,計有雷紹、雷霄、雷震、雷威、雷儼、雷文、雷珏、雷會、雷迅9人。其造琴活動從開元起到開成止,前後約120多年,經歷了盛唐、中唐、晚唐3個歷史時期。從《陳氏樂書》、《琴苑要錄》所記可知,霞氏的紹、霄、震、威、儼5人為盛唐開元間人,屬於雷氏的第一代。
《嫏記》引前人之說:“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風雷中獨往峨眉,酣飲著蓑笠人深松中,聽其聲連綿悠揚者伐之,斫以為琴,妙過於桐。”可見雷威所作之琴,並不拘泥於必須用梧桐、梓木,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為之,只部分使用桐木,卻比桐木製作的還要好。在傳世古琴中,尚未見有松木之作,文獻中亦只此一例。清末大琴學家楊宗稷在《藏琴錄·序言》中說:“確修古琴數十,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與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間表以桐。”在此最早提出杉木製琴的向題,最著名之古琴應該是“舊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環佩”,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只有盛唐雷威所制的《雲煙過眼錄》著錄的“春雷”琴,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間表以桐木的。《嫏記》所說的峨眉松,實質是杉木,這是盛唐雷威制琴的第一個特點。
雷威琴在槽腹製作上也與眾不同。北宋蘇軾《東坡志林》中說:“唐雷氏琴,自開元以至開成間世有人,然其子孫漸志於利,追世好而失家法。”什麼是雷氏家法?《東坡雜書琴事》中說開元十年造的雷琴“琴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此最不傳之妙。”可見琴腹納音的特殊做法,亦即上述雷氏第一代人所創造的家法。從“九霄環佩”與“春雷”兩琴的納音來看,都是在稍稍高的納音中間,開出一條約五分深、一寸寬、通貫於納音始終的圓溝。它既未增加琴面的厚度影響發音,又使龍池鳳沼兩個出音孔變得稍稍狹隘,藉以延長共鳴箱中餘音的擴散。這是雷威制琴的第二個特點。
雷氏琴的聲音特點,據《琴苑要錄·斫琴記》說:“唐賢取重惟張、雷之琴(雷紹及震、威、張越也)。雷琴重實,聲溫勁而雄。張琴堅清,聲激越而潤”《陳氏樂書》說:“然斫制之妙,蜀稱雷霄、郭亮,吳稱沈鐐、張越,宵、亮清雄沉細,鐐、越虛鳴而響亮……凡琴音響者則必虛乾,無溫粹之韻,雷氏之琴其聲寬大復兼濕潤。”《澠水燕談錄》說雷琴“音極清實”。《六一居士詩話》說雷琴“其聲清越,如擊金石。”用傳世的唐代雷琴相對照,具有家法特點的盛唐之作,雖已經歷了上千年的自然變化,而上述音的特點依然存在,與它琴相較,其“清越如擊金石”與“濕勁而雄”之異猶感突出,“九霄環佩”之音就是如此。
已故的古琴家李伯仁在半個世紀以前,在《玄樓弦外錄》中就提出“九霄環佩”是唐朝的雷琴。現代音樂史家楊蔭瀏先生在《中國音樂史稿》中,也十分明確地把“九霄環佩”定為雷琴。今扼要列舉有關文獻,更進一步證明“九霄環佩”是盛唐雷威的製作,一般琴人視為唐代宮琴的觀點,無疑是不能成立的。
這件唐琴,無論是音色還是造型,都堪稱完美,也是傳世唐代古琴中最為罕見的一種。清代末年此琴便享有盛譽,被稱作“鼎鼎唐物”和“仙品”。《琴學叢書》和《今虞琴刊》均有記述。已故音樂史家楊蔭瀏把這件唐琴作為唐代雷琴的典型器物,附錄於所著的《中國音樂史稿》一書中。
琴又稱“七弦琴”,周代已有,琴面標誌泛音位置和音位的徽,定型於漢代。魏晉以後,基本定形。周代有“高山流水”的傳說,便是有關於古琴的。《列子·湯問》中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人便將“高山流水”稱知音或知己。
此琴為伏羲式,桐木為面,杉木為底,深栗殼色大漆,部分處以朱紅色漆修補,鹿角灰胎,底和兩側灰胎下鋪有葛布,通身發小蛇腹斷,蚌形徽。琴面圓厚,腹內突起,中間開一圓溝通貫整體,寬度幾乎同長圓形池沼相仿。琴背龍池上有篆書四字“九霄佩環”。池下方還有多方鐫刻,大多為後刻。紫檀填漆的護軫,是清代康熙年間廣陵徐祺重修時所裝。
該琴音色溫勁松透,純粹完美,形制渾厚古樸,優美而有氣魄,高雅而不落凡塵。琴背龍池下方有多方鐫刻,其中“包含”細邊大印皆為最初所留,其餘黃庭堅書和蘇軾書,都為後刻。
市場估價:人民幣1,000,000元左右。
此琴是唐代古琴的名品,當有天價。若能慕得一件,至少也是重藏。古琴的保養已成寶法,對琴身的保護、漆面的維護是保證琴的優質音色的最基本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