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材料
1.菌種
臨床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IC≤0.12μg/ml或抑菌圈直徑≥29mm)、流感嗜血桿菌;標準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糞腸球菌ATCC29212的18~24小時培養物。
2.試劑
頭孢硝噻吩紙片等。
3.其他
無菌生理鹽水、一次性接種環、無菌滴管和平皿等。
實驗原理
酸測量法:青黴素被β-內酶胺酶水解後成青黴素酸,pH值下降到6.8以下,用酚紅指示劑,由紅(紫)色 (原液:枸櫞酸緩衝液pH8.5) →黃色(pH6.8以下);澱粉-碘測定法:β內醯胺酶破壞β內醯胺環,碘與被打開β內醯胺環結合,使藍色的澱粉-碘複合物轉變成無色。β-內醯胺酶是多種不同類型以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為底物的降解酶,通過水解β-內醯胺環造成β-內醯胺類藥物失去活性,將待測菌與頭孢硝噻吩作用一定時間後,如待測菌產生青黴素酶,則可水解頭孢硝噻吩的β-內醯胺環,顏色由黃色變為紅色。
臨床意義
1.細菌產生β-內醯胺酶可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滅活。
2.對革蘭陰性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穩定的廣譜青黴素和第二、三代頭孢菌素,其耐藥機制不是由於抗生素被β-內醯胺酶水解,而是由於抗生素與大量的β-內醯胺酶結合,使其停留於胞膜外間隙中,不能進入靶位發生抗菌作用。
3.青黴素結合蛋白(PBPs)靶蛋白與抗生素親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產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菌藥物失去抗菌作用。
4.細菌的細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變,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進入細菌體內到達作用靶位,革蘭陰性菌的外膜是限制β-內醯胺類抗生素透入菌體的第一道屏障。銅綠假單胞菌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耐藥性是由於外膜非特異性孔道蛋白缺陷所致的。
注意事項
挑取細菌時,菌量不要太多,儘量在紙片上塗布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