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英語Alps)位於歐洲中南部,覆蓋了義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維尼亞。阿爾卑斯山脈自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後再向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

阿爾卑斯山脈呈弧形,長1200千米,寬130~260千米,平均海拔約3000米,總面積大約為22萬平方公里。其中有82座山峰超過4000米的海拔,最高峰是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於法國、義大利和瑞士的交界處。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溫帶和亞熱帶緯度之間,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乾氣候的分界線。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脈,同時也是是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許多大河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均發源於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點,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基本信息

山系概況

山系特點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的山脈,位於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6個國家的部分地區,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奧地利國境內。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東延伸,經義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斯登、德國西南部,東止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

山系構成

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

西阿爾卑斯山脈,從海岸向北伸展,穿過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西北部,抵達瑞士的日內瓦湖和隆河河谷。山 脈的形態有:地中海附近濱海阿爾卑斯山脈是低洼而乾燥的石灰岩,法國韋爾東峽谷是深壑,默康托爾山(Mercantour Massif)是結晶體的山峰,白朗峰是冰川籠罩的圓丘(海拔4,807米〔15,771尺〕,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

中阿爾卑斯山脈,自坐落在從法國、義大利和瑞士邊界上勃朗峰以東的大聖伯納山口(Great St. Bernard Pass)地區到科莫湖(Lake Como)以北的施普呂根山口(Splugen Pass)地區。阿爾卑斯山脈中大部分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位於此段,如杜富爾峰(Dufourspitze,4634米)、多姆峰(Dom,4545米)、魏斯峰(Weisshorn, 4505米)、馬特洪峰(Matterhorn,4478米)等。

東阿爾卑斯山脈,包括有瑞士的拉蒂舍山脈、義大利的多洛米蒂山脈(Dolomites)、德國南部和奧地利西部的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脈、義大利東北部和斯洛維尼亞北部的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Julian Alps)。

地質特點

地質形成

風景 風景

阿爾卑斯山脈是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間湧現出來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約在中生代將近結束的7000萬年前開 始的。在中生代期間(2.5億~6640萬年前),河水將被侵蝕的物質沖刷並沉積在被稱為特提斯海的廣闊洋底,並在這裡緩慢變成由石灰岩、黏土、頁岩和沙岩組成的水平岩層。

在第三紀中期(約4400萬年前),非洲構造板塊向北移動,與歐亞構造板塊碰撞,那些早先沉入特提斯海的深層岩石被擠壓向結晶體的基岩及其周圍而形成褶皺,這些深層岩石隨同基岩升高至接近今日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這些構造運動持續到900萬年前才停止。在整個第四紀期間,侵蝕的力量啃咬著這龐大的新近形成褶皺而被推擠上來的山脈,形成了今日阿爾卑斯山脈地形的大概輪廓。

瑞士阿爾卑斯山 瑞士阿爾卑斯山

在第四紀期間,地形進一步被阿爾卑斯冰川作用和被填滿山谷並溢向平原而不斷伸展的冰舌塑造成形。如同圓形露天劇場似的凹地,宛如薄刀刨削過的刃嶺,諸如馬特洪峰(Matterhorn)、大格洛克納山(Grossglockner)之類的巍峨山峰,皆從山頂上聳起形成;山谷被擴闊並加深成為一般的U字形,大瀑布從高出主谷底部數百尺的一些懸谷噴瀉而出;修長而深不可測的湖泊給許多堅冰刨削後的山谷注滿了水;融化的冰川沉積了大量的沙礫。當冰離開山谷時,無論是對橫向山谷或Z字形山谷都是重新向下切削。迄今所有的河谷皆已被侵蝕成海拔大為低於周圍的高山。在白朗峰附近的阿爾沃河(Arve River)的河谷中,地形凹凸的差異達3,993米(13,100尺)以上。

地質構成

在阿爾卑斯山脈範圍內,各地的高度和形態大不相同:有主山脈周圍低洼的前阿爾卑斯形成褶皺的沉積物,也有內阿爾卑斯結晶體地塊。從地中海到維也納,阿爾卑斯山脈可分為西段、中段和東段,各段都有幾個不同的小山脈。

地質 地質

冰川作用改變了自然環境:谷地的氣候比周圍的高處溫和得多,人類可深入山區建立居民點,交通便利了;由於冰磧沉積,土質也較為肥沃。在現代,仍有嚴重的冰川侵蝕在繼續。在阿爾卑斯山脈中,仍有成千平方哩以上的冰川。

著名山峰

阿爾卑斯山脈東西延綿1200公里,南北寬約120~200千米,東寬西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一共有82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山峰,其中又有超過一半位於瑞士瓦萊州。阿爾卑斯山脈還有10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達3600km²。

勃朗峰(Mont Blanc)

海拔4810米,是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位於法國的上薩瓦省和義大利的瓦萊達奧斯塔的交界處,它是西歐的最高峰,由Jacques Balmat和Michel-Gabriel Paccard於1786年首登。

馬特洪峰(Matterhorn或Monte Cervino)

海拔4478米,馬特洪峰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著名的山峰,位於瑞士和義大利的邊境,附近是瑞士瓦萊州小鎮采爾馬特和義大利亞奧斯他谷的小鎮布勒伊-切爾維尼亞。馬特洪峰的名稱是由德語“Matt”(意為山谷、草地)和“horn”(意為山峰呈錐狀像一隻角)組成,由Edward Whymper和Michel Auguste Croz等在采爾馬特當地父子嚮導大Peter Taugwalder和小Peter Taugwalder帶領下於1865年7月15日由著名的霍里山脊(Hörnligrat)線路登頂成功,但最終只有Edward Whymper和Taugwalder父子成功下撤,其他人均不幸遇難。2015年是馬特洪峰登頂150周年紀念,在2015年7月到8月期間每晚9點到9點半,有沿著霍里山脊點亮馬特洪峰的慶祝活動,頗為壯觀。

馬特洪峰 馬特洪峰

杜富爾峰(Dufourspitze)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

海拔4634米,杜富爾峰是阿爾卑斯山第二高峰,向西正對馬特洪峰,是位於瑞士和義大利邊境的羅莎山群(Monte-Rosa-Massiv)的最高點,屬於瓦萊阿爾卑斯山(或本寧阿爾卑斯山),北臨瑞士小鎮采爾馬特(Zermatt)。羅莎山群由東向西人又有如諾登德峰(Nordend,4606m)、蘇姆斯坦峰(Zumsteinspitze,4563m)、齊格納爾峰 (Signalkuppe,4554m)、利斯卡姆峰(Lyskamm,4527m/4479m)、帕洛特峰(Parrotspitze,4432m)、卡斯托(Castor,4223m)和保魯克斯(Pollux,4092m)雙子峰等邊境衛峰。周圍既是登山聖地,也是擁有超過200公里滑道的世界著名高山滑雪場,也有可進行自由滑雪的山峰。

多姆峰(Dom)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

海拔4545米,是阿爾卑斯山的第三高峰,位於采爾馬特的北部蘭達(Randa)村東部,和魏斯峰隔河谷相對,它的東側峽谷則是瓦萊州另一度假勝地薩斯費(Saas-Fee)。多姆峰是瓦萊阿爾卑斯山第二大山群米沙貝爾山群(Mischabelgruppe)的最高點,也是完全位於瑞士境內,瑞士實際意義上的最高峰。

魏斯峰(Weisshorn)

魏斯峰 魏斯峰

海拔4505米,魏斯峰在很多登山者心中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漂亮的山峰,其形狀極似另一座“世界上最美麗的山峰”——位於南美安第斯山脈的阿爾帕瑪尤峰(Alpamayo,5947米)。

艾格峰(Eiger)

海拔3970米,艾格峰雖然海拔不到4000米,卻因為其著名的北壁而名聲大噪,也是阿爾卑斯山三大北壁之一。瑞士極限登山者Dani Arnold於2011年4月20日打破了由瑞士著名“登山機器”Ueli Steck保持的北壁攀登記錄,為2小時28分,比Ueli Steck快了將近20分鐘。Dani Arnold同時也是馬特洪峰北壁記錄的保持者(1小時46分,於2015年4月22日創造)。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

資源概況

水利資源

阿爾卑斯山脈提供歐洲飲水,灌溉與水力發電。面積雖然僅占歐洲的11%,但提供歐洲90%以上的水源,尤其是乾旱地區與夏季。米蘭等城市就有80%的水依賴阿爾卑斯山脈供應。 河川流域裡有500座以上的水力電廠,發電量達2900千瓦。其它河川如多瑙河,主要支流也源自阿爾卑斯山脈。隆河是地中海第二大水源,僅次於尼羅河;冰川融化為隆河水源,流入日內瓦湖後再流向法國, 在法國還用來冷卻核能電廠。萊茵河源自瑞士一個30km²的區域,約占瑞士輸出水量的60%。

生物資源

阿爾卑斯山動物 阿爾卑斯山動物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溫帶和亞熱 帶緯度之間,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乾氣候的分界線。同時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氣候特徵。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呈明顯的垂直變化。可分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山脈南坡800米以下);森林帶(800~1800米),下部是混交林,上部是針葉林;森林帶以上為高山草甸帶;再上則多為裸露的岩石和終年積雪的山峰。

阿爾卑斯山脈中幾個植物帶,反映了其海拔和氣候的差異。在谷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長著各種落葉樹木;其中有椴樹、櫟樹、山毛櫸、白楊、榆、栗、花楸、白樺、挪威楓等。海拔較高處的樹林中,最多的是針葉樹,主要的品種為雲杉、落葉松及其他各種松樹。在西阿爾卑斯山脈的多數地方,雲杉占優勢的樹林最高可達海拔2,195米(7,200尺)。落葉松具有較好的禦寒、抗旱和抵抗大風的能力,可在海拔高至2,500米(8,200尺)處生長,在海拔較低處可有雲杉混雜其間。在永久雪線以下和林木線以上約914米(3,000尺)寬的地帶是冰川作用侵蝕過的地區;這裡覆蓋著茂盛的草地,在短暫的盛夏期間有牛羊放牧。這些與眾不同的草地──被稱為“alpages”(高山盛夏牧場),阿爾卑斯山脈和植物帶都是從這個詞衍生出來的──都位於主要的、橫向的山谷的上方。在沿海阿爾卑斯山脈南麓和義大利阿爾卑斯山脈南部,主要是地中海植物,有海岸松、棕櫚、稀疏的林地和龍舌蘭,仙人果也不少。

阿爾卑斯山動物種類也較多,岩羚羊、猞猁、狼、紅鹿、金雕、水獺等動物都已經適應山地環境,雖然部分地區熊已消失,但高地山羊(它同岩羚羊一樣,動作異常敏捷)卻被義大利皇家獵物保護區所挽救。旱獺在地下通道中越冬。山兔和雷鳥(一種松雞)冬季變成白色(保護色)。在一些小山脈的中間,設有幾座國家公園可使當地的動物獲得穩妥的保護。

礦產資源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現代經濟的支柱是 採礦、鑿石、製造和旅遊各業相結合。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有採礦業,奧地利的埃爾茨山(Erzberg)採礦業仍很重要,埃爾茨山自中世紀以來就採掘鐵礦。在克呂斯(Cluse)附近,距日內瓦不遠的上薩瓦(Haute-Savoie)的前阿爾卑斯山區,在19世紀的第一個25年中,鐘錶製造、螺旋切削、部件加工及有關工業興起,它已演變成世界上這些類型工業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在奧斯塔及穆爾河谷和米爾茨(Murz)河谷,由於當地生產鐵和煤,設有大型鋼鐵廠。

旅遊資源

阿爾卑斯山滑雪 阿爾卑斯山滑雪

阿爾卑斯山景色 十分迷人,是世界著名的風景區和旅遊勝地,被世人稱為“大自然的宮殿”和“真正的地貌陳列館”。這裡還是冰雪運動的聖地,探險者的樂園。

山地冰川呈現一派極地風光,是登山、滑雪、旅遊勝地。阿爾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許多湖泊。最大的湖泊萊芒湖,另外還有四森林州湖、蘇黎世湖、博登湖、馬焦雷湖和科莫湖等。美麗的湖區是旅遊的勝地。

西、中阿爾卑斯山風景宜人,設有現代化旅館、滑雪坡和登山吊椅等。冬季滑雪運動吸引大量遊客。山麓與谷地間的不少村鎮,山清水秀,環境幽雅,每年都有大量遊客來此旅遊。

另外,阿爾卑斯山也是每年環法腳踏車賽的必經之地,每年有大批遊客被這兩塊金字招牌吸引來,一邊欣賞阿爾卑斯山的美景,一邊現場觀看環法腳踏車賽,站在路邊給運動員加油助威。

地理環境

氣候特點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的氣候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南歐亞熱帶氣候的分 界線。山地氣候冬涼夏暖。大致每升高200米,溫度下降1℃,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0℃。整個阿爾卑斯山濕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邊緣地區年降水量和山脈內部年降水量差異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為終年積雪區。阿爾卑斯山區常有焚風出現,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災害。

阿爾卑斯山脈所處的位置,以及各山脈的海拔和方位大不相同,不僅使這些不同的小山脈之間,而且使某一特定小山脈範圍內的氣候極端不同。由於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歐洲中部,它受到四大氣候因素的影響;從西方流來大西洋比較溫和的潮濕空氣;從北歐下移有涼爽或寒冷的極地空氣;大陸性氣團控制著東部,冬季乾冷、夏季炎熱;南邊有溫暖的地中海空氣向北流動。差別懸殊的氣溫和年降水量都與阿爾卑斯山脈的自然地理有關。谷底之所以特別引人注目,是因為谷底較周圍高地溫暖而乾燥。海拔1,524米(5,000尺)以上的地方,冬季降水差不多全都是雪,一般雪深3~10米(10~33尺)或10公尺以上,在海拔2,012米(6,600尺)處,積雪約從11月中旬延續到5月底,通常高山的山口被積雪封鎖。在地中海沿岸的山中,谷底的1月平均溫度為-5~4℃(23~39℉),甚至高達8℃(46℉),7月平均溫度為15~24℃(59~75℉)。溫度逆增很尋常,尤其在秋、冬季期間很常見;山谷常常是一連好幾天布滿了濃霧和呆滯沉悶的空氣。這些時候,在海拔1,006米(3,300尺)以上的地方可能要比低洼的谷底較溫暖、較陽光明媚。颳風可能在當天天氣和當地小氣候中發揮明顯的作用。

河流水系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覆蓋著厚達1千米的冰蓋。各種類型冰川地貌都很發育,冰蝕地貌尤為典型。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km²。中阿爾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最大, 長約22.5千米,面積約130km²。

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

瑞士-義大利邊界上白朗峰以東的大聖伯納山口(Great St. Bernard Pass)地區到科莫湖(Lake Como)以北的施普呂根山口(Splugen Pass)地區有一些較大的湖泊。南邊有科莫湖、馬焦雷湖(Lake Maggiore,波河排水系統的一部分);北邊有圖恩湖(Thun),布里恩茨湖(Brienz)、琉森湖。

在義大利境內東阿爾卑斯山脈範圍內,加爾達湖(Lake Garda)注入波河,而阿迪傑河(Adige)、皮亞韋河(Piave)、塔利亞門托河(Taliamento)、伊松佐河(Isonzo)注入威尼斯灣。

德國的因河(Inn)、萊希河(Lech)、伊薩爾河(Isar)和奧地利的薩爾察赫河(Salzach)、恩斯河(Enns)皆流入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多瑙河,而奧地利的穆爾河(Mur)、德拉瓦河(Drau)和斯洛維尼亞的薩瓦河(Sava)皆注入阿爾卑斯山脈以東和東南的多瑙河。

歷史文化

勃朗峰 勃朗峰

自舊石器(60000~50000年前)以來,阿爾卑斯山區就有人類居住,他們狩獵;從法國伊澤爾(Isere)河谷附近的韋科爾(Vercors)河到奧地利陶普利茲(Taupliz)上方的利格爾霍爾(Lieglhohle)河,在各地都留下了手工藝品。在阿爾卑斯山冰川撤退以後(4,000~3,000年前),山谷中便住有新石器時代的人們,他們在洞穴和小居民點中生活,有些小居民點是建在阿爾卑斯湖泊的岸旁。在阿訥西湖(Lake Annecy)附近、日內瓦湖沿岸、奧地利托特斯山(Totes Mountains)中、義大利奧斯塔(Aosta)及卡莫尼卡(Camonica)河谷中,都發現有這類居民生活的現場。卡莫尼卡河谷以大約20,000面岩石雕刻而著名,這些石雕留下了2,000多年人類居住情況的寶 貴而生動的畫面。

西元前800~前600年間,塞爾特部落攻擊了新石器人們的營地並迫使他們遷移到阿爾卑斯山脈遙遠的山谷中去,在上奧地利哈爾施塔特(Hallstatt)發現有塞爾特人偉大的文化中心。由於這裡所發現的考古文物豐富,哈爾施塔特這一名稱已成為歐洲青銅器時代末期和鐵器時代初期(1000?~500BC)的同義語。塞爾特人開始鑿辟阿爾卑斯高山上的一些山口作為貿易通道。

公元前15年,羅馬帝國軍團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橫掃並征服了半個歐洲。羅馬人擴大了古老的塞爾特人村莊;既在通向阿爾卑斯山脈的山谷中,又在阿爾卑斯山脈本身的山谷中,建起許多新的、繁榮的城鎮。羅馬人改進了水的供應,建造起競技場和劇院,這些保存得最完好的是在奧斯塔。控制阿爾卑斯各山口是羅馬人擴張的關鍵,羊腸小徑被擴大為狹窄的道路。那些連線羅馬國外軍事前哨的山口(如大聖伯納德、斯普呂根、布倫納羅〔Brenner〕、普勒肯〔Plocken〕諸山口)尤為重要。“野蠻人”日耳曼部落的首次進犯發生在西元259年,到400年羅馬人對阿爾卑斯山區的控制已分崩瓦解。

羅馬化了的塞爾特人,其土地被日耳曼各部落如勃艮地人(Burgundian)、阿勒曼尼人(Alemanni)和倫巴底人(Lombard)所占據。在8和9世紀期間,阿爾卑斯山區土地成為查理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查理曼的孫輩根據《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843)瓜分了帝國,888年的進一步分解導致了持續至今的基本語言的分歧。塞爾特人、羅馬人和野蠻人強加於阿爾卑斯山區的統一在中世紀期間消失了。在大部分時間裡,各個山谷離群索居,互不往來。阿爾卑斯各民族的封閉狀態被工業革命和鐵路(通過巨大的隧道穿過阿爾卑斯山脈)的到來所打破。

傳說故事

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

神靈

早期在阿爾卑斯及其他的一些山中存在著某種山神形象,他們主要化身為大型岩石、石塊、水源、山洞及樹木。

至今保留下來的是阿爾卑斯山居民的上帝護衛兵列隊儀式及朝拜活動。格勞賓登州的小教堂(Ziteil)每年被朝拜兩次,它位於海拔2433米高處,是歐洲最高聖地。接近自然派宗教認為山是有神靈的,而且神靈居住在渺無人煙的頂峰中,因為那裡是天地交接之處。而阿爾卑斯地區卻正相反,他們的傳說來自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是一些小野人或者是被理想化了的男女牧民,當人們做了好事的時候,會得到他們的獎賞,做壞事時會受到他們的懲罰。

鳶尾花

鳶尾花是希臘神話中的彩虹女神——眾神在凡間的使者,於是鳶尾花也被稱為花中聖者。她與生俱來的不同花色令其百媚千嬌,而生長在阿爾卑斯山上的藍紫色鳶尾花尤為稀有,粗大的根彰顯著旺盛的生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