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於北緯34°22′—34°37 ′,東經105°31′ —105°48′ 之間。距離市中心廣場約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玉泉觀占地面積九萬餘平方米,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觀緊依城垣,順山勢升高,隨山溝、崖壁、台地而建。 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2005年3月被旅遊局評為AAA級旅遊景區,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唐代高宗李治先後於乾封元年(666年)、弘道元年(683年)兩次詔示全國各州建立道觀。秦州時為州治,定當奉行,玉泉觀大約建於這個時期。

中晚唐時,玉泉觀稱“北山觀”。呂岩(洞賓)雲遊至此,住月余,曾“以指代筆,留詩殿壁”為《秦州北山觀留詩》。  

宋代時,真宗趙恆在全國大建宮觀。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詔天下並建天慶觀”。秦州為宋金爭奪之地,觀宇遭兵燹毀壞,到宋末,建制毀壞殆盡。

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處機的弟子梁志通雲遊到天水,愛天靖山之幽壑林泉,遂修真建觀,規模逐漸擴大。至元丁丑年(公元1293年),梁志通作詩豎碑,羽化後葬於觀中。明清兩朝多次重建、修復,形成擁有80餘座建築的宏大道教建築群。自清末以後近80年間,玉泉觀常成為兵營和校舍,古建築有毀無建,經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為破壞而損毀過半。

1981年7月起,當地政府籌集款項,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全面修復,歷時三年有餘,重修、維修古建築 40座,面積達2100多平方米,是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修復。  

建築布局

玉泉觀的建築藝術風格,是在繼承傳統建築藝術的基礎上,又融合了 地方建築特色。   整個建築圍繞玉泉殿、三清殿展開。

玉泉觀緊依城垣,順山勢升高,隨山溝、崖壁、台地而建。中軸線自下而上,有山門,遇仙橋,通仙橋,青龍殿,白虎殿,人間天上坊,玉泉閣,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頂有小廟,傳為明魏忠賢生祠。側邊有雷祖廟,三官殿,諸葛祠,托公祠,三清閣,選勝亭,靜觀亭,蒼聖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傳為元代陸、馬二真人羽化處。三清殿樑上墨書題記“明嘉靖叄拾陸年歲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書題記“嘉靖叄拾柒年建”。

主要景點

玉皇閣

玉皇閣坐落在1.45米高的台基上。座北朝南,修建於元代,清代嘉慶十四年(1809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次重修。閣面闊三間計12.2米,進深605米。歇山屋頂,碧瓦龍吻。閣內五架梁,採用歇山樑架抹角梁結構形式。檐下四柱分別為三間,明間闊6米。柱上架大額坊,外坊下雀替為雕飾騰龍、花卉,內坊下雕飾二龍戲珠,雕刻精細。額坊上平板坊直通角柱,坊上平身科斗拱三攢,為五鋪作出三抄雙下昂計心造,柱頭科上左右又雙出斜昂。檐下四周迴廊,前後勾欄,廊基下嵌有元代磚雕34方。玉皇閣雖數次修繕和重修,但仍保持著明代建造風格。  

玉皇殿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玉皇殿緊依閣後,座北朝南。修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明崇禎十年(1637年)重修。殿身闊三間計11.7米,通高約10.5米。單檐歇山九脊頂,覆琉璃碧瓦,正脊中置樓閣亭,兩側飾以獅象,兩端龍吻吞脊。殿內木構造梁架,為徹上露明造,抬梁式七架梁,採用歇山抹角梁與踩步金結構形式。副階檐柱,大額坊兩端未至角柱,由平板坊聯搭。上置平身斗拱八攢,排列上未分柱頭科和平身科,依等距離布置。兩山面及後檐每兩間攢,為五鋪作三抄雙下昂重拱計心造。大殿梁架構造奇特,風格古樸,為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築。  

玉泉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玉泉位於倉聖殿軒庭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大德六年(1302年)兩次重修,有碑記云:“其山腹出泉,冥然澄寂,祈飲者可愈邦人之疾。樹繞泉亭,檐楹蔽映,如在畫圖。觀因景勝,名曰‘玉泉’”。可知此泉是“玉泉觀”一名的來歷。   原亭規式不詳,清乾隆四十一年秦州知州彥方捐俸重修泉亭。文化大革命中遭毀,泉被填埋。1981年修泉並於泉上重修八角攢尖頂亭一座。2000年5月聖水源公司投資重修聖泉,下挖至17.5米深,鑄以水泥圈,水量保持在6米深度。亭前有山門座北朝南,木結構一開間,兩側八字牆。

碑石

玉泉觀現存歷代碑石58方,石碣11方,磚雕34方。其中元代碑石5方,石碣11方,磚雕34方,明代碑石9方,余為清代及民國時期碑石。在眾多的碑石中,尤以元代鐫刻的四面道流碑極為珍貴。  

元代四面道流碑

四面道流碑現存選勝亭內,碑高1.53米,寬0.5米,碑額高0.8米,四面相等。面面皆有文字,用楷體、瘦金體書寫,字型精美,刀工純熟。四面分別為:《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詞》;《全真祖宗之圖》(本面落款“秦州玉泉觀達玄子梁志通立石”);《全真道演變過程》;《祖師五篇秘語》(本面落款“大元國大德六年歲次壬寅仲秋下旬有二日玉泉觀知觀何道元任道芳等並十方道眾同建立石”)。該碑四面落款時間不同,內容皆為記述有關道教全真道之事,其史料價值極為珍貴。碑石質地堅硬,歷七百餘載字型清晰如初,為玉泉觀至今保存完整的碑石之一。  

詩碑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詩碑共四方,(其中一方已殘缺)現存玉泉觀碑廊。碑高1.8米,寬0.78米。第一方為唐李白《夜下征虜亭》詩,邊緣鐫刻劉侖提跋。第二方為唐韋應物《西寨山》詩。第三方尚不知作者。第四方為宋王安石《題舫子》詩,石下方落款“松雪”。(本方上下部分殘缺)從跋語中得知碑鐫成於“大明嘉靖庚戌”(公元1550年)。

古樹

截止到2006年,玉泉觀內有50餘株古樹,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10餘株,300年以上的23株,百年以上的有10餘株。以側柏、國槐、皂角樹三類為主。是天水市市範圍內古樹密度最大、平均樹齡最高的景區景點。特別是觀內一株生長在神仙洞南側崖邊的“辮柏”更被稱譽為“中華一絕”。玉泉觀內古樹大多生長在懸崖體上,達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保護措施

2006年05月25日,玉泉觀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2年5·12地震後,大殿出現了地基下沉、柱頭標高不一等情況。施工人員對玉皇殿的梁架歪斜、斗拱錯位等情況進行了加固維修,並對屋樑、立柱進行了扶正。2013年5月底,歷時近兩年的玉泉觀維修保護工程全面完工。  

為了更好、長遠地保護玉泉觀內的古樹,解決玉泉觀古樹保護經費短缺問題,爭取社會各界參與景區古樹保護工作,天水市玉泉觀景區管理處將玉泉觀內50餘株古樹名木全部面向社會各界團體、企事業單位、個人公開冠名保護。  

旅遊信息

門票:20 元

開放時間:周一 - 周日 (08:00 - 18:00)

地址:甘肅省 天水市 秦州區城北  

特別提示

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的朝觀日,也稱“上九會”。從初八晚上開始這裡就燈火通明,旗幡高掛,香菸繚繞,鐘磬齊鳴。初八23:00-次日1:00為進香高峰期,謂之“燒頭香”。正月初九是正廟會的一天,會更加熱鬧。

管理機構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天水市玉泉觀景區管理處為差額事業單位,現有職工24人,在職16人,離退休8人,共產黨員7人,在職黨員6人(退休1人),民主黨派人士1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10人,工人6人。景區管理處設有“兩室一部”,即辦公室、財務室和票務接待服務部,主要從事景區的旅遊服務與接待,經營與管理,宣傳與促銷,開發與建設和景區內文物的保護與研究及景區日常的安全衛生,環境保潔,園林綠化、美化亮化等管理工作。  

風俗習慣

上九會

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水市民都要扶老攜幼去位於天水城北天靖山麓的玉泉觀“朝觀”。朝觀也稱“上九會”,相傳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每年這天,登上玉泉觀進香,是天水人覽勝迎春的第一要事。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玉泉觀[甘肅天水景點]

從正月初八晚,觀內各殿堂燈火通明,旗幡高掛,香菸繚繞,鐘磬齊鳴。道士衣冠整潔,誦經拜懺。子時(晚11時——次日1時)為進香高峰期,謂之“燒頭香”。正月初九是正廟會的一天,人流更加擁擠。隨著夾板隊的出現,廟會活動達到頂峰。這天,朝觀的人上山時都必買一束冬青草(俗稱吉祥草)戴於胸前,據說可消災、免病、吉祥,象徵著人們祈望吉祥,過上“四季長青”般的好日子。  

朝山會

清乾隆五年以前,漾水(羅玉河)由北而南穿越州城中心(中城)匯入藉河。從明代時就有漾水溢人州城,造成災禍的事例,清代尤甚。據《秦州直隸州新志》記:“順治九年秦隴大水,六月五日漾水暴漲,沖州東關,漂溺人畜。十三日復溢人東關。”東關瓦窯巷、十方堂等地大面積遭災,房屋倒坍,人畜傷亡。屢遭漾水沖袋的東關父老祈禱在玉泉觀玉皇大帝前,保佑地方減免災禍,許願每年正月初九(玉皇人帝誕辰日),率眾至玉泉觀進香。年復一年,進香規模逐漸壯大,形式愈加豐富多采。終演變為身著彩裝的男予手持雲陽板,在鼓點和樂曲聲中起舞行進,從而創編了行香步。朝山會由此興起。  

文化傳說

梁志通羽化登仙

元代大德初年,梁志通道士羽化。何道元、任道芳等十八弟子為師父舉行了為期四十九天的隆重道場。秦州州民、紳士紛紛前來祭弔這位德高望重、修建玉泉觀的功臣。

當道場進行到二十餘天的時候,有十餘位從陝西往秦州販貨的本州商客到玉泉觀找主持道士,言七天前他們途經陝西霸橋時遇見梁志通道長。梁取鑰匙托我們帶回,並囑託了賬物等事。眾道士異常吃驚,即用其鑰匙打開他生前居室里的箱櫃等,查看賬目、物品。其賬目物品與這些商客所言完全一樣,絲毫不差。  

張三豐隱遁玉泉觀

明永樂問,著名道士張三豐為避朝廷詔覓,雲遊至隴上,隱居玉泉觀。張三豐,名全一,又名君寶,號三豐,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縣)人。據清人李西月所輯《三豐全書·蘆門夜話)),張三豐自述生於金末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曾作過博陵縣令,後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在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赴武當山修煉多年。其人像貌奇異,性格灑脫不羈。《明史》傳記:“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三豐精通三教經典,是武當內家拳的祖師。觀“鵲蛇相鬥”而悟出太極以柔克剛的道理.創立了太極拳法。且醫術高明,尤善詩文書法。明太祖曾遣使尋覓,以致聲望極高,世稱“活神仙”。成祖遣胡瀅偕內侍朱祥訪張三豐於武當。皇帝虔誠恭敬,前後花了十多年時間,但張三豐始終沒有露面。為避詔覓,他四處雲遊,“日往武當山,夜宿金台觀”,蹤跡不定,神妙莫測。

據傳在玉泉觀期間,誦經講法,勤於修煉。練功多在晚上,常通宵達旦。來求其療病者甚多,三豐分文不受。有時書性大發,連書不止,有求者,定能滿足,凡有拿錢來求書者,拒不書,要么索價高得驚人。 約一年余,雲遊去漳縣貴清山,後又移居成縣金蓮洞。  

甘肅天水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