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歌效應

頌歌效應:好事情、壞事情說出的順序不同,效果也不同。核心一句話實際就是目的的功利主義。

含義

在“頌歌效應”下,故意誇大工作成績、縮小存在問題在一些地方已司空見慣。作為下屬總是“報喜不報憂”,作為上級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成為一種不爭的實事。上級部門往往不去調查,不去研究,聽信偏信下屬歌功頌德的報告,在頌歌聲中,“幹部出數字,數字出幹部”,最後皆大歡喜。

由來

在古羅馬帝國,誰帶來了壞訊息,就有可能被送上斷頭台,所以下面總是把不好的訊息瞞著不報,以免遭殺頭之禍。現代社會的政治體制不會再有古羅馬帝國的遺風,可在一些地方壞訊息仍然報不上來,原因何在呢?此乃“頌歌效應”使然。

運用

比如說:一家上市公司,要向股東公布訊息,那么就可以利用頌歌效應,能夠起到比較好的效果,心理學家泰勒提出了四個具體策略:

1、假如有兩個大的好訊息,那么分兩次告訴股東,就會得到兩次大的高興程度;
2、假如有一個大的好訊息和一個小小的壞訊息,那么應該把這兩個訊息一起告訴別人,這樣的話,壞訊息帶來的痛苦會被好訊息帶來的快樂所沖淡,負面效應也就少得多。
3、如果有一個大大的壞訊息和一個小小的好訊息,應該分開公布這兩個訊息,這樣的話,好訊息帶來的快樂不至於被壞訊息帶來的痛苦所淹沒,人們還是可以享受好訊息帶來的快樂。
4、假如有兩個大大的壞訊息,那么就把兩個訊息一起公布,因為根據前景理論,兩個損失結合起來所帶來的痛苦要小於分別經歷這兩次損失所帶來的痛苦之和。

如何避免

第一個,我們要注意,樂隊理論,要防止樂隊理論。什麼是樂隊理論呢?樂隊理論,一句話就是圍著指揮棒轉,往往在管理中,盲從於書本知識,盲從於權威,盲從於不正確的領導決策,這就叫樂隊理論,盲從於書本知識就是搞教條主義,書本上的知識和實踐中是有差距的,有的時候,書本知識是對實踐中理論的升華,但是,有的時候,我們要是搞教條主義,我們說陳雲同志說了一句話,叫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要實事求是,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我就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哲學大師叫蘇格拉底,有一天他上課,手裡拿了一隻蘋果,走到教室把這隻蘋果放到講台,就問同學,你們聞到什麼味沒有?首先第一個同學馬上舉起手,報告先生,我聞到空氣中有蘋果的味道,於是蘇格拉底拿著蘋果走下了講台,從同學面前一一而過,第二遍問了這個問題,同學們聞到空氣中有什麼味道嗎?於是50%的同學舉了手,我們聞到空氣中有蘋果的清香。蘇格拉底回到了講台,把蘋果放在講桌上,第三遍問了同樣的問題,這時候班裡99%的同學都舉起了手,唯一只有一個同學沒有舉手,99%的同學都說我們聞到空氣中有蘋果的味道,唯一這個沒有舉手的同學蘇格拉底就問他,你真的什麼都沒有聞到嗎?這個同學站起來,說了一句話,抱歉先生,我真的沒聞到空氣中有任何味道。於是蘇格拉底指著這個同學對大家說,他是對的,為什麼?這是一隻假蘋果,而這個唯一說沒有聞到空氣中有味道的同學是誰呢?柏拉圖。柏拉圖以他的科學精神,獨立判斷、堅持真理,所以在管理過程中,我們要有一種獨立判斷的精神,實事求是,堅持真理,這是在管理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對我們能力的要求。
第二個避免頌歌效應還要關注華倫達心態。華倫達是誰呢?華倫達是一個藝術大師,他有一雙在走鋼絲上如履平地的腳,身懷絕技,但是華倫達心態不太好,他太追求完美,太追求盡善盡美,結果以自己的姓名為代價,給我們沉重的內涵,這就叫華倫達心態。那就是說,我們在管理中,不要犯情緒化的錯誤,在管理中沒有盡善盡美的事情,也沒有完美主義,這就是我們曾和大家提到的決策之父西蒙所倡導的在決策管理中,只能是次優滿意決策,相對滿意決策,沒有最優滿意決策,這就是我們講的華倫達心態,在管理中要實事求是,客觀,這就是我們中國共產黨倡導的對事情的實事求是,不可能是理想化,也不能犯情緒化的失誤。
在避免頌歌效應中,我們還要關注一個霍布森選擇,霍布森選擇的核心思想強調的是什麼呢?只有唯一一種選擇,沒有其他選擇,我們稱之為霍布森選擇,霍布森選擇是一個有名的負效應,霍布森是一個英國的馬販子,英國販馬生意的,他很會說,買我的馬,租我的馬,我的馬是物美價廉,高頭大馬,任你挑來任你選,條件是很優惠的,但是霍布森確實有一個陷井,他裝馬的馬廄門口又低又矮,而且他規定,買馬者只能買離門口最近的一匹馬,這就是霍布森的陷井,這是引起我們管理中注意的負效應,霍布森的負效應有幾點需要我們引起重視。第一,霍布森選擇他是在一種瓶頸中選擇,確實我剛才講了什麼叫決斷,是領導者立足於現有的資源、情況、條件,對未來事物、方案的一種抉擇,而未來的事物目標是不清晰的,所以會給我們管理者造成在瓶頸中選擇。另外決策的環境是複雜多變的,也會給我們管理者造成在瓶頸中選擇,決策的結果有時候也會是多樣的,複雜的,也會給我們管理者造成瓶頸中選擇。另外領導者認知問題能力有局限,也會造成給我們在瓶頸中選擇,怎么辦呢?要善於打破瓶頸,這是第一個要注意的霍布森選擇的負效應。
第二個,霍布森選擇實際是形式主義選擇,假選擇,只有我選擇,沒有你選擇,只求單贏,不求共贏,這就是有失公平性問題,現代的社會是多元利益,綜合發展的一個社會有機整體,人們辦事情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你贏不求共贏,不求多贏,這種絕對化現象,恰恰是他失誤的原因,那就是講到社會公平性問題,我給大家講一個分蛋糕的故事。
兩個飢餓的人分蛋糕,這個飢餓的人都會想,我都咬一口吧,多占點便宜吧,怎么做到分蛋糕有效和公平呢?有很多種方法可以供大家選擇,比如我提供四種方式。第一種分蛋糕,勸說兩個飢餓的人都發揚一點風格,有一點替對方思考的精神,另外,都謙讓,先讓對方拿刀切蛋糕,拿刀切蛋糕的人先去索取,這是一種分法。第二種分法,找來分蛋糕的人,在分蛋糕前找了精確的量具,把蛋糕分毫不差分給兩個人,直到滿意為止。第三種分法,找來一個權威人士,主持分蛋糕,這個權威人士按照自己的價值選擇,價值取向,把蛋糕分得大一點,小一點,兩個飢餓的人服從權威人士的分配。第四種分法,兩個飢餓的人在分蛋糕的時候,有一個人切蛋糕,拿刀切蛋糕的人不許先挑,而是不切蛋糕的人他先挑蛋糕,直到倆人滿意為止,這四種分法,不言而喻肯定是大家會認為第四種分法更有效,更公平,為什麼呢?第一種分法是倫理學派的觀點,倫理學派的觀點是建立在德治理念基礎上,而且是要以人性假設為前提,而且是物質比較充裕的情況下,這種分法,還算可以吧。第二種分法我們叫技術學派的觀點,技術學派的觀點,它是建立在進行分配的時候,要有很高的成本投入,你還得看合算不合算。第四種分法,我們稱之為制度學派的觀點,制度學派的觀點它是建立在法制理念基礎上,人們進行分配的時候,要服從制度、規則,沒有什麼人性假設前提,是服從制度的安排,這樣的話就公平和有效,所以制度的安排,省去了很多監督的成本,這是我們講的在分配過程中,經營管理過程中,相對公平。這是霍布森選擇的幾個關注點,這是我們說的關於組織目標協調要善於決斷,明確、正確的目標,要注意防止克服的兩個負效應,防止目的顫抖和避免頌歌效應。

生活法則

這些法則經過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們和社會學家們的研究及多次驗證,被證明是正確的,是客觀存在的。掌握這些法則,利用它們,你能改進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工作到家庭,從精神到物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