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效應

印刻效應

印刻效應: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如一隻狗、一隻貓或者一隻玩具鵝,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隻小鵝形成了某個物體的跟隨反應後,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對其他物體的跟隨反應了。這種跟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小鵝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印刻效應”現象,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之中,而且同樣存在於人類。

基本信息

形成

印刻效應印刻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概念,它就是“印刻效應”。
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邊。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小鵝形成對某個物體的追隨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其他物體形成追隨反應。用專業術語來說,這種追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它只承認第一,無視第二。
這種後來被另一位德國習性學家洛倫茲稱為“印刻效應”的現象,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里,而且同樣存在於人類之中。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知道,人類對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觸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們用“首因效應”等概念來表示人類在接受信息時的這種特徵。

學者解釋

澳大利亞的比較行為學家勞侖茲指出:初生嬰兒從外界獲得的影響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他說:“動物的學習(不僅限於人類的所有動物的學習),特別是剛剛誕生時的學習,表現出印刻似的現象。”
例如,野鴨、鵝及鴨子等動物的幼崽(孵化後絨毛一風乾就馬上具有行走能力),具有這樣的本能行為———把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目標作為追逐的對象。雛鴨最初看到的在動的東西常常是母鴨,雛鴨跟著母鴨走是保衛自己生存安全的最佳方式,這是一種合理的行為。這裡必須加以修正的是,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這些雛鳥一生下來就追逐自己的母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可是現在我們發現它們還存在著這樣一個法則———印刻效應,即這些雛鳥最初只要看到任何移動的東西,不管那是什麼,都會跟著跑的。比如,那個運動物體是人,它就跟著人跑;是個玩具動物,它會連自己的母親都不看一眼,拚命地朝著玩具動物追去……
勞侖茲所說的“印刻效應”,事實上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因為這也同樣適用於人類的嬰兒。嬰兒出生後所處的環境裡大都有電視機。嬰兒降生後一個半月左右,耳朵基本上能聽到聲音,眼睛也能看見東西了。如果這時就給他看電視,嬰兒的頭腦里就會刻上電視的印跡。這樣的話,嬰兒對母親的聲音反而會變得沒有反應,即使母親把看到的東西講給他聽或給他唱歌,他也會無動於衷。這種嬰兒到了兩三歲時,通常會表現出以下的傾向來:
(1)不會說話;(2)不能注視母親的視線;(3)活動劇烈,無法安靜;(4)喜歡電視中的廣告,愛哼唱廣告音樂;(5)獨立能力差,日常生活不能自理;(6)不知道什麼是危險的事情;(7)喜歡機械類的東西,並能較早地學會操作;(8)顯示出很廣的知識面。
嬰兒大腦因電視而產生的這種“印刻效應”,大約發生在他剛一出生到兩歲左右這段時間裡。給兩歲的嬰兒每天看五六個小時的電視,毫無疑問地會使他具有上述傾向。我們應該知道,嬰兒不能看電視的原因,不僅僅是指他只是單方面地接受電視語言,沒有說話的機會,而使得語言會話功能發展遲緩;除此之外還有更嚴重的危險,即印刻式危險。
被這樣撫養的孩子,會對母親的呼叫不予理睬。要扭轉這種狀況,則需要利用錄音機,事先錄好母親呼叫孩子的磁帶,然後反覆地放給孩子聽,漸漸地,母子對話的通道才會被打開,孩子也才會回答母親的呼喚。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印刻效應”是多么的不容忽視。

現象

印刻效應印刻效應
“印刻效應”現象是指初生動物對第一次見到的物體的依賴性效應。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初等動物,在人類社會同樣屢見不鮮並且伴隨著人們各個成長時期。就好像嬰兒對電視就能產生一種負面的印刻效應。如果在孩子嬰兒時期就為給她看五六個鐘頭的電視節目,那么他們兩三歲時就會表現出喜歡電視中的音樂、對母親聲音的反應遲鈍,不能專心注視母親的視線、無法安靜、對事物不敏感等等。即使父母再耐心,他們也是無動於衷。不難看出,這也是一種“印刻效應”的最直接表現。如果不及時糾正很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問題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知道,人類對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觸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們用 “首因效應”等概念來表示人類在接受信息時的這種特徵。
學者蔣光宇先生認為“印刻效應”的研究更能提醒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嬰兒的心理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輕心,不注重自己的言傳身教,就很可能嚴重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和健康,甚至貽誤終生。

實際套用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前任CEO傑克·韋爾奇就深諳“印刻效應”之道,並套用於企業經營之中。韋爾奇在上任的第一次年會上,就提出了“要做第一,只要不是第一,第二的部門就關門!”他還告訴員工:你願意在第一流的公司工作,還是在不入流的公司鬼混?他寧可把這些失去競爭力的部門賣給對手,也不願意留在通用公司苟延殘喘。對於韋爾奇來說,通用電氣要是不能做第一或者第二,還不如讓員工選擇到其它第一、第二的公司工作。由於韋爾奇堅定的領導信念,通用電氣在20世紀最後20年裡,在經濟不景氣而使其它企業紛紛倒台的嚴峻形勢下,將通用電氣公司做成了美國最成功的企業。
有人計算過,在市場上最先進入消費者心裡的商品品牌,比第二位的品牌同期市場占有率要多一倍以上,而第二位的占有率又比第三位多一倍以上,顯然“第一”所建立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優勢。
“腦白金”總裁史玉柱曾多次在行銷會議上強調的“史玉柱行銷法則”的第一法則就是“做一個產品必須要做第一品牌,否則很難長久,很難做得好,不做第一就不能真正獲得成功”。為了當第一,“腦白金”在送禮廣告上投入播出巨額廣告費。所以每到過年過節,腦白金的“收禮只收腦白金”就會看得電視觀眾反胃。因為播出太多,又總是簡單重複,令人很反感,曾被公認為最缺乏創意的惡俗廣告之首,但它卻是推動銷售最好的廣告表現,留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很多人因此記住了腦白金。雖然每聞廣告必皺眉頭,但當自己購買保健禮品時,消費者不自覺地就會想起“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腦白金以禮品定位穩居保健品頭把交椅,在春節、中秋等送禮旺季尤為火爆,成為“第一個讓小鵝看到的保健品”。

啟示

印刻效應印刻效應

在社會生活中,你如果經常與滿腦子都是“錢”字的人交往,你就可能淪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之輩。如果你交的朋友都是積極進取之人,你也就會成為積極向上之人。根據這種“效應”,我們在了解一個人時,只要看看他身邊交往哪些人,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他是什麼樣的人。中國有句古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大到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甚至改變人的一生。猶太經典《塔木德》里有一句話:“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嚎叫”。美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成功秘訣是:“因為有很多成功人士在為我工作”。

在現實生活中,“和誰在一起”,可以影響你的性情、品性、操守,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的人生走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缺乏積極進取、遠見卓識的空氣,如果你不能與比你優秀的人為伍,那么你的人生只會變得很庸常。你原本不錯的潛質,會被你周圍的消極產生的印刻作用所影響,從而弱化了向上的壓力,喪失前進的動力。
那么如果雄鷹一旦與燕雀為伍,只會弱化飛翔的本領。長此以往,如何還能博擊長空、笑傲藍天?野狼混跡羊群,一旦愛上羊喪失狼性,又如何能夠叱吒縱橫、震攝人心? 這也許就是印刻現象所體現出來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人生亦如是。與正直為伍會更便於接受正直,與邪惡比鄰會被邪惡印刻。孟母也惟此才會三遷其所。
因此,在人生的征途中正確把握“印刻效應”,多與有識之士、有為之士,有德之人、有才之人交往,是你邁向成功的關鍵。

愛情中的“印刻效應”

“印刻效應”後來被另一位德國習性學家洛倫茲稱為“印刻效應”的現象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而且同樣存在於人類之中。人類對任何堪稱“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興趣並有著極強的記憶能力。在生活中,人同樣對第一情有獨鍾,你會記住第一任老師:第一天上班;初戀等等,但對第二則就沒什麼深刻的印象,在公司中第二把手總不被人注意,除非他有可能成為第一把手;在市場上第一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往往是第二的倍數……

很多人都相信一見鍾情,現實生活中確實也有很多一見鍾情。但是,我這裡並不是要講這個。而是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第一次愛的人,戀戀不忘,念念不忘。或者想忘卻忘不掉。

首先作為生物進化適應環境的適應器之一的“印刻效應”是有其生物進化學上的根據的,而對與人類來說,在進化心理學的視角里,“印刻”到底扮演著何種角色。我個人認為,“印刻”首先的生物性益處就是,為人類繁衍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徑,由於人類在情感上,思想上較之一般動物更為複雜,不像一般動物,人的交配也不受季節時間限制,所以人類有更充足的時間來選擇更優的配偶,但是花太多時間在選擇上,又常常得不償失,錯過太多機會,會明顯降低繁殖效率,所以,“印刻”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弊端。試想一下,當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紛繁複雜的選擇中挑來挑去浪費時間,還不如,一見鍾情來得實在,但是,“印刻”隨之而來的負面效果就是,由於遠古社會沒有婚姻制度,對於撫養後代也是全群體或者全體母親來照看,那時的孩子只知道母親是誰,並不知道誰是生父,根據親代投資理論,只有當能確認父子關係的時候,男人才會對自己的子女投入更多,使得自己的基因能夠很好的延續下去。而“印刻效應”的形成往往比較短暫,所以並不能保證對方(包括男女雙方)是良好的伴侶,是合適的伴侶。尤其是在一夫一妻制形成後(這裡說明一下,其實一夫一妻制很早就有,比如中國,一夫一妻制並不是從現代開始的,而是從古代就開始了,在進入父權社會之後,據考在奴隸社會就是一夫一妻制,當然中國長期以來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這也算是一夫一妻制),男女形成固定的配偶關係,對人類生存繁衍是很有利的,這時候人類生存的危機尤其是來自於外部的危機在減小,人類開始更關注對子女的教育。但是“匆忙間”的“印刻”,並不能很好的解決撫養子女的問題,以及兩人一起生活等諸多問題。由於“印刻”現象通常發生在愛情的初期,人一般比較的小,比較年輕,社會經驗,閱歷不足,眼光不足以看到多年之後兩個人是否合適,所以,在最初的“印刻”中,感情其實是相當脆弱的,也是極其不穩定的。但是,“印刻”一旦形成就會像毒藥一樣,侵蝕一個人的理智,占據一個人的心靈。而且越來越上癮。
印刻效應,跟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有著密切的關係,印刻有可能是一次“觸電”形成的,但這種印刻在愛情中產生的效應有限,還需要不斷的重複記憶來強化,當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形成印刻之後,本身的印刻效應已經啟動,此後,人們會不自覺的經常性的回憶起他(她)。於是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印刻效應一旦形成,其實在心理感覺上來說是一種很美好的體驗。讓人難以拒絕。因為這時主要是由於大腦的獎賞中心被激活。這時候,信息物質多巴胺活躍的大腦區域會加倍充血,這些區域包括黑質、紋狀體以及部分的腦垂體,而這都是毒癮發作時也會被激活的區域,人們能在這個區域被激活時體驗到更多的愉悅感,導致上癮。於是,印刻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對人類繁衍後代的效率性上是起著積極的作用的,起碼為人類節約了寶貴的時間,但是,由於現代社會的發展,人類更注重的是後代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於是,匆忙的印刻總是帶來諸多的後遺症,當然仍然不能忽視印刻效應在兩性結合,締結婚姻方面的積極作用。
印刻效應的這種自我重複想起現象,大大提高了印刻的效力。然而,在印刻效應的消失過程中,通常的途徑是這樣的。當他(她)不再是那個理想中的他(她)的時候,當他(她)不能滿足你對異性要求的時候,當你開始對這個人失望,絕望甚至厭惡的時候,心理防禦機制自動開啟,你會不自覺的對這個人產生貶低,牴觸,反抗,失望等多種負面情緒,會不自覺的避開關於這個人的一切信息,雖然如此但是此時的印刻效應並沒有消失,你還是會不自覺的想起這個人,於是,這兩種心理現象就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誰都不想失敗。糾結由此而來,這也是為什麼人在失去最愛的人之後,是非常痛苦的,這時候,印刻有著感性以及情感這一有力武器,而心理防禦機制有著理性和理智的支持。這裡無論是理性多過感性,還是感性多過理性的人,都一樣,不是簡單的理性大於感性就容易在這場戰爭中取勝。

防禦方式

首先,要從心理上放棄,放開前面的一段感情,用理智來說服自己,通常是用自我催眠或者心理暗示,或者潛意識來完成這項工作。然後,尋找新的潛在可能性的“印刻”對象。在這個過程中,最難的是,當一個人受傷之後,在下一次會非常小心,心理上會多出很多不安以及畏懼,導致感情的保守,和過度的自我保護。不過,由於愛情中的印刻效應在丟失所愛的人的時候,通常會產生相當大的副作用,這個時候人是非常脆弱的,理論上來講,這個時候就是“乘虛而入”的好時機,通常,人在失戀後,會非常需要另一個人的安慰,或者說,人在失戀的初期還會依戀以前有人陪,有人疼的相愛的感覺里,當然,人通常也願意活在這種感覺里。所以,很多人在第一次碰到的是自己最愛的人,第二次碰到的是愛自己的人。因為在愛情里會反映出人的很多欲求,我們普遍的知道一些,比如“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這種欲求不滿在愛情里體現得尤為強烈。而在男人身上和一部分女人體現得尤為明顯,表現在一個男人越是追不到一個女生越是要追,而人們通常對對自己冷淡的人比身邊對自己特別好的人,更容易產生興趣。所以愛情里一直都需要一種成分那就是新鮮感,體驗感,而欲求不足就是最好的藥劑,在愛情里只有雙方保持著微妙的欲求不足,雙方的才會去更用心的體驗愛情,愛情因此才活著!而印刻效應在這一點上是硬傷,因為,印刻意味著全部,印刻意味著迷失自我。如何看破這點,如何在感情上走出這個陷阱就成了擺在每一個想戀愛和正在戀愛的人的面前的一大難題。

生活法則

這些法則經過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們和社會學家們的研究及多次驗證,被證明是正確的,是客觀存在的。掌握這些法則,利用它們,你能改進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工作到家庭,從精神到物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