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促進效應

做比較簡單的事時,身邊有其他人一起工作,會提高我們做事的效率。而與此相反的是,做比較複雜的事時,身邊有人會降低我們做事的效率。

簡介

所謂社會促進效應,是指人們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邊觀察的時候,活動效率會比單獨進行時升高或降低。它是一種集體效應。  最早進行研究的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他有一次偶然發現,腳踏車運動員訓練的時候,單獨訓練時騎車的速度要比和多個運動員共同訓練時慢百分之二十。後來,他又找來一些小孩,讓他們乾一種活:繞魚線。乾的時候分成兩組,一組是一個人單獨繞,另一組是集合起來一起繞。結果發現,一起繞線比單獨繞線的效率要高百分之十。他據此得出結論;個人在集體中活動的效率要比單獨活動的效率高。
在開始的時候,人們只注意到活動效率升高這一方面。心理學家孟斯特伯和莫德相繼做了類似的實驗,又注意到,社會促進作用下活動效率有時也會降低。他們通過實驗發現,背誦詩歌,寫作文,做數學題的時候,還是單獨一個人效果好一些。如果和別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時候旁人盯著看,反而會感到心慌意亂,從而降低活動效率。
那么,究竟什麼情況下活動效率會提高,什麼情況下會下降呢?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從事的任何一種活動,總有熟練的地方,也總有不熟練的地方。如果熟練的成份占優勢,那么社會促進作用就表現為活動效率的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練的成份占優勢,就表現為效率的降低。比如,我們小時候學寫字,有的字寫得很熟練,寫得也挺好了,還有些字則寫得還不太熟練。如果熟練的成份占優勢,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大部分字都寫得很熟練了,那么旁邊有人看的時候,我們會受到鼓舞,從而極力表現自己,結果越寫越快,越寫越好。但是,如果不熟練的成份占優勢,也就是說,如果大多數字寫得半生不熟,那么旁邊有人看時,就會覺得尷尬,著急,緊張,而越是這樣,手和腦子就越不聽使喚,平時略想一想就能寫出來的字,這時也會想不起來,平時提筆就能寫的字,也會忘得無影無蹤,就是勉強還記得的字,也因為緊張而寫得歪歪扭扭了。
基於上面的情況,我們可以學會利用社會促進效應的好處,同時克服它的副作用。當我們的某種活動能夠進行得比較熟練時,就可以大膽在人前顯示一番,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提高活動的效率和水平,同時培養起我們的信心。如果覺得還不熟練,那就且慢“獻醜”,還是獨自埋頭學習、苦練為好。
當然,有時候不得不出去“獻醜”,比如說要進行足球此賽了,踢得不好也要上場亮相。這時,就要抱著向別人學習,請別人指教的態度,努力平靜自己的緊張心情;儘量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人們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邊觀察的時候,活動效率會比單獨進行時升高或降低。

經典案例

大凡到過日本京碧寺的人,都會見到寺門扁額上的“第一議諦”四個大字。這件書法傑作龍飛鳳舞,靈韻非凡,吸引了許多遊客駐足凝視,觀賞盤桓。說起這副字的來歷,還有一段十分有趣的傳說。
大約兩百餘年前,洪川大師來到京碧寺,廟裡的和尚就請他寫這四個字。洪川大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覆揣摩,真可謂嘔心瀝血。可是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卻是個頗具眼力而又直言無諱的人。洪川的每一勾一捺,只要有一點點瑕疵,他都會“挑剔”出來。
洪川寫了第一幅以後,這位和尚這么批評:“這幅寫得不好。”
“那這一幅呢?”
和尚搖頭說:“更糟,比剛才那幅還差。”
在一邊的香客悄悄地對方丈說:“大師不在狀態,會不會是因為大師嫌潤筆費給的少了呢?”
於是方丈向洪川委婉地提出了增加潤筆費。洪川本來是位一絲不苟的人,見此情景,也不說話,耐著性子先後寫了84幅“第一議諦”。遺憾的是,但卻沒有一幅得到這位和尚的讚許。
最後,在這位“苛刻”的和尚離開如而的空隙,洪川鬆了一口氣,在心無所羈的心境下,自由自的寫出了第85幅“第一議諦”四個大字。那位和尚從廁所回來一看,翹起大拇指,由衷地讚嘆道:“神品!”
在生活中類似的情況也經常出現,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很好解釋的:這是社會促進效應在起作用。

心理機制

中國人喜歡用"人來瘋"來形容孩子在客人來的時候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情感上異常興奮.其實"人來瘋"現象並不僅存在於兒童身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來瘋"的現象.尤其是在公開的表演,表現場合,這種現象都很普遍.
實際上,我們所謂的"人來瘋"的行為和心理,有一個社會心理學的術語叫做"社會促進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從事某項活動的時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場,他就會感到有一種刺激,這種刺激會影響他的活動效果,會促進活動的完成.
1898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特里普利特在考察腳踏車選手的騎車速度時發現,選手們在有夥伴陪同的情況下,比單獨一個人騎車速度要快.
1920年,另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做了另外一個實驗:讓9名被試者在不與別人競爭的正常情況下,對內容相同的短文寫出反駁意見.結果發現:從完成作業的數量上看,有6人和大家一起做比個人單獨做效果好,3個人單獨做比集體做效果;從完成的質量上看,個人單獨做比一起做效果好.這就是所謂的"社會促進".
社會促進效應發生作用的心理機制是,別人的工作表現和動作可以轉換為自己的外界刺激,從而引起自己同樣的或相似的心理反應和動作表現.群體活動的競爭性刺激,往往會成為動物個體激勵的源泉,助長被刺激動物個體的操作動機,提高其工作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機會:獨自一人吃飯沒滋味,幾個人一起吃飯就會感覺香甜滿口,食慾大增;幾個人一起騎車也會感覺比單獨騎車速度快,旦省力多;一群人看世界盃,叫喊的音量更大,頻次更多;而一般來講,當有上司在場時,受關注的員工雖然注意力有所分散,但工作肯定會更加努力。

套用

社會促進效應所蘊含的管理意義,很早就已為人們所知.早在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期間,企業管理者就發現,裝鞋工人錘打皮鞋釘的速度會因為同事在旁邊而增加.
鑒於此,當時就有企業管理者利用群體的精神影響力來促發被管理人員的潛能,提出了班組作業的工作方式,通過班組作業讓企業員工與員工之間建立一種競爭的夥伴關係,使員工在相互間的直接交鋒中產生持續的內在動力,及做好工作體現自身價值的強烈願望,達到"社會促進"的目的.
在今天,許多企業為了更好的凸顯"社會促進效應"的作用,多把這種潛在群體之中的心理因素顯性化,公開化,而傾向於採用大辦公間,即使是從事管理與技術等性質完全不同的工作,也只不過是通過低屏障相對隔離,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員工群體在辦公空間上的集中性,藉以刺激員工,提高工作效率.
當然,群體增量效應的產生也有其局限性.一個群體能否產生增量效應,主要取決於群體成員的協同方向和程度.企業管理者一旦運作"群體"不當,就可能會產生有減無增的群體遏制作用,其效果自然也是負面的.

生活法則

這些法則經過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們和社會學家們的研究及多次驗證,被證明是正確的,是客觀存在的。掌握這些法則,利用它們,你能改進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工作到家庭,從精神到物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