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在趙國明明有第二條路,由北方的河套地區南下突擊,攻入秦國關中,後來的匈奴和突厥都是從此南下,直逼中原王朝的首都長安,為何六國每次都是耗力去圍攻堅固的函谷關呢?導致每次只能是白白浪費錢糧兵力,難道六國都是傻子?
當然,對中原王朝最危機的,只有渭水之盟那一次,那時候現在的陝北還是突厥的勢力範圍,吉利出兵近二十萬,而李世民這邊連長安城都沒有多少軍隊,突厥一路是走過來的,直到武功,涇陽一帶才遭遇了第一場戰鬥,結果就被擋住瞭然後回去了。
河套地區,唐以前。乃至後來的西夏那一帶都還是大草原。河套真正放棄養馬時候是明中末時期,清朝完全放棄,現在人看到的河套地區的景象完全不是一千年前的景象。關鍵是路,關隘可以攻破,但沒路就不能大規模行軍。在秦修直道之前想從草原上突入關中,沒有數月時間根本不可能。這一路險山惡水,蠻敵環繞的,如果沒有路可以快速機動,那就不是冒險,而是送死了。
之所以沒走那邊,第一,那邊實際控制權在蠻族手裡,路上變數多,第二,如果秦軍得知訊息了,半道伏擊,或者堅守城池待援,六國是沒有能力繞行幾千公里及時補給。這些騎兵就是來送馬的。
第三攻擊函谷關,六國都不需要背負太多的後勤壓力,但如果北上後再西進,然後南下,路程直接增加三倍,你說到時候誰會勝?怕是後勤補給的消耗也是秦軍的3倍甚至5倍吧,還打啥仗;其次,六國中當時韓國最弱,街道韓國攻擊函谷關,韓國不服也沒用,要知道幾十萬軍隊從你的國家腹地經過打他國,你真心就那么放心?就不怕順道分了韓國?而北上就得經過強大的趙國,也是盟主國,還有已經淪落到二流的魏國腹地,這個趙武靈王肯定不同意過境的。
第四,戰國前期趙國實力不強,哪有心思去料理河套地區的蠻族和關中秦國。再有就是從陝北打秦國必須先把河套地區的蠻族先打掉,試問當時有誰會去賠本為了不毛之地去打善戰的蠻族人,就算打下來也會便宜了距離最近的趙國,所以其他國家不會走這條路,打函谷關才更划算。
函谷關 戰國時期 渭水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