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凌晨,著名作家二月河(凌解放)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故人已世,留下了他筆下五百萬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為世人所熟知。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回顧其不凡的人生經歷與人物史觀。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45年11月3日出生於山西昔陽,兒時生活歷經磨難,1967年高中畢業後入伍,部隊雖苦,熱愛文學的他卻沒有放鬆自己對學習的努力。夜深了,勞累了一天的戰友們早已鼾聲如雷,而二月河卻偷偷地在被窩裡用手電筒看毛著。戰友們評價他讀書如饑似渴,地上的報紙他撿起來要看個遍,飄落在地上的日曆紙片,他也要拾起來彈掉灰塵看一看,也正是這種飢不擇食式地博讀群書,為他日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當時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日後想有所作為,達到無所不懂,無所不通的水平,只有靠書來填充。至此在部隊歷任戰士、宣傳幹事、連副指導員,滿滿十年!因此後來他說:“沒有部隊的培養,就沒有後來的二月河。”
1978年,33歲的二月河轉業回到南陽市臥龍區宣傳部當了一名幹事,開始單調的“品茶看報”工作,心中對仕途無感的同時,他開始從他熱愛的文學填補自己的內心世界。不為人知的是,後來的寫作原由來自他對紅樓夢的研究,他將一篇頗為得意的發韌之作《史湘雲是“祿蠹”嗎?》寄到有關刊物,但杳無音信。他不服氣,給紅學專家馮其庸寫了一封信,並寄去稿子,請馮老給以“回答”,問馮老看看自己是不是這塊料,馮老給予其充分肯定,自此他開始文學創作。而後來的帝王系列寫作,也是源於一次赴滬參加的紅學研討會上,有學者嘆息:康熙皇帝在位61年,詩文音樂樣樣精通,治國有功,卻沒有文學作品來表現他,實屬遺憾。二月河像在部隊點名一樣“騰”地站了起來:“我來寫!”而面對這位37歲的文壇無名小卒,眾作家學者均搖頭不欲理之。從那時起,二月河開始了他創作上的艱難沙漠之行。
總結其後來的帝王系列,他顛覆了以往對歷史人物的評判標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讓大家看到一個逼真的、立體的帝王形象,而且文筆好,故事佳,毫不隱諱地描寫宮廷爭鬥:父子猜忌,兄弟反目,群臣結黨,奸雄殺戮……讓人在閱讀的時候有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不僅讚嘆作者的功力雄厚之餘,因此一時之間洛陽紙貴,名聲大噪。當然,隨著名聲帶來的也有大量的批判者,批其為帝王立傳,思想中透著封建思想的餘孽,但二月河好像不為其動,他可能更加理解人性與人生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吧。
總之,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作品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為當時轉型時期的中國人提供了一種歷史的闡釋,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對歷史的理解,一種看天下的通達理解,促成了後來對清朝的持續的興趣。他的歷史解釋也許未必和專家的理解相合,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能有這么一套受到廣大人民民眾喜愛的作品,也算不枉此生,不虛此行了,再次遙祝老先生一路走好。
文學 二月河 康熙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