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作品中,日本人動不動就“切腹”,並以此為武士的最大驕傲,導致很多中國人都認為“武士道”神功附體後就不怕疼。武士道真的有如此神威,還是切腹背後另有玄機?
說到切腹就不得不說一說日本的武士階層。公元8至9世紀,日本庄園主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也為了爭奪更多的領土,開始大規模組織私人武裝,於是就誕生了武士階層。
領主出錢供養武士,必然會要求他們願意為領主奉獻一切,慢慢地就發展出了“武士道”這么一種思想。日本武士的必讀書目《葉隱聞書》中將其概括為:武士道是通向死亡之道。
日本歷史上關於切腹的最早記錄出現於公元10世紀末,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在日本人心中,腹部是靈魂和愛情的居所,切腹意味著將自己坦蕩的靈魂展示給他人。
對於一個有雄心壯志的武士而言,普通的死亡方式太過於平庸。切腹這種不求速死,只求痛苦,不求簡單,只求儀式的死亡方式是彰顯武士精神的最好體現。
每個時代的統治者都為切腹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平安時期,武士們丟失陣地或戰場被俘,為了向領主謝罪,武士們通常選擇剖腹自殺,以換取領主對家人的優待。
在江戶時代,切腹又大多以懲罰的形式出現。武士觸犯刑法,如果能夠切腹,法律上是允許他死後葬在領主旁邊的。這時切腹成了保全武士名節的一種手段。
江戶時代武士階層逐漸平民化後,切腹才真正在日本流行開來。切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武士變成平民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混入大量膽小鬼,這也使得切腹被賦予了更多含義。
最顯著的表現是,切腹變得越來越儀式化、複雜化。原本武士只要在肚子上切個“一字刀”或“十字刀”就行。到了後來,切腹前又要洗澡,又要更衣,做足了內心戲才願意去見天照大神。
切腹雖然會造成大量出血,但到死亡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切腹者要承受極大的痛苦。因為武士質量下降,為了避免發出呻吟,所以才出現了介錯人。
介錯人就幫死者砍掉頭顱的人,一般安排兩到三個。因為日本人也不是天生膽大,介錯人也會害怕。如果一刀沒有砍下,死者會更加痛苦,這時就要換第二個人上場。著名軍國主義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時,介錯人連砍三刀都沒搞定,最後換人砍了第四刀才成功。
幫別人介錯都會嚇得手抖,為什麼輪到自己切腹時膽子就會大呢?因為在江戶中期,日本人又發明了一種叫“扇子腹”的方式。
切腹者只要拿著扇子在肚子上比劃兩下,走完所有流程,最後直接介錯,這樣痛苦就會少很多。扇子腹出現後,切腹都搬進了室內,僅允許親人和摯友圍觀,事成之後屍體迅速下葬。
這就造成了我們僅在歷史資料中看到日本“誰誰誰”又切腹了,但很少有細節流出來。我們不懷疑日本有真正的武士存在,任何一個民族都不乏視死如歸的勇士,但切腹變得儀式化、隱蔽化後,確實為大量沽名釣譽者提供了契機。
切腹 介錯 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