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隱終南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陽人。父親叫種詡,原是吏部令史,調補長安主簿。 种放沉默好學,七歲時能寫文章,不與小孩們玩耍。父親曾令他考進士,种放以學業未成為辭,說不可以妄動。每每往來於嵩山、華山之間,慨然有隱居山林中的意思。不久父親去世,幾個兄長都營謀官職地位,唯獨种放與母親一起隱居在終南山豹林谷的東明峰,結草為廬,僅僅能夠遮避風雨。种放以教書為職業,向他學習的人很多,他以學生送的禮物來供養母親,母親也有向道之心,不執著食物的滋味。
种放得到辟穀術,在峰頂另外構堂,整天端坐遙望雲彩。 每到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食缺乏斷絕,只能吃芋頭板栗。种放喜歡飲酒,曾自種粘高粱自己釀酒,每日藉助清寂空山來放空心靈,因此得雲溪醉侯的稱號。 种放常常穿著短短的粗布衣服裹著頭巾,背著琴,提著酒壺,沿長溪逆流而上,坐在大石頭上,採摘山藥來佐助飲食,往往終日如此。 至月夜或至半夜,种放從豹林谷抵達州的外城七十里,他與樵夫一起徒步往返。 种放好道不好佛,曾撕開佛經用以制帷帳。 种放所撰寫的《蒙書》十卷以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等,人們很是稱許。 他所寫的詩歌居多,自稱“退士”,曾寫傳以記述他的志向。
初詔不出
宋淳化三年(992年),陝西轉運使宋惟乾向朝廷推薦种放,宋太宗下詔令讓人召見种放。 种放的母親責備他說:“我常勸你不要聚徒講學,你都隱居了,還寫什麼文章?如果你真的被朝廷任命而不能再隱居了,我將離開你獨自前往深山中隱居去。” 种放聽了母親的話後,對朝廷來人說自己有病而沒有動身出發。种放的母親把他的筆、硯都燒掉,與种放移居至更偏僻、人跡罕至的深山中去。 宋太宗有感於种放隱者的節操,下詔令京兆府賜給他錢財以供養母親,也不強迫种放入朝為官,並令官吏每年前去慰問他。 宋真宗鹹平元年(998年),种放的母親去世,种放三天不進水漿,在母親墓旁搭小屋居住守墓。 翰林學士宋浞、集賢院學士錢若水、知制誥王禹翶向朝廷上報种放因貧困不能夠埋葬母親的事情,真宗下詔令賜种放三萬貫錢、三十匹布、三十斛米以幫助辦理喪事。
再詔不出
鹹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書張齊賢對皇帝說,种放隱居三十年,不入城市十五年,孝行純正,足以激勵世俗,簡樸隱靜的節操不遜於古人。 真宗因此再此下詔,令洛陽官府派人前往种放所隱居的山上,以禮邀請种放來朝廷,官員帶了五萬貫行裝錢,种放謝絕了而沒有動身。
三詔而出
鹹平四年(1002年),張齊賢任京兆太守,又再次向朝廷推薦种放,並請朝廷加以褒獎。真宗賜詔說:“种放隱居山丘田園,博通古今,孝悌操行,為鄉里所推崇,其有古人遺風,為君子之常道。朕多次覽閱太守藩鎮的奏章,种放的行為彰顯了隱世之風,因此希望种放入朝,輔助我朝延續安寧的局面。現在派供奉官周旺帶詔書,召种放入朝,賜其布一百匹、錢十萬貫。” 九月,种放受詔入朝,進崇政殿面見皇帝時,种放依舊裹著頭巾,皇帝命他坐下來回話,並向其詢問民政、邊防之事。 种放說:“賢明的君王治理國家,靠的是對百姓的慈愛而已,對百姓唯有慢慢教育感化。” 對於真宗其他的問題,种放都謙讓而沒有回答。 當天任命种放為左司諫、直昭文館,賜給頭巾衣服簡冊腰帶,寓居在都亭驛,由職位高的官員設宴款待。 第二天,种放上表辭謝皇帝的恩命。 皇帝知道种放過去與陳堯叟交遊,命令陳堯叟勸諭他;又對宰相說:“朕尋求才能傑出的人,以擴大視聽,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鑑。像种放既然不樂於當官,也可以滿足他的請求。” 中書省傳下詔令,种放說:“我病居山林之中,皇恩多次加以禮聘,岩猿溪鳥的性情,堅決不敢以俸祿入仕為意。但皇上虛懷待士,晚食憂人之心,也不敢以羈絆束縛為念。”於是下詔不聽种放的謙讓。 幾天后,真宗再次召見种放,賜給緋衣、象簡、犀帶、銀魚,以及皇帝親筆寫的五言詩優寵於他,並賜予位於昭慶坊第一區的私宅一座,另加帷帳等常用器物,銀器五百兩,銀三十萬緡。 隔天謝恩,賜在學士院吃飯,從此种放多次得到皇帝召見對策。
屢退屢覲
鹹平六年(1003年)春天,种放上表謝恩,請求暫時返歸故山,真宗準許了他的請求。 种放將要動身出發,又被升任起居舍人,皇上命令館閣官在瓊林苑設宴為他餞行,皇帝賞賜七言詩三章,席上眾人也都作辭賦。 十月,派使臣到終南山撫恤慰問,把种放所居住的林泉等環境畫成圖呈獻皇帝,皇帝又下詔催促种放入朝覲見,种放以病未好作為答覆。
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种放來朝覲見,說歸山的時間很長,願按月計算不受俸祿,但皇上下詔令特別給之。 种放曾因看書賦詩,皇帝說:“种放的詩體例格式超過古人。聽說他歸山後,整天獨自居住,在一室中默默打坐。山水的快樂,也是與生俱來的性格。每每朕所詢問,都根據經典來應對,頗多裨益,朕所以優禮待他,原因是用來激發浮躁爭逐的人奮起。” 种放每次回到京城,來自秦雍等地的新徒弟多因此得機會聽課。
景德二年(1005年),提升為右諫議大夫。上表請求到嵩山少林寺養病,皇帝準許他的請求,命令河南府查核。 召見應對資政殿,在學士院設典宴,王若欽及當值學士、舍人、侍制都預宴。 宴席散了以後,又賜宴於王若欽的家裡。种放上表請求免都門設宴餞行的禮節。皇帝多次派太監慰問,賜給茶葉藥物。
景德二年(1005年)冬天,种放再次來朝覲見。景德三年(1006年),因兄長去世請求辭官返回終南山營葬,皇帝又召見种放並設宴賜詩。 种放在山上居住的茅草屋有五六處,吃野菜、蕎麥。上表求取太宗御書以及經書史籍音義疏注,全都滿足了他。 十月,又到朝廷,皇帝對宰相說:“种放近來以其事為崇高,每每有所詢問,很有可以採納的地方。朝廷雖然對他加封爵位官秩,但沒有能夠大加任用,當前眾人的非議沒有堵塞,所擔心的是种放收山懷藏。” 馬上派內侍任文慶帶著詔書示諭种放說:“朕統治天下,心憂勤政到太陽西斜時才吃飯,周遍延納才能傑出的人,物色隱士,思訪話語,來興盛各種事功。因為你隱居岩洞,絕跡於嘈雜而骯髒的地方,追蹤商山四皓之一的綺翁的遠跡,有曾子、顏回的美好行操,特地舉行賁園之典,果然符合我意。每每有所諮詢,回答完備詳細順乎道理,再看加以採納,蔚然具有才能謀略,很是開闊朕的心懷,很想大加任用。但因群情沒有詳悉,所以已發出的命令暫且延遲。現在四方的諸侯用來會聚,海內思念安定,正崇尚政治之本,希望敦厚時代風俗。你一定能夠考慮變化事物的本源,丹青王度,周備富國強兵的辦法,陳述制禮作樂的規定,返樸歸真,廢置刑法平息訴訟,輔助我不周到的地方,漸漸至於太平,選拔重用於主要的行政機關,輔佐愚昧的我。你應體會這種親厚禮遇,盡你的誠心聰明,敘述治理國家的大道術,述說致於君子的遠大謀略,全都寫在奏章上,以滋潤我的心田。輔助薄德的我,了解外朝的視聽,掌管樞務,做到最公正。”
种放上言說:“我讀書寫文章,實來自於師父的教誨,學古人嗜好隱退,本是求得山水的歡樂。思慮遵循天性以事奉最高的道術,有意於隱居,無心於做官。所幸運的是,國家教化成功,疆場停止打仗,百姓鼓舞,萬類歡悅。君王以蒲帛聘用我,寵愛我這來自山谷之人,君王之命,我恭敬的聆聽與領受。雖然入朝為官,慚愧的是自己出身於山野。事奉聖上於咫尺,聆聽陛下的教論。我列跡於君王侍從之中,著官府對王進行勸諫諍訟。雖然我是愚人之慮,但為竭盡忠心還是多次上表述;然而皇帝明察秋毫,我這些粗淺無見識的話也是於事無補。現在君王又向我諮詢禮樂制度、刑法為政的方法,對我這種小器微材,還打算重用。我想延續和變革還是適宜的,歷經三五年而出現變化,這種有松有弛的狀態,也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國家想建設好天下,躋納富壽,只有靠儒家二聖的廣有天下,總結歷史上百王的缺漏才行,而不是我這種粗鄙之人敢預論述的。當今德義顯明,鳳凰出而暴戾之氣止,像我這樣的才能,儼然並列。希望陛下洞察我的信,憐惜我守節之志向,考察並確定我這不循軌轍之馬沒有使主人覆壓的危險,使我這器皿免去製造溢盪的咎責,停止錯誤的聽取,是我歷來的心愿。況且我首次獻納之行,是不為者無位;參於清閒的應對,不為疏隔。又怎么敢隨眾附合而猶豫不決,默默不語呢?希望暫且列於諫院,或許少進入朝廷,可能更適合,名器無假。此保全的恩惠,切望仁聖賜予。”
當時先派陳堯叟宣諭旨意,陳堯叟親自詢問种放的意見,种放說:“我自從被徵聘召見,到遷任諫院,無所補報,被寵幸很多了。現在皇帝聖明,朝廷沒有錯誤的政治,我處在顯要的位置上,則是重增其過。”等到看到奏表,皇帝說:“种放能夠守本分懇誠辭讓,更是可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命令种放判集賢院,授予給事中。二年四月,种放請求歸山,皇帝在龍圖閣設宴餞行,命學士即席賦詩,皇帝親自做序。上呈所寫的詩,最後一章說:“我心慮停日,無復醉山中。”開始,种放做詩曾有“溪上醉眠都不知”的句子,因此談到這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正月,又召种放赴朝廷,上奏表請求賜告,皇帝親手寫詔書優禮答之。做詩歌賜給种放,同時贈送衣服、器具錢幣,命令京兆府每季派官員到山上慰問。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來朝覲見,陪祭汾陰,被授予工部侍郎。
晚涉微詞
种放屢次入朝,不久又回山,有人寫信嘲諷他出仕隱退之跡,並勸他放棄職位隱居岩谷,种放沒有理會。 种放終身不娶,厭惡喧囂之地,所以上賜的宅自都是位於僻靜的地方。皇上的俸祿恩賜十分優厚,晚年的种放也很注意車輿冠服與各種儀仗。种放後來在長安廣置良田,每年獲利可觀,也有強買強賣的,於是導致爭訟,門人族屬依仗他而恣肆驕橫。王嗣宗守京兆,种放曾趁酒醉謾罵他。王嗣宗多次派人責斥种放不遵守法度,乃條陳上奏其事。詔令工部郎中施護查究,恰逢赦恩而停止。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四月,种放主動請求返回終南山,皇帝又賜宴送他。种放所居的山林,百姓多隨意砍柴,特地詔令禁止。 种放就上奏表遷居嵩山天封觀側邊,皇帝派內侍就興唐觀地基建造府第賜給他。請假超過一百天,繼續給其俸祿。但种放還往來終南山,查看田地。每次出行必定給驛乘,在路上有時詬罵驛吏,估算糧具的價值,因此當時的輿論逐漸鄙薄他。
皇帝曾經舉行曲宴命令大臣們賦詩,杜鎬以向來不寫詩為辭,朗讀《北山移文》來譏諷种放。 皇帝告訴近臣說:“种放為朕說了很多事,但是外廷沒人知道。”因而出示种放所上《時議》十三篇,其目錄為:《議道》《議德》《議刑》《議器》《議文武》《議制度》《議教化》《議賞罰》《議官司》《議軍政》《議獄訟》《議征賦》《議邪正》。
安然離世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早晨起來,忽然取出前後奏章奏疏的草稿燒掉,穿道士衣服,召門生一起飲酒,幾巡酒後安然離世,終年60歲。死訊傳到朝廷,皇帝很是感嘆哀悼,親手寫祭文,並派內侍朱允中致祭。种放歸葬終南山,贈工部尚書,錄用他的侄兒種世雍為同學究出身。
史籍記載
《宋史·列傳·隱逸上·种放》。
主要成就
《宋史·朱震傳》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 邵雍的易學被稱為先天易學,據一些史料稱,其與陳摶所傳种放的先天圖有關。所謂先天圖,主要指的是乾坤坎離的圖式。
家庭成員
父:種詡,原吏部令史,調補長安主簿。
侄:種世雍,上賜同學究出身。
主要作品
《蒙書》十卷。
《嗣禹說》。
《表孟子上下篇》。
《太一祠錄》。
人物評價
宋真宗評價:“汝隱居丘園,博通今古,孝悌之行。鄉里所推,慕古人之遺榮,挹君子之常道。” 、“放體格高古。聞其歸,私居終日,默坐一室。山水之樂,亦天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