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飛彈

戰略飛彈

戰略飛彈strategic missile,戰略飛彈是指用於打擊戰略目標的飛彈。它是戰略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通常攜帶核彈頭,戰略彈道飛彈射程通常在1000公里以上,用於打擊政治和經濟中心、軍事和工業基地、核武器庫、交通樞紐等目標,以及攔截來襲戰略彈道飛彈。戰略核飛彈是衡量一個國家戰略核力量和軍事科學技術綜合發展能力的主要標誌之一。

基本概況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戰略飛彈用於打擊戰略目標的飛彈。進攻性戰略飛彈,通常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攜帶核彈頭,主要用於打擊敵方政治經濟中心、軍事和工業基地、核武器庫、交通樞紐,以及攔截對方來襲的戰略彈道飛彈等重要目標。戰略飛彈是戰略核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

戰略飛彈通常指指攜帶大當量彈頭、攻擊對方各種戰略目標的飛彈。它包括戰略彈道飛彈和戰略巡航飛彈。戰略彈道飛彈射程通常在1000公里以上,根據射程分洲際飛彈、遠程飛彈和中程飛彈。

世界上一般把射程1500公里以內的飛彈稱為近程飛彈;射程1500~3000公里的稱為中程飛彈;射程3000至8000公里的稱為遠程飛彈,8000公里以上的稱為洲際飛彈

分類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分為地地戰略飛彈潛(艦)地戰略飛彈、空地戰略飛彈等;

按作戰使用分為進攻性戰略飛彈、防禦性戰略飛彈(反彈道飛彈飛彈) ;

按飛行彈道分為戰略彈道飛彈和戰略巡航飛彈;

按射程分為中程、遠程和洲際飛彈。中程飛彈射程為1000~3000千米,遠程飛彈射程為3000~8000千米,洲際飛彈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各國按射程分類的標準不盡相同,例如美國、前蘇聯在限制戰略武器會談中規定:中程飛彈射程為1100~2700千米,中遠程飛彈射程為2700~5500千米,洲際飛彈射程在5500千米以上。

不同類型的戰略飛彈,其發射裝置和控制設備不同,發射方式也不同。

組成

戰略彈道飛彈一般是多級飛彈,主要由彈體、推進系統、制導系統和彈頭系統等組成。彈體是連線、安裝各部件和系統的圓柱形承力殼體,具有良好的空氣動力外形。推進系統是用於推進飛彈飛行的裝置,通常採用液體或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系統是導引和控制飛彈飛行的裝置, 由測量裝置、 計算裝置、姿態控制系統等組成。通常採用慣性制導、星光-慣性制導等。彈頭系統是摧毀目標的裝置,主要由殼體、核裝置、引爆控制系統等組成。有的還裝有子彈頭釋放機構、末助推控制系統和突防裝置。戰略巡航飛彈的組成與戰略彈道飛彈有所不同:戰略巡航飛彈彈體上安裝有彈翼;主發動機即巡航發動機,採用空氣噴氣發動機;助推器即加速器,一般是固體火箭發動機;採用全程制導系統;戰鬥部安裝在飛彈的前部或中部。

發展簡史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前蘇聯德國V-1和V-2飛彈的基礎上,開始發展戰略飛彈。美國先重點研製戰略巡航飛彈,於50年代初期和中期,先後研製成功"鬥牛士"、"鯊蛇"等中程、洲際巡航飛彈,有的裝備了部隊,但由於性能較差,不久陸續退役。與此同時,美國也注意了彈道飛彈的研究工作,並先後研製出"雷神"、"丘辟特"、"宇宙神"等中程和洲際彈道飛彈,於50年代末期開始裝備部隊。前蘇聯先著重發展戰略彈道飛彈,並在中程彈道飛彈研製成功的基礎上,又進行洲際彈道飛彈的研究工作;飛彈推進系統採用了並聯捆綁技術,將4台助推發動機捆綁在主發動機周圍,避開當時研製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多級火箭分離、高空點火等技術障礙,於1957年8月試射成功,從而縮短了洲際彈道飛彈的研製時間。美、蘇兩國早期裝備的戰略彈道飛彈都是液體推進劑飛彈。這種飛彈的主要問題是:飛彈在地面存放和發射,地面設備複雜;液體推進劑需在發射前臨時加注,發射準備時間長;生存能力弱,可靠性差,命中精度低,圓機率偏差約為4~8千米。

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為克服前期戰略彈道飛彈存在的問題,採用發射井內貯存、井內發射,並研製水下發射的潛地彈道飛彈,提高生存能力;採用固體推進劑、可貯液體推進劑,縮短發射準備時間;採用全慣性制導,改進制導技術,提高命中精度,使圓機率偏差縮小到4千米以內,最小可達幾百米;採用誘餌、假彈頭和抗核加固等突防技術,研製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美、蘇兩國分別於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裝備了集束式多彈頭;70年代初期和中期,裝備了分導式多彈頭,提高了突防能力和打擊多個目標的能力。

70年代中期以來,除進一步改進慣性制導系統和加固飛彈發射井外,為提高戰略彈道飛彈的生存能力,一些國家著手研製機動性能好的陸基戰略彈道飛彈。例如,前蘇聯的SS-24飛彈由鐵路列車載運機動發射;SS-25飛彈由汽車載運,在公路上機動發射,也可部署在加固的發射井內發射。同時還注重增大潛地彈道飛彈的射程,擴大核潛艇作戰巡邏海域,加緊機動式彈頭的研究,提高飛彈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使其具有摧毀硬(點)目標的能力。此外,加強新型戰略巡航飛彈的研製,以提高飛彈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60年代初期,法國開始研製戰略彈道飛彈,70年代初,地地中程彈道飛彈和潛地中程彈道飛彈先後裝備部隊,80年代初期,研製成功並裝備分導式多彈頭飛彈。60年代末期,英國開始裝備"北極星"A3潛地戰略彈道飛彈,並裝配了集束式多彈頭。

5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研製戰略飛彈,1966年10月27日成功地進行了飛彈核武器試驗。此後,又發展了遠程、洲際彈道飛彈。

現狀和發展趨勢 美、蘇等國先後研製和裝備的戰略飛彈已達90多種型號,現裝備的戰略彈道飛彈有30餘種。此外,還裝備有戰略巡航飛彈。戰略飛彈經過幾次更新換代,戰術技術性能不斷提高。射程在1000~10000千米以上;彈頭由單彈頭髮展到集束式和分導式多彈頭 ;彈頭(戰鬥部)威力有萬 、十萬、百萬、千萬噸梯恩梯當量級;命中精度(圓機率偏差)由數千米精確到幾十米;發射準備時間由十幾小時、幾小時縮短到幾十分鐘;發射方式由地面發射發展到半地下、地下、水面、水下和空中發射,由地面固定發射發展到機動發射,由發射井熱發射發展到冷發射等。

發展趨勢

戰略飛彈的發展趨勢主要是:改進制導技術,開發和研製更先進的制導裝置,不僅對彈道的主動段進行制導,而且對彈道的中段或末段也進行制導,進一步提高戰略飛彈的命中精度;研製一種彈道飛彈可採用多種發射方式和可裝配不同彈頭的飛彈,對飛彈和飛彈發射井進行抗核加固,進一步提高戰略飛彈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完善大型戰略彈道飛彈,並發展小型的、機動的、攜帶單彈頭的戰略彈道飛彈,研製隱身效果更好、飛行速度更快的戰略巡航飛彈,發展防禦定向能武器和動能武器的新技術,以提高戰略飛彈的突防能力;簡化飛彈發射裝置和設備,研製性能好的標準化零部件,進一步提高戰略飛彈及其設備的可靠性和維修性;逐步實現飛彈固體化、小型化和操作使用自動化,進一步提高機動作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常見類型

東風-5洲際地對地彈道飛彈

東風-41洲際地對地彈道飛彈

東風-31(JL-2)準洲際地對地彈道飛彈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俄羅斯SS-20地對地戰略飛彈

美國“民兵3”地對地戰略飛彈

美國“戰斧”陸上發射巡航飛彈

美國“和平保衛者”地對地戰略飛彈

美國“侏儒”地對地戰略飛彈

美國“三叉戟”潛對地戰略飛彈

法國M4潛對地戰略飛彈

美國“戰斧”海上發射巡航飛彈

東風-41

中國最讓人恐怖的戰略飛彈 東風-41

DF41--在逆境中成長的“赤色火焰”。

DF41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晚期開始研製。它是在原有中國DF4型老式彈飛彈基礎上的研製的。老式的DF4彈道飛彈是60-70年代開發的產品。由於採用了液態發射模式。導致的性能很差。絕大多數只能部署在陸基地面發射井中。

單彈頭弱勢明顯:老式DF4彈道飛彈因其早期中國國力與技術能力不足。因此,只能使用單彈頭打擊。不具備分導控制能力。同時沒有機動規避能力。曲線彈道一旦進入後,將無法在執行設定修改。美國國家防務安全評估委員會1993版評估報告:“中國DF4型彈道飛彈目前已經基本不具備“殺傷能力”國防部第二代防空飛彈。可以在其尚未進入打擊階段,將其有效攔擊。”所謂“有效攔擊”主要是指:DF4並不具備“核雲爆”的二次軟殺傷的後期效應。在加之其不具備分導能力。1顆飛彈可以搭載1枚100萬噸級彈頭。但是,一旦遭到攔擊。整個飛彈或者彈頭將不產生任何作用。最低起爆距離為20000米低於SM2的有效攔擊距離。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中國隨後於1991年開始開始更新DF41彈道飛彈。這種最新研製的彈道飛彈,改進了原有了制導措施。採用分導技術增加成功打擊機率。每顆飛彈可以搭載3枚核彈頭每顆當量10-25萬噸。總計當量約為30-75萬噸每枚飛彈。後期於1995年在此進行改進,增加了1顆誘飛彈頭。

採用末端制導+GPS全程定位跟蹤。修改早期彈道設計。增加了二次進入能力。彈頭採用“不可摧毀”設計,既增加了核高空雲爆的能力。每顆15萬噸級的核彈頭,在20000-25000米高空遭受攔擊後,會自動起爆。製造大約可以覆蓋1-2座大型城市的“核烏雲”單體彈頭裝有一排小余度彈道變化發動機。可以修正大約5-1500米距離。

軟殺傷能力按照美國國防部戰略情治單位探測發射數據推算。可一次性軟殺傷20-70萬人。(中低檔人口密度)。飛彈最大射程11240公里。採用3級固態裝藥的火箭發動機。採用一二級二次分離技術。在返回大氣層初期,分飛彈頭散落角度成不規則運動。隨之啟動彈頭助推發動機。修改每個分飛彈頭的軌道。便於規避對方所發射的攔擊飛彈。這是設計模式被目前美國軍方稱作:“多次修正式規避”類似與美國侏儒-13彈道飛彈。

常規裝藥可以使用子母彈。總裝藥量750-1000公斤。在進入大氣層後,實施分導自爆。可以一次性拋射大約20-100顆小型子母彈。每顆子彈質量100-15千克。(按照預置的子彈數量)可以打擊覆蓋一座以上中型城市。最小殺傷機率不低於200000萬人。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最大打擊精度一次修正精度範圍355米。二次修正小於300米。同時它還可以採用半核裝藥。既在3枚彈頭中其中1枚為核彈頭。其餘均為等同質量的常規彈頭。以增加核彈頭的生存幾率。

採用MZA重型軍用載重汽車。搭載實現了運輸-發射一體化。既運輸車也就是發射車。採用90°垂直發射。每輛載車1枚。從準備到啟動發射由原來的75分鐘縮短到34分鐘。僅次於侏儒13的32分鐘。全自動化定位裝填彈道。

美國國防部預計這種飛彈中國從1995年開始,總計試驗了大約5-7次。總計製造了大約40枚。但是此數據不包括2002以後持續生產的數字。目前預計總數不低於80枚。

相關知識

一、戰略飛彈與戰術飛彈區別

主要根據射程區分,大概4-600公里以內的算戰術性的,以上的算戰略性的.不過具體的區分各個國家不一樣.根據國情決定,無統一標準.按照西方也就是美軍的劃分標準,700公里以下算戰區飛彈,700公里-3000公里算中程飛彈,3000公里以上算洲際飛彈也就是戰略飛彈。在冷戰時代,美蘇進行飛彈控制條約談判時,爭論最大的就是中程飛彈的劃分,蘇聯認為部署在中歐的應該算戰略飛彈,因為這些都對自己的戰略縱深有威脅,美國不算.由於有兩洋的保護中程飛彈威脅不到他,他認為中程飛彈都只算戰術飛彈。因為以色列的傑里科-2可以打遍中東任何國家,雖然其基本型射程不過8-900公里,阿拉伯還是堅持把他視為戰略飛彈。同樣的道理,日本朝鮮的勞動-1以戰略飛彈對待,而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者美國眼裡只算戰術飛彈。

二、中國空地戰略飛彈的發展

作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打擊的一部分,中國的空中核打擊力量的發展是鮮為人知的.普遍的認為是空中核打擊能力有限,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事實上中國自核子彈爆炸成功後,曾先後研製過幾種型號的空地飛彈供戰略部隊使用。
在中國成功地發射地地飛彈之前,為了對付前蘇聯迫在眉睫的核威脅,首先使用轟炸機甩投核子彈成功,之後具有極佳低空突防能力的強5改裝機也能利用內部彈倉甩投核子彈,但強5航程有限,作為一種"玉石俱焚"的攻擊方式,在超過作戰半徑的地方甩投核子彈還是有可能進行核報復的.據說當時選拔的特等優秀飛行員在接受訓練時,無一人打退堂鼓,其愛國熱情感人肺腑.在地地飛彈發射成功後,並不斷有新型號出現的情況下,執行空中核打擊的壓力有所減輕。

70年代後期,有關的科研部門在成熟的巡航飛彈基礎上研製空地核飛彈,據信至少曾有過兩種型號的空地飛彈服役.這方面的保密性極強,外界對其知之甚少,最近隨著新型飛彈的服役,老型號的退役,人們才對其有一定了解.在84年的"航空知識"的某一期里,在介紹轟6國產轟炸機時,曾提到用空地飛彈進行戰略核轟炸任務.中國發展的一型空地飛彈發射重量大約1.5-2噸左右,射程100公里左右,單彈頭20萬噸當量,制導方式慣性導航加主動雷達,轟6戰略轟炸機使用.估計殲轟7,殲10,殲11及殲8Ⅲ也可使用.另一種型號是增程型,最大射程400公里左右,而不是外界認為的中國的巡航飛彈的最大射程不超過200公里,但其3噸多的發射重量只要轟6能使用.一個有趣的現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象,海軍航空兵的轟6反艦飛彈攻擊機是在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發展的,而不是戰略轟炸機在普通飛彈攻擊機的基礎上發展,這可能是需要有先後.這兩種型號的飛彈從當時發展的艦艦飛彈水平看,存在著不少不足,首先是巡航高度高,至少要在幾百米的高度,其次是精度低,偏差在幾百米到1千多米,不過使用核彈頭可能不會太計較精度,另外準備工作複雜,使用液體燃料,發射前注射。

進入90年代後,中國在成功地吸收了前蘇聯部分成熟技術後,發展了新一代空地飛彈.這種飛彈在某些方面很接近美國的"戰斧"式,超低空飛行,採用GPS全球定位技術,有多種制導方式,射程在600公里左右.而且有多種發射方式,可從陸空發射,估計未來的中國的大型軍艦可能也會裝備這種飛彈的發射箱,屆時將擁有與美國軍艦相似的打擊能力.這種飛彈可攜帶包括核彈頭在內的多種彈頭,精度極高,傳說偏差只有十幾米,在定型的多枚實彈射擊中,"其極高的命中精度連專家也沒預料到"。

中國現在還正在積極研製射程超過3000公里的巡航飛彈,預計下一世紀服役.在精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後,現在的技術難點是解決固體火箭技術,一但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將極大地提高中國巡航飛彈的性能。

中國研製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研究生產了三代戰略核子飛彈
中國第一代的戰略飛彈除巨浪□1以外,都是使用液體燃料的彈道飛彈,機動性能比較差,自動化性能也不高,洲際的飛彈基本上都儲存在固定的發射井裡,容易被發現,儘管經過了抗核加固,戰時生存能力仍然不高。中國的第一代戰略飛彈是:東風□1、東風□2、東風□3、東風□4、東風□5、巨浪□1,共六類型號。每個型號都有性能改進的亞型號,增加射程,提高制導精度(CEP),增加彈頭載荷,等等。在中國的第一代戰略飛彈中,東風□4和東風□5是洲際彈道飛彈,能夠攻擊美國。
中國的第二代戰略飛彈幾乎都是固體燃料的飛彈,體積小,機動性能強,自動化性能高,洲際的飛彈基本上都儲存在機動發射車上。儲存、豎起、發射三個功能都在一部汽車上,汽車在不同的洞庫之間機動轉移,偵察衛星和偵察飛機很難發現,具有相當強的戰時生存能力,是很厲害的核子反擊力量。中國的第二代戰略飛彈是:東風□21、東風□25、東風□31、東風□41、巨浪□2,以及一個型號的中程巡航飛彈。在中國的第二代戰略飛彈中,東風□31、東風□41、巨浪□2是洲際彈道飛彈,能夠攻擊美國
中國的第三代戰略飛彈主要是在核子彈頭上的改進。中國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戰略飛彈的核子彈頭幾乎都是大當量的氫彈頭,準備核子反擊時極大地摧毀敵方的城市用的。以大當量的核子爆炸來增加其核子武器的威懾力。中國第三代戰略飛彈的不同之處在於,核子彈頭向單一性能方面變化,極大地加強核爆炸的某一方面能量釋放,抑制核爆炸其他方面的能量釋放。例如以衝擊波能釋放為主,輻射能很小的核子彈頭;以中子幅射波能釋放為主,衝擊波能很小的核子彈頭;以熱輻射能釋放為主,核子幅射能較小的核子彈頭,等等。核子彈頭性能和效能的改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變,使核子飛彈便於在戰爭中使用,這是中國第三代戰略飛彈的重要特點。
在中國的第三代戰略飛彈中,長程的巡航飛彈研究生產出來,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核子武器的威懾力。
A,中國的第一代戰略飛彈
中國的第一代戰略飛彈由東風□1,2,3,4,5等陸基彈道飛彈和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組成。
(一)東風□1彈道飛彈(DF□1)
東風□1戰略飛彈實際上是德國V□2飛彈的變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從德國奪取了製造飛彈的專家,設計生產了SS□2彈道飛彈,蘇聯又將SS□2飛彈轉讓給了中國。中國對SS□2飛彈進行仿製,仿製的成品便是東風□1。
東風□1飛彈在一九六0年十一月仿製成功。飛彈射程僅僅六百公里,沒有實戰部署過。但是中國通過仿製SS□2飛彈建立了飛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飛彈專家
(二)東風□2彈道飛彈(DF□2,CSS□1)
東風□2飛彈仍然屬於蘇聯彈道飛彈的仿製品,射程一千五百公里的東風□2飛彈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試射成功。東風□2飛彈的制導系統比東風□1飛彈有較大改進,採用慣性制導和無線電制導並存的制導系統,飛彈射擊精度有所提高。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國以東風□2攜帶第一枚核子飛彈彈頭,從甘肅省雙城子基地發射,飛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東風□2飛彈曾經實戰部署過,現已退役。
(三)東風□3彈道飛彈(DF□3,CSS□2)
東風□3是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種戰略飛彈。射程二千八百公里的東風□3飛彈在一九六七年五月發射試驗成功。東風□3飛彈的改進型射程增加到三千五百公里,可以攜帶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武器。
東風□3的射程覆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大部分國家,中國生產的數量也較多。一九八七年中國曾經一次便賣給沙烏地阿拉伯三十六枚東風□3飛彈。
(四)東風□4彈道飛彈(DF□4,CSS□3)
東風□1,2,3等飛彈均採用一級火箭發動機,東風□4飛彈採用二級火箭發動機。東風□4飛彈的增程型射程達一萬公里。東風□4在一九七0年試射成功,一九七七年正式裝備部隊。
東風□4飛彈採用捷聯式全補償慣性制導系統,這個以氣浮陀螺和氣浮陀螺加速度表為核心的制導系統,使東風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4飛彈的命中精度高出東風□3飛彈所用的捷聯式雙補償制導系統數倍之多。
(五)東風□5彈道飛彈(DF□5,CSS□4)
東風□5飛彈的射程覆蓋全球。中國設計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的目的是能夠打擊美國本土的重要目標。
東風□5飛彈也採用二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其制導系統採用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穩定平台,制導精度達到攻擊戰略目標的要求。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可以攜帶多達十個以上的分導多彈頭,具有相當大的摧毀能力,東風□5是中國威懾美國的主要戰略武器。
(六)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JL□1,CSS□N□3)
巨浪□1飛彈是中國第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彈道飛彈。巨浪□1飛彈是裝備在夏級核子動力飛彈潛艇垂直發射裝置內的潛射彈道飛彈,具有比較好的機動性和隱蔽性。儘管美國有些人認為夏級潛艇噪聲極大,很容易跟蹤(5),但中國海軍的一些特殊戰術戰法仍然能夠使夏級潛艇脫離跟蹤進入太平洋。
巨浪□1飛彈射程二千七百公里,一九八八年八月發射試驗成功。夏級飛彈核潛艇上裝備十二枚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巨浪□1飛彈也有改進型,它的陸上型便是東風□21戰略飛彈。實際上巨浪□1飛彈乃是中國第一代戰略飛彈和第二代戰略飛彈之間的過渡飛彈型號。
B,中國的第二代戰略飛彈
中國的第二代戰略飛彈有東風□21、東風□25、東風□31、東風□41、巨浪□2等等。
(一)東風□21彈道飛彈(DF□21,CSS□5)
東風□21等等是從巨浪□1潛射飛彈衍生而來的,中國稱為「巨浪上岸」。中國考慮到需要機動性較強的中程飛彈,所以將巨浪□1變成東風□21。
東風□21飛彈在一九七八年開始研發,一九八五年五月試射成功。裝載於汽車上的東風□21戰略飛彈具有極強的機動性,一般的公路橋樑它都可以通過。飛彈的自動化程度也比較高,是效能可靠的戰略飛彈。
(二)東風□25彈道飛彈(DF□25)
東風□25飛彈的特點是彈頭重量比較大,大約二千公斤,它可以配載多個核子彈頭,也可以配載常規彈頭。東風□25飛彈射程1800公里,具有比較突出的戰術武器功能。
東風□25戰略飛彈同隨後的東風□31洲際戰略飛彈之間有突出的繼承性,東風□31飛彈的前二級運載火箭與東風□25飛彈的二級火箭相同。東風□25飛彈改進型射程二千五百公里,它覆蓋大多數亞洲太平洋國家。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三)東風□31彈道飛彈(DF□31)
東風□31洲際彈道飛彈採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儲存、豎起、發射三用車運載,是機動性很強的洲際飛彈。由於東風□31採用車載機動,所以在敵方發動第一次核子打擊的條件下具有比較高的生存能力。
東風□31飛彈採用彈上計算機控制的慣性制導系統,飛彈命中精度較高,也能配載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武器。東風□31飛彈的射程達八千公里以上,對美國有一定的威懾力。東風□31洲際飛彈同中國的第二代潛射彈道飛彈巨浪□2有著飛彈型號上的血緣關係
(四)東風□41彈道飛彈(DF□41)
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同東風□31洲際彈道飛彈的研究發展是同時進行的,在一九九五年五月東風□31飛彈試射前,東風□41飛彈就進行過高彈道試射。東風□4洲際飛彈射程達一萬四千公里,主要是威懾美國用的。
東風□41洲際飛彈同東風□31飛彈的差異主要是第三級運載火箭的不同,東風□41的第三級火箭推力更大。東風□41洲際飛彈也能夠配載飛彈頭,也採用地面車載機動發射,也有較強的生存能力。
(五)巨浪□2潛射彈道飛彈(JL□2,CSS□N□4)
巨浪□2潛射彈道飛彈是東風□31洲際飛彈的潛艇用型號。中國領導人稱此為「東風下海」,意思是在陸地上的東風□31飛彈下到海里去,變成潛艇發射的海軍用洲際飛彈。
巨浪□2飛彈裝備在中國的094級新型彈道飛彈核潛艇上,該飛彈核潛艇裝備了十六枚巨浪□2。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其核子潛艇的靜音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科技人員從西方國家獲取,第二方面是從俄羅斯獲取,第三方面是中國自己的技術進步。094級飛彈核潛艇是中國極其重要的核子威懾力量。
中國的第三代核子飛彈主要是在核子彈頭效能和性能的改變,在運載工具方面的改進並非主要的方面。中國的第三代核子飛彈,主要是開發出各種單一破壞力加強型的核子彈頭。由於單一性能核子彈頭的技術開發,中國在戰術核子武器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使核子武器實用化,便於在未來高科技局部戰爭中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