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模式

史達林模式

史達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史達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它形成的標誌為蘇聯1936年憲法的通過。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部門,通過指令性計畫集中進行資源配置,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運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政府通過計畫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由於蘇聯是在史達林取得領導權後開始全面執行計畫經濟,史達林從理論上對計畫經濟進行了概括,並使其成為蘇聯乃至於其他一些蘇式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所以,通常人們把計畫經濟體制稱為史達林模式。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史達林史達林
史達林模式的理論基礎是托洛茨基關於“超工業化”的思想,在列寧逝世後的黨內鬥爭中,這成為了托洛茨基“意圖損害農民利益”的罪證。史達林成為蘇聯最高統治者之後,很快結束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擊敗了堅持新經濟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開宣布停止實施新經濟政策,在全國範圍加速開展農業全盤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在事實上採納了托洛茨基的建國思想。

特點

史達林史達林
在經濟建設中,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強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畫之下,結果造成經濟部門發展的嚴重失調和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等問題。

經濟方面

史達林模式是一個以國家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計畫管理體制,它限制了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否定了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畫之下,並片面發展重工業,過多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實行高積累,多投資。片面發展重工業

政治方面

權力高度集中於黨中央的最高領導機構,黨政不分,共產黨管理一切,直接發布命令;管理一切國家事務,民主法制不健全,領導的終身制,基本不受民眾的監督,最後形成個人權力的高度集中。

影響

積極影響

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史達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史達林模式”創立是取決於當時蘇聯極為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已開發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消極影響

但是這種高度集權不僅以自由市場的不發達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為了保全自身,而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史達林模式要求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絕對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國家專政機關作為後盾。於是必然出現出現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製作風盛行的現象,因為這些不過是鞏固國家統治的方式而已。史達林模式和民主、現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蘇式社會主義的國有化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有化的區別在於,史達林模式是在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作為後盾的方法來壯大資本,同時資本必須由國家實行絕對控制;社會主義國有化旨在限制和消滅資本,以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來代替資本關係,生產資料的控制權將逐漸由社會接管,並且這一切建立在資本關係發達並走向衰落的歷史條件下。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史達林模式的命運。隨著過度集中的體制和日益發展的市場因素的對抗性矛盾走向頂點,史達林體制最終走向崩潰。

在空前的經濟成長速度下,掩蓋著經濟效率極低的現實,這表現在: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第二,在計畫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第五,國家對經濟資源的壟斷,造成國家機關內腐敗滋生。所以這種經濟成長必然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史達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來。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並最終造成了蘇聯1991年解體.

模式

它使蘇聯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為後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物質基礎。但高度集權模式阻礙蘇聯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誤區。同時,在史達林模式下,農民的物資極其匱乏。

原因

①社會經濟結構:小生產經濟曾一度占優勢,經濟相對落後。

②思想文化因素:缺乏民主傳統,封建專制思想殘餘濃厚;農民的小農意識是其溫床。

③過渡時期的諸多客觀因素:

A、階級鬥爭激烈;

B、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的客觀需要;

C、帝國主義包圍下的險惡環境及戰爭的危機感;

D、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等。

④史達林個人方面的因素:對黨內鬥爭的錯誤處理方法;理論認識上的失誤;思想方法上的絕對化等。

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與史達林模式中的一些事件很相似
1.中國的大躍進(比如其中著名的大煉鋼鐵)很像蘇聯的發展失衡與計畫體制——一個方面上去了,其他卻全停滯不前(有些甚至在倒退,如當時的中國農業)。

2.農業過度集中,損害農民利益,挫傷積極性,導致農業發展停滯不前,這很像中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3.在時間上,蘇聯的新憲法通過於完成集體化之前,而中國的54年憲法也通過於三大改造之前。中國雖然在此也載了跟頭,但比蘇聯輕很多——有蘇聯的例子,誰還會犯一模一樣的錯誤

又一個事實證明,一種制度出現,一般走有利弊兩面,一個時期適用,另一個時期也許就要更新了,這正如法國大革命期間的羅伯斯庇爾——當恐怖政策已經幫助法國度過危難時期,他們仍然使用此政策,最終在政變中被推翻,若此一時彼一時,適時更改制度,也許事實會是另一個樣子。

4.史達林模式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

首先要注重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既要重視重工業,還要重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還要充分發揮市場貨幣關係,尊重價值規律,使企業有充分的自主權,不能單純以行政令命管理經濟;其次要注重改善民生,協調積累和消費的關係,不能過分地剝奪人民利益來求得國家的發展;再次要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反對個人權利凌駕於法律之上,杜絕盲目的個人崇拜;最後,要堅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尤其是要反對任意犧牲弱小國家民族的利益來滿足大國的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