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Web 3.0一詞包含多層含義,用來概括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的方向和特徵,包括將網際網路本身轉化為一個泛型資料庫;跨瀏覽器、超瀏覽器的內容投遞和請求機制;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語義網;地理映射網;運用3D技術搭建的網站甚至虛擬世界或網路公國等。
以上的總總都是web3.0的某一個方向,但是開端和標誌往往是其中的某一點達到了人們心目中理想的位置,此時web3.0都會回應現實中的某一項技術的普及和大熱。而當上面總總都實現的那一刻,web3.0也就實現了自身的完備,到那時也許我們就該討論4.0的時代何去何從了!
歷史
Web 3.0是針對Web 2.0提出的,較有名的首次提及是在2006年初Jeffrey Zeldman的部落格中一篇批評Web 2.0的文章中。
2006年5月,Tim Berners-Lee曾說:
“ 人們不停地質問Web 3.0到底是什麼。我認為當可縮放矢量圖形在Web 2.0的基礎上大面積使用——所有東西都起波紋、被摺疊並且看起來沒有稜角——以及一整張語義網涵蓋著大量的數據,你就可以訪問這難以置信的數據資源。 ”──Tim Berners-Lee,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會上,Yahoo創辦人兼執行長楊致遠作出闡述:
“ 目前對Web 2.0的歸檔和討論很多。藉助網路級別所能達到的效能,網路的力量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我們同時也看到最近4年出現了更富級的設備以及更富級的與網路互動的方法,不僅僅體現在遊戲機和移動設備這樣的硬體,同時也體現在軟體層面。你不一定得是計算機科學家才能創作出一個程式。這種現象在Web 2.0里初現端倪,而3.0將更加深化,是一個真正的公共載體……專業,半專業和消費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創造出一種商業和應用程式的網路效應。 ”──楊致遠
在這個峰會上,Netflix創始人Reed Hastings闡述了定義Web術語的簡單公式:
“ Web 1.0是撥接,50K平均頻寬,Web 2.0是1M平均寬頻,那Web 3.0就該是10M頻寬,全視頻的網路,這才感覺像Web 3.0。 ”──Reed Hastings
2007年8月7日,谷歌執行長Eric Schmidt出席首爾數字論壇時被與會者問及Web 3.0的定義, Eric Schmidt首先開玩笑的地說“Web 2.0隻是一個行銷術語,而你剛才正好發明了Web 3.0這個行銷術語。”隨後他談及了自己的具體看法:
“ ……(Web 3.0)創建應用程式的方法將不同。到目前為止Web 2.0一詞的出現主要是回應某種叫做“AJAX”的概念……而對Web 3.0我的預測將是拼湊在一起的應用程式,帶有一些主要特徵:應用程式相對較小、數據處於Cloud中、應用程式可以在任何設備上運行(PC或者行動電話)、應用程式的速度非常快並能進行很多自定義、此外應用程式像病毒一樣地擴散(社交網路,電子郵件等)。 ”——Eric Schmidt
2010年11月16的網路高峰會(Web 2.0 Summit)中Mary Meeker指出Web 3.0 由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and Search 所組成
自2006年底以來,Web 3.0一詞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是越來越多爭論的焦點,這個現象正持續到目前為止。
定義爭論
關於如何定義Web 3.0,及其所代表的含義的爭論非常激烈,觀點也琳琅滿目。
將網際網路轉化為資料庫
邁向Web 3.0的第一步是“數據網路”這一概念的體現,結構化數據集以可重複利用、可遠程查詢的格式公布於網路上,比如標準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子集XML,RDF和微格式。最近SPARQL的發展為網路上以RDF方式配發的資料庫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查詢語言和應用程式接口。數據網路讓數據契合和應用程式互用性更上新台階,使數據像網頁一樣容易訪問和連結。在數據網路時代,重點主要是如何以RDF的方式提供結構化的數據。全語義網時期會拓寬語義範圍,這樣結構化,半結構化甚至零散的數據內容(比如傳統的網頁、文檔等)都能以RDF和OWL語義格式的形式普遍存在。
向人工智慧進化的道路
Web 3.0也被用來描述一條最終通向人工智慧的網路進化的道路,這個人工智慧最終能以類似人類的方式思辯網路。一些人對此表示悲觀,認為這是不可企及的構想。然而,像IBM和Google這樣的大公司已經在使用一些正提供驚人的信息的新技術,例如通過挖取學校音樂網站的數據來預測未來的熱門單曲。同時也有人提出是否智慧型系統將是Web 3.0背後的推動力,抑或智慧型會以人的形式出現,即某體系的人們(例如delicious這樣的協同過濾服務,Flickr和Digg這樣人工抽取網路資源)以及他們之間如何互動。
語義網路和SOA的實現
和人工智慧的方向有關聯,Web 3.0可以是語義網概念的實現和擴充。各學院正在研究開發一種基於描述邏輯和智慧型代理的推理軟體,這樣的軟體通過運用表述網路上概念和數據之間的關係的規則來進行邏輯推理操作。
Sramana Mitra對語義網成為次世代網際網路基本要素的看法不同,並提出了一道封裝Web 3.0的公式
Web 3.0 = (4C + P + VS)
Web 3.0也被認為和服務導向結構及語義網的具體體現有關。
向3D進化
另一條可能的道路是Web3D聯盟擁護的3D化構想,包括將整個網路轉化為一系列3D空間,採用第二人生啟發的概念。 同時也提供新的方式在3D共享空間連線和協同。
延伸性定義
Nova Spivack建議將Web 3.0的定義延伸至當前各大技術潮流邁向新的成熟階段的具體體現,包括:
無處不聯網,寬頻網普及和發展,移動通信設備的網際網路介入。
網路計算,“軟體就是服務”的商業模型,Web服務互用性,分散式計算,格線計算和效用計算(又“雲霧計算”)。
開放技術,開放API和協定,開放數據格式,開源軟體平台和開放數據(如創作共享,開放數據許可)。
開放身份,OpenID,開放名聲,跨域身份和個人數據。
智慧型網路,語義網技術比如資源描述框架,網路實體語言,SWRL,SPARQL,語義應用程式平台和基於聲明的數據儲備。
分散式資料庫,萬維資料庫(“World Wide Database”,由語義網的技術實現)。
智慧型應用程式,普通語言的處理。機器學習,機器推理,自主代理。
擴展革新
Web 2.0以AJAX概念為契機,提供了高仿桌面應用程式的網路應用程式,激勵用戶生成內容和搭建具有向心力的社區,並以高耦合的技術形成輕快有效的商業模型。在此基礎上,Web 3.0被認為肩負著發揚2.0的精神,並衝破目前Web 2.0所面臨的障礙。因此通過對目前Web 2.0所面臨的瓶頸和具體實例進行分析,可以對Web 3.0作一些展望。
語義
Web 3.0區別於 Web 2.0中最重要也是最被看好的一點就是語義網路,甚至被人們認為會持續研究至下一個網路時代,直至出現類似人類的方式思辯網路。它主要包括了:智慧型網路(智慧型主體)和智慧型套用(智慧型個體)。實現語義網路,即實現了初級的智慧型網路,它包括了垂直搜尋,機器的學習、推理和自主代理,智慧型個體的個性化等等一系列變化
頻寬
用戶所在區域的網路的頻寬均值,將直接影響到網站內容的投放和索取,是制約富級網際網路應用程式發展的一大瓶頸。
速度
雖然許多網站使用異步JavaScript和標準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子集XML/JSON以及各種UI Widgets來實現仿桌面應用程式的網路應用程式,但這些前台程式的速度都無法與傳統桌面程式媲美,為了實現桌面程式界面的一些常見功能(如拖拽、排序、縮放等),必須使用複雜的JavaScript,這樣容易造成許多用戶的瀏覽器回響延時甚至假死,進一步降低用戶體驗。
草根化
目前網路應用程式的開發門檻仍然較高,並且較為封閉,這樣雖然可以滿足開發一般的以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為主導的應用程式,卻制約了用戶生成程式(“User-generated application”)的發展空間。在向用戶生成程式過度的期間,值得注意的應用程式、技術和概念有:
Mash-up,更人性化的Mash up如Microsoft Popfly項目協同,Basecamp,Bugzilla,project net,Google Earth,facebook API
構想
從web1.0到web2.0是網際網路的一次劃時代的飛躍。一方面,網際網路上的內容提供者不單純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媒”,幾乎每個人,只要擁有一個賬號,便能夠將自己的觀點、見聞、照片“公之於眾”。在web 2.0時代,網際網路上內容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另一方面,大眾開始有權利、有機會參與社會生活中大大小小見聞時政的討論。也就是說,web 2.0 將網際網路和普通網民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
然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有越來越多的人不簡單地滿足於與網際網路普通的互動,他們需求一種與移動網際網路的“親密”融合。 其實當前我們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移動網際網路產品謀求這種“迎合”,例如微信推出了“附近的人”招攬了大量的用戶,網易新聞、人人網等積極推廣自媒體, 團購網站客戶端推出基於LBS的商品查找和推薦功能,微博利用地理信息增強用戶間的互動……太多這樣的產品和實踐讓我們不得不相信,此非彼web!
我們看到,正是由於智慧型終端(尤其是智慧型手機)在普通人群中大量普及,我們幾乎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刻都能從網際網路上獲取有用的或感興趣的信息,同時參與社交。更重要的,我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發布個人的位置信息,使用與社會活動密切相關的服務,這樣的變化不僅僅是web 2.0的發展,它應該是代表這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
基於這樣的變化,我們認為,一個網際網路的新時代即將到來——web 3.0!什麼是web 3.0呢?它不僅僅是web 1.0的簡單內容獲取與查詢,也不單純是web 2.0的大眾參與和內容製造,更是網際網路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大融合!
首先,基於位置的信息共享和由此帶來的附加價值會愈加重要。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通過位置信息隨時記錄自己的足跡,獲取周圍的信息(新聞、優惠信息、可以參與的活動等)。同時,服務提供者可以通過位置信息幫用戶擴展社交、推薦優惠、提供精確化的查詢。
其次,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網際網路的結合將成為明顯的特徵。 在web2.0 時代,用戶如果要參與論壇討論,或者評價一條新聞,都不得不守在電腦跟前參與內容製造與信息互動。而現在,智慧型移動終端已經逐漸改變了大眾的行為方式。在公車上,在捷運站里,看到有人拿著手機刷微博、發微信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了。更重要的,我們已經漸漸習慣了出門拿地圖軟體找路導航,用團購軟體隨時隨地團購晚餐,打開支付寶錢包付款,甚至用滴滴或快的打車……而在其背後,是網路服務提供者為用戶各種社會生活量身定製的各種服務。web 3.0時代必將是網際網路和大眾社會活動的大融合! 有意思的是,web 2.0常常要求用戶”走進來“坐在電腦前進入網際網路生活,而web 3.0更提倡用戶”走出去“參與社會活動並隨時隨地使用服務、發表見聞。
最後,web 3.0將是多種新技術的融合和發展。近幾年很火的大數據、雲計算、高速高可靠行動網路、物聯網、智慧型硬體等新的技術和概念無一不和web 3.0密切相關。正是因為web 3.0全民隨時隨地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和web的融合,才有了大數據爆發式的需求增長。雲計算不僅可以用來處理web3.0時代的大數據,而且簡化了web3.0時代服務製造者開發服務的難度,並為服務的高效和高質量提供保障。高速高可靠性行動網路保證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訪問web,提供了人與web融合的媒介。智慧型硬體和物聯網讓更多的設備接入網際網路,融入用戶的社會生活,是web 3.0時代的基礎。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智慧型硬體和物聯網,那么web 3.0根本無從實施;如果沒有大數據、雲計算和高速高可靠性行動網路,web 3.0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將受到限制!
如果說web 2.0 可以從時間維度上將用戶納入網際網路的範疇(用戶在網路生活中的信息製造可以串成一條時間線),那么web 3.0 又從空間上將用戶納入網際網路(用戶基於web的行為活動構成一張時空網)!很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人與網的真正高度融合,我們或許可以利用web3.0記錄自己的一生,讓它幫助我們做更精密英明的決定,幫助我們更加高效地工作、更加愉快地生活。相信,這一天離我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