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a Parks即羅莎·帕克斯
羅莎·帕克斯-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1913年2月4日-2005年10月24日)是一位美國黑人民權行動主義者,美國國會後來稱她為“現代民權運動之母”。
人物介紹
羅莎·帕克斯,原名羅莎·路易絲·麥考利,高中時因為要照顧年邁的祖母輟學。婚後,在丈夫雷蒙德·帕克斯鼓勵下,她重新修學拿到文憑,並且積極參與黑人組織“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在當地的民權活動。
1913年2月4日,羅莎·帕克斯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基吉(Tuskegee, Alabama,名為羅莎·路易絲·麥考利(Rosa Louise McCauley)。雙親名為詹姆斯·麥考利和李奧娜·愛德華茲,分別是木匠和老師,她有美國黑人、切羅基-克里克(en)裔,和蘇格蘭-愛爾蘭裔的血統。羅莎·帕克斯的祖母是蘇格蘭-愛爾蘭人。
年幼時,羅莎·帕克斯罹患慢性扁桃腺炎,深受身體狀況所苦。當父母分居時,她和母親一起搬到Pine Level,恰好在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外圍。在農場和外祖父母、母親、與弟弟Sylvester住在一起,並在那裡長大,後來在非裔的循道宗新教聖公會開始她的終身會員身份。
十一歲前,她的母親讓她在家自學。此後,她進入蒙哥馬利的女子工業學校,上學術與職業的課程。帕克斯繼續到一所由阿拉巴馬州黑人教師大學創立,提供中等教育的實驗學校,但為了照顧她的祖母,其後是她的母親,在她們雙雙病倒後,她不得不退學。
1955年12月1日,時年42歲、當裁縫的帕克斯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就座時,一名白人男子走過來,要求她讓座。
這無關“尊老愛幼”的美德。在美國內戰後種族隔離依然盛行的美國南方,法律明確規定黑人與白人在公車、餐館等公共場所內需分隔,且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在北方,法律認可的種族歧視也使黑人被許多行業和社區拒之門外。
帕克斯拒絕了白人男子的要求。儘管當年早些時候,蒙哥馬利就有兩名黑人婦女因同樣遭遇而被捕。這次也沒有例外,帕克斯遭到監禁,並被罰款4美元。
她的被捕引發了蒙哥馬利市長達381天的黑人抵制公車運動,組織者是當時仍名不見經傳的一名浸禮教牧師馬丁·路德·金,這個名字後來被冠以反種族隔離鬥士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榮譽。這場運動的結果,是1956年最高法院裁決禁止公車上的“黑白隔離”;1964年出台的民權法案禁止在公共場所實行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政策。帕克斯從此被尊為美國“民權運動之母”。30年後,她追憶當年:“我被捕的時候沒想到會變成這樣。那只是很平常的一天,只是因為廣大民眾的加入,才使它意義非凡。”
她2005年10月24日去世,30日遺體就被運到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安放在大廳中供全美民眾瞻仰。包括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在內的美國政治領袖與數千民眾一起參加了安放儀式,參議院牧師率領大家為她祈禱,專程趕來的一個大學合唱團,現場高唱愛國歌曲〈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遺體被安放在國會供民眾瞻仰的殊 榮的女性。總統並下令,帕克斯葬禮11月2日在底特律舉行,屆時全美國所有公共建築都降半旗。美國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六十年代形塑出來的。帕克斯也因此被美國國會命名為“民權之母”。
最感激帕克斯的當然首先是黑人。美國國務卿賴斯在追悼儀式上說的一句話最有代表意義:“沒有帕克斯,我就不可能今天以國務卿的身份站在這裡。”同時,帕克斯也深受白人民眾熱愛,因為她為黑人爭取權利的運動同時塑造了美國的社會正義與公正精神,為大部分美國人爭取到了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帕克斯的尊榮來自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一個人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塑像揭幕
2013年2月28日電據外電報導,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先驅羅莎・帕克斯的銅像雕塑揭幕儀式27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舉行。總統歐巴馬和國會領導人出席儀式,這是美國國會首次將一尊完整的非洲裔婦女塑像放在國會大廈的塑像大廳中。歐巴馬說,“帕克斯的一生充滿尊嚴和優雅”,她在一個特殊的時刻改變了美國和整個世界。歐巴馬表示,把帕克斯的塑像安置在國會大廈中,表明了她在美國歷史締造者中的位置。
1955年,在美國民權運動進行到一個關鍵轉折點時,帕克斯在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一輛公共汽車上拒絕為一個白人男子讓座。帕克斯遭到逮捕,最終導致了一場長達一年時間的公共汽車抵制運動。1956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公共運輸上禁止實行種族隔離政策。
帕克斯2005年以92歲高齡辭世。美國郵政總局2013年2月4日發行了一枚郵票,紀念帕克斯誕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