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NewAge Music----新世紀音樂?
也有譯作新紀元音樂的。關於她的起源眾說紛紜,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這種音樂形式的出現不會早於70年代。那時候出版的牛津音樂詞典也沒有New Age這個條目。60年代末期,德國一些音樂家將電子合成器音響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即興表演方式,啟迪了許多新進音樂家運用更多元的手法開拓新的領域。該時期的音樂己具備了New Age的發展雛形。到了1973年,在舊金山一群素昧平生的音樂家在某個音樂節上相會,這些人忽然發現雖然他們以前沒交流過,可是互相之間的音樂卻有很多共通之處。他們的音樂都是從冥思和心靈作為出發點而創作的,這種類型不同於以前的任何一種音樂,他們把這種非流行、非古典、具實驗性質的樂風取名為New Age,它指的是一種“劃時代、新世紀的音樂”。90年代的今天,New Age音樂呈現出了更多樣化的風貌。樂界已形成一股百家爭鳴、各擁其妙的新勢力。正因如此,New Age不只是一個單純界定樂風區別的名詞,而是象徵著時代的演進、形而上精神內涵改良的世紀新風貌。
在這裡還有個小典故,New Age 又指The Aquarian Age (寶瓶座時代),西方神秘學家認為人類正進入寶瓶座時代,象徵了人類將從物質的追求過渡到自己內心的探索,雖然在物質方面人類有人種、膚色、語言、宗教信仰等等的不同,但人類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共通點。正因為這一點,所有人都是同宗同源的,平等的。正如Secret Garden的主創羅夫蘭(Loveland)所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秘園。你可以在這裡尋求慰籍。當你一個人靜下心來聆聽《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就會知道此言不虛了。
New Age 音樂時常在我們的周圍響起,現在越來越多的廣告開始用New Age 作為背景音樂;很多電視片也傾向於用新世紀作為自己的結尾曲;各大商場也發現,用新世紀代替原先的流行音效果更好。如果再仔細尋找的話,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音樂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小時候喜歡看趙忠祥解說的《動物世界》,而對這片子的開始曲總是念念不忘,直到長大了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正宗的新世紀,曲子名叫《Westay》,可以在《The Future Sound Of World》這張專輯中找到。
粗聽上去,新世紀音樂介於古典樂和輕音樂之間,但新世紀更富於變幻,因為她並不是單指一個類別而是指一個範疇,她包括了幾乎所有不同以往,象徵著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涵之改良的音樂。因此,你會發現能被稱為新世紀的音樂是如此豐富,一切自然界的聲音都可能出現在音樂中,所有種類的樂器在此一視同仁,其中的人聲更是豐富,從歌唱家到土著樂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一般而言,新世紀還是有其特點的:
其一,新世紀音樂很少有強烈的節奏(但ENIGMA的音樂卻有很明顯的節奏),這點同饒舌和搖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兩者幾乎通篇就是各種打擊樂,除了節奏還是節奏。對於新世紀而言,有了節奏就可能受限制。
其二,新世紀的旋律感常常很少。這點不同於流行樂,流行樂需要優美易記的旋律,以便於讓每個人都能唱。有時候聽了好幾遍某首新世紀樂曲,還是記不住她的旋律,這便是新世紀賦予大家極大想像空間的原因了。
其三,新世紀音樂總是避免使用刺耳與急促的聲音,因為這會增加音樂的壓力,從而破壞聆聽者的感覺。
其四,新世紀音樂的基礎是是合音與和諧音,她摒棄了爵士和搖滾的發聲方式,因為這會帶來不和諧與不悅耳的感覺。
在80年代中期新世紀已經逐漸成熟,雜誌開始設立新世紀榜單。1986年舉辦的第29屆葛萊美獎的獎項中,也增設了[年度最佳新世紀唱片]的獎項,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是演奏豎琴的奧地利籍音樂家:佛倫懷德。這算是New Age首度明確地成為音樂類別之一的標誌。
NEW AGE名家簡介 :
班得瑞
被稱為世界花園的瑞士,宛如是造物者從地球彼端分別出來,用以向世人揭示仙境的風光。那幾乎象是童話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圍圈著人間難得純粹的聖地。從瑞士的大地懷抱里,孕生出Bandari這個夢幻的抒情演奏樂團。將屬於瑞士的湖光山色,在音樂中予以唯美地具象。每一個音符,都代表層層壓縮到內心裡的感動、誠懇、溫情地。雖然聽似天籟般遙遠,卻點點滴滴敲著心門。就象久違的老朋友,僅隔一壺茶,交換著你的故事和他的故事。奇妙的是,在你們之間幾乎沒有語言的隔閡和橋樑,有時連音樂本身,也經常被遺忘在你們心的共鳴背後。當演奏聲響起,四下空間裡便隨著你的心事起伏微妙的變化,空氣變輕了,往事變近了。長久貼在心上的埋怨如今變得連自己也譏笑了,BANDARI的音樂具有為心靈洗滌灰塵,為暗夜點亮燈光,那能量化身為鑽石顆粒狀的瑞士陽光,夾帶著一段段精緻堆疊的樂句,不斷撞擊沉寂已久的靈性。於是你能重新完成更多生命所交付的課題,在處身周圍搭建起你自己的仙境。
BANDARI由一群年輕作曲家,演奏家,音源採集工程師組成的[BANDARI]樂團,在瑞士發跡,於1990年紅遍歐洲,樂團的靈魂人物[奧利弗,史瓦茲在德國便是一位多才多羹的音樂人,入乎所有音架領域都看得 到他的足跡.但終生摯愛新世紀音樂的他,選擇了貢獻一身才華的目的地— [BANDARI]音樂了採集真實的自然界音效,上山下海,甚至露宿山林,對[BANDARI]來說是家常便飯,團員們堅信,唯有瑞士才是[BANDARI]音樂的最佳註腳,而來自大自然的創作靈感也是最具臨場感動的。[BANDARI]的音樂不只是悅耳好聽,同時是最純淨,最一塵不染的新世紀音樂典範。
雅尼 Yanni
人們把雅尼(Yanni)稱作是一個用音樂講述生活的人。從他的身上可以感到古老希臘的浪漫詩意與年輕美國的奔放現代的融合。Yanni 的作品將高雅的古典交響樂與絢麗的現代電聲樂巧妙地結合起來。他曾說過:“我的目標是用感情與人們溝通,我捕捉到了生活的感受並把它溶於音樂之中,音樂將會給聽眾帶來希望的撞擊。”
Yanni出生在希臘南部的一個海濱小鎮。少時因為家境不好,無法受到正規有序的音樂教育,但這並不能抑制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的成長。他可以不需要任何譜子而僅憑超人的記憶,準確地記下聽過的任何音樂中
的每一個音符。
雅尼曾為許多廣告、電視片製作配樂(完美的愛人)《I Love You Perfect》是1989年美國電視網電視長片,雅尼承襲他一貫
的清新風格,為整部電視片營造出浪漫動人,寬闊自由又略帶傷感的樂風,完美呈現出劇情的情境轉折及劇中人物的悲喜心緒。他擅長用電子合成技術將古典音樂以現代人的視角做重新詮釋。在繁忙喧鬧的快節奏生活之中,偷得半日閒來聆聽Yanni的音樂, 也許可以找尋到一份久違了的輕鬆和休閒。作為一個擁有獨特創作方式的音樂人,Yanni 不願被納入任何流派,他獨創著一般魅力獨具的音樂潮流。
神秘園
Rolf Lovland(羅爾夫. 勞弗蘭):出生於挪威南部的Kristiansand。他9歲時就組建了樂隊,並開始嘗試作曲。他是樂隊的作曲、製作人和鍵盤手。
Fionnuala Sherry(菲奧諾拉. 雪莉):出生於愛爾蘭Kildare的小鎮Naas。她成長於一個音樂家庭,很小就開始學習音樂。她是樂隊的小提琴手。
神秘園是一支著名的新世紀音樂風格的樂隊,它由挪威作曲家兼鍵盤手羅爾夫. 勞弗蘭和愛爾蘭女小提琴手菲奧諾拉. 雪莉組成。1994年,他們在歐洲歌唱大賽中初次相遇,那時勞弗蘭已是知名的詞曲作家,由於對音樂有著難以想像的相同的理解,他們走到了一起。1995年,他們的探路之作《夜曲》一舉奪得歐洲歌唱大賽冠軍。1996年4月推出首張專輯《來自神秘園的歌》大獲成功,影響遍及世界各地目前樂隊已出版了三張專輯。樂隊的主要風格是溶合了愛爾蘭空靈飄渺的樂風,挪威民族音樂及古典音樂,樂曲恬靜深遠,自然流暢,使人不知不覺便已溶入其中。除了勞弗蘭極具想像力的作曲和編曲,雪莉靈氣十足的小提琴演奏也是十分值得一提,在成立樂隊之前,雪莉還曾為愛爾蘭著名歌手謝妮.奧康娜和范.莫尼森的專輯作過伴奏。 他們合作創造的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為苦悶的人生帶來希望,填補了空虛的心靈。以該<<夜曲>>為主打曲灌成的第一張C D<<神秘園>>令人耳目一新,也賦予新世紀音樂持久的生命力。以往,新世紀音樂多是曇花一現就消逝,但這張CD竟能長期留在CD排行榜上,面世一年多,就賣了近七十萬張;跟著第二張CD<<白石>>也同樣受歡迎,不僅獲得歐美樂迷好評,中國的樂迷對他們的音樂更為喜愛,在上海和北京的演出,反應之熱烈比得上天皇巨星。
<<神秘園>>是新時代新音樂的標誌,讓人從無厘頭的流行音樂,轉而欣賞純真而富有高尚生活品味的詩意音樂,淨化城市人已飽受污染的心靈! 勞弗蘭這位挪威天才音樂詩人,認為在永恆的世界,只有愛才能夠決定我們的命運,讓我們以歡歌來迎接新世紀來臨,以愛來締造美好和平的新生活環境。
Bella Sonus
撲朔迷離的迷魂之樂
Bella Sonus是由鍵盤手Robert Smith以及吉他手Angel Suarez於2000年所組成的二人電子音樂組合。 生於1959.4.21的Robert Smith曾經自組過搖滾樂隊,也曾出過個人搖滾專輯,上圖就是其樂隊的照片。而Angel Suarez則是一位嫻熟的Flamenco(法蘭明高)吉他手。兩人的合作令其音樂創作雖然脫胎於Enigma,卻又融合了搖滾的激烈與法蘭明高的浪漫,擁有自己的發揮和特色。他們在電子合成器的技巧方面絲毫不遜色與許多 名家大師。尤其是Robert Smith出色的錄音混音技術,使他們的音樂在人聲處理上與Enigma各擅勝場。倘若你喜歡Enigma或者Deep Forest,你一定也會喜歡這支新興的電音樂隊。
Bond 古典辣妹
“她們是音樂的精靈!她們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女子弦樂四重奏!”一位紐約資深音樂評論家由衷感嘆。她們就是“Bond 古典辣妹”。
“Bond 古典辣妹”是由第一小提琴Haylie Ecker、第二小提琴Eos、中提琴Tania Davis與大提琴Gay-Yee Westerhoff,四個來自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女孩們組成。她們美麗、性感、前衛,最重要的是他們秉異超人的音樂天賦和自由不羈的精神。在樂隊成立之時,這四個精靈就決定揚棄一貫以來的古典音樂結構,而將古典音樂其深遠的底蘊與世界各地多種多樣的音樂元素及現代的數碼編曲技術完美的融合在自己的創作中。無論是加勒比海的拉丁音樂,還是倫敦街頭的電子曲風,無論是土著風格,還是東歐民謠,在她們的原創作品中都成了閃耀著生命跳躍的靈性,以及讓每一個人情不自禁隨之舞動的無形力量!
在很短的時間裡,他們不但橫掃世界各國流行樂的各大獎項,包括在英國獲得四項金獎及美國紐約排行榜的第一名,而且在每一個舉行音樂會的地方,都掀起人們的狂熱反響。就在今年一年的時間裡,她們就在土耳其、荷蘭、法國、美國等許多國家進行了非常成功的巡迴演出。當他們在紐約時代廣場演奏成名曲Victory時,立刻成為全城焦點,所有的人從四周的摩天大廈里、腳手架上、來回穿梭的計程車里一起欣賞她們的音樂。
看過“古典辣妹”演出現場的人,很容易通過現場激情四溢的熱烈氣氛,把她們和曾經風靡中國的另一位“黑發辣妹”陳美聯繫起來。其實,她們的經理人梅爾·布希,此前正是陳美的經紀人,她們也正是梅爾·布希和陳美不歡而散後的“換代產品”。也許,當時梅爾·布希只是想跟陳美賭一口氣,但是,這卻無意中成全了四個有著遠大理想的美少女。
在梅爾·布希的調教和環球唱片公司重金打造下,“古典辣妹”一鳴驚人。2000年10月用100萬英鎊製作的處女唱片《誕生》,將古典風格、東方民謠、勁舞和搖滾結合起來。強勁的節奏、眼花繚亂的炫技、如夢如幻的電聲伴奏,令無數年輕人如醉如痴。出色的音樂才華甚至使她們的專輯一度同時登上古典與流行的排行榜。但是僅僅靠唱片是遠遠無法使古典辣妹贏得如此魅力的,性感誇張的形象加上令人瘋狂和窒息的現場演出,是她們的另一大法寶。
suzanne ciani蘇珊·希雅妮
蘇珊在1982年發行她的個人首張專輯「愛欲之潮」(Seven Waves)。至今已擁有十張的個人演奏專輯、個人雷射視盤、CF及電視配樂、樂譜冊,並獲得四次葛萊美獎提名,同時更是Billboard排行榜上「新世紀音樂」(New Age)的常勝軍。
這些榮譽無法完全代表聆聽蘇珊。希雅妮音樂的感動。蘇珊的音樂創作融合了古典的技巧,並以現代鋼琴的表現詮釋出簡單、輕盈的音樂空間感,彷佛跟大自然合為一氣,無限延伸人類的感性想像。
早期蘇珊的創作有著濃郁的電子風格,除了因為她曾與電子合成樂的開山祖師Don Buchla工作外,她並為自己設計了一款名為Buchla的電子合成樂器,往後十年她便以這台機械 做為她重要的創作樂器。而她的個人首張專輯「Seven Waves 」也成為早期電子樂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第二張專輯「愛的速率」(The Velocity of Love),蘇珊與因電影「火戰車」而獲得1981年最佳電影配樂獎,並以專輯「南極物語」而在全球擁有高知名度的新世紀音樂電影配樂大師範吉利思(Vangelis)共同合作演奏。這次的合作機會讓他們二人私底下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友,並且也讓此專輯有了極佳的銷售成績。
專輯中的同名主打曲<愛的速率>成為蘇珊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品。此外,專輯更登上了美國著名的新成人抒情電台(New Adult Contemporary)的點播排行榜。
1985年,蘇珊開始與Private Music唱片公司合作,在這個階段她總共發行了五張專輯,並屢獲葛萊美獎的提名,透過BMG唱片公司的發行,使全球樂迷更加了解她。合作數年之後,蘇珊亟思轉變,她開始想參與自己專輯的錄製工作,於是她結束了跟唱片公司的合作關係,搬至北加州,放棄電子合成樂的創作,重拾古典音樂的精神。
蘇珊與喬組了一家名為Seventh Waves的公司,在1994年發行了「琴夢」(Dream Suite)專輯,這張專輯是她首度嘗試與大型管弦樂團合作。之後她錄製了「浮光掠影」( Pianissimo II)專輯,這是她第二次嘗試專輯獨奏的型式,並在次年又得到葛萊美獎提名,這已是她第四次提名葛萊美獎了。此外她認識了許多住在北加州的音樂家與藝人,並開始衍生製作「最真的夢-音樂會現場實況錄音」的概念。
隨著「最真的夢」專輯發行,蘇珊展開全球巡迴音樂會,1997年她在歐洲巡迴演出,1998年的10月她來****演出,繼之再到拉丁美洲演出。
「我的音樂是絕對追尋自然,因而它可以超乎國界,跨越種族、文化的藩籬。」用蘇珊對自己音樂的詮釋作結尾。我們期待以她的琴聲翱翔天地之間.
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萊曼
Billboard告示牌排行榜稱她為“世上實實在在的絕妙天籟”,她的成就令所有女藝人望其項背,她是雄霸流行古典樂壇巔峰的跨類音樂天后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萊曼)。 莎拉布萊曼創造了女人所未曾創造過的成績 ──她是第一位同時登上跨國流行、古典和跨界音樂最高地位的女性。儘管她的地位和聲望都極高,可是一提到月的神秘,她的感覺還是和一般人一樣,充滿了原始和天真的幻想。
被喻為最強古典/流行跨類天后的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萊曼)再創巔峰,推出新世紀全新專輯—《LaLuna》(月光女神)全球版。該專輯收錄15首作品,[月光女神]中,月亮就成了她的靈感來源,她一共以五種語言來演唱,尤其是最後一首[憂鬱的星期天]更讓大家聽到她難得的爵士唱腔。 包括70年代百萬金曲“Soarborough Fair”,這首原本是英國傳統民謠,因為賽門與葛芬柯二重唱在70年代將它翻唱、收錄於電影《畢業生》的原聲帶中,而成為20世紀最後30年間歷久不衰、最膾炙人口的名曲之一。西班牙最受歡迎的合唱團Meoano1988年的暢銷金曲“Hijo De La Luna(月亮之子)”,以神話的口吻講述一個關於白化症小孩的悲劇,並以天上的月亮與一個吉普賽女人的聯結對照來陳述。
最驚奇的是“Figlioperduto”(迷失的孩子),整首作品莊嚴中不失動人的旋律,充滿戲劇化的張力。很難想像這首歌曲竟然是改編自貝多芬(1770—1827)的第七號交響曲,配上的歌詞與舒伯特的藝術歌曲經典“魔王”相當相似,戲劇性的對話鋪陳、懸疑緊張之中帶著哀愁的氣氛,最後以孩子被黑夜裡的魔王(精靈)帶走,象徵了孩子的殤喪(或更抽象的迷失)。
另一首“A Whiter Shade of Pale”(蒼白的淺影),曾在1967年橫掃全球流行樂壇,在英美的各流行榜都榮獲冠軍,至今已有為數相當多的翻唱版本,“Procul Harum”這首歌最為人稱道的是它原曲之中管風琴的運用,相當類似巴赫作品的巴洛克式風味,卻充滿60年代氛圍的迷幻虛無,同時這一首作品長久以來也被視作華麗的Classical Rock里程碑之一。《月光女神》在美國地區發行首周以五十萬張立即掛牌金唱片,並讓莎拉首度進入Billboard流行專輯榜Top20,同時三度榮登古典跨界榜冠軍,全球戰績亮麗。
集古典與流行舞台劇演唱的百老匯舞台劇天后莎拉·布萊曼千禧年推出精彩的翻唱專績《月光女神》,再次顯示其超凡脫俗的演唱才華與絲絲入扣、純美無比的聲線魅力
Deep Forest森林物語
Deep Forest1992年由Dan Lacksman,Eric Mouquest以及Michel Sanchez三位音樂家創建於法國。 其中Dan Lacksman是製作人,後兩位擔當演奏重任。Dan Lacksman是比利時人,生於1950年。他從1969年起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擔任錄音工程師,1970年開始運用合成音樂器材製作歌曲。1979年,製作Marc Moulin LIO的專輯,創下數百萬張的銷售量。其後又曾為Thomas Dolby, Sparks及Yellow Magic Orchestra製作專輯而名噪一時。1980年,他成立自己的音樂公司,到1993年,製作了Deep Forest第一張同名專輯,在世界各地創下驚人銷售數字。到現在為止,Dan-Lacksman仍然執著的將他專業的技術與觀念,不斷地為音樂注入新生命。而Michel Sanchez及Eric Mouquet則是在聯合國科教組織的全力支持下,深入非洲中部的雨林地帶,以簡單的錄音器材將薩伊、喀麥隆及中非共和國矮人部落等地的傳統民謠記錄下來,再以現代化的電子合馬樂器摻進現代音樂的質感製作而成。身為世界音樂的先驅,融合了現代電子鍵盤樂器、各民族傳統音樂以及自己的創作,Deep Forest儼然已為世界音樂界最具代表性的頂尖領導團體。
Enigma的<return to innocence>和Deep Forest的<Sweet Lullaby>,可謂廿世紀末世界音樂的兩大最著名代表作:同樣都曾採用過****原住民民謠做為音樂取樣素材的這兩支樂團,又以Deep Forest同時在市場及樂評間所獲之好評更勝一籌。Deep Forest不僅以各張專輯在英、美、法多國創下金唱片與白金唱片的銷售紀錄,更獲葛萊美與MTV音樂獎等單位之四項獎座的提名肯定,並曾榮獲葛萊美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大獎。原本Deep Forest的成立,就是要深入發掘埋藏在全世界角落裡的聲音,因此他們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在這將近十年的樂壇歲月里,Deep Forest走訪了非洲、亞洲、中南美洲等十數個未受現代文明污染的地區採集有聲樣本,將之吸收融合加入強勁有力的流行及舞曲節奏中,以他們自己獨特的音樂語彙,將古今東西不同文化相互溝通串聯。
謎 Enigma
Enigma!謎一般的音樂……
Enigma!一種難以形容的聲音……
Enigma!帶來令人神往的意境與旋律……
這是一支來自德國的樂隊,以其神秘主義風格吸引了無數樂迷。神秘主義的主題用現代電子樂來表現,使人產生一種時空交錯的奇妙感覺。其中的人聲也非常美妙:女聲亮麗動人,如夜鶯一般悅耳;男聲低沉隱約,令人著迷。樂隊的音樂取材也非常廣泛,源於世界各地。NewAge音樂愛好者都應該非常熟悉“Enigma”這個標誌性的音樂品牌,但大多數聽眾卻很難對Enigma的音樂輕易地來一次概括或者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或許另外還有一些朋友並不知道Enigma是何方神聖,不了解他們的風格,但是一旦屬於Enigma的熟悉旋律響起,您一定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短歌行特別為大家製作這個“破解Engima之謎”音樂專題正是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他們的音樂足跡與音樂風格。
Enigma源自於希臘文,英語解釋為“謎,不可思議的東西”,因此很多國內聽眾甚至媒體將Enigma稱之為“謎樂團”或者“英格瑪樂團”。其實這個稱謂並不確切,Enigma只是一個“project studio(策劃製作組)”,而非由若干固定演唱成員組成的樂團。
那么Enigma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音樂呢?雖然我們習慣並籠統地將之歸入“NewAge”,但卻很難描述Enigma的獨到特色。製作人Michael Cretu曾經道出過其中的玄機,事實上Michael Cretu一直想走出歐洲傳統流行音樂的束縛,他所鍾愛的音樂風格偏向於Pink Floyd和Yes,但這類非主流音樂類型在日益商業化的市場中已經越來越難聽得到。Michael Cretu便開始朝著自己理想的王國邁進,自己寫作,並且在不少作品中動用了兩種非常奇特而且不為世人熟知的聲音——秘魯風格的排蕭和由修道士演唱的類似格里高里聖歌風格的旋律,編曲上再襯以灑脫、懶散的Disco節奏,由此構成了Enigma極富個性的基本框架。因此在Michael Cretu所營造的獨特音樂世界中,我們即可以隱約感受到古典嚴肅音樂的影子,又可以直接感受到通俗流行的電子配器;能聽到最悠遠的少數民族部落自由而悠長的吟唱,又能夠欣賞到教堂唱詩班莊嚴而宏大的和聲。也因為這些,Michael Cretu拒絕掌聲和榮譽以及別人給Enigma“定製”的風格上的定義。
神思者S.E.N.S.
擅寫心靈音樂的“神思者”著名音樂作品有《愛情白皮書》和《二千年之戀》,“神思者”從創作《悲情城市》時冒起,他的音樂充滿了圖畫色彩.
們是文學家。旋律如詩、如散文、如歌詠,文雅雋永,煥發美的氣息。一個是玩搖滾出身,一個是音樂學院畢業,兩個音樂路線相悖的人結合在一起,已經是不可思議。他們的音樂卻因此時而溫柔,時而奔放,更顯和諧的奇妙。
他們是畫家。紀錄片也好,電影也好,電視劇也好,他們總能順著劇情和畫面,尋找最貼切的音樂風格。於是乎,一部有一部的經典配樂從他們筆下誕生:海上絲綢之路三部曲、故宮三部曲、悲情城市,更有數不清的日劇。聽著音樂,曾經看過的感人畫面卻自然而然的浮現眼前。即便不曾看過的,似乎也能從音符的跌宕中,想像出劇中人的悲歡離合。配樂精湛若斯,我以為已經不該再用“配”這個字了。神思者的確無愧於“日劇配樂之王”的美譽!
Era 創世紀
Era,英文原意為“時代、世紀”,我自己譯名為“創世紀”,是一個風格與Gregorian(格林高利合唱團)接近的音樂團體,其靈魂人物是法國音樂家Eric Levi。關於Eric Levi,我們所知的確實不多,甚至也只在Era的作品中見過他的名字。而且他也不屬於高產型的音樂家。Era至今為止僅發行過3張專輯,分別是1998年的《Era》、2001年的《EraⅡ》以及2003年剛剛發行的《The Mass》。發行數量並不多,但都是頗受歡迎的作品。Era系列幾張作品獲得的成功反響,為他與日俱增的名氣奠定了優厚的基礎。
如果說Gregorian是在Enigma第一張專輯的音樂風格基礎上強化格林高利聖歌和宗教元素而發展出來的,那么同樣也可以說Era是借鑑與繼承了Enigma、Deep Forest、Gregorian等名家的成功元素並加以進化創新而生的。總體來看,Era與Gregorian兩者的音樂類型都是聖歌與現代器樂的融合,甚至乍聽起來,還頗為相似。不過學習並非罪,刻板模仿才是可恥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如Enigma那樣能開一派之先河的。如前所說,Era本來就是對前人成功經驗的繼承和發展,關鍵在於比以前是否有所突破和變化。而經過市場考驗的結果是上,Era成功了。
比起Gregorian全男班的陣容(Sarah Brightman的獻聲畢竟是少數),Era無論在和聲還是領唱上,都加重了女聲的成分,因而整體風格都顯得更柔和、更溫暖。我覺得Gregorian的歌聲像高居聖壇之上的肅穆之歌,多少有點兒“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Era的則更人性化,像是就在我們身邊的平民歌聲。這裡並無任何褒貶之分,純粹只是我個人感覺上的不同罷了。而且由於女聲的加重,Era的聲部明顯比Gregorian來得更豐富,而且女聲領唱的戲分更重了。此外,Gregorian很注重樂曲的整體氛圍的營造,而Era的曲子旋律性更強,很易上口,感覺上更流行化一些吧。這也許正是Era成功的秘訣之一。
Vangelis范吉利斯
一位堪稱偉大的音樂家。他集創作,演奏和音樂製作於一身,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全才,被人們譽為“現代的華格納”。早在1973年,電子音樂剛剛起步,大家就連Newage為何物都不甚明了之時,他已經用電子合成器開始了自己的音樂探索。他的許多史詩般的電子音樂作品和電影配樂皆深得樂迷們的鐘愛,其中最知名的作品如1981年的 《Chariots Of Fire(烈火戰車)》,1983年的《Theme from Antarctica(南極物語)》,1992年的《1492~conquest of paradise(哥倫布傳)》等等,都是享譽全球的巨作。其中烈火戰車以及哥倫布傳更都榮獲當屆的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確實實至名歸。Vangelis的作品多達數十張,但他的性格與Micheal Cretu差不多,都喜歡過著近似隱居的生活,埋首於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所以他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並不熟悉,但他的作品從不曾耳聞的人我猜可能不多。事實上,他的許多音樂,比如以上的三大作、Pulstar(脈衝星)、喜馬拉雅山等等,都曾被不計其數的影視作品甚至廣告引用過。相信許多人聽過他的專輯後可能都會發出恍然大悟的“喔!……”
Chris Spheeris
浪漫而瀟灑的紳士,英俊的面容後面是一位傑出的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從小多才多藝的他,八歲就能在畫布上畫抽象畫,十一歲開始嘗試寫詩,十二歲便抱著他自己的吉他為其寫歌,到了十五歲他開始將其詩作譜上曲韻後,正式開創了他的作曲生涯。後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遇見了另一個吉他手Paul Voudouris,之後便開始學習其他的樂器,比如鍵盤和貝司等。1985年他和著名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並推出了個人第一張專輯<Desires Of The Heart 心中的渴望>,並由此開始他的輝煌生涯。其實,Chris Spheeris已浸淫New Age樂界達十年之久,只因缺乏跨國唱片公司集團作有計畫的密集宣傳,才會在知名度上遜於其他音樂家。但就音樂的質感而言,他重現愛琴海濱歷史氛圍的功力可說無人能及。由於對宗教儀式特別感興趣,他在旋律創作上受東正教、希臘民謠的影響極深。年輕時他尤其喜愛披頭四、德彪西的音樂,大學時期遠赴英國鑽研哲學的經歷更讓他始終念念不忘希臘文化的根源,再加上嗜愛以旅行來觀察歐洲各地的風土人情,也難怪他的專輯名稱總是從探索人類心靈活動或懷想古文明風采的角度出發了。他輕車熟路的駕馭著希臘古典美態的音樂,同時給這種迷人的音樂灌入了各種世界音樂、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從而產生了屬於他自己的音樂,一片由吉他和鋼琴為主樂器,以柔慢而穩定的節奏來演繹的浪漫,輕緩卻沒有絲毫拖沓和迷廢的音樂空間。聽他的音樂是一種休閒和回憶的享受,更給與我們一種的全新的安逸享受氛圍!Chris Spheeris目前共推出過12張專輯,雖然數量難比前兩位,但在AMG All Music上也獲得了甚高的評價。
馬修連恩(matthewlien)
公元1965年5月10日,美國南加州聖地亞哥,MatthewLien呱呱落地。小Matthew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他還有一個姐姐。Matthew5歲時父母離異,Matthew和姐姐一起跟著母親生活。雖然家境不富裕,母親卻執意要培養小Matthew的音樂才能———她為兒子買了一架鋼琴,從此把音樂帶進Matthew的人生。母親的培育讓Matthew逐漸掌握音樂技能,而父親卻影響了Matthew以後的音樂方向。和妻子離婚後,Matthew的父親便一人住到了加拿大的育空地區。小Matthew年滿7歲後,每年夏天都會去育空陪伴父親。加州的陽光永遠照耀不到育空這片樂土,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讓小Matthew異常興奮,他在湖面漂浮,在森林裡玩耍,和自然如此親密地接觸讓小Matthew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環保意識,而浸染於自然山水則讓Matthew靈性畢現,隨著年齡的增長,Matthew的音樂旅程中越來越多地沾染上山林水溪之氣,直到有一天,他成為徹底的環保音樂家。
1990年,25歲的Matthew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MusicToSeeBy》,一鳴驚人。Matthew音樂中表達出的冰山、湖水等育空風景令聽眾有直觀之感,Matthew也憑此獲得育空傑出人士的榮譽。此後的4年時間裡,Matthew一口氣發表了《InSoManyWords》(無以言盡)、《VoyagetoParadise》(天堂之旅)、《TouchingtheEarth》(感受大地)以及《CaribouCommons》(馴鹿宣言)等四張作品。這些作品一脈相承地展現了Matthew的音樂思想。其中,前三張專輯還是在表達自然風景,而第四張《CaribouCommons》則標誌著Matthew音樂道路的突破,它與接下來的《BleedingWolves》一起,成為Matthew的經典之作。<br>1994年,Matthew憑藉單曲“BleedingWolves”拿到了極光獎“最佳原創音樂獎”,1995年,他又獲得極光獎四項提名,並拿到“傑出音樂創作獎”和“音樂類傑出個人獎”,可謂碩果纍纍。Matthew並不光做自己的音樂,1993年,他擔任專輯《LouiseProfeit-LeBlanc》(原住民故事)的製作人,同年他還製作了北極及加拿大運動會專輯《LifeCycle》。1994年,為《YukonGold》(育空之金)配樂製作等。
1997年,已經名揚天下的Matthew來到中國,探訪東方文化的神韻。這一年,他與中國音樂家們共同探討音樂,還研究了一些他過去從未聽過的東方古樂器。散發神秘魅力的古樂器令他如痴如醉,並迅速把這些成果運用到他的新專輯《confluence》(匯流)中去。中國樂器的造型簡單,取材於大自然,有著寬廣的音域、動人的音色。Matthew靈感突發,把他原本陌生的亞洲樂器與已經爛熟於胸的西方樂器巧妙融合,令《Confluence》相當特別。《Confluence》完全摒除了電子合成樂器,而是用大量的東西方樂器營造出最真實的畫面。Matthew用中國二胡與提琴呼應,用中國嗩吶與薩克斯風搭配,用簫與愛爾蘭笛應和,用琵琶與班糾琴融合,搭配出天衣無縫的整體效果。《Confluence》的錄音工程浩大,有多達50多人參與錄音,最後還由混音大師BernieGrundman進行製作,使之成為Matthew音樂生涯里的又一高峰。
Matthew的音樂雖然被人們稱為是環保音樂卻有別於“激進”,他只是把手中的樂器幻化為攝像機,真實地記錄下自然的各個角度,然後作為記錄片播放出來。重視“呈現”而不是“說服”,是Matthew音樂“世界觀”層次上的特立獨行,也正因此,人們受到的震撼反而越大:那種消除了一切語言、文化、地域隔閡的公正、尊重與融合,使聽Matthew的音樂變得輕鬆起來。隨著時代的發展,Matthew所倡導的環保概念正越發深入人心,而他的音樂正像窖藏的美酒,愈久彌香。陳美
陳美是當今少數成功的前衛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她那狂野奔放的新新人類形象橫掃流行和經典兩界,征服無數年輕樂迷,那一把電子小提琴更是艷光迸射,可以狂飆出令人血脈賁脹的效果。其實,陳美的“離經叛道”形象在樂評界一直見仁見智,有人驚奇、有人激賞,也有人誓死難以接受。然而透過唱片公司標新立異的包裝背後,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陳美一身紮實的小提琴基本功。可反映出她對古典傳統作品的觸覺和修為,叫不曾深入了解陳美另一面的人大跌眼鏡.
恩雅 Enya
恩雅高雅的舉止就象從童話故事中走出來的小公主似的。她穿著天鵝絨的晚禮服,話語溫柔的說著帶給她創作新專輯The Memory of Trees的靈感。“那時我想到了愛爾蘭的神話,德魯伊特教僧侶將藥草匯集在樹下,他們甚至住在樹林裡。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些樹木,我們就能通過大自然的眼睛看到遠古的故事。我們就能領悟到更多。” 恩雅目前的作品就是這第三張個人專輯。這張充滿了這位愛爾蘭歌手獨特而富有神秘感的聲音的專輯是繼恩雅的獲得舉世成功的Watermark (1988)和Shepherd Moons (1991)之後的又一張專輯。因為這些高費用製作的曲都是在都柏林市郊恩雅自己的工作室里製作完成的,需要通過上百次的多聲道技術合成覆蓋聲音,所以這種製作方法需要時間,耐心和一個完美的團隊。 恩雅1962年出生於Donegal郡的Gweedore,她是六個孩子中最小的。十八歲時她加入她的哥哥姐姐,成為著名的樂隊Clannad的歌手和鍵盤樂器演奏者。 在恩雅二十歲時,Nicky 和Roma Ryan夫婦——製作人、詞作者、經理人——將這位富有天賦的音樂家置於他們的庇護下。六年來他們以恩雅的風格作為基礎一起創作著。多年來Roma一直在收集各種日記,隨筆,詩歌,故事。現在她將這些作了改變,使之成為恩雅的歌詞。歌詞主要涉及古老的讚美詩,神話,精靈,天使,傳說中的人物,同時也涉及信仰,希望,鼓勵以及一些新奇的領域。“在我的歌曲中我可以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我可以自由的飛翔,漂浮,遊動。Roma的歌詞給了我這種美妙的可能性。” 事實上,恩雅不會游泳。她喜歡在都柏林附近的山中漫步。“我經常工作很長時間,有時工作到很晚,我幾乎迷失在工作中。” 這個大自然的忠實熱愛者的帶有靈氣的音樂有時被人們笑稱為“新時代產物”或者被劃入“民間音樂”。這使創作者不是十分開心。“我的音樂屬於各個領域,它可以是新時代的,古典的,流行的。我不認為我的音樂可以簡單的劃入某個範圍,我的音樂是獨特的,它就是它。 恩雅的獨特的音樂為她帶來的物質成果是可觀的。恩雅由此獲得了兩座別墅,工作室,以及一些馬匹。恩雅很少看書,她只聽她自己的音樂,她既沒有丈夫也沒有男友。她的一生似乎只為音樂。“音樂帶給我無窮的快樂。”
Ginkgo Garden 銀杏花苑
銀杏,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早的樹種,早在2億50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時代就已經紮根於太古世界之中,有活化石之稱。銀杏樹的生命力極之頑強,在日本廣島長崎的核子彈災滅之後,是最先重現大地的植物,而且毫無受輻射影響的變異情形,實在令人嘖嘖稱奇。正因如此,在日本銀杏被譽為“希望的使者”。銀杏的扇形對稱的葉子,由於其葉子邊緣分裂為二而葉柄處又合併為一的奇特形狀,又被視作“調和的象徵”,寓意著“一和二”、“陰和陽”、“生和死”、“春和秋”等等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和諧特質。銀杏葉子也可以看作心型,所以又可以看成愛情的象徵,寄予兩個相愛的人最後結合為一的祝福。
德國的偉大詩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深深地被銀杏的特質所觸動,於1815年9月15日憑詩寄意,寫下了短詩“Ginkgo Biloba”,作為向其愛人Marianne von Willemer示愛的禮物。而1993年,同樣來自德國的新世紀音樂家Eddy F. Mueller也以銀杏為主題,為我們獻上一趟絕妙的音樂之旅。
Mueller早在70年代 就活躍於德國哈根,曾在Pegasus, mandrake, Nena("99 Luftballons")等數個樂隊中擔任吉他、鍵盤及風琴的演奏。累積了相當豐富的音樂經驗後,他於80年代創立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Birdy,其後以Birdy的名義發行過11張專輯(包括LP及CD),並參與過逾2000部電影、電視及錄像帶的音樂製作,成為德國該行業中的佼佼者。1993年,Mueller從一部德國紀錄片<Ginkgo, Leaves of Hope>中獲得了靈感,並請他的好友——日本女油畫家Atsuko Kato為他的專輯繪畫封面,由此完成了第一張以Ginkgo Garden之名發行的專輯<Leaves of Hope>。而3年後Ginkgo Garden的第二張專輯<Secret Call>面世,迅速成為大熱。Mueller以其獨一無二的和諧之音征服了無數樂迷的耳朵,成為炙手可熱的New Age音樂家
Gregorian 格林高利合唱團
Gregorian是由12位浸淫於教堂音樂與合聲風格,擁有深厚古典基礎,並在英國倫敦樂界有一定地位的演唱家所組成。其製作人Frank Peterson曾是Enigma的一員,知名作品有很多:如Enigma的<sadeness>和<Principles Of Lust>,Sarah Brightman的<Time to say goodbye>等等。正因如此,我們常常可以在他們的作品中聽到與Enigma如出一轍的配器和編曲,而Sarah Brightman更是數次在作品中獻聲,為專輯平添幾分光彩。
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所謂的"Gregorian Chant"。這是在羅馬天主教會的正式禮拜儀式中所唱的聖歌,起源於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當時有位教宗叫格林高利一世(Gregorius Magnus,任職期間公元590~604),他曾將這些聖歌編輯成冊,因此後世人稱其為“格林高利聖歌”。Gregorian Chant具有以下特徵:歌詞全是拉丁文,是無伴奏、無和聲的單一旋律線,節奏非常自由,採用不同於“大小調系統”的調式音階,同時還具有客觀的、非個人的與超世俗的性質。這種聖歌音樂與禮拜儀式密不可分,它們可算是“功能性的音樂”,亦即具有特殊功用的音樂,不具娛樂價值。它們主要旨在表達歌詞的宗教內涵,而不注重官能美感或情感訴求。但有趣的是,中世紀許多俗樂與民謠卻改編自格林高利聖歌的曲調。
聖樂對中世紀的歐洲人而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時,社區的每一份子都必須參加宗教聚會,並在聚會中唱聖歌。天主教的主要禮拜儀式有兩種:“彌撒”與“日課經文”,格林高利聖歌就是套用在這兩種天主教的禮儀歌曲。例如,彌撒常用部分的歌曲包括<垂憐曲>或<慈悲經>、<光榮頌>或<榮耀經>、<信經>、<歡呼歌>或<聖哉經>、<羔羊贊>,在中世紀時都是用格林高利聖歌來吟唱。因此一般民眾對於格林高利聖歌的熟悉程度就如同今日一般民眾對於本地流行歌曲的熟悉程度。
James Horner
James Horner生於1953年8月14日洛杉磯。5歲開始學鋼琴,在倫敦度過他的求學之年,在那他進入了皇家音樂學院,70年代早期遷往加州,在南加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獲得音樂作曲碩士和博士學位。
畢業後Horner在南加州大學教授音樂理論,獲得了一個來自美國電影學院為The Dronght一片作曲的機會,Horner很快喜歡上了電影作曲,在受僱於Roger Corman的New World Pictures公司之前還寫過幾部電影配樂作品,這都是他早期的電影配樂作品,另外他還為<Lady In Red>,<Humanoids From The Deep>,<Battle Beyond The Stars>這些業績不佳的電影創作音樂,但是他的配樂手法的日益成熟漸漸為好萊塢的配樂權威所注意。他應邀為<Star TrekⅡ~The Wrath Of Khan>配樂,於是他的事業開始走向輝煌。
“我是個愛爾蘭音樂的追隨者,我喜愛它的憂鬱的氣息和永恆的品質,我和其他作曲家不同,因為我不把音樂看作是一種工作,而把他看成藝術。”
——James Horner
在十多年時間內,Horner成為樂界Fans的論戰的中心,他的風格和技巧一次又一次地遭到質疑,以致他很快成為好萊塢最易識別的作曲家之一。他為<Titanic 鐵達尼號>所作的配樂使之飆升為國際巨星,雖然他強調自己對名氣不感興趣,但是那並不影響他在其事業中的專業發展眼光。
Horner的事業仍就年輕,但是卻在風格上有些顯著變化,八十年代早期,Horner為主與幾位天才的音樂家一起用電子合成器創作了一種富有創造性和革新意義的音樂,承<The Wrath Of Khan>,<Krull>,<Wolfen>和<brainstorm>,他們相信把管弦樂和電子音樂合為一體是一種未來配樂發展必然趨勢,事實也證明有不少擁護者在追隨這種剛剛起步的潮流。
不論這些爭議多么激烈,Horner在80年代中期開始改變他的作曲範疇。1985年的作品Cocoon提示Horner開始完全使用弦樂,到1988年,雖然還在vibes和Red Heat中運用了電子合成器樂,但Horner已完成了他第一次的兩部大型弦樂作品:Willow和The Land Before Time,這兩部作品對新式樂器的興趣和完全的弦樂以及流行電影譜曲的機會融為一體。一年之後,伴隨他獲得第一個令他心醉的學院獎提名的作品<Field Of Dream>,又因<Glory 光榮>獲得他的首次巨大成功。
Horner繼極富有經驗的配樂家Jerry Goldsmith,又一個在90年代早期通過無數小電影迅速崛起。他成為兒童電影的專業配樂者,但同時也為一些電影創作了一些更精緻,有力的作品。如:<The Man Without A Face>,<Searching For Bobby Fishcher>,<The Pelican Brief>等。1995年,他由一部優秀作品又再度成為國內樂界亮點,<Legend Of The Fall 燃情歲月>熱度剛退,Horner又因<Braveheart 勇敢的心>和<Apollo 13 太陽神13號>這兩部不同民族,題材均較嚴肅的作品榮獲學院獎提名。
1996年令Horner的事業再創高峰的作品是<The spitfire Grill>,一部小型,有著鄉土濃鬱氣息的作品。它最終平息了那些認為Horner的創新天才有限的異議。他對愛爾蘭音樂的鐘愛,已經表露無遺在作品<Patriot Games>,<Braveheart>和<The Devil’s Own>中,並最後引發了1997~1998年<Titanic>的火爆場面。自從該原聲大碟在排行榜上高居榜首達6個月之後,Horner與SONY公司合作又發行了<Deep Impact 天地大撞擊>和<The Mask Of zorro 佐羅>,特別是<The Mask Of Zorro>,似乎又一次讓他創造出了配樂界一個神話。
作為一位年輕的作曲家,Horner會同其作曲被大家認可,不管許多電影音樂迷對他的作品又愛又憎,Horner會繼續寫上他那及富有煽動性的作品。
久石 讓 Joe Hisaishi
音樂歷程
提起久石讓,宮崎駿迷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只要你留意每部宮氏電影的開頭或結尾,就會看見這個名字——音樂:久石讓。在你為動畫中曲折的情節、宏大的場景、精細的製作而感嘆時,是否同時亦被出色的音樂而迷倒呢?
久石讓,1950生於日本的長野,是日本最多產,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現代音樂藝人之一。在長達二十年的傲人音樂生涯中,他擔任作曲、製作、編曲和演奏等多項工作。久石曾為超過二十部電影擔任配樂工作,並曾四度贏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他還從1992年起連續三年獲得日本最高電影音樂大賞,1999年又第四次獲得此獎。他還為許多電視連續劇以及數不清的電視廣告製作配樂。這位以獨特的極簡風格著稱的鋼琴兼鍵盤手曾出版超過20張以上的暢銷個人專輯,每張都是數一數二的佳作,可謂碩果纍纍!
久石讓早年曾就讀於日本國立音樂學院,修習作曲。1982年,久石讓在畢業的同時推出了他的第一張個人音樂作品專輯<Information>。1983年,經人介紹,久石讓結識了宮崎駿,此時宮崎駿正致力於《風之谷》的創作。聽過久石讓創作的[風之谷]的印象音樂後,宮崎駿被深深打動了。此後影片公映後更證實了宮崎駿的眼光,久石讓為該片創作的配樂深深地打動了無數的觀眾以及評論人。因此次年宮崎駿的"GHIBLI(吉卜力)"工作室後,久石讓便一直擔當宮崎駿動畫的音樂監督至今。
久石讓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音樂創作人。如今,久石讓不但是宮崎駿的音樂代言人,更與北野武漸成黃金組合,創作了《寧靜的海》、《kids return~壞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佳作。 此外的配樂大作還包括:動畫電影《阿里安》、《機器人嘉年華》,《仔鹿物語》、《水之旅人》、《寄生前夜》等等。在日本,久石讓早已是聞名遐邇的資深音樂人。1998年,久石讓 更獲邀擔任日本冬季長野殘疾人奧運會的音樂製作總監,如此重要的任務可說是對他在音樂界大師級地位的莫大肯定。
為大家推薦的是久石先生的一張純鋼琴作品——<Piano Stories>,全碟十首,收錄了《天空之城》、《風之谷》、《龍貓》、《阿里安》等的主題音樂鋼琴版,在夜深人靜時聽簡直是妙不可言,見到一定要去買。現在久石先生還出了其第二及第三輯,技巧性較第一輯更強,但旋律就不如第一集動聽了,不過亦不失為一張好作品。
喜多郎 Kitaro
喜多郎是當今最著名的叄位"新世紀"音樂家之一。1953年出生在日本一個信奉神道教的農民家庭。自第一張唱片《星際旅行》發行以來,他已經出道整整二十年。最近出版了第二十四張專輯《Mandala》。近年旅居美國紐約。1997至1998年在全世界超過100個城市進行四次巡迴演出。
喜多郎說:“我從來沒有受過音樂教育,也從來沒有上過什麼音樂課,所以我的創作靈感完全來自大自然。”他使用電子合成器來表達音樂,因為“我可以用合成器創造海洋、冬天的海岸、夏天海灘上的全部景色”。而評論家也把這種樂器製作的音樂稱為“心靈音樂”。喜多郎正是利用了合成器的巨大威力創作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
喜多郎的作品覆蓋很多的方面。描寫大自然的,包括《絲綢之路》、《敦煌》等;充滿宗教色彩的《MANDALA》;記敘神話故事的,如《古事記(KOJIKI)》;電影電視音樂,如《宋家皇朝》,早期的《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等。對這么多種題材的音樂作曲家都有不俗的表現,可以看出喜多郎的文化修養、音樂素質造詣頗高。
到底New Age要怎么去形容呢?
就以古典音樂中的“四大要素”來歸納出New Age的特性吧!
1.節奏:
New Age的節奏很多是存在於音樂自然的律動與音符的強弱之間。其實,大部分NewAge之所以要摒棄傳統的節奏,是因為??死了,而New Age是自然而自由的,有著風一般的流線姿態。
2.旋律:
New Age的旋律就與流行樂完全不同,其即興演奏的味道很濃。聆樂者不僅很難記住旋律,而且更不知道旋律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終止。這也就是New Age音樂結構賦予大家極大想像空間的原因之-。
3.和聲:
New Age所用的和聲大部分是相當和諧的,不協和音在New Age里使用甚少。這也是為何New Age聽起來予人非常祥和之感的原因。
4.音色:
New Age的音色是透明的、神秘的,充滿朦朧氛圍,老實說,聽New Age聽到深處時,最大的享受之一便是音色的變幻。
除了這音樂的四大要素之外,New Age最大的魅力就是賦予聆聽者一個極大的想像空間,你可以不受形式限制,自由地在無限的想像空間中馳騁。
New Age 流派的主要音樂類型:
Techno-Tribal
Solo Instrumental
Progressive Electronic
Neo-Classical
Meditation
Ethnic Fusion
Electr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