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renault

the at the

概述

EileenMaryChallans
1905年9月4日(1905-09-04)
ForestGate,Essex,England,UK
死亡
198312月13日(1983-12-13)(享年78)
CapeTown,SouthAfrica

簡介

MaryRenault,別名Renault.M,M.Renault,MarRenault,MaryRemault,MaryRenault,RANAULTMARY,MaryRenailt,MaryRennault,MaryReneault,MarryRenault,pseudMaryRenault,pseudMaryRenault,中文譯名瑪麗·瑞瑙特,瑪麗·雷諾,出生於DacreLodge,49PlashetRoad,ForestGate,Essex,(現在的倫敦),瑞瑙特曾就讀於牛津大學的聖休學院,接著進入了一所女校,並在1928年獲得了大學英語學位。1933年,她開始在牛津進行護士培訓。在訓練過程中,她遇到了朱莉·穆拉德,一個在這之後與她浪漫相守一生的護士同學。
她在開始寫作之前是一個護士,在波士頓的winfordemergency醫院照顧敦刻爾克的撤退者,接著又在RadcliffeInfirmary的腦外科區工作,直到1945年。1939年,她發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說,《愛的意義》(PurposesofLove),這本書發生在她的同時代——就像她其它早期小說,被小說家琳達·普勞德(lindaproud)評論是“柏拉圖戀愛和醫院羅曼史的奇怪組合”。她1943年的小說《友好的年輕女士》(TheFriendlyYoungLadies),關於一個作家和一個護士的女同性愛情故事,靈感似乎來源於她自己和穆拉德小姐的情史。
1948年,她的小說《回到夜晚》(ReturntoNight)贏得了價值150,000美元的MGMprize,她和穆拉德移居到南非,並在那裡度過餘生。在那裡,據普勞德說,她們找到了一個同性戀群體,他們都是因為不堪不列顛對於同性戀的殘暴對待而逃到相對自由的德班(Durban,南非(阿扎尼亞)東部港市)的僑民。瑪麗和朱莉發現她們在那裡可以安心地建立起她們的家而不受他人的冷嘲熱諷。
在南非她才真正第一次直截了當地寫起了同性愛——她的最後一本同時代小說,《御者》(TheCharioteer(1953))中,寫到了兩個在二戰期間墜入愛河的男同性戀軍人,接著她的第一本歷史小說,《殘酒》(TheLastoftheWine(1956),又譯《最後的醇酒》),寫到了兩個年輕的雅典人,他們同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並參加了對抗斯巴達的戰爭。這兩本書的主角都是男性,並且她之後的作品也都寫進了同性戀的題材;她對於男性之間的愛情的態度為她贏得了大批同性戀讀者。這也導致了謠言說瑞瑙特其實是個以女性的化名寫書的男同性戀者。瑞瑙特覺得這些謠言很好笑,但依然儘量地避免了她自己被貼上“男同性戀作家”的標籤。
她隨後的歷史小說都發生在古希臘,包括一些關於希臘神話中特修斯的故事和關於亞歷山大大帝的三部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御者》——關於兩個二戰期間年輕的同性戀軍人試圖將他們的愛情理想化於柏拉圖理論——是瑞瑙特系列歷史小說的熱身之作。撇開20世紀,關注於古希臘勇士階級同性愛的瑞瑙特不再需要處理關於同性戀,或者反同性戀者視之為社會“問題”的偏見,而是更廣泛的專注於倫理和哲學問題,深入審視愛和領導權的本質。(具有諷刺意味的,《御者》在美國一直被禁止出版,直到1959,在《殘酒》的成功才讓美國的批評家接受了非世俗的男同性愛者故事)
儘管不是一個專修的古典學者,瑞瑙特因為她對於希臘史實的嚴謹受到了廣泛的推崇。有人對有些出現在她的小說中的歷史事件(同樣體現在在她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品,《亞歷山大的本性》(TheNatureofAlexander))提出疑問:她的關於特修斯的小說建立在羅伯特·格雷斯(RobertGraves)有爭議的學說基礎上,她對亞歷山大的刻畫被指責是無批判意義與浪漫化的。根據凱文·科珀森(KevinKopelson),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oflowa)的英語教授的說法,瑞瑙特“錯誤的將好男色的行為描寫為有英雄氣概的”。瑞瑙特為了反駁這種說法,將作者筆記的史實都附在了書中,即使她的批評家也一般認同她為古希臘生活提供了一幅生動的畫像。與人們世紀以來崇拜作為偉大演說家的德莫斯梯尼(Demosthenes)的思想相對立,瑞瑙特將他描述成了一個殘忍、墮落、懦弱的政客。
儘管瑞瑙特珍惜她的同性戀擁護者(以及相隨的巨大收益),她對於在19世紀70年代斯通沃爾暴亂以後發生的同志大遊行感到難受。就像勞里·奧德爾(LaurieOdell)她1953年的小說《御者》(TheCharioteer)的主角,她對於以一個人的性取向辨別那人的方式持懷疑態度。在她的餘生里,她表示出對同性戀權益運動的反對,使她很多忠誠的冬粉感到困惑。不幸的是,瑪麗·瑞瑙特,儘管支持著黑人反壓迫的自由運動,並沒有將同樣的同情擴展到她自己的取向上。大衛·斯威特曼(DavidSweetman)在他關於瑞瑙特生平的小說中評價(《瑪麗·瑞瑙特》(MaryRenault,1993)大衛·斯威特曼著)在她的小說中普遍對母親的貶低,尤其在她後來的小說中,這種表現擴展到了基本所有女性中;事實上,那時她開始討厭其他女人。她對女性普遍的否認同樣在卡羅琳·海爾布倫(CarolineHeilbrun)文學批評著作中出現('ReinventingWomanhood'CarolineHeibrun1979)。
2006年4月18日,BBCFour播送了一小時的關於這位作者的紀錄片,《瑪麗·瑞瑙特——古希臘的愛和戰爭》(MaryRenault–LoveandWarinAncientGreece.)
瑞瑙特於1983年12月13日死於CapeTown,南非.
·本段介紹譯自維基百科,譯者水平尚淺,若有任何疏漏之處請有識之士指出。謝謝。

主要作品

·當代小說

PurposesofLove(美國:PromiseofLove)(1939)
KindAreHerAnswers(1940)
TheFriendlyYoungLadies(美國:TheMiddleMist)(1943)
ReturntoNight(1947)
TheNorthFace(1948)
TheCharioteer(1953)
·歷史小說
TheLastoftheWine(1956)(《殘酒》,又譯《最後的醇酒》)—發生在雅典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敘述者是蘇格拉底的學生
TheKingMustDie(1958)—(國王必須死去)神話人物特修斯繼其父親的死亡
TheBullfromtheSea(1962)(《海里來的公牛》)—特修斯的餘生
TheMaskofApollo(1966)(《阿波羅面具》)
FirefromHeaven(1969)(《天堂之火》)
ThePersianBoy(《波斯少年》,已在大陸出版)(1972)—男寵巴勾勒斯視角
ThePraiseSinger(1978)(《頌歌手》)—詩人西莫尼德斯(SimonidesofCeos)
FuneralGames(1981)(《葬禮競技會》)—亞歷山大的繼承人
·非小說類文學作品
TheNatureofAlexander(1975)(《亞歷山大的本性》)—亞歷山大大帝生平
LionintheGateway:TheHeroicBattlesoftheGreeksandPersiansatMarathon,Salamis,andThermopylae(1964)—關於波斯的戰爭
·廣播劇
《國王必須死亡》(TheKingMustDie)和《海里來的公牛》(TheBullFromtheSea)被做成了BBC系列廣播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