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shawk

蒼鷹

學名:Accipiter gentil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 1758
goshawk英文名: Northern Goshawk
中文別名:黃鷹 牙鷹鷂鷹
物種分類:隼形目 Falconiformes
鷹科Accipitridae
鷹屬Accipiter
瀕危信息:中國II級保護動物。
野外鑑定:
中小型猛禽。頭頂、枕和頭側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紋白雜黑紋;背部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間橫紋;尾灰褐,有4條寬闊黑色橫斑,尾方形。飛行時,雙翅寬闊,翅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橫帶。
形態:
雄性成鳥全長403~576mm。前額、頭頂、枕和頭側黑褐色,頸部羽基白色;眉紋白而具黑色羽乾紋;耳羽黑色;上體到尾灰褐色;飛羽有暗褐色橫斑,內翈基部有白色塊斑,初級飛羽第4枚最長,4=5枚,第2~6枚外翈有缺刻,第1~5枚內翈有缺刻。尾灰褐色,具3~5道黑褐色橫斑。喉部有黑褐色細紋及暗褐色斑。胸、腹、兩脅和覆腿羽布滿較細的橫紋,羽乾黑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少許褐色橫斑
雌性成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較暗,體型較大。
亞成體上體都為褐色,有不明顯暗斑點。眉紋不明顯;耳羽褐色;腹部淡黃褐色,有黑褐色縱行點斑。
幼鳥上體褐色,羽緣淡黃褐色;飛羽褐色,具暗褐橫斑和污白色羽端;頭側、頦、喉、下體棕白色,有粗的暗褐羽乾紋;尾羽灰褐色,具4~5條比成鳥更顯著的暗褐色橫斑。
虹膜金黃或黃色;蠟膜黃綠色;嘴黑基部沾藍;腳和趾黃色;爪黑色;跗蹠前後緣均為盾狀鱗。
生活環境:蒼鷹為森林中猛禽,棲息於疏林、林緣和灌叢地帶。次生林中也較常見。
食性:以鼠類和野兔為食。解剖胃中有棕背(鼠平)和鳥類。
繁殖:蒼鷹4月下旬遷到東北地區。活動範圍較廣,但活動隱蔽。若見到在天空成對翻飛,相互追逐,並不斷鳴叫,表明此時配對已完成。
選擇在林密僻靜處較高的樹上築巢。常利用舊巢,5月5日發現一巢選定,2天后加鮮枝2個,為樺樹、榆樹和糠椴枝條,長度12~22cm,枝直徑0.2cm左右。後修巢速度加快。3巢中2巢在樺樹上,1巢在蒙古櫟樹上。樹高(n=3)13.15+-0.60m。未修巢前巢內徑(n=1)32×44cm。外徑78×55cm,巢高20cm,巢深12cm。5月14日 巢內徑已達46×62cm,外徑87×63cm,巢高24cm,巢深14cm。巢材為新鮮樺樹、糠椴及山榆和枝葉及少量羽毛。產卵後仍修巢。出雛後,修巢速度隨雛鳥增長而加快。產卵最早見於4月28日,有的在5月中旬。隔日1枚,窩卵數3~4枚。卵橢圓形,尖、鈍端明黑,淺鴨蛋青色。卵重(n=7)36.82+_2.05g,卵磊小46.79+-1.25mm×38.46×0.59mm。護卵性強。產卵即孵化。孵化由雌鳥擔任。產孵期間,隨卵數增加,雌鳥離巢時間逐漸減少。產完3~4枚卵後,日離巢次數僅1次。雌鳥整日臥於巢內,不鳴叫,也很少抬頭。雄鳥除捕食外,多在附近棲落,當有烏鴉、喜鵲經過時則抬頭瞭望,偶爾在巢上空盤旋,不鳴叫。
孵化前前(第8天)、中期(第18天)和後期(第28天)做了日周期觀察。觀察由早4時許至20時前後,共觀察44.72小時。3次雌鳥總在巢時間達44.30小時,占總觀察時間的99.03%。全臥多出現於早晨、晚上及下雨等氣候較冷的時候。抬頭半臥孵化則在氣溫較高時。氣溫高時,雌鳥不時張嘴、搧翅。孵化期身體位置相對穩定,變化很少。孵化期30~33天。雌、雄鳥共同育雛,以雌鳥為主。育雛前期(5.5日齡)、中期(16.5日齡)和後期(28.5日齡)做了全日觀察,共觀察47.37小時。可知前期以暖雛為主,占總觀察時間的78.49%。飛離均為取食,時間占7.53%。中期暖雛占總觀察時間的52.39%。飛離時間達29.90%,捕食次數12次,取枝2次。後期不暖雛,多在巢周棲落,時間長達11.08小時,占總觀察時間的69.85%。雌在育雛期暖雛隨雛鳥生長而減少,離巢時間隨雛鳥生長而增加。隨暖雛停止,修巢亦告結束。前期餵食以撕小塊、條餵為主,後漸為撕大塊自食至不撕餵而且雛鳥自食。
雄鳥主要是警戒。中期送枝次數增加。後期以送食為主。巢在後期已成平盤狀,巢外徑58×96cm,內徑50×69cm,高38cm。育雛期35~37天。可知前期以暖雛為主,占總觀察時間的78.49%。飛離均為取食,時間占7.53%。中期暖雛占總觀察時間的52.39%。飛離時間達29.90%,捕食次數12次,取枝2次。後期不暖雛,多在巢周棲落,時間長達11.08小時,占總觀察時間的69.85%。雌在育雛期暖雛隨雛鳥生長而減少,離巢時間隨雛鳥生長而增加。隨暖雛停止,修巢亦告結束。前期餵食以撕小塊、條餵為主,後漸為撕大塊自食至不撕餵而且雛鳥自食。
剛出殼的雛鳥被白色絨羽。眼睜開,虹膜灰褐色。嘴鉛灰色,卵齒長棱形,白色,跗蹠部及爪灰白色。7.5日齡能大聲單音鳴叫,以跗蹠部坐立。背、頭絨毛棕灰色,基部白色。羽區毛囊明顯。爪黑色。13.5日齡可單音連續鳴叫,能站立。背羽羽鞘放纓,羽片褐色。嘴黑色,蠟膜淡黃色。19.5日齡站立行走自如。初級飛羽、肩、背兩側、後頭頸、朡、兩脅部正羽均放纓,白色與棕黑色相間。小翼羽亦放纓。羽緣淡棕色,羽瓣黑色。眼先黑色,有針狀毛。27.5日齡,雛鳥在巢內常活動,不時搧翅,昂首,時常走到巢的邊緣。可自行撕取食物。卵齒消失。通體以褐色為主,羽乾紋黑色,尖端褐色,背羽乾黑色。腹部絨羽、正羽各半。尾下覆羽淡褐色,尾羽黑色,尖端渚褐色,腹面白色。跗蹠部淡黃綠色。34.5日齡,偶上巢邊小枝站立。可飛翔,升降自如,棲落不穩。離巢距離在80~100m之間。不斷鳴叫。頭頂金黃色,絨羽已退盡,有黑褐色羽乾紋,周身被正羽。背部深褐色,腹部淺褐色,具縱斑,羽乾黑色,尖端淡褐鉤。尾下覆羽淺褐色,尖端更淡,腹面幾乎為純白色。34.5日齡開始離巢。
蒼鷹雛期有吐食團的習性。食團大小0.6×2.2cm。蒼鷹雛鳥生長迅速,體重18.5日齡出現一個高峰,可達433g,為出生時的15.75倍。後體重下降,至24.5日齡近最低點,之後逐漸增加,至出飛時已達460g,為出生時的16.72信,平均日增生12.54g 左右。體長增長3.95倍,日增長7.2mm左右。翅長18.5日齡前生長較慢,後生長迅速,至30.5日齡達高峰,後減慢。跗蹠部15.5日齡前生長迅速,其後緩慢。嘴長9.5日齡後生長明顯減慢。9.5日齡長出。尾纓放出前體重、體長生長迅速。其後翅、翅纓和尾纓生長迅速。蒼鷹嘴長、跗蹠主長要在前期和中期生長。而翅長、尾長為中、後期生長。18.5日齡時生長單位以嘴長為最大,次為跗蹠長、體長、尾長及體重,以翅長為最小。通過日周期及對雛觀察,蒼鷹的食物以鼠類為主,約占47%,鳥類占38%,其他如蛇類等占15%。
遷移:在東北繁殖的蒼鷹4月下旬遷到,5月初配對。8月中旬遷飛。也有部分留鳥。
2005年4月5日,愛沙尼亞郵政《鳥類》系列郵票以蒼鷹為主題,由Vladimir Taiger設計。

分布範圍

: 全世界有10個亞種。我國有5個亞種。
Accipiter gentilis gentilis,
分布歐洲北部和中部,東部到伏爾加河、高加索山脈和伊朗北部,摩洛哥和小亞細亞,在英國稀少。
A. g. buteoides,
分布斯堪的那維亞極北部,歐尼加湖的俄羅斯南部,東到勒拿河。
A. g. albidus,
分豐西伯利亞東北部,buteoides 亞種範圍的東部,南到堪察加。
A. g. arrigonii,
分布法國科西嘉島和義大利撒丁島。
A. g. schvedowi,
分布俄羅斯東南部,東到黑龍江和烏蘇里,南到吉爾吉斯的懸崖及大草原和中國西部。
A. g. fujiyamae,分布日本。
A. g. atricapillus,分布於除美國極西部和西南部以外,其他地方都有分布。
A. g. laingi,分布英屬哥倫比亞沿岸島嶼。
A. g. apache,分布於墨西哥西北部,美國亞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
A. g. khamensis,分布印度北部和孟加拉。
布於我國的有新疆亞種A. g. buteoides,分布新疆;
黑龍江亞種A. g. albidus,分布黑龍江省(冬候鳥);
普通亞種A. g. schvedowi,除台灣、西藏以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台灣亞種A. g. fujiyamae,分布台灣;
西藏亞種A. g. khamensis,分布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繁殖鳥),雲南南部為冬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