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世界著名的顯示晶片生產商]

ati[世界著名的顯示晶片生產商]
ati[世界著名的顯示晶片生產商]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ATi(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是世界著名的顯示晶片生產商,和NVIDIA齊名。 在1985年至2006年之間是全球重要的顯示晶片公司,總部設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萬錦, 2006年被美國AMD公司以54億美元的巨資收購後成為AMD的一部分。 ATi在美洲、歐洲和亞洲等地曾擁有超過3,700名員工,營業額為22億美元,是一家專門設計與銷售適用於個人電腦的顯示卡、圖形處理器、晶片組、機頂盒、數位電視、電子遊戲機和手提式設備等的無廠半導體公司。

基本信息

創始人

ATI的創始人,時任CEO的何國源 (Kwok Yuen Ho)1950齣生於一個曾經富裕的新會家庭,隨即離開中國大陸。他人生的一大轉機是在1974年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獲得了電子工程學士學位。而後他曾就職於數據控制系統、飛利浦電子和國家半導體公司,再後來就任王氏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那是一家PC製造及組裝工廠。

1984年,何國源移民加拿大。不太走運的是儘管他擁有10年的工作經驗和電子工程學位,但仍然難以找到一個和他在香港相匹配的工作崗位。不過,何國源並不是求職市場上唯一的失敗者。1985年,他和另外兩個香港移民,Benny Lau(產品開發副總裁,已退休)和LEE KA LAU(劉理凱,策略計畫副總裁),共同創建了他們自己的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

在2006年7月24日,ATI被AMD公司以54億美元巨資收購。作為旗下繪圖卡業務的子品牌。直到2010年8月,在發布Radeon HD 6000系列顯示卡的同時,AMD宣布放棄ATI品牌。

平台業務

AMD-ATI的PC平台業務
 作為公司的核心業務,AMD-ATI公司以其在PC平台的頂尖技術,為PC和工作站用戶提供頂級的圖形性能。 採用最先進半導體製造技術,AMD-ATI公司生產的Radeon系列圖形處理器將給PC用戶帶來頂級的視覺體驗。 AMD-ATI公司專為移動產品生產的Mobility Radeon圖形處理器,於09年在筆記本電腦市場已經占據了半數以上的份額達到了57%的移動顯示卡份額,這款圖形處理器能在不降低機器性能、處理能力和移動性情況下,提供更多激動人心的特性。

2010年二季度AMD-ATI GPU綜合市場份額超越NVIDIA

將集成顯示卡也計算在內,Intel仍然是“圖形晶片”領域的霸主,二季度份額為54.3%,排在其後的是AMD 24.5%以及NVIDIA 19.8%。這一排名也同樣體現了AMD/NVIDIA兩家位置的轉換。如果只算獨立顯示卡份額的話,2010年二季度AMD在獨立顯示卡市場的份額為51%,剛剛好超過NVIDIA的49%。僅僅是這2%的差距,卻完成了市場占有率一二名的的質變轉換。(主要受到NVIDIA費米架構設計的產品因理論設計超出現有生產技術而導致的良品率問題從而致使供貨不足的影響)要知道,在一年以前NVIDIA的份額依然領先於AMD-ATI,當然也算不上是壟斷。PC市場在使用圖形晶片時並非一成不變,使AMD和Nvidia份額不定。這次AMD份額占上風,下季度或下年Nvidia就可能占上風,但相對於Intel在CPU領域強勢壟斷、壓制AMD的情況來比較,AMD-ATI與Nvidia之間的較量算是一面倒。

產品發展

ATI自1985年8月20日成立之後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家電腦圖形公司,同年10月ATI使用ASIC技術開發出了第一款圖形晶片和圖形卡,之後就主要涉足OEM(原始設備製造商)業務,為大型個人電腦製造商(如IBM)製造顯示晶片。當時的個人電腦只有IBM和其它競爭者的整機銷售,而且價值不菲,所有配件包括軟體都不會單獨零售,所以OEM是唯一的出路。

EGA Wonder和VGA Wonder家族顯示卡

但為了公司前途著想,ATI決定不再大量製造基本的2D圖像晶片。在1987年,ATI發售EGA Wonder和VGA Wonder家族顯示卡。這些顯示卡功能都比IBM自身的顯示裝置好,EGA/VGA Wonder是一種能用於市場上任何一種圖形界面、軟體和顯示器的單卡,為傳統個人電腦提供了更高速的圖像,由此引起了個人電腦製造商和用戶的重視!

Radeon 9700

從Rage轉型到Radeon100小試牛刀再到Radeon200崛起最後到Radeon300輝煌,其中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Matrox的Parhelia-512似乎搶了DirectX 9.0的頭把交椅,但是最早的未必是最好的,ATI Radeon 9700選擇了一個更好的時機。以往ATI在產品開發上總是比nVIDIA慢一步,就像99年之前的AMD一樣。如果要打敗競爭對手,那么必須在產品研發周期上打一個時間差,選擇短暫的沉默,然後薄積厚發。AMD的K7正是這樣做的,而ATI的Radeon 9700顯然也是一個經典案例。

最先推出的Radeon 9700/Pro可謂令人耳目一新,不僅率先實現DirectX 9.0硬體級支持,還破天荒地集成了1.1億個電晶體!作為新一代產品,Radeon 9700/Pro實現了256Bit位寬,並且顯存位寬也達到這一數值。從顯存寬位、渲染管道、紋理貼圖單元等令人關注的指標來看,Radeon 9700/Pro的表現是無懈可擊的。與當時的GeForce4 Ti相比,Radeon 9700/Pro完全超越它,而且已經不能算作是同一時代的產品了。可以負責地說,在當時產品研發進度上,ATI第一次超越了nVIDIA。Radeon 9700/Pro配置了四個可程式頂點描景管道,而且改善了多邊形設定引擎,可以提供對Vertex Shader 2.0、Pixel Shader 2.0、NURBS、Displacement Mapping等技術最完美的支持。全螢幕抗鋸齒技術始終是GPU廠商不斷努力的方向,而Radeon 9700/Pro帶給業界的是Smoothvision 2.0,配合新一代HyperZIII顯存壓縮技術,直接令全螢幕抗鋸齒效果的實用價值大大提高。

Radeon 9500/Pro

毫無疑問,高價位的Radeon 9700/Pro僅僅是ATI的一面旗幟,真正令人瘋狂的是Radeon 9500/Pro。Radeon 9500/Pro使用與Radeon 9700/Pro相同的R300 GPU,只不過顯存位寬降低到128Bit DDR。相對而言,Radeon 9500的速度降低更多一些,因為它只有4條像素渲染流水線。不過更為令人驚喜的是,很多Radeon 9500/Pro都可以通過軟體修改為Radeon 9700/Pro,此時性能大幅度提高,備受發燒友推崇。或許是看到了Radeon 9500/Pro的這一“小瑕疵”,也或許是為了降低成本,ATI迅速推出了基於RV350核心的Radeon 9600/Pro。Radeon 9600/Pro同樣完整地支持DirectX 9.0,不過僅僅配置2個可程式頂點描景管道,而且像素渲染流水線縮減為4條,同時顯存位寬也只有128Bit DDR。如此一來,Radeon 9600/Pro反倒失去了光芒,因此普及速度並不快。當然,後來ATI衍生出的Radeon 9550還是非常成功,被很多ATI Fans譽為經典中的經典。

Radeon 9600

對比GeForce FX5950U與Radeon 9800XT,我們卻能發現奇怪的一幕。在大多數基於DirectX 8.1的遊戲中,兩者的差距微乎其微,而在執行DirectX 9.0遊戲時,Radeon 9800XT具有明顯的優勢。不僅如此,ATI旗下的Radeon 9600系列也具有類似的優勢,令nVIDIA的GeForce 5700/5600系列受到很大的打擊。從官方公布的訊息來看,GeForce FX5950U與Radeon 9800XT在DirectX 9.0執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甚至是導致性能差距的重要原因。儘管兩者都是支持Pixel Shader 2.0與Vertex Shader 2.0,但是渲染精度、指令數量、Shader長度等都不相同。

Radeon 9800驚人的DirectX9 3D動態貼圖技術

原本nVIDIA GeForce FX相對於Radeon 9700Pro的一個主要優點就是可以執行長度達1024指令的Pixel Shader程式,但是ATI隨後發布的Radeon 9800系列可以執行任意指令長度的Pixel Shader程式,這比GeForce FX5950又進了一步。這一切都歸功於ATI的F-buffer技術,主要用於存儲渲染流程中的中間結果,這樣就避免了把所有的像素都寫入幀快取,提高了工作效率。

nVIDIA與ATI的對抗

nVIDIA勢力的日益壯大以及在接口開發方面的壟斷行為令Microsoft非常惱怒,甚至一度傳出nVIDIA退出DirectX 9.0制定小組。正所謂無風不起浪,這至少證明nVIDIA與Microsoft的關係大不如前。眾所周知,目前Pixel Shader與Vertex Shader都只能在D3D接口下套用,退出OpenGL組織的Microsoft一心想徹底淘汰OpenGL接口,而且已經基本實現。在這種情況下,nVIDIA的境地自然非常不利,很可能在面對新一輪3.0版本Pixel Shader以及Vertex Shader競爭時處於下風。更為蹊蹺的是,ATI研發小組還擁有原本負責制定DirectX標準的前Microsoft成員,這也是令nVIDIA最為尷尬的。對比同級別的顯示卡,nVIDIA在OpenGL性能上有著很大的優勢,而ATI的D3D速度更為出色。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並非是單純的技術原因,廠商之間的“合作”與“牽制”起了決定性作用。

如果要對ATI和nVIDIA的第一次DirectX9對抗下一個結論,那么ATI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但是,可千萬不要小看了nVIDIA的雄心,就在ATI吃著Radeon 9550的老本時,nVIDIA的PCI Express攻略已經展開,並就此將ATI打入深淵。.

SM 3.0的潰敗

ATI以及其它GPU廠商的復甦為nVIDIA敲響了警鐘,Radeon 9700/9800更是讓nVIDIA知道落後的感覺。GeForce FX5800的4×2流水線架構以及128bit GDDR2顯存更是使得nVIDIA在性能寶座的爭奪中徹底敗給ATI,對於nVIDIA而言,真正令其坐立不安的還不僅僅是ATI的高端產品。Radeon 9550以及衍生到PCI Express接口的X300-X550-X600小組合體對於市場占有率的侵蝕一度非常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指望FX5200/5500/5600/5700之流挽回局面已經沒有可能,而且nVIDIA的橋接晶片存在成本偏高的問題。如何才能徹底壓制ATI,這成了nVIDIA的當務之急。事實上,nVIDIA一直在產品研發進度方面略微領先於ATI。在GeForce 5900發布之前,GeForce 6系列就已經進入研發階段。nVIDIA對GeForce 6投入的工程研發人員不下500人,研發經費數以億美元計算。自此為止,可以徹底宣告nVIDIA的GeForce 6產品線布置完成,NV3X核心逐步退出市場。以GeForce 6200TC對抗被稱為nVIDIA心腹大患的集成顯示卡,以GeForce 6600LE系列牽制ATI的X300-X550-X600陣營,以GeForce 6600GT再加上高端SLI技術徹底打壓競爭對手,應該說nVIDIA有一定的勝算。

但是從技術角度而言,X300-X550-X600陣營卻不得不面對平庸的現實。如今越來越多的遊戲開始支持Shader Model 3.0,包括《細胞分裂3》、《孤島驚魂》、《帝國時代3》、《使命召喚2》等。GeForce 6200以及GeForce 6600LE全面支持Shader Model 3.0,而ATI顯示卡顯然在這方面處於落後局面。

Shader Model 3.0

Shader Model 3.0 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的遊戲研發時的編程模型,方便遊戲開發商更簡單的做效果更好的遊戲。Shader Model 3.0被套用到很多環境表面和混合的鏡面光源中。和Shader Model 2.0相比,Shader Model 3.0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擁有 置換貼圖技術,許多複雜的光影算法在 Shader Model 1.1 和 Shader Model 2.0 上無法實現.

對於任何廠商而言,眾多市場總是不可放棄的前沿陣地。當時,ATI一心希望X300-X550-X600陣營能夠堅守低端市場,而X700至少對GeForce 6600系列構成威脅。但是現在看來,ATI的如意算盤顯然不切實際。由於技術研發上的落後,ATI已經在第二輪的DirectX9競爭舞台中敗北。當然,X700的失敗也意味著整個產品線的潰敗。X800儘管隨後衍生出X850系列,但是在高端市場根本無法打開局面,難以與GeForce 6800系列正面對抗。

X1600

一條管線內置多個工作單元已經不是什麼新技術,以前的GeForce4 Ti以及Radeon 8500等顯示卡都運用過這些技術。與純粹依靠單管線相比,這種方式能夠在紋理填充以及像素計算方面展現出一定的優勢。不過此時的實際工作能力並非簡單的相乘關係,而且其中的複雜關係很難評判。在ATI最新推出的X1600 RV530 GPU中,只有四條渲染管線,但是每條管線擁有12個像素填充單元。

如今我們對於一條流水線定義是“Pixel Shader(像素著色器)+TMU(紋理單元)+ROP(光柵化引擎,ATI將其稱為Render Back End)。從功能上簡單的說,Pixel Shader完成像素處理,TMU負責紋理渲染,而ROP則負責像素的最終輸出,因此,一條完整的傳統流水線意味著在一個時鐘周期完成1個Pixel Shader運算,輸出1個紋理和1個像素。以GeForce 6600LE為例,一塊傳統的4流水線構架顯示卡(4X1)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完成4個Pixel Shader運算,輸出4個紋理和4個像素。流水線=Pixel Shader+TMU+ROP,這一概念一直得到GPU廠商的擁護。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3D遊戲開始有明顯的取向性,此時這一平衡也自然被打破。

正是基於像素著色器程式中算術指令比重不斷提高這一事實現狀,ATI開始不遺餘力地致力於提高像素渲染管線數量。以X1600為例,它擁有4條真正意義上的流水線,只不過Pixel Shader、TMU以及ROP形成3:1:1的關係。具體而言,X1600有12個Pixel Shader,而TMU和ROP卻只有4個,因此這款GPU核心在一個周期內可以進行12次Pixel Shader運算,輸出4個紋理和4個像素。也就是說,X1600在Pixel Shader運算上等同於16流水線顯示卡,但在紋理填充率和像素填充率上等同於4流水線顯示卡。按理說,X1600的技術的確是比較先進,但是將一項技術優勢作為非同級別競爭的砝碼,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面對GeForce 6600GT和GeForce 7300GT真正的8管線,X1600顯然沒有勝算。好在,ATI近期發布了X1650XT,此時真正擁有12管線,並且實現了36個像素單元,但是這似乎一切已經晚了,因為ATI已經被AMD所收購。

依靠NV40 NVIDIA打了個翻身仗,新的顯示晶片G70在2005年年中順利上市。與激進的NV40不同,G70以NV40為基礎,在性能和功耗、成本等幾個方面取得非常好的平衡。

R520

而急於扳回一城的ATI卻連續遇上了功耗等不利因素造成的Re-tape,導致傳說中的R520一再跳票。經過了4個月痛苦的G70 VS nothing的煎熬,R520終於在10月發布。

與R420一樣只有16條渲染管線,在採用極執行緒分派處理器後,R520能夠最多同時處理512個執行緒,先進的執行緒管理機制使得每條渲染管線的效率大為提升;8個引入SM3.0的頂點著色單元,動態流控指令得到了支持,採用R2VB的方式繞過了SM3.0對VTF的規定;採用了256位的環形匯流排儘管增加了記憶體的延時,卻靈活了數據的調度;支持FP32及HDR+AA;而先進的Avivo技術使得ATI產品的視頻質量更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R580

與G70相比,R520的技術更為先進,但是像素著色單元過少是其硬傷,不久後NVIDIA推出的7800GTX 512MB憑藉高頻和大容量的記憶體就輕鬆超過了R520。針對R520的缺點,ATI迅速作出了反應,推出了與R520在架構上很不一樣的R580。

ATI認為未來遊戲將會對Shader的要求更高,所以像素著色單元與TMU的比值應該更大。於是R580採用了48個3D+1D像素著色單元,卻使用了與R520相同的16TMU。這種奇特的3:1架構被證明在如極品飛車10和上古捲軸4等PS資源吃緊的新遊戲中能夠獲得比傳統的1:1架構更為優秀的表現。先進的軟陰影過濾技術Fetch4則讓R580對陰影的處理更有效率。

R580在老遊戲下性能表現與對手的旗艦產品不相上下,而在Shader壓力繁重的新遊戲中特別是高分辨AA/AF全開的模式下,甚至能夠超過對手產品50%以上的性能表現。相比較於R520,R580遊戲表現大為增強,成為了當時的遊戲之王。

然而R580系列與其前輩R420有著共同的軟肋,那就是中低端產品同樣表現不佳。繼NV43橫掃中低端之後, 繼任者G73扮演著同樣的角色;與此同時20管線的7900GS晶片良率之高使之成為了有史以來成本最低的中高端晶片,不斷的降價給了ATI中高端產品已強大的壓力。反觀ATI,用R580的1/4縮小版X1600系列去攻占中低端市場,12PS、4TMU這種在高端晶片上優秀的3:1架構設計在普通遊戲解析度下顯得有些水土不服,過少的TMU資源成了性能的瓶頸。ATI在中低端的競爭中再次敗北。

R580+

就在AMD即將完成收購的時候,R580+上市,這次上市帶來了新系列的產品線。高端以X1950XTX為主打,基本上可以看作是X1900XTX的GDDR4版本,GDDR4顯存的套用大大提高了片內傳輸頻寬,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性能。RV570即X1950Pro/GT具有36個PS單元、12TMU、12ROPs,同樣是3:1的架構,在很多方面都超過了對手的產品,成為中高端市場最有力的競爭者。RV560即X1650GT則可以看作R580的1/2,24PSU、8TMU、8ROPs,測試成績超過G73,成為了中低端的性價比最高的顯示晶片之一。

可惜X1950XTX的全系列產品出來得太晚,儘管有了良好的定位和強大的性能,可為時已晚,ATI已經結束了自己的使命,剩下的將由AMD代為完成。

RV630

2007年4月中旬,NVIDIA正式向外界宣布旗下三款中端DirectX 10顯示卡——GeFroce 8500GT、8600GT以及8600GTS。這意味著,nVIDIA除了占據高端的DX9顯示卡市場,還向主流的DX10顯示卡市場邁進。雖然ATi於07年5月中旬推出了旗下首款旗艦級的DX10顯示卡——Radeon HD 2900XT,但沒有中堅力量,AMD-ATi始終不能於主流市場立足。於是AMD-ATi在2007年的6月12日,又向大家公布了其低端至中端的主流DX10顯示卡——RV630/610系列。

儘管又比nVIDIA的首批中端DX10顯示卡慢了一拍,但AMD-ATi的RV630顯得後勁凌厲,得益於更先進的65nm核心製程,開發廠商能夠對ATi的Radeon HD 2600系列更好的控制成本,按照不同的定位,價格低廉的Radeon HD 2600Pro、超頻版的Radeon HD 2600Pro、非公版2600XT.....多種不同規格的RV630顯示卡登入市場,成為ATi在中端DX10市場上的一隻龐大隊伍。

R600鋒芒初露

終於,在2006年中,AMD-ATI發布了自己第一款支持DX10、SM4.0的顯示卡——ATi Radeon HD 2900XT。HD2900XT基於R600核心、80nm製造工藝,她擁有超豪華的各種硬體配置,由此可以看出收購後的AMD-ATi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她擁有7.2億個電晶體,320個超標量流處理器,512-bit的顯存位寬,最大超過128.5GB/s的顯存頻寬,全面支持DX10、SM4.0,AvivoHD視頻硬體加速器等組件。 在眾多的遊戲性能測試中,HD2900均敗給了競爭對手nVIDIA基於G80核心的8800系列。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ATi在DX10支持上選用了超標量流處理器(流處理器以下簡稱SP)。這樣有助於處理大量的並行數據,但是超標量SP要5個一組才會發揮全部效用。而nVIDIA選擇了矢量SP,1個即可發揮全部效用。這樣比起來真正可比的SP數量是HD2900XT 64(X5)個;8800Ultra/GTX128個,8800GTS(640MB)118個,8800GTS(320MB)96個。這樣一比就知道HD2900就算有神助也不可能打敗8800系列。整個HD2000系列都是這樣,2600是24(X5)個,2400是8(X5)個。

2、ATi不支持核心頻率異步,即核心頻率必須跟SP頻率相同,而nVIDIA的SP頻率k可以輕鬆超越1GHz,由此可見ATi的HD2000系列根本無法和同級產品競爭。

3、ATi沒有正確發揮核心特性。R600核心是環形匯流排架構,特點是數據讀取速度快、數據命中率低。這種特性決定了HD2900需要高速顯存,而非高頻寬顯存。HD2900選用512-bitGDDR3顯存,就像一個眼力不出眾的、力量大的人在很寬、而且阻力很大的地板上找東西一樣。而1GB版HD2900XT由於GDDR4顯存本身的延遲時間過長被拖累。

4、HD2000系列的算法還不夠成熟,BUG不少,在打開AA(抗鋸齒)後性能下降明顯。

儘管如此,HD2000系列並沒有被G8000系列落下太多,可以看出HD2000系列效率還是比較高的。

令人欣喜的是,HD2000附帶的AvivoHD硬解碼技術效果要比G8000系列好很多。相比之下,HD2000還有一定的競爭力。

而為了增強日後Radeon HD 2600/2400系列在產品特色方面的優勢,ATi在RV630/610上都加入了比G84/G86更強悍的Avivo HD視頻回放技術,其中的UVD通用視頻解碼引擎,能同時實現H.264和VC-1編碼視頻的硬體級解碼,繼續豐富圖形加速顯示卡在視頻回放方面的能力,進一步釋放高清晰視頻播放過程時對CPU運算能力的依賴。ATi強大的高清回放能力也成為ATi的Radeon HD 2400系列在入門市場上的重大注碼。

R600走向成熟——HD3800系列

2007年11月16 日,AMD-ATi發布了HD3800系列顯示卡。她是業界第一款55nm工藝製造的顯示卡,業界首款支持DirectX10.1、Shader Model4.1的顯示卡。她基於RV670核心,保留了R600核心大部分特性。同樣擁有320個超標量SP,電晶體數量縮減至6.66億個。她引入了ATi的新技術,比如PowerPlay節能技術、AvivoHD二代硬解碼技術等。AMD-ATi此次沒有在HD3800身上使用512-bit顯存,而是只用256-bitGDDR3顯存,可見AMD-ATi已經發現了HD2900身上的顯存策略錯誤。

對於ATi的Radeon HD 3800系列來說,提前支持了微軟即將發布的DirectX 10.1,也是它的技術亮點之一。ATi的RV670在這點上和當初nVIDIA的G80十分相像,都提前了對DirectX版本的支持。而DX10.1保持了10版本的原有整體結構和編程體系,同時頂點,幾何和像素著色指令集也會得到更新到支持Shader Model 4.1。此外,DirectX 10.1還提供了許多增強功能,如對HDR光源效果的改進,反鋸齒的改進,更為精確的管道,全局照明特效等。DirectX 10.1是目前DirectX 10版本的增強版,將計畫與Windows Vista SP1一起發售。

對於ATi來說,同樣基於RV670核心的Radeon HD 3850,HD3870無疑是重中之重,RV670發布上市至今,多款非公版設計、DDR4版本的Radeon HD 3850也出現於市面之上,它們的價格都保持在1500元以下,對於nVIDIA來說HD 3850上市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未能真正拿出一款產品對抗ATi來自1500元市場上的衝擊這一尷尬的局面,HD3800系列產品對nVIDIA的衝擊可為當頭一棒,令nVIDIA匆匆推出G94 9800GT 9600GT,為了應對HD3800系列而且還是首次上次令高端顯示卡定位價格最低,

剛上市的9800GT在2000元附近,9600GT更是歷史性快速跳水破千元大關.

R600的巔峰——HD4800系列

2008年6月,AMD-ATi經歷一年多的臥薪嘗膽,終於爆發了!基於RV770核心的Radeon HD4800系列終於發布了!搶先上市的HD4850擁有1T(10^12)Flops的浮點運算能力,輕鬆擊敗了高端市場的GeForce9800GTX,即使nVIDIA發布了高頻的9800GTX+也無濟於事。RV770可以說是RV670的全面升級版,在製造工藝成熟後,320個超標量SP增為800個超標量SP,光柵和紋理單元也增加了,AMD-ATi在HD4800系列身上使用了最佳化的AA算法,在遊戲開啟AA後能夠完勝G9800系列顯示卡。在稍後上市的HD4870身上AMD-ATi使用了正確的顯存策略,引入256-bitGDDR5顯存,回歸傳統的顯存控制器設計,並且採用了頻率達到3.6GHz!HD4870性能更上一層,擁有1.2TFlops業界第一的浮點運算能力,遊戲性能甚至能與怪獸級的GTX260叫板。

Radeon HD 4800系列表現出眾,HD4850剛一上市1499元的定價當天就迫使nVIDIA將GeForce9800GTX從2999元降至1999元幾天之後就降至1399元,由此可見其影響力。HD4800系列性價比出眾,受到顯示卡愛好者的追捧,在各國熱賣,一些國家中甚至一度脫銷。

8月12日,AMD-ATi發布HD4870X2以及4850X2。4870X2主要面對旗艦級市場,對抗最高級怪獸顯示卡GTX280。HD4850X2則鼓勵主推非公版產品,節省成本降低價格,占據高端市場。當日,AMD-ATi發布驅動程式CatalystControlCenter8.8,將對單卡雙芯及雙卡互聯解決方案進行性能爆發式的提升;同時附帶的PowerPlay2.0新一代節能技術,將進一步提升AMD-ATi產品的競爭力。

自Radeon HD 3800起AMD-ATI重塑的輝煌時代已經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了。

開創DX11宏圖霸業——HD5800系列

在RV7x0 Radeon HD 4000系列大獲成功的同時,AMD早已經開始規劃下一代桌面顯示卡RV8x0 Radeon HD 5000系列了,其中主打核心當然就是RV870。

以下是有關RV870的最新訊息總結:

1、計畫今年底流片成功(Tape Out),明年一季度末完成上市準備。2、擁有 至少1000個流處理器,不過同時會採用台積電最新的 40nm工藝製造,所以 核心面積只有205平方毫米左右,比RV770的256平方毫米小20%。

3、 理論浮點性能將有大約1.5TFlops,相比RV770的1.2TFlops提高不大,基本和流處理器的增加幅度成正比。

4、 1GB GDDR5顯存成為標準配置,頻寬至少150-160GB/s,但目前尚不確定是否會採用512-bit位寬(可能性不是太大)。

5、 待機功耗降低到現有型號的一半左右,滿載功耗不祥,頂級型號會採用真空腔均熱板技術。

6、會 支持DirectX 11

7、繼續單卡雙芯策略,但 兩顆晶片不會像現在這樣並排放在PCB板上而是使用多晶片模組(MCM)技術封裝在一起,就像當年的Pentium D雙核心處理器。如果可能,甚至會出現四顆晶片封裝在一起的“四核心”顯示卡,只需一條PCI-E x16插槽就能實現四路交火。

8、RV870將是R600核心架構的最後一個演化版本,再往後AMD將會推出全新架構。

Northern Island全新起航——HD6000系列

AMD最初的規劃就是北方群島,準備採用台積電32nm工藝製造,具體核心代號有Cozmuel、Kauai、Ibiza,這些我們在一年前就披露過了。不幸的是,就在北方群島流片前一個月,台積電突然宣布取消32nm,改而直接上馬28nm 這打了AMD一個措手不及。

不得已之下,AMD制定了B計畫,一邊等待新工藝,一邊在現有基礎上發展一代過渡產品。這批替補本來沒有代號,後來被叫作“NI-40”,代表40nm工藝版的北方群島,再後來乾脆又叫北方群島了。Antilles、Cayman、Barts、Turks、Caicos這些新的核心代號也隨後陸續確定,都成了改頭換面之後的北方群島家族的新成員。

南方群島的名字也是在這期間冒出來的,只不過因為訊息來源一直含糊不清,讓所有人都以為它才是替補的B計畫。如果你懶得理清其中的複雜關係,只需要知道即將發布的Radeon HD 6000系列整體代號其實就是北方群島。下一代的事兒,以後再說吧。

下邊再具體看一下北方群島的架構問題。都說AMD這代過渡產品只是權宜之計,並沒有什麼實質性變化,其實不然,它對現有的Evergreen架構依然做了大刀闊斧的變革。自從DX10 R600以來,AMD的顯示卡架構都採用四小一大的流處理單元體系,理論上非常優秀,但實際利用起來頗為困難,想要發揮全部威力並不容易。現在,北方群島終於將其拋棄,改成了四個中等大小的流處理器單元,整體理論性能削弱了,但綜合執行效率會更高,軟體編程也會更簡單,因此實際性能特別是複雜操作下的性能應該要好很多,畢竟對GPU來說更重要的是吞吐量,而非延遲。

當然,實際遊戲情況如何還有待觀察,畢竟理論只是理論。NVIDIA一直宣傳真DX11架構,強調更出色的曲面細分性能,但也只是在Unigine Heaven等理論測試中能夠看出來,真到了遊戲裡這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非核心部分也有不少變化,至少執行效率顯著提高,但具體情況尚不得而知。有訊息稱AMD增強了曲面細分單元,以應付NVIDIA方面的宣傳和未來遊戲的需要。

流處理單元結構體系的變化對GPU核心面積影響也很大,一方面每一組的數量從五個減少到四個,但另一方面每個單元的尺寸都增大了一些,而且新核心的單元整體數量也增加了不少。最終結果, 北方群島的核心面積要擴大10-15%,估計在380-400平方毫米,大於RV870 Cypress,但依然遠遠小於Fermi GF100。

Radeon HD 6000系列究竟何時發布?之前都說是10月12日,但其實那天只是有一個相關會議而已, 真正的發布時間要到月底,25日前後。首先出擊的是性能級Radeon HD 6700系列,定位175-250美元價位區間,然後是高端Radeon HD 6800系列、旗艦雙芯Radeon HD 6900系列,更低端的主流和入門級系列則會在2011年初跟進。

AMD這種馬不停蹄的輪番轟炸顯然會讓NVIDIA有些吃不消,畢竟其GeForce 400系列還沒有完全鋪開,一方面要面對早已確立市場地位、靈活自如的Radeon HD 5000系列,另一方面要迎接強勢跟上的Radeon HD 6000系列。

HD6800系列產品官方資料及核心圖曝光

Radeon HD 6800系列顯示卡核心代號為Barts,從曝光的核心測量圖顯示,其核心面積為171.09*134.61mm=230.30mm2;而Radeon HD 5800系列的Cypress核心面積為184.18*183.49mm=337.95mm2。由此看來,Barts核心面積僅為Cypress的68.15%左右。

● 下面我們再來仔細看看HD 6800系列產品的官方資料:

首先是產品路線圖,核心代號為Barts XT的HD 6870以及Barts Pro的HD 6850將會在本月發布

11月下旬會有Cayman XT/Pro核心的Radeon HD 6970/6950顯示卡出爐;而12月則有Antilles核心的新雙核產品Radeon HD 6990登場。

新產品市場定點陣圖顯示,Barts核心對應的是NVIDIA最熱門的GeForce GTX 460顯示卡;而Juniper則堅守中端市場,打壓GeForce GTS 450;Cayman核心產品以GeForce GTX 480/470為競爭對手;至於最頂級的Antilles雙核心顯示卡則接過Radeon HD 5970的皇冠成為新一代雙核王者。

Northern Islands新特性:

HD 6800系列顯示卡的DX11性能將會得到提升(AMD稱之為第二代DX11);

新的顯示輸出標準,支持DP 1.2以及HDMI 1.4規範;

通過HDMI 1.4以及DP 1.2接口,可支持3D立體視頻以及遊戲;

採用UVD 3.0引擎,支持MPEG-2/DivX/BluRay3D MVC硬解。

HD 6000系列產品將配備雙DVI、HDMI以及雙mini DisplayPort共5個輸出接口。mini DP接口為1.2規範,可支持多視頻流,使用兩個接口即可實現6屏輸出。

從右表可看出,HD 6870(Barts XT)將搭配雙6pin供電接口,TDP大於150w;而HD 6850(Barts Pro)則僅具備單6pin供電接口即可,TDP在150w以下。

Cayman XT/Pro核心產品將會在11月底發布,前者需要6pin+8pin供電接口,TDP在300w以下;而後者則具備雙6pin供電接口,TDP少於225w。

兩者均 搭配1GB GDDR5顯存,其中前者規格更高,速度可達6Gbps,而後者則為5Gbps

ATI第二代DX11移動顯示卡Radeon HD 6000M系列

成功奪取筆記本獨立顯示卡市場第一之後,AMD又再接再厲發布了第二代DX11移動顯示卡Radeon HD

6000M系列,相關機型也立即登場展示。

Radeon HD 6000M家族分為六個子系列,但其中6800M、6500M、6300M都是在上代核心的基礎上微

調而來,包括頻率提升、全線支持GDDR5顯存、 Eyefinity多屏輸出增強、支持HDMI 1.4a輸出等

等,本質上仍然是“曼哈頓”(Manhattan)體系。

6900M、6700M/6660M、6400M才是真正的第二代DX11移動核心,屬於新的“Vancouver”(溫哥華)

體系,和桌面的 Radeon HD 6800系列一樣基於“北方群島”架構,並繼承了桌面產品的絕大部分

特性,包括UVD3視頻解碼引擎、DisplayPort 1.2輸出、EyeSpeed並行計算加速等等。

官方

官方LOGO
 曾有傳聞稱,AMD計畫在2010年年底徹底放棄收購多年的“ATI”商標,如今隨著官方新LOGO的出爐,我們也終於要和這個存在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品牌說聲再見了。AMD這么做自然是經過多方面衡量,有著充分的理由。根據當時在美國、英國、德國、中國、日本、巴西、俄羅斯等地對數千位獨立顯示卡用戶進行的調查,受訪者知道AMD、ATI合併之後,對AMD的選擇度提高到了原來的三倍,AMD的品牌力度也要明顯強於ATI,此外Radeon、FirePro的品牌影響力和忠誠度也非常之高。有鑒於此,AMD才最終決定捨棄ATI,將一切都統一划歸到AMD品牌之下。

Fusion APU融合加速處理器的到來也給捨棄ATI提供了最佳時機。AMD表示,將AMD、ATI的最佳產品融合到一起將會提供一個高性能、高效能的異構計算體系,其中 面向輕薄本、上網本等移動編寫領域的Ontario定於2010年第四季度出貨面向主流桌面和移動的Llano定於2011年上半年出貨。

首批“AMD Radeon”品牌的顯示卡產品將於今年底發布,或許就是傳說中的“Radeon HD 6000”系列,或者說“AMD Radeon HD 6000”系列,而已有的ATI Radeon產品保持不變。

新的顯示卡LOGO整體風格仍以大家熟悉的紅、黑兩色為主,並為加入象徵AMD的草綠色。有趣的是,在捨棄“ATI”的同時AMD設計了兩種新的Radeon/FirePro LOGO,其一主體是“RADEON GRAPHICS”、“FIREPRO GRAPHICS”字樣,底部弧形黑框內嵌入AMD LOGO;其二主體簡化為“RADEON”、“FIREPRO”,底部長方形黑框內寫著“GRAPHICS”,而完全沒有“AMD”。

很顯然,後一種設計方式是為了照顧OEM渠道,特別是方便繼續與Intel移動平台和平共處,避免同時出現Intel、AMD兩種競爭性標識。

除此之外,AMD今後還會擴大VISION品牌的覆蓋範圍,全面涵蓋晶片組、桌面處理器、移動處理器、移動技術。這樣一來,AMD 2011年起品牌標識體系將異常簡單:公司商標AMD、伺服器處理器Opteron、晶片組和桌面與移動處理器VISION、顯示卡Radeon/FirePro。

雖然告別一個經典品牌總是令人傷感,但時代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這種變化未嘗也不是好事兒。有人評價說:“當我看到新的Radeon LOGO之後,有那么一會兒我完全忘記了(曾經在)旁邊的ATI。(新LOGO)看起來非常吸引人。”

產品業務

消費電子產品業務
 在過去的幾年中,基於對更加豐富的視覺體驗的需求,整個消費電子行業都在追求更高的圖像處理功能。 ATI公司為行動電話配備的Imageon圖形處理器和為數位電視配備的Xilleon圖形處理器由此應運而生。 同時,ATI為任天堂(NINTENDO)的GameCube主機提供圖形處理器,並同時與任天堂和微軟Xbox產品簽署未來技術協定。

ATI公司擁有超過2500名員工,它的總部分別設在馬克姆和安略,並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地都設有辦事處。 其產品在加州、佛州、麻薩諸塞州、安大略和賓夕法尼亞州等地的研發中心進行研發,並在加拿大和台灣生產。 在2004年,ATI公司的財政收入達到20億美元。公司的股票在NASDAQ(股票代碼ATYT)和多倫多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ATY)進行公開交易,並是NASDAQ股市百強之一。

ATI公司於2006年因經營不佳,被AMD公司以54億美元收購。

命名規律

ATi顯示卡命名規律
 和nVIDIA一樣,ATi顯示卡的命名也按照了一定的規律進行,對相同核心的不同型號顯示卡,以不同的命名規則區分開,以方便消費群體識別好顯示卡之間的級別,下面我們就說說ATi常見的命名規律。

XTX > XT > XL/GTO > Pro/GT > SE

HD3000以後

自HD3000及以後的顯示卡在同系列內直接由數字即可判斷性能

XTX

ATI系列中最高端顯示卡型號的後綴,如:1800XTX,1900XTX。這個後綴編號都是當時最高端的ATi顯示卡所配有的。

XT

這個編號比較有意思,ATi和nVIDIA都採用這個編號,但兩者表達的意義卻不同,用戶需要區分開。

在ATi方面,XT是代表了頂級顯示卡的型號,一般就運行頻率稍低於XTX,XT與XTX的關係就像nVIDIA中GTX和Ultra的一樣。我們知道的高端顯示卡就有Radeon X1950XT、Radeon HD 2900XT,它們都採用了XT這個後綴。

而在nVIDIA方面,XT卻是代表了簡化版,比標準版更低,如GeForce 5600XT,消費者需要區分開來。但在以後的代數中,nVIDIA也很少用到XT這個後綴命名。

XL

用於ATi高端顯示卡系列的後綴,級別比頂級級別的XT低,主要表現在頻率和管線上有所縮水。

GTO

是ATi較為特殊的命名後綴,也是用於中高端顯示卡系列,其意義就有點類似於nVIDIA的“GS”一樣,比XL級別稍低。

Pro/GT

Pro和GT的級別都要低於XT,一般來說,採用同一核心代號的ATi顯示卡,Pro的級別要稍高於GT,如X1950Pro和 X1950GT,主要表現在運行頻率上,Pro要高於GT。但我們需要區分清楚,當採用不同核心代號的ATi顯示卡時,GT的級別是可以高於Pro的,如 X1650GT和X1650Pro,單從命名上看貌似X1650Pro要高級於X1650GT,但實際卻是相反的,X1650Pro採用了RV530的顯 示核心,要低級於1650GT採用的RV560,因此X1650Pro的級別要低於X1650GT。

SE

全名為“Special Edition”(特殊版),主要用於ATi中低端顯示卡系列的後綴。採用這個後綴的顯示卡在管線上會有所縮減。

ATI的顯示卡型號排列順序

x代表0~9的數字,目前主要有三代產品

9xx0<Xxx0<X1xx0

常見型號9550<X300<X550<X800,X1300<X1600<X1800<X1900

大記事

1985年 8月20日 ATi公司成立

10月ATi使用ASIC技術開發出了第一款圖形晶片和圖形卡

1987年 7月 ATi發布了 EGA Wonder 和 VGA Wonder 圖形卡

1988年 4月 ATi參與制定了 VESA 標準

1991年 5月 ATi發布了 Mach8 雙晶片圖形卡

1992年 4月 ATi發布了 Mach32 圖形卡集成了圖形加速功能

ATi發布了 VLB(VESA本地匯流排)和PCI匯流排 的產品

5月 ATi成立了德國子公司

1993年 11月 ATi成為一家上市公司,在多倫多股票交易市場掛牌,股票代碼:ATY

1994年 8月 ATi發布了 Mach64 圖形晶片

11月 ATi的圖形卡驅動和套用軟體可以支持13個國家的語言

1995年 6月 ATi成為第一家支持APPLE MAC的顯示卡廠商,同時也是第一家支持PC和MAC雙平台的廠商

1996年 1月 ATi發布了業內第一款3D圖形晶片,並在一年中銷售了超過100萬個

7月 ATi成立愛爾蘭公司作為歐洲的運營總部

8月 ATi宣布了首款MAC機用PCI基板

9月 ATi成為第一家將電腦圖像顯示在電視上的公司

11月 ATi成為第一家將3D圖形晶片引入筆記本市場的公司

ATi成為第一家將TV卡附加到顯示卡的公司

1997年 2月 ATi發布3D RAGE II+ DVD 晶片,這是第一款圖形加速加DVD螢幕補償軟體產品

3月 ATi成為第一家完發布全支持AGP 2X產品的公司

ATi成為第一家供應硬體DVD加速產品的公司

1998年 4月 ATi被IDC評選為圖形晶片工業的市場領導者

5月 ATi為市場份額前10名的個人計算機製造商提供更多的OEM產品

8月 ATi成為AGP市場的領導者,銷售了一千萬個AGP圖形晶片

ATi發布RAGE MAGNUM 圖形晶片,這是一款針對高端OEM客戶的產品

ATi發布新一代RAGE 128 GL 圖形晶片

9月 ATi的RAGE LT PRO 圖形晶片領導筆記本市場

10月 ATi獲得Chromatic Research Inc.開發的system-on-a-chip(SOC)技術

ATi通過收購SiByte Inc.獲得了MIPS處理器

1999年 1月 ATi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 K.Y. Ho被經濟周刊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業領袖之一

2月 ATi發布RAGE MOBILITY M1,這是世界上第一塊內置8M顯存的筆記本圖形晶片

ATi的RAGE 128 Pro第一個在3D WinBench99中超過700分,基於RAGE 128的RAGE FURY 32MB得到743 Winmarks的成績,成為世界上最快的顯示卡

4月 ATi出售500萬個RAGE MOBILITY 圖形晶片

7月 ATi年銷售額達到10億美元

2000年 2月 ATi成為全世界的移動圖形解決方案領導者

4月 ATi完成對ArtX Inc.的收購,K.Y. Ho成為ATi公司主席兼CEO,David E. Orton成為董事會主席兼COO

ATi發布RADEON 圖形晶片,這是世界上最強的圖形處理器。RADEON標誌著ATi進入高端遊戲和3D工作站市場

2001年 2月 ATi發布MOBILITY RADEON 圖形晶片

3月 ATi獲得FireGL晶片,從而進入高性能圖形工作站市場

6月 宣布自己將採用類似NVIDIA的晶片生產運作模式,開放旗下晶片的顯示卡生產授權,讓第三方廠商可以生產基於ATI 圖形晶片的顯示卡產品,以加強自己圖形晶片的銷售以及縮短圖形晶片新品的研發周期。

7月 ATi獲得HYDRAVISION桌面管理軟體

8月 ATi發布RADEON 8500,這是第一款完全支持DirectX 8.1規格的產品

ATi發布FireGL 8800 工作站圖形卡

ATi發布MOBILITY RADEON 7500

ATi發布ALL-IN-WONDER RADEON 8500DV

10月 ATi發布XILLEON 220,這是世界上集成度最高的system-on-chip產品

ATi發布RADEON 7000 和 7200

11月 ATi發布MOBILITY FireGL 7800和FireGL 8700工作站圖形卡

2002年 1月 ATi公司獲得OPenGL標準委員會的永久會員資格

ATi發布RADEON 8500 MAC版和RADEON 7000 MAC版雙頭圖形卡

ATi憑藉IMAGEON 100 進入無線市場,這款產品專為PDA和Smart Phone設計

4月 ATi在北美發布System Integrator Partner Program

6月 ATi獲得NxtWave通信公司的機頂盒技術

7月 ATi新的FIREGL X1幫助DCC和CAD工作站進入新紀元,ATi擁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工作站圖形卡和OpenGL, Microsoft DirectX 9.0 以及 Linux 圖形解決方案

ATi發布RADEON 9700,RADEON 9000 和RADEON 9000 Pro

8月 ATi發布MOBILITY RADEON 9000 和RADEON 9700 PRO

9月 ATi發布新版的ALL-IN-WONDER 9700 PRO 和MOBILITY FIREGL 9000

10月 ATi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塊使用DDR-2技術的圖形卡

11月 ATi的RADEON 9700 PRO 贏得了PC Magazine 2002卓越技術獎

ATi發布新一代掌上多媒體晶片IMAGEON 3200

2003年 3月 ATi發布RADEON 9800,RADEON 9600,RADEON 9200和MOBILITY RADEON 9600家族

2006年 7月 24日 ATi被AMD公司以54億美元收購。

2007年 6月 ATi發布自己的第一款支持DX10的顯示卡——HD2900XT,採用512-bit位寬顯存,成為當時顯存位寬最大的顯示卡。顯存頻寬超過128.5GB/s,是當時顯存頻寬最大的顯示卡。同時擁有320個超標量流處理器,成為當時單個流處理器數量最多的顯示卡。核心集成7億個電晶體,成為當時集成電晶體數量最多的顯示卡。

2007年 11月 ATi發布業界第一款支持DirectX10.1、Shader Model4.1的顯示卡——HD3800系列,同時,這也是業界第一款以55nm工藝製造的顯示卡。

HD3000系列以來,AMD-ATi改變命名策略,“xx50”代表較低級的顯示卡,“xx70”代表較高級的顯示卡。

ATi改變產品策略,研發主力轉向主流市場。

2008年 1月 ATi發布HD3870X2,是業界首款單卡雙芯的顯示卡解決方案,成為當時的單卡性能王者。

上半年 ATi發布了Mobility Radeon HD3800 系列顯示卡,表明AMD-ATi將主流級顯示卡帶入移動市場的決心。

6月 ATi發布了基於RV770核心的HD4800系列顯示卡,有800個超標量流處理器,成為當時單個流處理器最多的顯示卡,集成9.56億個電晶體。其中4870是業界首款使用GDDR5顯存的顯示卡。HD4870擁有業界第一1.2TFlops的浮點運算能力。HD4800系列出眾的性價比在一些國家甚至一度脫銷。

8月12日 ATi發布4870X2與4850X2,這是AMD-ATi第二次發布單卡雙芯解決方案。發布第二代節能技術PowerPlay2.0。

收購始末

ATI和另一大顯示卡生產廠家NVIDIA時刻都在激烈爭奪市場,這加速了顯示卡的發展。A卡、N卡總共占據了獨立顯示卡市場95%以上,高性能顯示卡層出不窮,有了強大的硬體支持,遊戲開發商更沒有閒著,04、05、06年,DirectX9遊戲泉涌而出,FutureMark公司的3DMark成為Gamers鍾愛的測試軟體。在此期間,A卡的Radeon系列步入X系列,如Radeon X800XL,Radeon X1950 XTX等。

與此同時,nVidia的顯示卡步入GF6、GF7系列,這兩個系列就是奔著DX9.0C而來。A卡、N卡的爭奪進入到白熱化境地。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 A卡的X700家族和N卡的6600家族的爭奪。無論從價格、規模、性能上講均旗鼓相當。

2006年,ATi相較NV的弱勢逐漸顯現:Ati只有顯示卡,這導致它們發產品(尤其是筆記本系列)全要看他人臉色。而nV也是一家出色的主機板晶片廠家,自己的主機板搭配自己的顯示卡,使得它們的產品更有市場。比較類似的是Intel 和 AMD.Intel 既有CPU,也有主機板、集成卡,這就導致Intel的市場空間巨大無比,尤其是品牌機、筆記本電腦。雖然P4的NetBrust構架本質上是一種失敗,而在P4飽受非議、PD尚未發布時AMD有了較大發展,但還是逐漸落於被動。於是,PC史上一件大事發生了——雙A走向聯合。

6月份以來,關於AMD收購ATI的傳聞就不絕於耳。美國時間2006年7月24日上午八點,AMD官方網站發表正式聲明,確認收購ATI。這是近年IT界最大的一次收購,整個市場格局都將為之改變。這份聲明一經發表,即時成為業界的焦點,各方面訊息紛至傳來……

AMD董事會主席兼CEO魯毅智表示:ATI正式加入了AMD家族,今天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 我們將充 分整合一系列具有互補性的技術,繼續致力於創新,力爭為業界提供最佳產品選擇。

AMD計畫打造一個新的x86處理器系列,將中央處理器(CPU)和圖形處理器(GPU)在晶片級別上整合在一起,該產品的開發代號為“Fusion”。

據悉Fusion處理器將於2008年底或2009年初面世,未來將用於所有的計算領域,包括台式機、筆記本、工作站等解決方案.

這次收購,使得兩家均受到影響——Intel藉此大量發布Core系列,迅速搶占市場,而AMD只好先以雙核速龍迎擊。nVIDIA發布了第一款DX10顯示卡,而ATI的首款DX10顯示卡的發布卻不得不延遲。

2010年12月15日,AMD發布HD6900系列顯示卡,正式棄用ATI標誌,使用AMD標誌,標誌著ATI這一商標的正式死亡。

現多數ATI顯示卡簡稱為“A卡”,顯示高清,為設計師首選。

型號參數

顯示卡產品型號參數

晶片名稱 核心頻率 顯存頻率 顯存接口 顯存頻寬 像素處理單元或流處理器 DirectX 版本
Radeon 9200 250 MHz 400 MHz 128-bit 6.4 GB/s 4 8.1
Radeon 9200 Pro 275 MHz 550 MHz 128-bit 8.8 GB/s 4 8.1
Radeon 9200 SE 200 MHz 333 MHz 64-bit 2.6 GB/s 4 8.1
Radeon 9250 240 MHz 400 MHz 128-bit 6.4 GB/s 4 8.1
Radeon 9250 SE 240 MHz 400 MHz 64-bit 3.2 GB/s 4 8.1
Radeon 9500 275 MHz 540 MHz 128-bit 8.6 GB/s 4 9
Radeon 9550 250 MHz 400 MHz 128-bit 6.4 GB/s 4 9
Radeon 9550 SE 250 MHz 400 MHz 64-bit 3.2 GB/s 4 9
Radeon 9500 Pro 275 MHz 540 MHz 128-bit 8.6 GB/s 8 9
Radeon 9600 325 MHz 400 MHz 128-bit 6.4 GB/s 4 9
Radeon 9600 Pro 400 MHz 600 MHz 128-bit 9.6 GB/s 4 9
Radeon 9600 SE 325 MHz 400 MHz 64-bit 3.2 GB/s 4 9
Radeon 9600 XT 500 MHz 600 MHz 128-bit 9.6 GB/s 4 9
Radeon 9700 275 MHz 540 MHz 256-bit 17.2 GB/s 8 9
Radeon 9700 Pro 325 MHz 620 MHz 256-bit 19.8 GB/s 8 9
Radeon 9800 325 MHz 580 MHz 256-bit 18.56 GB/s 8 9
Radeon 9800 Pro 380 MHz 680 MHz 256-bit 21.7 GB/s 8 9
Radeon 9800 SE 325 MHz 500 MHz 128-bit or 256-bit 8 GB/s or 16 GB/s 4 9
Radeon 9800 XT 412 MHz 730 MHz 256-bit 23.3 GB/s 8 9
Radeon X300 SE 325 MHz 400 MHz 64-bit 3.2 GB/s 4 9
Radeon X300 325 MHz 400 MHz 128-bit 6.4 GB/s 4 9
Radeon X550 400 MHz 500 MHz 128-bit or 64-bit 8 GB/s or 4 GB/s 4 9
Radeon X600 Pro 400 MHz 600 MHz 128-bit 9.6 GB/s 4 9
Radeon X600 XT 500 MHz 730 MHz 128-bit 11.68 GB/s 4 9
Radeon X700 400 MHz 600 MHz 128-bit 9.6 GB/s 8 9
Radeon X700 Pro 420 MHz 864 MHz 128-bit 13.8 GB/s 8 9
Radeon X700 XT 475 MHz 1.05 GHz 128-bit 16.8 GB/s 8 9
Radeon X800 SE * * * * 8 9
Radeon X800 400 MHz 700 MHz 256-bit 22.4 GB/s 12 9
Radeon X800 XL 400 MHz 1 GHz 256-bit 32 GB/s 16 9
Radeon X800 GT 475 MHz ** 128-bit or 256-bit ** 8 9
Radeon X800 GTO 400 MHz 1 GHz *** 256-bit 32 GB/s 12 9
Radeon X800 Pro 475 MHz 950 MHz 256-bit 30.4 GB/s 12 9
Radeon X800 XT 500 MHz 1 GHz 256-bit 32 GB/s 16 9
Radeon X800 XT PE 520 MHz 1.12 GHz 256-bit 35.8 GB/s 16 9
Radeon X850 Pro 520 MHz 1.08 GHz 256-bit 34.56 GB/s 12 9
Radeon X850 XT 520 MHz 1.08 GHz 256-bit 34.56 GB/s 16 9
Radeon X850 PE 540 MHz 1.18 GHz 256-bit 37.76 GB/s 16 9
Radeon X1050 **** **** **** **** 4 9.0c
Radeon X1300 HM 450 MHz 1 GHz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16 GB/s or 8 GB/s or 4 GB/s 4 9.0c
Radeon X1300 450 MHz 500 MHz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8 GB/s or 4 GB/s or 2 GB/s 4 9.0c
Radeon X1300 Pro 600 MHz 800 MHz 128-bit or 64-bit or 32-bit 12.8 GB/s or 6.4 GB/s or 3.2 GB/s 4 9.0c
Radeon X1300 XT 500 MHz 800 MHz (DDR2) or 1 GHz (GDDR3) 128-bit 12.8 GB/s or 16 GB/s 12 9.0c
Radeon X1550 450 MHz or 550 MHz or 600 MHz 800 MHz 64-bit or 128-bit 6.4 GB/s or 12.8 GB/s 4 9.0c
Radeon X1600 Pro 500 MHz or 575 MHz 780 MHz 128-bit 12.48 GB/s 12 9.0c
Radeon X1600 XT 590 MHz 1.38 GHz 128-bit 22.08 GB/s 12 9.0c
Radeon X1650 Pro 600 MHz 1.40 GHz 128-bit 22.40 GB/s 12 9.0c
Radeon X1650 XT 575 MHz 1.35 GHz 128-bit 21.60 GB/s 24 9.0c
Radeon X1800 GTO 500 MHz 1 GHz 256-bit 32 GB/s 12 9.0c
Radeon X1800 XL 500 MHz 1 GHz 256-bit 32 GB/s 16 9.0c
Radeon X1800 XT 625 MHz 1.5 GHz 256-bit 48 GB/s 16 9.0c
Radeon X1900 GT 575 MHz 1.2 GHz 256-bit 38.4 GB/s 36 9.0c
Radeon X1900 XT 625 MHz 1.45 GHz 256-bit 46.4 GB/s 48 9.0c
Radeon X1900 XTX 650 MHz 1.55 GHz 256-bit 49.6 GB/s 48 9.0c
Radeon X1950 GT 500 MHz 1.2 GHz 256-bit 38.4 GB/s 36 9.0c
Radeon X1950 Pro 575 MHz 1.38 GHz 256-bit 44.16 GB/s 36 9.0c
Radeon X1950 XT 625 MHz 1.8 GHz 256-bit 57.6 GB/s 48 9.0c
Radeon X1950 XTX 650 MHz 2 GHz 256-bit 64 GB/s 48 9.0c
Radeon HD 2400 Pro 525 MHz 800 MHz 64-bit 6.4 GB/s 40 ***** 10
Radeon HD 2400 XT 700 MHz 1.6 GHz 64-bit 12.8 GB/s 40 ***** 10
Radeon HD 2600 Pro 600 MHz 800 MHz 128-bit 12.8 GB/s 120 ***** 10
Radeon HD 2600 XT 800 MHz 1.6 GHz (GDDR3) or 2.2 GHz (GDDR4) 128-bit 25.6 GB/s (GDDR3) or 35.2 GB/s (GDDR4) 120 ***** 10
Radeon HD 2900 GT 600 MHz 1.6 GHz 256-bit 51.2 GB/s 240 ***** 10
Radeon HD 2900 Pro 600 MHz 1.85 GHz 512-bit 118.4 GB/s 320 ***** 10
Radeon HD 2900 XT 740 MHz 1.65 GHz (GDDR3) or 2 GHz (GDDR4) 512-bit 105.6 GB/s (GDDR3) or 128 GB/s (GDDR4) 320 ***** 10
Radeon HD 3450 ^ 600 MHz 1 GHz 64-bit 8 GB/s 40 ***** 10.1
Radeon HD 3470 ^ 800 MHz 1.90 GHz 64-bit 15.2 GB/s 40 ***** 10.1
Radeon HD 3650 ^ 725 MHz 1 GHZ (DDR2) or 1.6 GHz (GDDR3) 128-bit 16 GB/s (DDR2) or 25.6 GB/s (GDDR3) 120 ***** 10.1
Radeon HD 3690 ^ 668 MHz 1,656 MHz 128-bit 26.5 GB/s 120 ***** 10.1
Radeon HD 3850 ^ 670 MHz 1.66 GHz 256-bit 53.12 GB/s 320 ***** 10.1
Radeon HD 3870 ^ 775 MHz 2.25 GHz 256-bit 72 GB/s 320 ***** 10.1
Radeon HD 3870 X2 ^ + 825 MHz 1.8 GHz 256-bit 57.6 GB/s 320 ***** 10.1
Radeon HD 4350 ^ 600 MHz 1 GHz 64-bit 8 GB/s 80 ***** 10.1
Radeon HD 4550 ^ 800 MHz 1.6 GHz 64-bit 12.8 GB/s 80 ***** 10.1
Radeon HD 4650 ^ 600 MHz 1 GHz or 1.4 GHz 128-bit 16 GB/s or 22.4 GB/s 320 ***** 10.1
Radeon HD 4670 ^ 750 MHz 2 GHz (512 MB) or 1,746 MHz (1 GB) 128-bit 32 GB/s or 27.94 GB/s 320 ***** 10.1
Radeon HD 4730 ^ 750 MHz 1.8 GHz 128-bit 28.8 GB/s 640 ***** 10.1
Radeon HD 4770 ^ 750 MHz 3.2 GHz 128-bit 51.2 GB/s 640 ***** 10.1
Radeon HD 4830 ^ 575 MHz 1.8 GHz 256-bit 57.6 GB/s 640 ***** 10.1
Radeon HD 4850 ^ 625 MHz 2 GHz 256-bit 64 GB/s 800 ***** 10.1
Radeon HD 4850 X2 ^ + 625 MHz 2 GHz 256-bit 64 GB/s 800 ***** 10.1
Radeon HD 4870 ^ 750 MHz 3.6 GHz 256-bit 115.2 GB/s 800 ***** 10.1
Radeon HD 4870 X2 ^ + 750 MHz 2.6 GHz 256-bit 115.2 GB/s 800 ***** 10.1
Radeon HD 4890 ^ 850 MHz 3.9 GHz 256-bit 124.8 GB/s 800 ***** 10.1
Radeon HD 5850 ^ 725 MHz 4 GHz 256-bit 128 GB/s 1,440 ***** 11
Radeon HD 5870 ^ 850 MHz 4.2 GHz 256-bit 134.4 GB/s 1,600 ***** 11
Radeon HD 5970 ^ 725 MHz 4 GHz 512-bit 256 GB/s 3,200 ***** 11
Radeon HD 6850 ^ 775MHZ 4 GHz 256-bit 128 G/s 960 11
Radeon HD 6950 ^ 800MHz 5 GHz 256-bit 160 G/s 1408 11
Radeon HD 6990 ^ 830MHz/880MHz 5 GHz 256×2-bit 320 G/s 3072 11
Radeon HD 7970 925MHz 5.5GHz 384-bit 264G/s 2048 11.1
Radeon HD 7950 800MHz 5GHz 384-bit 240G/s 1792 11.1
Radeon HD 7990 925MHz/1GHz 5.5GHz 384×2-bit 264×2G/s 4096 11.1
Radeon HD 5系列規格 Radeon HD 5系列規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