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學校位於“九省通衢”的武漢市,環境優美,占地面積5000餘畝。學校現有4座現代化圖書館,藏書366餘萬冊。有在職教
職工557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3082人。專任教師中,有院士6人(含雙聘),“973項目”和“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2人,長江學者5人,楚天學者8人,國家、省部級專家79人,國家、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79人,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人員212人,教授650人,副教授1226人,博士生導師253人,碩士生導師1170人。學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6300人,博士、碩士生16000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327人。學校擁有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哲學、歷史學、教育學、醫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有本科專業8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3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博士授權點6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有1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21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及特色、優勢學科2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7個,與國內外大型骨幹企業共建研究開發中心47個。
學校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成績顯著。“十五”以來承擔了大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部省級重點科研項目,獲國家級科技獎勵9項。2008年科研總經費4.2億元,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勵50項,其中省部級科技獎勵22項;申請專利283項,獲授權專利218項;被“三大檢索”收錄科技論文1223篇。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廣套用,以光纖感測器、高速船舶、電動汽車以及新材料、港口機械、先進制造等為代表的校辦科技產業健康穩步發展,位於“武漢·中國光谷”占地800餘畝的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已形成規模,2008年科技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3億元。
學校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德國、英國、日本、法國、美國、荷蘭、俄羅斯、澳大利亞、義大利等國家的10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聘請了100多名國外知名學者來該校任教或進行科學研究,每年派出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出國留學、訪問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外國專家、學者來校訪問、講學。學校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與國外高校直接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校還從在校生中選派優秀學生出國家學習和深造。
武漢理工大學堅持“育人為本,學術至上”的辦學理念,堅持實施特色戰略、協調發展戰略、國際化戰略和創新戰略,立足以特色創優勢、以創新求發展、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共建,以建成“整體水平國內一流,部分學科水平國際一流”的多科性、開放式、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學為發展目標,將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一致,開拓創新,為科教興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機構設定
學校機關部門
黨委辦公室 、校長辦公室 、組織部 、統戰部 、宣傳部 、紀委辦、監察處 、學生工作部(處) 、人事處 、計畫財務處 、教務處 、科學技術處 、研究生院(籌) 、招生與就業指導處 、保衛處 、審計處 、國際交流與合作處 、國有資產管理處 、基建處、後勤管理處(含校園綜合治理辦、附中、附小、幼稚園) 、工會 、團委 、武裝部 、離退休工作部(處)
直屬單位
航海教育質量辦公室 、網路中心(信息管理中心)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工程監理中心、 高等教育研究所 、建築設計院 、期刊社 、檔案館 、圖書館 、出版社 、總醫院 、新校園規劃建設指揮部 、後勤集團總公司 、產業集團總公司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矽酸鹽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纖感測技術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數字製造重點實驗室、港口物流技術與裝備工程中心、湖北生物材料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光纖感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港口裝卸技術交通部重點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國際玻璃研究中心、武漢理工大學非金屬設計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智慧型運輸系統研究中心、湖北省粉體技術中心、湖北省石膏工業技術中心、武漢理工大學設計研究院、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工程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汽車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材料保護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摩擦學研究所、建材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中交船舶與橋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學院設定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交通學院 、管理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汽車工程學院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自動化學院 、航運學院 、文法學院 、理學院 、經濟學院 、藝術與計學院 、外國語學院 、物流工程學院 、政治與行政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 、體育部 、國際教育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 、網路教育學院。
師資力量
武漢理工大學堅持引進與培養並重,以“十五” “211工程”建設為契機,在引進、培養和使用中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師資隊伍建設體系,建設了一支結構最佳化、規模適當、素質良好、富有活力、勇於創新、適應學校發展需要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為了實現人才立校、人才興校、人才強校的目的,學校通過“211工程”建設啟動了三項師資隊伍建設項目:“高層次拔尖人才引進和培養工程”、“中青年學術骨幹培養計畫”、“中青年教師博士化工程”。師資隊伍實現了“三大提升”,即教師素質、國際化水平和博士比例得到了明顯提升。
截止到2007年7月31日,學校有專任教師3005人,外聘返聘教師當量160人,生師比15.87:1;其中教授506人,副教授1086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2180人 (其中博士799人),占教師總數的75%。教師隊伍中有院士(含共享)6人,“973”首席科學家1人,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4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人(其中主任委員1名,副主任委員3名),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跨世紀人才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獎”等獲得者40人次;省部級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26人次;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家級專家稱號187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省政府專項津貼104人次;湖北省教學名師4人,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7人;建立了以院士、973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首席教授、國家和省部級精品課程負責人領銜、結構合理的各支教學科研團隊。
通過建設,師資隊伍呈現出“四個轉變”,即以本科學歷為主體轉變為以研究生學歷為主體;以中老年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以本校畢業的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有其他高校或研究機構學習經歷的教師為主體;以科研項目和教學為紐帶的鬆散組合為主體轉變為具有自主凝聚力的以學科責任人及課程負責人為核心的科研和教學團隊為主體。各學科和專業師資整體實力顯著提升,結構更趨合理,滿足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以及學校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歷史沿革
學校名稱歷經傳承演變,簡要介紹如下:
武漢工業大學
1898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成立;
1948年,東北軍事工業專門學校 成立;
1951年,武漢土木工程學校 成立;
1951年,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校 成立;
1952年12月3日,中南建築工程學校 成立(由武昌高級工業學校、武漢土木工程學校合併,中南地區的鄭州高等工程學校、武昌高等工程學校、浜土木技校、長沙楚怡高等工程學校、長沙市政工程學校、湘鄉高等工程學校等六所學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師生併入),校址設在江西廬山;
1953年,武昌建築工程學校(中南建築工程學校遷入武昌,校址設在武昌馬鞍山;同年,廣州珠江水利學校土木本科師生又併入);
1958年,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北京建材學院 (由東北軍事工業專門學校、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校合併)成立;
1958年5月,武昌建築工程學校升格為大專,定名為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同年年底更名為武漢建築工業學院;
1960年,武漢建築工業學院易名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在當時是全國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設專業的高等學府;
1961年,中南給排水設計院專科學校給排水專業師生併入該院;
1964年10月定名為武漢建築工程學校;
1971年10月,湖北建築工業學院 成立(由武漢建築工程學校、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合併);
1978年5月,更名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掛牌;(1981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重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正式掛牌分立;新建的武漢城市建設學院,1983年8月破土動工,校址位於武漢東湖之濱、馬鞍山麓、東有“桃園勝地”之稱的九峰林公園;)
1985年8月,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並掛牌。
1997年,武漢工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併入北京工業大學新成立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0年5月,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1958年,武漢工學院正式組建
1972年,改名為湖北農業機械學院,原湖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併入;
1979年,武漢工學院恢復名稱
1995年,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掛牌
2000年,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1946年,國立武昌海事學校 成立;
1952年,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全國高校船舶工業併入,多個專業分出;
1954年,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大連海事學院航運專業併入;
1957年,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全國高校水運大調整;
1963年,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全國高校造船專業併入,多個專業分出;
1992年6月,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成立;
1993年11月,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正式掛牌;
1999年,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原武漢水運工業學校併入;
1999年,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原武漢鐵路運輸學校併入;
2000年5月,武漢理工大學
理工校友
【學界】
歐進萍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
姜德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
程一兵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工學院副院長
南策文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973計畫首席科學家
王威孚 原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丁烈雲 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丁漢初 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
陳鐵群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鄧鏗 美國路易斯安娜大學終身教授、美國《數學評論》評論員
張建鋼 武漢科技學院校長
尚鋼 武漢科技學院黨委書記
劉國新 湖北大學黨委副書記
呂清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
胡社軍 廣東五邑大學校長
趙師梅 教育家、電機專家、辛亥革命老人
【政界】
羅清泉 中共中央委員、中共湖北省省委書記
石秀詩 中共中央委員、貴州省原省長,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
張紀南 中共中央紀委常委,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陳全國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河南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河南行政學院院長
湯濤 中共湖北省省委常委、湖北省副省長
朱正昌 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
劉鄂 原交通部副部長
蔣明麟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林茂光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廣州軍區空軍建設局局長
趙建才 中共鄭州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黃關春 中共孝感市市委書記
王小青 中共青海省海東地委書記
潘世建 廈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饒中享 武漢海事法院副院長,海商法教授
高法新 湖北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舒正榮 湖北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商界】
李永安 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賀恭 三峽截流工程總指揮,中國華電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魏家福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裁
張富生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黨組書記
宋志平 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公司董事長
司國晨 中材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彭毅 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
彭壽 中國建材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衛東 神龍汽車公司總經理,東風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李葉青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書記
陳木森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金東寒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1研究所所長
陳潮 深圳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總裁
曾南 中國南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執行長兼總裁
陳健 聚友集團董事長.
胡顯源 重慶宗申動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國際合作
武漢理工大學與全球100多所大學建立姊妹院校和合作關係,現列部分院校如下:
【中國香港】
香港理工大學(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中國台灣 】
淡江大學(Tamkang University) 台北科技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台灣海洋大學(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日本】
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 長崎大學(Nagasaki University) 廣島大學(Hiroshima University)
山口大學(Yamaguchi University) 神奈川大學(Kanagawa University) 東京海洋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韓國】
全北國立大學(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美國】
西北理工大學(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密西根理工大學(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斯普林奧博大學(Spring Arbor University)
匹茲堡州立大學(Pittsburg State University) 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夏威夷大學希洛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Hilo)
紐約州立大學奧斯威戈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Oswego) 新澤西理工學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英國】
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Abertay Dundee) 倫敦南岸大學(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 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布拉德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Bradford) 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 (Queen Mary,University of London)
【法國】
昂熱大學(Université d'Angers) 圖爾大學(Université de Tours) 梅斯大學(Unviersité de Metz)
勃艮第大學(Unviersité de Bourgogne) 巴黎第十一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Sud:Paris 11)
貝爾福-蒙貝利亞爾技術大學(Université de Technologie de Belfort-Montbéliard) 波爾多高等商學院(Ecole Supérieure de Commerce de Bordeaux)
法國南特設計學院(Ecole de Design Nantes Atlantiquer) 法國電子與計算機信息學院(Ecole Française d’Electronique et d’Informatique)
【德國】
德勒斯登理工大學(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方工學院(Norther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澳大利亞】
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 澳大利亞海事學院(Australian Maritime College)
【加拿大】
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 布魯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
【俄羅斯】
弗拉基米爾國立大學(Vladimir State University) 聖彼得堡理工大學(Saint Peters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庫爾斯克國立技術大學(Kursk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國立遠東航海學院(Far Eastern State Maritime Academy)
【義大利】
都靈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Torino)
【芬蘭】
瓦薩科技大學(Vaasa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羅瓦年米科技大學(Rovaniem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荷蘭】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烏特列支套用大學(Hogeschool Van Utrecht)
【瑞典】
韋克舍大學(Växjö University) 呂勒奧理工大學(Lul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挪威】
特勒瑪克大學(Telemark University College) 阿哥德大學(Adger University College) 西富爾德大學(Vestfold University College)
【匈牙利】
布達佩斯科維納斯大學(Corvinus University of Budapest)
【烏克蘭】
烏克蘭國立海洋技術大學(Ukraine State Maritime Technic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