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C[醫學術語]

WBC[醫學術語]

WBC,即白細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簡稱:WBC),舊稱白血球。血液中的一類細胞。根據白細胞的細胞質內有無特殊顆粒,可將其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前者常簡稱為粒細胞,根據其特殊顆粒的染色特性,又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白細胞也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血細胞中體積比較大、數量比較少。具有細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細菌、防禦疾病。

白 細 胞

leucocyte簡稱WBC(white blood cell)

基本介紹

WBC[醫學術語] WBC[醫學術語]

白細胞高.可以積極的抗炎治療.WBC一般代表的是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白細胞稍微高了一點點,最常見原因是細菌感染.白細胞低說明免疫低下,極易感染各種病毒和細菌。

正常值範圍:

⑴成人為(4.0-10.0)×10^9個/L(4000~10000/mm3)

⑵新生兒為(15-20)×10^9個/L(15000~20000/mm3)

⑶嬰 兒6個月到2歲為(11-12)×10^9個/L

⑷兒 童4到14歲為(5.0~12.0)×10^9/L

白細胞減少症

白細胞減少症(leucopenia)為常見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持續低於4×10 9/L時,統稱白細胞減少症,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於2×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前者臨床主要表現以乏力、頭暈為主,常伴有食慾減退、四肢酸軟、失眠多夢、低熱心悸,畏寒腰酸等症狀;後者多以突然發病,畏寒高熱,咽痛為主。本病於任何年齡之兩性均可罹患。粒細胞缺乏症為白細胞減少症發展至嚴重階段的表現,兩者病因和發病機理基本相同,故一併論述。

白細胞減少臨床縮減分為原因不明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多見。後者多為化學因素、物理因素、藥物及某些疾病,或可見於各種實體腫瘤化療後、多種血液病、嚴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在我國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的預後良好,粒細胞缺乏症如果治療不及時,年齡較大或有其他臟器疾患的病人,病死率仍然較高。

白細胞減少症在中醫學無此病名,據其主症主要有乏力、頭暈、心悸、易外感發熱等,歸屬於中醫學“氣血虛”、“虛勞”、“溫病”、“諸虛不足”等範疇。

【病因】

西醫認為;極大多數粒細胞減少的病因和發病機理為人體對藥物或化學物 發生變態過敏反應所致。

1、粒細胞增殖成熟障礙(再生障礙型)

2、粒細胞的破壞和喪失過多(免疫型)

A、 病毒性感染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等

B、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液中存在粒細胞抗體,多次輸血之後及慢性活動性肝炎也有免疫性抗體存在。

C、 脾功能亢進時,由於脾臟網狀內皮細胞對粒細胞破壞增加,使粒細胞減少。

3、粒細胞分布異常

中醫認為:

1、先天不足,稟賦薄弱

2、勞倦過度,損及五臟

3、飲食不節,傷及脾胃

4、大病久病,失於調理

5、外邪侵襲

綜上所述,病因不外乎內傷和外感,病機方面不外乎先天后天兩個因素。先天的關鍵在於腎,後天的關鍵在於脾。本症涉及心、肝、脾、腎諸髒,而主要與脾腎關係密切。精血同源,精足則血旺,精虧則血虛,脾腎不足而引起乏力、頭暈、心悸及易感發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