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7戰機

S-37戰機

S-37戰機 - S-37的誕生,由蘇霍伊飛機設計有限公司研製的很有前途的第五代戰鬥機—S-37 的開始試飛,應是俄羅斯航空工業 1997 年的主要成就。儘管這種飛機的研製工作被嚴加保密,但近幾年,西方的航空報刊對這種飛機仍然有不少猜測和披露。早在 1994~1995 年間,西方多種航空期刊就報導了關於蘇霍伊設計局在研製第五代戰鬥機的訊息,並認為其研製工作始於 80 年代末期。當時,西方把這種飛機稱為 S-32,一直到 1997 年秋,蘇霍伊設計局的出版物上將其稱為 S-37 後為止。

基本信息

S-37的誕生

蘇霍伊飛機設計有限公司研製的很有前途的第五代戰鬥機—S-37 的開始試飛,S-37戰機應是俄羅斯航空工業 1997 年的主要成就。儘管這種飛機的研製工作被嚴加保密,但近幾年,西方的航空報刊對這種飛機仍然有不少猜測和披露。早在 1994~1995 年間,西方多種航空期刊就報導了關於蘇霍伊設計局在研製第五代戰鬥機的訊息,並認為其研製工作始於 80 年代末期。當時,西方把這種飛機稱為 S-32,一直到 1997 年秋,蘇霍伊設計局的出版物上將其稱為 S-37 後為止。
俄《空軍通報》雜誌在 1996 年 3~4 月號上報導了這次會議,並刊登了一張會議照片,注意箭頭指處的黑色模型。
最初只知道這種飛機的布局非常特殊—採用了前掠式機翼,但設計局代表曾對此進行了否認。可是不久情況發生了變化,1996 年春,俄空軍召開了空軍軍事委員會會議,俄聯邦空軍和航空工業的有關領導參加了這次會議,俄《空軍通報》雜誌在 1996 年 3~4 月號上報導了這次會議,並刊登了一張會議照片。這是一張普通照片,粗心的讀者看不出這張照片有何特別,但有心人卻能從中得到些有趣的東西。在這張照片中,在空軍司令員彼德·傑伊涅金上將和蘇局總設計師米哈伊爾·西莫諾夫與其他與會者們面前,放著兩個飛機模型,其中一個不難看出是多用途戰鬥機—Su-27M(Su-35)的模型,而另一個模型塗成黑色,帶有前掠翼、前置平尾、普通平尾、雙立尾。毋庸置疑,這是新一代戰鬥機的模型。模型上塗的機號“32”也說明了這一點。英國《飛行》雜誌的專家們根據這張照片,推測出一些很難辨別的細節,繪出這一新飛機的第一張示意圖。於是在西方又掀起了新一輪對俄新戰鬥機性能水平和作戰能力的分析報導熱潮。
英國《飛行》(Flight International)雜誌的專家們根據這張照片,推測出一些很難辨別的細節,繪出這一新飛機的第一張示意圖
1997 年 3 月,俄《新時代》周刊的記者們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新聞調查,企圖弄清楚這種飛機的一些細節。但蘇霍伊設計局的代表們仍和以往一樣,保持沉默,並聲稱不知道有這種前掠翼飛機,也有的說,也許有這種設計方案,但不知詳情。現在可以相信,當時這種飛機已著手製造,或已到了製造的最後階段。眾所周知,1997 年夏,這種飛機的原型機已運到了茹科夫斯基城試飛研究院的機場,並進行了數次滑行,並準備在’97莫斯科航空博覽會上展出,但到了最後一刻,空軍領導對公開展出下達了禁令。
1997 年 9 月 25 日,試飛員 I.V.沃京采夫駕駛這一新飛機完成了首飛。試飛員對飛機 30 分鐘的飛行狀況感覺良好。首飛時,Е.I.弗羅洛夫駕駛著 Su-30 雙座多用途戰鬥機進行了伴飛。第二次試飛也是在 9 月完成的。同年 10 月 8 日完成了第三次試飛,10 月 13 日又完成了第四次試飛。10 月 18 日組織了向官方領導的匯報飛行表演,邀請了俄航空工業界和國防部的領導出席(但空軍司令員未到現場),但未允許新聞界人士到場。不過,對這種飛機的繼續保密已無多大意義。俄羅斯報刊對這種飛機試飛情況的報導是由《俄羅斯報》於首飛後的第二天,即 1997 年 9 月 27 日發表的,但未說明飛機的代號是 S-37。10 月 8 日,塔斯社發出關於這種飛機的電傳。10 月 23 日,蘇霍伊設計局終於開恩,讓《獨立報》和《商務報》刊登了 S-37 飛機的照片和部分特性數據。現在 S-37 的試飛還在進行中。

布局和設計特點

S-37 為串置式三翼機,機翼為前掠式,採用了融合體技術。由於採用了吸雷達波塗層和大量複合材料,以及使用彎曲的進氣道、保形外掛架、前掠機翼等設計措施,飛機對雷達的反射面很小,約 0.5~3 平方米左右。不含空速管,飛機長 22.6 米。機身頭部為機載雷達艙,在帶空速桿的卵圓形雷達罩內是雷達天線。後面是光學雷達、駕駛艙,駕駛艙下部為前起落架艙。駕駛艙採用 Su-27 型座艙蓋,由無格框的固定前部(氣泡型)和可打開的艙蓋構成。機身中段與延伸的機翼邊條相融合,其內為燃油艙、設備艙和發動機進氣道,其下是主起落架艙。機翼邊條下為不可調節的側向進氣道,其形狀為扇形。機身後段為兩個極其相似的發動機短艙、機翼承力梁、立尾和平尾的承力件,機身最末端為兩個設備整流罩。
機翼翼根有向前延伸的邊條,其上裝有前平尾和前掠式機翼,機翼前緣後掠角為 -20° 。機翼結構上大量採用複合材料。外翼後緣有副翼和襟翼(襟副翼),前緣可下偏。梯形全動式平尾的前緣後掠角較 Su-27 的大,達到 75° 左右,平尾翼展 8 米。全動式前置平尾亦為梯形,其前緣後掠角約 50° ,翼展約 7.5 米。雙立尾的形狀與 Su-27 的相似,但向外的安裝偏角不大,並具有方向舵。飛機全重 24 噸左右。
飛機採用三點式可收放起落架。雙輪式前起落架向前收入駕駛艙。前起落架艙門為單塊式。單輪式主起落架裝於機身上,收入時機輪轉一角度向前收入發動機進氣道之下。起落架主輪距 4 米,前後輪距 8 米。
第一架原型機的動力裝置為兩台帶加力燃燒室的 D-30F6 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大於 15,200 千牛。按設計,飛機今後將裝兩台推力矢量噴管可偏轉的新一代發動機。
第一架原型機上尚未裝火控系統,但可認為,在批生產飛機上將會裝上 Su-35 和 Su-37 的通用火控系統,包括帶縫隙天線或相控陣天線的機載雷達、光學雷達和頭盔瞄準系統等。機載武器與改進型 Su-27 所帶的不會有太大差別,包括向前射擊的 Gsh-301 30 毫米口徑的航空機炮、各種型別的 R-27 中距空空飛彈、RVV-AE(發射後不管的空空飛彈)和 R-73 近距格鬥空空飛彈,以及多種引導和非引導式對地攻擊武器。各種武器均掛在機身下的保形掛架上,必要時,也可掛於翼下。
蘇霍伊設計局堅持研製第五代戰鬥機
儘管俄羅斯軍費拮据,但近年來蘇霍伊設計局仍堅持研製將在未來空戰中取代 Su-27 的新一代戰鬥機—S-32(後改稱 S-37)。
S-32 的研製工作由設計局總設計師米哈伊爾·西莫諾夫親自負責。1996 年,西莫諾夫專門拜會了俄羅斯空軍司令員彼德·傑伊涅金上將,就研製幾種新飛機的問題進行了商討,其中也包括多用途戰鬥機 Su-27 的改進問題和 S-32 的研製問題。
S-32 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末,當時提出了“鴨翼”型和“串置三翼”型兩種方案,而設計局當時也尚未決定按哪種方案繼續研製下去。
必須指出,當時俄空軍無財力支持新機的研製計畫。而且,與 S-32 類似的一個新機方案 — 由莫斯科米格航空生產聯合體提出的“1.42 飛機”當時已實際上被凍結,對已製成的幾架原型機也未再做任何工作。據官方訊息,莫斯科米格航空生產聯合體和空軍認為,只要需要,“1.42 飛機”再過 6~8 周的時間就可開始試飛,但據莫斯科訊息,按“1.42”的現實情況,它未必能裝備部隊,它至多能用作新一代設備、雷達和動力裝置的飛行試驗平台,而“1.42 飛機”上的某些新技術也許對發展更有前途的 MiG-29M 的改進型—MiG-35 有用。
由此可見,對第五代戰鬥機的研製工作,不可能是由俄空軍下達的指令性任務。更何況當時已決定把 Su-27IB 新型攻擊機裝備部隊,而蘇霍伊設計局也將繼續改進第四代戰鬥機—Su-27M。

作戰性能

作為將裝備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在研製工作一開始,就把優異的作戰性能作為必保目標。
蘇霍伊飛機設計局總設計師西莫諾夫決定 S-37 的兩個研製方案均採用前掠翼,在這個問題上,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主要是與其他形狀機翼相比,前掠翼具有許多突出的優點。前掠翼的許用迎角大,可增大飛機的轉彎角速度;阻力小;不會出現翼尖氣流分離現象,故可增大升力,從而顯著提高飛機的升阻比;另外還可改善布局,減小迎面對雷達波的反射面積。美國在研製 F-16 的過程中,也曾研製了一架帶前掠翼的原型機 SFW/F-16,在機翼後掠角為 -20°~-25° 的條件下,按計算,飛機的轉彎角速度可提高 14%,飛機的活動半徑可增大 34%,起飛著陸距離可縮短 35%~50%。但是,由於前掠翼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結構發散問題,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還不敢貿然採用這一誘人但又存在巨大風險的技術。
在航空史上,只有三種前掠翼飛機完成了試飛,並取得了一定成就。第一種是納粹德國的 Ju 287 四發轟炸機,於 1945 年 2 月完成了首飛,在後來的試飛中速度達到 815 公里/小時,當時僅有的兩架原型機均被蘇軍俘獲;第二種是美國格魯門公司研製的 X-29A 前掠翼研究機,共製成兩架,於 1984 年 12 月 14 日首飛。在 1984~1989 年間,兩架研究機共試飛了數百小時,速度達到了 M1.6,飛行高度 15,000 米,過載 6.4g。不過 X-29A 只是一種研究機,機上沒有武器裝備,設計上也沒有採用“隱身”技術;第三種就是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S-37“金雕”了。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俘獲了德國的前掠翼轟炸機 Ju 287 和大量資料及有關專家,對前掠翼技術取得了一定的認識。進入 80 年代以來,俄中央航空流體動力研究院的一些專家,又採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對前掠翼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取得了突破,從而為從 80 年代末著手研製的 S-37 採用前掠翼技術打下了基礎。
Ju 287
按計畫,S-37 將裝兩台由留里卡“土星”設計局研製的推力矢量可控制的 AL-47F 帶加力的渦扇發動機,推力為 20 噸級,保證飛機具有良好的加速性能、操縱性能和不加力的超音速巡航能力。S-37 在設計上十分重視“隱身”能力,在飛機外形設計上大量採用包容、蔽擋、散射和冷卻技術。如對雷達波反射信號強的進氣道、發動機壓氣機和外掛武器,全採用了包容、蔽擋;對輻射紅外信號強的發動機尾噴口等,則除用飛機結構對其蔽擋外,還用冷氣流進行冷卻並把尾氣流吹散。再加上大量採用複合材料和吸波材料,飛機的雷達反射信號和紅外信號非常小,另外飛機上還裝有各種主動和被動干擾技術和欺騙技術,因此,可以達到敵機無法發現的程度。
俄國人對前掠翼的早期嘗試:左圖是 70 年代的 LL-3 飛機,右圖是 MiG-23 前掠翼模型的風洞圖
S-37 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機動能力和超機動能力,由於機上將裝自動化程度很高的操縱系統和火控系統,故飛機可完成 0 速的機動動作,也可在保持航跡不變的情況下,完成 0 半徑的轉彎(定點轉彎)和完成 0 半徑的筋斗(定點筋斗),因此在空戰中機頭可以隨時指向敵機,並實施攻擊。由於飛機的升阻比大,故飛機的作戰半徑和留空時間都較大,加上飛機能不加力超音速巡航,它可迅速到達作戰空域。
經費不足,但前景看好
目前,S-37 仍在順利地試飛中,然而也面臨著經費拮据的巨大困難。但由於 S-37 是俄當前仍繼續研製的唯一一種第五代戰鬥機,得到了葉爾欽總統的航空航天顧問葉弗格尼·沙波什尼科夫、國防部和軍方的支持。而且,目前已有一些國家對這一新戰鬥機表示興趣,俄羅斯也有意把這種飛機推向國際市場,所以 S-37 戰鬥機的前景看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